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图谱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研究进展与趋势

2021-11-26

山东工会论坛 2021年6期
关键词:发文劳动研究

杨 文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前行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基本内容,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党的百年教育探索历程中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的经验和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大力支持劳动教育的建设和开展。作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问题,劳动教育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学者们所重点关注,逐渐产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利用CiteSpace 工具对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简称“CNKI”)数据库中2013 年至今的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构建关于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系统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现状的总结,同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也有利于新时代更好地推进和深化劳动教育研究。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为了保证检索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在CNKI 中选择“高级检索”,进入“高级检索”界面后将检索条件设置为:篇关摘为“劳动教育”或“劳动育人”,时间范围设置为2013 年1 月1 日至2021 年5 月31 日,文献来源类别选择“北大核心”“CSSCI”和“CSCD”三个核心期刊文献来源。通过设置检索条件后得到期刊文献共665 篇,剔除会议通知、征稿启事、书评等与本研究无关的文献后得到有效数据共610 篇,作为本研究的直接数据来源。

(二)研究工具

为了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本研究使用了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所研发的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 工具。“CiteSpce 是Citation Space 的简称,可译为‘引文空间’,它是一款着眼于分析科学文献中蕴含的潜在知识,并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和信息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款多元、分时、动态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1]本文利用CiteSpace 工具的关键词聚类、关键词共现、关键词共现时区及关键词突现等不同的可视化呈现方式,绘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的时空、热点、内容演进知识图谱,从而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的热点、变迁、前沿等问题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的可视化图谱分析

(一)总体发展趋势可视化分析

由于研究所用的数据选择截止到2021 年5 月31 日,故2021 年的文献数目不能被完全统计。通过对CNKI 数据库中2013 年1 月1 日—2021 年5 月31 日的核心期刊文献发文量进行统计并绘制出文献的年度趋势图(见图1)。可以发现,2013—2015 年的发文数量差距不大,基本持平;2015 年之后发文数量明显增加,逐年上升;而到2018 年之后发文量陡升,根据统计,2019年发文量达110 篇,2020 年全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发文量更高达331 篇。从发文量及其发文年度变化趋势可以发现,2013 年至今我国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

图1 劳动教育研究发文年度趋势图

(二)研究空间可视化图谱分析

通过对610 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分析,本文从发文作者、发文期刊以及发文机构三个维度构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的空间知识图谱。同时,根据普赖斯定律统计核心发文作者及核心发文机构,更加全面系统地认识目前劳动教育的研究现状(普赖斯定律公式为,其中N 表示核心作者或核心机构的最低发文数,Nmax 为最高产作者或最高产机构的发文数)。

1.发文作者分析

通过对610 篇核心期刊文献的发文作者进行统计可以看出,2013 年以来关于劳动教育研究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刘向兵教授,其次为李珂教授。檀传宝、顾建军、曲霞、徐海娇等专家学者也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普赖斯定律计算得到N≈2.247,即发文量在3 篇及3 篇以上的核心研究者名单如下表(见表1)。这些作者立足不同研究视角,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表1 劳动教育研究核心作者名单

2.发文期刊分析

通过对610 篇核心文献的发表期刊进行分析可以看出,2013 年至今共有101 种核心期刊发表了有关劳动教育的文章。整理这101 种核心期刊的发文量并将发文量在20 篇以上的期刊进行统计,形成了劳动教育研究发文期刊统计表(见表2)。通过统计表可以看到,发文量第一的核心期刊是《人民教育》,发文数达到57 篇;发文量在20 篇以上的核心期刊共8种,发文量达246 篇,占发文总量的40.33%。这些期刊分别聚焦在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不同方面,对劳动教育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同时为国内劳动教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表2 劳动教育研究发文期刊统计表

3.作者单位分析

通过对610 篇期刊文献的发文作者单位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发文作者的单位分布广泛,发文最多的单位是北京师范大学,共发文35 篇。利用普赖斯定律计算出N≈4.43,因此将发文量为5 篇及5 篇以上的机构确定为核心发文机构,共计24所(见表3)。这24 所核心发文机构的总发文量为244 篇,占总发文量的40%。24 所核心发文机构中师范类大学较多,共14 所,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劳动教育研究为特色的核心机构。

表3 劳动教育研究核心发文机构统计表

(三)热点前沿可视化图谱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关键词的统计和分析能够进一步了解研究主题的详细信息。利用可视化分析工具构建研究关键词的知识图谱,能够更加直观地呈现不同文献的内在联系。本文利用CiteSpace 分析目标文献的关键词,一共得到352 个关键节点和920 条连线,运行之后生成劳动教育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见图2)。

