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
2021-11-26胡亚楠任丽平
高 洁,胡亚楠,任丽平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0 引言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在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中所习得的生存能力,即人们对自身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1]. 幼儿社会适应是指幼儿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达到社会期望的程度,包括生活自理、运动、作业、交往、社会化和自我管理[2]. 研究发现,幼儿的社会适应不仅能够促进其抑制控制能力的逐渐提高[3],而且影响着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智力的发展[4]. 幼儿社会适应的发展也影响着幼儿能否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如果幼儿在入学前各方面准备不足,则会使幼儿对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适应不良,进一步导致幼儿产生胆小、自卑、厌学以及一系列的心理问题[5]. 2012 年教育部发布的《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社会领域中明确指出社会适应的重要性,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促进幼儿交往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发展[6]. 因此,探索幼儿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系统全面的提高策略,对研究幼儿社会适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关于幼儿社会适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 个方面:
1)社会适应的内涵、结构和基本特征. 例如:陈英敏等(2015)[7]认为社会适应是个体根据自身能力解决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认真履行社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 朱智贤(1989)[8]将社会适应定义为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适应自身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接受道德要求和社会约束,遵守行为规范. Lukash(2005)[9]认为社会适应是个体的要求和期望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协调. 适应包括一种调整,表现为个人对环境或周围人所提出的要求的同意和让步,最常见的3 种类型的适应包括:通过适应环境而改变自己、改变环境、退出或走出环境,其中最主要的实质是为适应需要而改变自己. 王漫漫(2015)[10]认为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认知和社会实践能力,包括与同伴交往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以及遵循社会规范,了解社会文化. 朱晶晶等(2018)[11]认为社会适应是个体在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改正自己的各种行为和生活方式. Crick 等(1994)[12]认为社会适应包括幼儿在与同伴沟通的过程中在同伴中受欢迎的程度、社会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程度以及在同伴交往对同伴的攻击行为等3 个主要方面.
2)幼儿的焦虑、自我概念等个体因素对社会适应的影响. 如,谢庆斌等(2019)[13]通过构建潜在剖面模型发现,幼儿的焦虑类型存在明显的差异,躯体伤害焦虑是幼儿焦虑最主要的类型,父母应加强对幼儿的关心,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以缓解其为幼儿带来的不良反应;谢华静(2017)[14]在考察幼儿自我概念的基础上,具体探讨了幼儿的性别、年龄、父母的文化程度等人口学变量对社会适应的影响程度,结果发现,这些变量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4~5 岁幼儿社会适应的增长速度较快,5~6 岁幼儿增长速度较慢.
3)家庭环境、父母冲突、父亲参与教养等因素对幼儿社会适应的影响. 例如,李晓巍(2016)[15]认为父母冲突与幼儿社会适应有关,即目睹父母冲突与幼儿社会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当父母之间经常出现争执时,不仅会影响幼儿情绪及认知,还会导致幼儿行为问题的出现. 刘晓洁等(2020)[16]认为家庭功能在幼儿社会适应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影响幼儿社会适应和发展的微观系统,具体表现为家庭功能中幼儿的角色与其同伴之间的焦虑问题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幼儿对其自身行为的控制与其交往问题存在明显的负相关. 幼儿早期的活动场所主要在家庭,家庭环境是影响幼儿最具体的微观环境,而教养方式作为家庭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可能会对幼儿社会适应产生影响[17].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2015)认为,父母的教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幼儿在与父母交往的过程中会对父母的行为和观点产生认同,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的行为掌握社会知识和学习社会技能[18].研究显示,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行为举止以及心理问题产生不同的影响. 