高校预算经费绩效评价机制探析
2021-11-26王慧
王慧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相对快速的发展时期。国家对高等学校投入不断增加,如何有效利用并优化资源配置,便成为高校稳步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绩效评价是提高资金有效使用的重要途径,文章以高校预算经费运行过程的关键指标为依托,运用KPI、专家评定法等,拟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高校预算经费绩效评价体系,以期提高高校经费使用效益,从而完善高校现有的绩效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校;预算经费;KPI 专家评定法;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812.3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隨着高校对教育资金需求量的增加,经费的筹集压力也越来越大。国家资金投入很大程度上是以教育成效及资金的使用效益为依据,因此,完善的绩效管理体制是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同时也能够为我国深入推进教学体制改革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预算绩效评价考核是高校绩效管理的核心,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高校预算资金评价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我国高校对预算经费绩效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由于类别众多教学特色各不相同,仅有的绩效评价指标存在片面性,实际运用时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资金效益,更不能满足高校战略需要和管理需求。近年来国家已经出台了高校绩效评价的相关政策,明确了高校预算经费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具体要求,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2017年《政府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出台。新颁布的政府会计准则构建了新的核算体系—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独立账套又相互衔接,设置收入、费用两个会计要素,新增资产减值的核算科目,设立“预提费用”核算和归集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支出。这些核算制度的改进,全方位反映了预算执行情况、财务信息和政府会计整体情况,为高校绩效管理、科学评价高校资源管理能力提供了财务支撑。
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及各级政府投入,教育教学经费是政府投入的重点,对应用领域、高校的发展方面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国拨的专项经费主要包括:教学教改经费、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高校预算经费具有自身的特点,不可能通过个别简单的指标对其运用过程及其效益进行衡量比较和综合评价,所以,制定出具有统一性和可比性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已刻不容缓。
二、建立高校预算经费绩效评价体系
要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激励作用,指标的合理设计至关重要,指标选取要可计量、可操作,同时还要能反映高校预算经费带来的社会效益,为优化资源结构提供依据。
(一)设置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原则
第一,指标选取要具有代表性、相关性。指标之间要相互独立,独立发挥作用,指标之间不能相互包含,但是内在要有一定的关联性,保障资金的支出与产出绩效的关系,这样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绩效体系;
第二,指标设置要全面、完整。定量与定性、数量与质量、绝对与相对指标相结合,保证指标计量的科学性,项目事前、事中、事后指标,以保证指标评价的覆盖面;
第三,指标设置可操作、通用性强。指标可操作可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及计算效率,通用性可保证指标适用于评价本学校的大部分专项经费,还可广泛适用于其他高校,以便各高校之间沟通交流。
第四,多维度分层次指标相结合,使评价更加细致、真实。在层次分析法中,评价体系的最上层影响学校的战略目标,中间层为评价体系所依据的制度体系,影响因素第三层为方案层,包含指标的实施方案、措施等,在层次结构设置完成后,需要根据各层之间不同特征进行分析设计指标。
(二)高校预算经费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设计
高校应当制定多元化的战略目标,定量和质量指标相结合等绩效评价方法,对高校绩效评价的主体单位分类进行绩效评价,从高校预算资金的投入、使用、后期效益、满意度四个维度出发,充分考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社会效益、文化传承等方面功能进行指标设置,构建一套适应高校不同经费特点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三)指标达标值的设定
可利用专家评定法评定各指标的阈值,对达到阈值的给予分值。
(四)绩效评价执行中制约因素分析
第一,从教育行业自身特点方面看,人才培养等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周期,有的项目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有成效,按年度考核缺乏公允性,考核周期难以统一,指标设置难度较大,其作为产出目标的教学成效和带来的社会贡献等数量指标值确定存在难度;建设一流大学中的大型学科设备购置项目、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中校舍改造等,这些项目社会效益指标和教学的关联度方面的指标也很难确定。
第二,项目实施中沟通交流难度较大,高校项目中大多是针对教师和学生,学生是高校最大的群体,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也会影响评价结果。
第三,指标评分方法的确定难度大,质量方面指标的评分方法没有统一标准。
第四,绩效评价结果运用难。预算绩效管理的目的之一绩效执行效果与奖惩相挂钩,但实际执行中,预算执行涉及执行单位、国资、财务等多个部门,预算执行是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都很难操作。
三、建立预算绩效评价长效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绩效管理制度,规范工作程序
绩效管理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环节的系统工程,任何部门都无法独立完成资金的投入、使用与预算指标的计算、分析工作,所以应成立专门的绩效管理机构,制定适合本学校的绩效管理规章制度,明确绩效主体和主体责任,制定绩效目标,并通过一定方法把绩效目标落实到各资金使用单位具体的工作中。高校绩效管理机构应编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手册》,指导学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并督促相关人员加强预算绩效相关政策学习。
(二)建立以校园网为依托的动态绩效管理模式
依托校园网建立包含预算申报、指标分配和数据分析等功能的一体化信息系统,实现与其他部门以及二级单位之间信息共享,便于及时获取与调整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
绩效信息系统应该是以财务系统数据为中心的协同组织体系,包含人事管理以及教务部门的教学和学生管理、设备部门的资产管理等相關信息的精细化管理系统,为预算控制、分析、考评提供数据,从而为高校预算绩效动态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完善项目预算绩效指标,建立项目库
预算绩效管理办公室建立根据学校战略目标任务,结合各单位报送的预算绩效指标,建立预算绩效指标及达标值,对包含已完工、执行中、正在申报的各项目,纳入项目库管理,根据学校规划及年度计划任务,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合理安排经费预算,以规划引导经费投向,合理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四)健全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制度及问责、激励机制
一方面预算绩效管理与年度考核挂钩,制定与绩效相统一的职称、职务等奖励制度;另一方面,以问责作为约束,对未达绩效目标值基本要求的,承担相应的责任,奖惩机制的统一使全校各部门监督预算执行,使财务预算从重投入向重管理、重绩效转变,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效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五)预算绩效监管常态化
充分利用校园网建立绩效监督的规范化、常态化,有效防控财务风险,经费使用部门对绩效进行自评,定期进行预算绩效分析和评价,绩效管理部门对重大项目的绩效执行进行抽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有效防控财务风险,对资金监控系统的预警和异常信息,交由审计处、纪委进行处理。
定期聘请第三方专业绩效评价机构,以客观公正的角度,发现并帮助学校完善预算绩效申报、预算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四、结语
高校要加强科学的绩效管理必须从源头抓起,实行预算网上申报,健全预算绩效评估机制,预算申报单位将预算绩效目标和细化方案同时申报,学校绩效管理办公室将项目逐一论证、监控、考核,管理和盘活资金存量,合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史延玲.基于平衡计分卡的A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28(3):31-34.
[2]张甫香,张健.H高校预算绩效若干问题探讨[J].江苏高教,2011(1):59-61.
[3]游雪琴.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的高校预算绩效指标建立和管理措施[J].教育现代化,2016,3(25):91-93.
[4]姜良.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21.
[5]任元明.高校专项经费预算绩效评价实践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20,31(3):22-25.
[6]刘淑芳.基于绩效棱柱与BSC的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S高校为例[J].国际商务财务,2020(6).
[7]林芳菲.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提升的路径[J].科技资讯,2020,18(17):186-187.
[8]朱玲,刘利锋,刘晓哲.基于绩效评价的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的优化路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20(4):104-105.
[9]张翠梅.我国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模式研究[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7,39(增刊1):459-464.
[10]刘俚伽.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26):117-118.
[11]张慧.高校经费预算绩效管理控制系统构建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5,26(1):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