图2 劳动教育研究关键词共现图

图2 中每一个圆形节点都代表了一个关键词,节点越大表明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节点之间由线连接,连线越多代表关键词之间的相互联系越密切。从图中可以看出,“劳动教育”为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新时代”“立德树人”“劳动价值观”“五育并举”等热点词汇也具有较高频次,且相互之间联系密切。为了进一步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在CiteSpace 可视化界面中点击“Export”按钮,选择“Network Summary Table”,得到关键词出现的中心度值。节点中心度值越大,则说明该节点处于整体研究网络中的位置就越重要,对整个研究网络的影响就越大。“由于中介中心性反映了一个节点在整个网络中的 ‘媒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研究的热点。”[2]一般认为,节点的中心度值大于0.1 就比较重要,因此将中心度值大于0.1 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并汇编(见表4)。可以发现,“劳动教育”具有最高的中心度,“全国教育大会”“劳动价值观”“五育并举”“立德树人” 等都有着高度的中心度,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表4 劳动教育研究高中心度关键词(中心度>0.1)

研究前沿代表着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把握研究前沿,研究者可以预测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路向。本文利用CiteSpace 中的“Burst Detection”功能,即突现词功能来分析较短时间内劳动教育研究领域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从而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的前沿热点。通过可视化分析,得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教育研究突现的关键词(见表5)。其中,“全国教育大会”“立德树人”“马克思主义”“职业启蒙教育”“劳动精神”和“育人价值”作为突现出的关键词,在研究过程中值得被重视和关注,也为后续研究者们进行研究提供了启示和思考。

从表5 可以看出,关键突现词主要开始出现在2018 年,而2018 年对国内学术界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2018 年9 月10 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这是继“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之后提出的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彰显了新时代的新要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立德树人”,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3]因此,“全国教育大会”和“立德树人”作为突现词持续的时间较长,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马克思主义”“职业启蒙教育”“劳动精神” 等突现词的出现时间较短,也说明研究者们的切入角度不同,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更新速度较快。而“育人价值”作为2020—2021 年出现的突现词,有持续发展的趋势,表明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深入挖掘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表5 劳动教育研究关键词突现情况

(四)内容演进可视化图谱分析

任何一个主题的研究都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发生演进和变化,通过把握这种变化,读者和作者都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某一主题的研究历史。本文利用CiteSpace 构建关键词时区图,以年份为单位进行划分,通过将年份与关键词进行耦合分析,展现出2013 年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的演进与变迁(见图3)。因此,可以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的研究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平稳发展阶段(2013—2015 年)、稳步上升阶段(2015—2018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18 年至今)。

图3 劳动教育研究关键词时区变化图

1.第一阶段:平稳发展阶段(2013—2015 年)

这一阶段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研究上。杨晓峰认为,对于学生来说,“生产性身体”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劳动的身体,也就是劳动教育的问题。他主张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达到改善认识结构、开发学生潜能、丰富学生情感、提升学生思想的目标[4]。章振乐提出“新劳动教育”的理念,这种理念以“天人合一,人事相趣”为宗旨,在目标上与德、智、体融通,在内容上与学科课程整合,在评价体系上侧重于学生的体验。通过开展“新劳动教育”,力图让学生在劳动中回归自然,亲近土地,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在劳动中使孩子热爱自然、热爱劳动[5]。白雪苹立足当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对当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缺失问题进行分析。她认为,由于对劳动教育的定位把握不准确、对劳动教育的作用认识不清晰、对劳动教育的内涵挖掘不深入,导致目前的劳动教育存在一系列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因此要从全面重视、系统设计、有机安排、强力助推四个方面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6]。除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外,王保星研究了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穷人教育学”体系,从实施空间、基本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阐述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揭示出裴斯泰洛齐通过劳动教育提升乡村民众的劳动与就业技能,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同时,王保星通过研究得出这一思想对当代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启示[7]。

通过对这一阶段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从研究数量上看,这一阶段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没有产生许多高被引的学术成果;从研究内容上看,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劳动教育方面,对劳动教育的概念、内涵、特征等本体性研究较少,聚焦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研究也较少;从研究方法上看,多采取“问题—对策”型的研究范式对劳动教育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揭示中小学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研究主题较为聚焦,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呈现出平稳发展的特点。

2.第二阶段:稳步上升阶段(2015—2018 年)

在经历了两年的平稳发展后,国内学术界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成果随着2015 年7 月24日《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而出现明显的上升。这一阶段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重思劳动教育的概念本身。《意见》出台后,国内相关领域的部分专家学者重思劳动教育。赵荣辉认为,虽然劳动教育是一个老面孔,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轻视劳动、误用劳动、有劳无教的现象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必须转变观念,重新审视劳动教育的价值。要彰显本真劳动的价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并发现劳动的魅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成长[8]。王连照概括了新时期劳动教育的八个特征,分别是本质自然性、目标改造性、概念发展性、内涵统领性、内容强联结性、执行适度性、价值召唤性以及评价自发性。在具体实施方面,他从观念、实践、制度和评价四个维度进行阐述。认为在新时期下要明确定位,精准目标,丰富举措,统筹布局,以理论创新带动实践创新,最终实现服务创新[9]。