母亲对幼儿过度的纵容和溺爱会导致幼儿出现不良的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母亲对幼儿关心和爱护有利于减少幼儿自身的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出现,而父亲对幼儿过度的纵容和溺爱则与幼儿的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无关[19]. 陶公民等(2005)[20]认为幼儿社会适应的发展与幼儿的智力因素、社会、文化和家庭有关,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文化水平、父母的管教态度以及婚姻关系. 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着幼儿的社会适应.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通过控制自身的行为、转变自身的观念以及提高语言表达等方式为幼儿提供相对稳定的家庭环境[21]. 家庭教养方式也称为“父母教养方式”,最早是由Baumrind(1967)[22]提出,Baumrind 将其分为专制型、权威型和放纵型3 种. Baumrind 认为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权威型父母教养的幼儿较为独立且善于与他人交往;而专制型和放纵型父母所教养的幼儿心理承受能力较低,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研究表明,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幼儿的品格发展. 在良好的教养方式下幼儿会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能够与他人更好地交流合作,更加愿意去帮助遇到困难的伙伴,而父母亲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男孩一般更愿意学习父亲的行为,女孩更愿意学习母亲的行为[23]. 有研究者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与五大人格紧密相关. 父母的五大人格维度对过度反应和温暖教养产生很大的影响,宜人性和外向性与低水平的过度反应和高水平的温暖有关,能力感是解释人格与父母教养之间联系的重要机制[24]. 卢志勇等(2016)[25]指出幼儿问题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有关,不良的教养方式会增加幼儿问题行为出现的频率,而良好的教养方式能够加强幼儿的责任感,从而减少问题行为出现的频率. 通过研究进一步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幼儿自身情绪活动,父母过度的专制和放任导致幼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利于幼儿调节自身的情绪活动,而父母适当地引导幼儿尝试独立有利于幼儿调节自身的情绪活动[26]. 栾艳等(2015)[27]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幼儿的人际交往有关,良好的教养方式能够使幼儿自信而愉快,比较容易与人进行交往,在集体中也较容易受到尊重和欢迎,如果父母采用专制型和放任型等不良的教养方式则会导致幼儿对其产生较强依赖性. 于凡(2014)[28]认为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幼儿社会化的发展. 民主型教养方式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自主能力,增加幼儿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性格. 那么,家庭教养方式是否也会对幼儿社会适应产生影响?它是怎样影响幼儿社会适应的?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在分析幼儿社会适应的内涵、结构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尝试分析幼儿社会适应的基本特征以及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适应的关系和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尝试探索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适应的预测作用,并提出提高幼儿社会适应和加强父母教养方式的策略和建议.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对象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了某市17 所幼儿园,调查了不同性别和班次2 114 名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结果如表1 所示. 该问卷由家长对幼儿的社会适应情况进行评价.
表1 调查对象统计表
1.2 研究工具
1.2.1 家庭教养方式问卷
本研究修订了杨丽珠等编制的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对幼儿家长进行调查,问卷采用 Likert 5 点评分法,共计 40 个题项,即溺爱型(第 1~7 题)、民主型(第 8~17 题)、放任型(第 18~26 题)、专制型(第 27~34题)、不一致型(第 35~40 题),无反向计分题. 由表 2 可知,该问卷 KMO=0.836>0.5,Bartlett 球形度检验值为2 358.444,且P<0.01,说明本问卷信效度较好,能够测出实际情况. 为了保证题目的有效性,根据旋转成份矩阵所抽取的系数,删去 9,10,12,13,16,17,18,36,37,39 共 10 道题. 剔除无效题目后共计 30 个,其问卷的内部一致型信度为0.72[29].
表2 家庭教养方式问卷KMO 和Bartlett 球形度检验
1.2.2 3~7 岁儿童社会适应量表
本研究修订了杭州大学研究中心与心理学共同编制的儿童社会适应量表. 该量表分为6 个维度,共104道题,有“是”和“否”两个答案,答“是”记1 分,答“否”记0 分,总分104 分. 各维度的题项分别为:生活自理(SH)维度(第 1~26 题)、运动(L)维度(第 27~40 题)、作业(O)维度(第 41~55 题)、交往(C)维度(第 56~72题)、社会化(S)维度(第73~88 题)、自我管理(SD)维度(第89~104 题). 通过效度检验发现,本研究量表(表3)的 KMO=0.614>0.5,Bartlett 球形度检验值为 9 549.572,且 P<0.01,说明量表有良好的效度. 对修订的量表进行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克隆巴赫系数α=0.933,说明幼儿社会适应行为量表题项信度较好,能够进行数据分析[5,30].
