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思政+智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思考
——以上海公安学院为例①

2021-11-26余定猛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公安专业课程

余定猛

(上海公安学院,上海 200137)

“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原则,其核心是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公安院校以“思政+”思维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是公安院校政治建校、政治建警的必然要求,是锻造“四个铁一般”公安铁军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必然要求。

一、“思政+智慧”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公安院校既是公安教育的主阵地,更是推动公安工作现代化和公安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源头阵地。公安院校创新实践“思政+智慧”教学模式是在智慧教学条件下,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根本要求,实现“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①教育之道的首选方案。

(一)推进“三破三立”,引领公安专业课程教学的新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模式的变革,首先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创新。“思政+智慧”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整体性、开放性、合作性教学理念之上的教学实践创新,主要体现为“三破三立”:一是打破“思政教育就是思政教师的事”的离散型教学思维,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教学新理念;二是打破“教学育警就是院校教师的事”的封闭式教学思维,树立校局联动、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公安教育教学新理念;三是打破“教书育人就是课堂教学的事”的片面化教学思维,树立校内校外统筹,线上线下结合的跨时空翻转式教学新理念。

(二)实现“三全三融”,凝结公安专业课程教学的新思维

为党育警、为国育才是公安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是公安院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公安院校探索“思政+智慧”教学模式就是要在智慧教学条件下,主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体系:

一是全员育人,专业课程教师与思政课程教师既要各“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又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二是全过程育人,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课程评价的各个阶段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方法、综合检验课程思政效果,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融合,课内育人与课外育人兼顾;三是全方位育人,以锻造“四个铁一般”公安铁军为宗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现代治安警务人才为目标,坚持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贯穿于教育的各方面各环节,着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合互通。

(三)解决“三重三轻”,重塑公安专业课程教学的新生态

“思政+智慧”教学模式改革以解决“两张皮、贴标签”等问题为导向,从供给侧入手,通过课程建设优化供给内容,通过教学改革优化供给方法,通过课程评价优化供给反馈,充分融入互联网思维,使其从思政课的教学方法领域深入到教学内容领域,着力解决公安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教学内容“重能力、轻素养”的问题。根据公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思政总体要求,在解构原有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重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突出课程思政元素的全面、自然融入,形成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体系,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协同效应。

二是教学过程“重课内、轻课外”的问题。依托智慧校园和智慧公安建设成果,构筑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新型教学生态体系,发挥公安院校与公安实战单位“网络互通、数据共享”的独特优势,整合碎片化、泛在化学习资源,重构公安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体系,通过翻转课堂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与拓展。

三是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依托网络教学平台数据感知、存储与云计算优势,对学生在网络课程上完成的诸如视频观看、资料阅读、章节作业、单元测试、互动讨论等学习行为,进行实时可视化分析,形成基于全量真实数据的过程性学习评价,构建过程与结果并重,线上与线下同行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二、“思政+智慧”教学模式的逻辑架构

“思政+智慧”教学模式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引领,以课程思政为内核,以智慧教学为支点,以“三段五环”翻转式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全要素、系统化重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课业考评和质量保障体系;全方位、全过程应用互联网智慧教学平台与智慧公安实战应用平台;多主体、多维度共同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公安专业课程,最终通过智慧的教学理念、方法和平台,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效果。

“思政+智慧”教学模式思维导图

(一)课程思政全程融入

课程思政绝非“课程+思政”,否则就是“两张皮”;而是要将专业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为驱动,找准契合点、融入点,将其溶解于教材、课堂,溶解于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体系。学院根据“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总体要求,组织各专业教师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以案例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将人民警察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融入执法办案、行政管理、服务群众等专业知识与能力体系,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价值”三位一体的专业课程教学目标。

(二)智慧教学全面支撑

智慧教学是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以教学主体全程互联互动、共构共享为主要特征,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与学习行为等相关数据分析,形成教师自觉干预与学生自主调整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教学活动过程体系。学院着力强化校局合作和校企合作,通过校局合作实现智慧公安建设成果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深度应用,全方位打造“网络互通、数据共享、教战双赢”的数字化、实战化、智能化教学环境;通过校企合作实现网络教学平台对智慧教学的全面支撑,为教师和学生创造舒适、便捷、智能的教学空间。