第二,回溯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随着学者们对劳动教育的概念本身进行重思,关于基础理论的研究也成为这一阶段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朱磊、孙杰远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关于“劳动是最光荣的事业”思想论述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劳动教育的论述中追溯劳动教育的理论来源,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提出“崇尚劳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10]。徐海娇、柳海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三重向度阐释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揭示马克思劳动概念在教育场域中求真、至善、臻美的意蕴,破除了长久以来由于形式化、扭曲化、单一化而对劳动概念的曲解和误读,重新解读马克思劳动概念在教育场域中的本真含义,从而有助于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武器,深化与创新新时期下的劳动教育[11]。

第三,关注劳动价值观培养涵育。劳动教育虽然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方针,但是长期以来其地位和价值一直处于“被遮蔽”的状态。檀传宝深入分析了学校劳动教育的三种畸变,认为出现这种现实畸变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劳动教育者已经忘记了劳动教育的价值本质。强调劳动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价值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培养受教育者对于劳动的内在热情与劳动创造的积极性等劳动素养[12]。刘向兵、李珂认为,劳动价值观作为劳动情怀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劳动者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直接决定着劳动者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通过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大学生端正劳动态度,正确认识劳动及劳动者,从而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13]。

这一阶段的劳动教育研究随着《意见》的出台而产生了一系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内容上,学者们切入点不同、研究角度各异,在原有的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基础上,增添了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劳动价值观研究以及劳动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交互分析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既有实证性研究,也有理论性阐述,不仅延展了原有劳动教育研究的广度,同时也增强了劳动教育研究的深度,为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理论遵循与内在依据。作为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关于劳动教育研究的稳步上升态势既是对之前劳动教育研究的赓续和继承,同时也为劳动教育研究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018 年至今)

随着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以及2020 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的出台,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程度空前增强,学术界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成果大量产出。通过分析,这一阶段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主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及特征研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也呈现出新的特点。班建武认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在立场上、内容上、功能上、实践上都应呈现出新时代的特征,主张构建一种整合、开放的体系[14]。檀传宝通过对劳动、实践、活动、劳动精神、劳动价值等与劳动教育相近的概念进行辨析,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较为明晰的界定[15]。曲霞、刘向兵认为,劳动教育是“关于劳动”的教育和“通过劳动”的教育的有机统一,应该从地位、内容、形态、目标、目的取向等五个方面明确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本质属性[16]。徐长发认为,劳动的多样性决定了劳动教育的多元性,新时代新实践对劳动教育的再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17]。

第二,劳动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总结研究。2019 年是新中国成立70 周年,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以此为契机,学术界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也形成了一批对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研究的成果。郑程月、王帅回顾新中国成立70 年来我国劳动教育的演进脉络、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指出新时代劳动教育已成为全面育人之基、立德树人之魂、创新发展之源和人才评价之本[18]。张妍、曲铁华通过研究新中国成立70 年来劳动教育政策的演变,将其发展历程归纳为四个时期,并提出新时代劳动教育政策的实践路径[19]。刘燚、张辉蓉基于教育方针的视角分析建党百年来劳动教育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历史变迁,为未来劳动教育的发展提出思考[20]。周继良、吴肖分析了建党百年来党对高校劳动教育的探索历程,并对高校劳动教育制度设计、政策完善以及微观层面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与启示[21]。

第三,新时代劳动教育协同发展问题研究。自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融合”“大中小学一体化”均成为持续的研究热点。高晓丽通过分析“五育并举”在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的不可替代性,提出加强高校劳动教育要注重以贯通融合的方式构建“全方位”“全流程”“开放共享”的新体系[22]。于超、于建福回顾了黄济“五育并举”的劳动教育思想,指出黄济的思想对今天五育融合发展仍具有很强的启发作用[23]。孙会平、宁本涛、吴遵民等专家学者都强调五育融合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李成将新时代大中小学一体化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提出了劳动教育内容融入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实践要求,打通了三个阶段的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4]。