表3 幼儿社会适应量表的KMO 和Bartlett 球形度检验
1.3 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从幼儿的性别、班次和家庭教养方式的5 个维度对幼儿社会适应进行了研究.
2.1 幼儿社会适应的基本特征
2.1.1 幼儿社会适应的描述性统计
由表4 可知,幼儿社会适应的总体发展水平并不突出(平均值M=1.39,标准差SD=0.18). 在社会适应的6 个维度中,作业维度的均值(M=1.42,SD=0.19)最大,说明幼儿完成作业能力相对较高;其次为运动维度(M=1.36,SD=0.21)、交往维度(M=1.35,SD=0.20)、社会化维度(M=1.34,SD=0.15)和生活自理维度(M=1.33,SD=0.15),这几个维度均值适中,说明幼儿的运动能力、与同伴交往能力、掌握社会规范和处理和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水平适中;自我管理维度的均值(M=1.28,SD=0.16)最小,说明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发展较为缓慢.
表4 幼儿社会适应的描述性统计
2.1.2 不同性别幼儿社会适应的差异分析
不同性别幼儿社会适应的差异分析结果见表5. 可以看出,性别不同幼儿的社会适应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F=17.58,P<0.001). 在生活自理维度,女生的均值(M=1.38,SD=0.14)较大,而男生的均值(M=1.29,SD=0.15)较小,说明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F=16.79,P<0.001);在运动维度,女生的均值(M=1.36,SD=0.21)较大,男生的均值(M=1.35,SD=0.21)与女生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F=0.08,P>0.05);在作业维度,女生的均值(M=1.48,SD=0.17)较大,男生的均值(M=1.35,SD=0.18)较小,说明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F=26.64,P<0.001);在交往维度,女生的均值(M=1.39,SD=0.20)较大,男生的均值(M=1.31,SD=0.19)较小,且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F=15.93,P<0.001);在社会化维度,男生的均值(M=1.39,SD=0.14)较大,女生的均值(M=1.30,SD=0.15)较小,且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F=15.78,P<0.001);在自我管理维度,男生的均值(M=1.29,SD=0.16)较大,女生的均值(M=1.28,SD=0.16)与其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F=0.03,P>0.05).
表5 不同性别幼儿社会适应的差异分析
2.1.3 不同班次幼儿社会适应的差异分析
不同班次社会适应的差异分析结果见表6. 由表6 可知,在生活自理维度,小班(M=1.18,SD=0.09)、中班(M=1.35,SD=0.12)、大班(M=1.48,SD=0.07)幼儿社会适应存在显著差异(F=146.83,P<0.001),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在生活中照料自己的能力不断提高;在运动维度,小班(M=1.13,SD=0.09)、中班(M=1.42,SD=0.15)、大班(M=1.56,SD=0.07)幼儿的社会适应存在显著差异(F=254.97,P<0.001),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在运动中获得的技能不断增加;在作业维度,小班(M=1.25,SD=0.14)、中班(M=1.44,SD=0.15)、大班(M=1.59,SD=0.09)幼儿的社会适应存在显著差异(F=100.73,P<0.001),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完成作业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在交往维度,小班(M=1.14,SD=0.10)、中班(M=1.37,SD=0.15)、大班(M=1.55,SD=0.06)幼儿的社会适应差异显著(F=200.54,P<0.001);在社会化维度,小班(M=1.22,SD=0.13)、中班(M=1.35,SD=0.13)、大班(M=1.49,SD=0.07)幼儿社会适应有着明显的差异(F=90.54,P<0.001),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学习和掌握社会规范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不断提高;在自我管理维度,小班(M=1.11,SD=0.06)、中班(M=1.32,SD=0.12)、大班(M=1.44,SD=0.08)幼儿的社会适应存在显著差异(F=215.13,P<0.001),说明幼儿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 在社会适应的总分中发现,幼儿的年龄不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F=213.903,P<0.001),其中,大班(M=1.52,SD=0.05)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强,小班(M=1.17,SD=0.08)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
表6 不同班次社会适应的差异分析
图1 为不同班次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均值趋势图. 由图1 可知,不同班次幼儿的社会适应总体从小班到大班呈上升趋势. 在生活自理、运动、交往和社会化维度上,幼儿社会适应从小班到大班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在作业和自我管理维度,幼儿的社会适应从小班到中班呈现上升的趋势,从中班到大班上升幅度较为平缓;其中小班、中班、大班在作业维度上社会适应能力均值最大,在自我管理维度上社会适应均值最小.
图1 不同班次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均值趋势图
2.2 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适应的相关分析
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幼儿社会适应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为了了解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适应之间的内部关系,采用相关分析来探讨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以便清晰直观地表明它们之间的联系. 将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会适应各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的结果如表7 所示.
从表 7 可知,在家庭教养方式 5 个维度上,民主型(M=3.81,SD=0.50)的均值较大;放任型(M=2.54,SD=0.57)、专制型(M=2.44,SD=0.55)和溺爱型(M=2.20,SD=0.25)均值适中,不一致型(M=1.99,SD=0.26)均值较小.
表7 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适应的相关分析
通过对幼儿社会适应与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在家庭教养方式的5 个维度中,溺爱型与其社会适应的相关性P>0.05,说明两者之间相关不显著;民主型的相关系数为0.04,相关性P<0.01,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表明父母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放任型的相关系数为-0.39,相关性P<0.01,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表明父母对幼儿放任不管不利于幼儿社会适应的发展;专制型的相关系数为-0.37,相关性P<0.01,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表明父母对幼儿太过专制会导致幼儿社会适应不良;不一致型的相关系数为0.14,相关性P<0.05,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
2.3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适应影响的逐步回归分析
为探究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对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影响幼儿社会适应的回归方程,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8 所示.
由表8 可知,在社会适应的5 个预测变量中,溺爱型、放任型、不一致型被排除,民主型和专制型进入了回归方程,得出了两个模型. 模型1 自变量为民主型,回归方程的常量为1.869,模型的整体检验值F=38.655,且P<0.001,相关系数R=0.163,决定系数R2=0.158,说明幼儿的社会适应约有15.8%是由家庭教养方式维度中的民主型教养方式来决定的;模型2 的预测变量为民主型和专制型,回归方程的常量为1.493,模型的整体检验值F=22.165,且P<0.001,相关系数R=0.183,决定系数R2=0.175,即幼儿的社会适应约有17.5%是由家庭教养方式维度中的民主型和专制型决定的. 据此,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适应的影响的回归方程可列为:幼儿社会适应(Y)=0.237*溺爱型(X1)+(-0.219)*专制型(X2)+1.493.
表8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适应的逐步回归分析
3 分析与讨论
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和班次幼儿社会适应存在显著差异,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适应存在显著相关,民主型和专制型教养方式可以预测幼儿的社会适应. 那么,不同性别和班次幼儿社会适应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民主型和专制型教养方式可以预测幼儿社会适应的原因是什么?溺爱型、放任型和不一致型为什么不能预测幼儿的社会适应?本研究将根据以上问题来分析其原因.
3.1 幼儿社会适应的基本特征分析
研究表明,幼儿社会适应的总体发展水平并不突出,女生社会适应均值总体高于男生,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刘黎微等(2013)[31]的研究结果一致. 已有研究发现,女生一般能够和同伴友好相处并听从老师的安排,而男生则经常会与同伴发生冲突,甚至在与他人的游戏中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姚春荣(2002)[32]也认为,女生生长发育以及性别意识形成得较早,所以相比于男生,女生的适应能力更强,与此同时,女生心思细腻、善于观察、模仿能力强,因而与男生相比,她们会轻易获得更多的才能且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其次,小班、中班和大班3 个班次的幼儿社会适应的发展水平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与王亚萍等(2000)[33]的研究结果一致. 此外,幼儿的适应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这与刘慧敏(2019)[34]的研究结果一致. 小班的幼儿刚进入幼儿园,会产生分离焦虑等适应不良的问题. 随着幼儿升入中班或大班,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同伴和老师都十分熟悉并开始了幼儿初期的社会适应过程,与周围的同伴相处密切.