第四,特定国家人物的劳动教育思想研究。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不仅要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精华,同时要学会吸收国外关于劳动教育的先进经验。熊和平通过分析《庄子》中关于劳动者的劳动故事,阐明其蕴含的劳动教育哲学的当代价值[25]。李珂、蔡元帅研究认为,陶行知的劳动教育思想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丰富劳动教育载体、弘扬劳动精神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26]。张熙、袁玉芝、李海波对国外劳动教育的定位、内容体系、教学实施及师资培养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劳动教育现状,提出了把握劳动教育时代新内涵、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等建议和措施[27]。除此之外,谷贤林研究美国小学和初中如何开展劳动教育,任平、贺阳着眼于德国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目的都是通过总结国外劳动教育的有益经验,助力新时代我国劳动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通过分析这一时期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劳动教育研究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研究现状,既有对劳动教育本体性问题的研究,也有例如“五育融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等立足新时代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而生发的新研究。并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这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学术界也产生了一系列与这两个主题相关的研究成果。这一阶段的研究既有对之前既有问题的深入探讨,也有根据新情况、新问题而进行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应对,产生的大量研究成果为更好地分析、理解劳动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源,推动了我国劳动教育继续深入持续快速发展。

三、劳动教育研究未来趋势展望

通过对2013 年1 月至2021 年5 月CNKI 数据库610 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立足CiteSpace 构建的时空知识图谱、内容知识图谱以及内容演变图谱,本文对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路向进行展望,并从理论方法、学科建设、实践活动三个方面提出思考。

(一)深入探寻劳动教育理论方法,激发内生动力

通过梳理2013—2021 年学术界关于劳动教育研究的核心期刊文献并从中总结出有关劳动教育的研究热点、演进及前沿问题,可以发现,我国劳动教育的研究进程与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文件、指导意见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具有密切的联系。基于劳动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本身的研究稍显不足,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外生性”特点。无论有关劳动教育的研究如何发展推进,理论问题总是具有根本性和指导地位,理论是研究问题的基础,只有掌握理论工具才能更好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未来阶段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要深入探寻其内在蕴含的理论和方法。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离不开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离不开苏联克鲁普斯卡娅、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以及美国杜威等国外教育家们的劳动教育思想影响。我国劳动教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虽然也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由于长期以来劳动教育处于“弱化”“边缘化”的状态,有关劳动教育理论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稳健发展,劳动教育的概念、内涵、外延、本质等基础内容也需要进一步厘清和澄明。因此,要通过对劳动教育理论方法进行深入探寻,从源头把握劳动教育方向,实现劳动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立足新时代,未来劳动教育研究也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思想的人本价值和社会价值、“五育并举” 教育理念的互补关系、“劳动托起中国梦”的价值旨归、劳动创造幸福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新表征等问题进行解读,从而不断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原创性、本体性理论建设,激发出关于劳动教育研究的内生动力,规范劳动教育研究范式,更好地推动劳动教育前进发展。

(二)积极构建劳动教育学科体系,落实育人要求

关于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便已设立,在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进程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也遭受过挫折。而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劳动教育学科体系建设依旧处于薄弱环节。学校是开展教育的主阵地,学科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课程体系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学科建设对学校发展、学生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2013 年至今的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研究中有关劳动教育学科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较少,虽然有部分学者也关注到了这一问题,但是如何更好地构建学科体系还需要多方努力、协同推进。虽然“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自建党之时起就成为党的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内容,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处于同等发展地位,因此对劳动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也需要逐步推进、久久为功。一方面,通过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将劳动教育纳入大中小学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与课程建设体系,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课程内容及授课形式,既有连续性,又有差异性,形成具有综合性、层次性、系统性的课程建设体系。另一方面,根据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相应地加强教材内容建设,编撰配套教材,服务不同学段学生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加强教学方法建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发展特征,又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劳动教育效果。通过加强这些方面的建设,积极构建劳动教育学科体系,最大程度地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

(三)守正创新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提升育人实效

加强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指导现实需要,劳动教育的开展最终是为了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进。这其中离不开国家的重视、政策的出台,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为劳动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新素材。这些新资料、新素材的出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通过分析610 篇核心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中心度以及关键词突现情况可以发现,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途径多样,这些具体实践的开展不仅为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劳动教育,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未来劳动教育研究既要吸收以往劳动教育实践的经验,也要针对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新特点、外部环境的新变化以及新时代下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和解决策略,注重实践养成[28],从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等角度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扩展。同时,新时代青年处于数字化成长与网络化生存环境之中,与网络接触密切,因此利用新媒体进行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必由之路。要有意识地推动网络信息技术、模拟仿真试验、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利用在线课堂、微课堂等线上教学新形式讲好劳动教育课程,利用“B 站”、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积极推送正能量宣传作品,这些具体举措既是对劳动教育具体实践的创新,也是立足现实、与时俱进的表现。通过守正创新劳动教育具体实践,增强劳动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最终提升育人实效。这也是未来劳动教育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猜你喜欢

发文劳动研究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