3.2 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适应的相关分析
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适应两者之间有明显的相关. 溺爱型维度与幼儿社会适应的相关不显著,但并不能表明父母将情感无限制地给予幼儿不会导致幼儿社会适应不良,相反,由于父母对子女的行为不加以约束,使幼儿失去了正常发展个性的机会,导致幼儿幼稚、自私、缺乏责任感;民主型教养方式与社会适应呈显著正相关,这与陈晨(2012)的研究结果一致. 父母应建立开明的家庭关系,构建开放的家庭环境,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引导幼儿学会自我判断[35]. 当幼儿出现不良行为时或遇到困难时,父母对幼儿进行耐心地引导并且及时鼓励与支持,相信幼儿能够改正,对幼儿良好的行为及时强化,增加幼儿好的行为出现的频率,使幼儿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照顾;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放任型维度和专制型维度与幼儿社会适应的发展存在显著负相关. 放任型教养方式虽然有利于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但父母对子女的言行漠不关心,不管教幼儿,对幼儿也没有什么要求,是对子女的一种不负责,不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幼儿强加很多规则,将幼儿看作自己的附属品,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理,在孩子面前树立一种高高在上的形象,要求孩子一切都必须无条件服从自己,忽视孩子独立的人格,不利于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在学前期,儿童的自我意识、社会道德规范等发展不够完善,父母的关心和引导影响幼儿是否顺利度过发展危机[36]. 当父母能够经常鼓励表扬幼儿,不断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有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当父母过于溺爱、专制、放任幼儿时,则会对幼儿的人格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更会阻碍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
3.3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适应影响的回归预测
从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适应的回归结果发现,民主型教养方式能够正向预测幼儿社会适应,说明父母的教育方式越民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越强. 这与卢富荣等(2015)[37]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同. 同时,专制型教养方式能够负向预测幼儿的社会适应. 这与关颖等(1994)[38]的研究结果一致. 溺爱型、放任型和不一致型对幼儿的社会适应没有预测作用,这可能是因为所使用的家庭教养方式的问卷受到所测量的样本容量的影响,或者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适应之间存在中介因素[39]. 溺爱型父母对幼儿过度纵容,容易导致幼儿形成不良习惯;民主型父母能够关心幼儿的想法并且尊重幼儿的意见,对幼儿进行民主教育,为幼儿的同伴交往以及社会适应创造积极的条件;专制型教养方式则会导致幼儿缺乏主见和独立思考,长此以往幼儿会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40]. 放任型父母只为幼儿提供资金等物质生活条件,但幼儿却得不到教育和精神上的关心,当幼儿出现问题时不去教育指正,长期如此,则会导致幼儿冷漠、任性、冲动、幼稚、人际关系差[41].
4 对策与建议
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适应存在显著相关,民主型和专制型教养方式可以预测幼儿的社会适应. 这一结果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 幼儿的社会适应不仅受家庭环境、园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适应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影响较为显著. 基于此,将根据影响因素提出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4.1 父母应加强自身的教养观
父母应该意识到,他们所采用的教养方式对培养和发展幼儿社会适应非常重要. 学前期是幼儿社会适应形成的关键期,为了使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父母应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教养方式,这就要求父母了解和学习更多的育儿知识. 有研究表明,许多父母都无法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是不合理的. 在生活中经常发现一些父母对幼儿过于保护,比如担心幼儿受伤不许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怕别人家的孩子会伤害到自己家的孩子,不允许和其他幼儿一起玩;或对幼儿过于宠爱,在孩子主动要求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父母则会阻止幼儿的这种行为,并亲历亲为地为幼儿做好一切,导致幼儿由于缺乏锻炼的机会进而慢慢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不能独立去处理生活上所遇到的问题;甚至有些父母对孩子过于严格,经常独断专横地为幼儿做好决定,从不关心幼儿的想法和意见,从而致使幼儿容易产生极端的性格,长期如此可能会给幼儿带来心理阴影;这些不恰当的教养行为会影响幼儿的发展. 一方面,父母应重视幼儿各个方面的发展,要和幼儿多相处,认真倾听幼儿讲述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通过引导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另一方面,父母应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育儿知识,才能及时纠正教养过程中的错误,以科学民主的教养方式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4.2 培养幼儿各方面能力,提高幼儿社会适应
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不仅局限于家庭教育中,还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幼儿园,不同班次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水平有着明显的区别. 其中,小班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其主要原因是小班幼儿刚从家来到学校,年纪较小,生活自理能力差,与小班幼儿不同的是大班幼儿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教师可以通过举行一系列小活动,如看谁整理得最干净、看谁能够自己削铅笔、看谁叠的衣服又快又好等,有助于幼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幼儿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由于父母的过度溺爱导致幼儿运动能力的欠缺,因此教师应引导幼儿进行户外活动,加强锻炼,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更好地促进幼儿的社会适应;学前期的幼儿由于家长的过度保护导致幼儿常常不善于与他人交往,这就要求幼儿园多开展一些活动,如带领幼儿去动物园、海洋馆等幼儿感兴趣的地方进行参观,在参观的过程中提高幼儿的观察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且心智不够成熟,为了保证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秩序,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应该提高幼儿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4.3 鼓励民主型教养方式,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俗话说,优秀的孩子是鼓励和夸奖出来的. 但许多父母仍然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在当幼儿做错事情时,父母则会采用打骂的方式改善幼儿的不良行为,但这样却不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 父母在对待幼儿时既不能过于宠爱使其丧失独立能力,也不能过于专制忽视幼儿自身的想法,更不能对幼儿放任不管任其自由生长,对幼儿的任何事情都不过问. 应当鼓励支持民主型教养方式,与幼儿建立和谐的关系. 父母在子女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个性的养成有重要的影响. 民主型父母常以观察者的身份陪伴幼儿,当幼儿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发现并与幼儿沟通,鼓励幼儿面对问题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对幼儿所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夸奖和肯定. 同时,采取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会给予幼儿足够的关心和爱护,与幼儿平等地沟通和交流,经常听取孩子的意见,为幼儿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空间,鼓励幼儿进行人际交往;当幼儿做错事情时,民主型的父母会及时给予严肃的批评,当幼儿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民主型父母则会采取温和的态度并坚持原则. 因此,父母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能更好地促进父母与幼儿之间建立亲密关系,更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
4.4 避免溺爱、放任、专制、不一致等4 类不良教养方式
首先,父母应避免专制型的教养方式. 回归分析可知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适应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往往用自身标准去要求幼儿,不接受孩子的建议,甚至不允许幼儿提出过多的要求,忽视了孩子自身的需求,更没有意识到对幼儿过于严苛会阻碍幼儿的个性发展. 父母在教养过程中应给予幼儿适度的自由,尊重幼儿的意见,与幼儿多进行交流. 其次,父母对幼儿既不能过度溺爱也不能过于放任. 父母过度溺爱会导致幼儿自我中心化,总是要求别人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往往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缺乏独立自主能力,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当离开父母自己独立面对问题时,则会因为缺乏经验而感到无措;放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幼儿十分冷漠,对幼儿的学习和生活都不关心,对幼儿的行为不加以指导和帮助,导致幼儿缺乏规则意识,不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两种教养方式都不利于幼儿的社会适应. 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能力,当幼儿遇到问题时,父母应及时指导幼儿,给予幼儿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自己,更多地鼓励幼儿,使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最后,应当避免不一致的教养方式,父母双方应保持教养方式的前后一致,对幼儿的教育理念也要保持统一,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为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