(三)教学过程师生共建

智慧教学模式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教师、学生,以及其他教学主体互联互动、共构共享的活动框架。学院教师自主探索构建的“三段五环”翻转式项目化教学过程体系,就是基于智慧教学理念,依托智慧教学环境,实施的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的翻转课堂教学基本范式。教师通过段与环的精心设计,将课前、课中、课后整合为段段相连、环环相扣的完整教学过程体系,实现教学过程的逐层递进,教学主体的多维互动,教学时空的有效拓展,教学效果的叠加强化。

第一段:课前自学。课前自学是教学时空的前伸,是翻转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根据课程涉密程度不同,分别依托互联网、公安网和感知网上的教学平台,布建网络学习资源。课前,学生按要求完成教师布置的导读案例、微课视频、应知自测、互动发言等学习任务,带着问题和思考进入课堂,全程体现学为中心、目标导向的教学理念。课前自学的核心要义是挖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第二段:课堂导学。课堂导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课堂导学包括学前检测、问题导入、讨论互动、答疑解惑、提炼总结等五个基本环节。“导”是方法,要有艺术性;“学”是目的,要有目标性。课堂导学的核心要义是要在学生碎片化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系统化的专业知识、能力与价值体系。因此,课堂导学的“导”,具有“教导”和“引导”的双重语义,既要以问题、案例的方法导入,更要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目标导出,充分体现“导”的目的性和艺术性。

第三段:课后助学。课后助学是教学时空的后延,是巩固和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智慧教学环境的支撑下,课程助学可以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达标检测、释疑解惑、讨论互动,以及学习行为的数据化分析。教师依托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对学生网络学习行为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形成过程性评价基础,清晰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效果,为实施个性化指导与学习预警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撑。同时,学院充分发挥校局联动优势,主动对接实战,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学生寒暑期赴公安基层实战单位开展实战实习,全程由基层业务骨干“一对一”带教,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纵向极限延伸。

三、“思政+智慧”教学模式的推进策略

课程思政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智慧教学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深度应用的必然趋势。“思政+智慧”教学模式在内容上要实现课程思政元素的解构与重构,在形式上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流程再造。为此,学院主动将智慧校园建设融入上海智慧公安建设的总体框架,按照“智慧公安深度融合、智慧教室深度应用、智慧教学深度探索”的总体思路,以建课程、建能力、建环境为中心,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和智慧教学的深度融合。

“思政+智慧”教学模式推进策略

(一)建课程:构建“思政+智慧”教学内容体系

课程是知识、能力和价值传递的重要载体,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思政+智慧”既是课程教学新理念,又是课程建设新思想,其核心要义是在凝练思政教育内容的基础上,优化课程教学大纲,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全过程,进而应用智慧教学平台与手段,通过网络视频、案例和讨论等方法,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1. 重构思政全面融入的教学内容体系。课程思政不是新建一门的思政课程,也不是在原有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镶嵌思政教学模块,而是要将专业课程自身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与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进行重新整合,构建“知识、能力和价值”为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以“治安案件查处”课程为例。传统“治安案件查处”课程以公安机关查处治安案件的真实任务为驱动,教学内容限阈案件受理、调查取证、定性处罚和法律救济等相关法律规定与程序要求。而根据“思政+智慧”教学模式重构教学内容体系,就是要深度挖掘治安案件查处相关法律规范和程序规定中所蕴含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将“十一个坚持”的具体内容融入课程的知识与能力体系,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帮助学生塑造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和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职业素养,树牢“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每一件事情处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执法信念。

2. 布建适配翻转课堂教学的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依托网络教学平台,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布建的网络教学内容与资源,以及相应教学活动的总和。网络课程因其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成为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创新的重要因素。为推动“思政+智慧”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学院专门制定智慧课程建设标准,指导教师在超星网络教学平台布建非涉密课程教学内容和资源,为实施翻转课堂,实现教学时空前伸后延打下坚实基础。2020年初,学院在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时期,按照“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总要求,依托预先布建的网络课程,做到人才培养计划内课程应开尽开,实现课程教学的保质增效。

(二)建能力:构建“思政+智慧”教学能力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公安院校教师具有“人民警察”与“人民教师”的双重属性。学院将教师作为各项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将师德师风建设置于首位,坚持全面发展与专项能力提升相统一。

1. 结构优化与全面发展。学院依托上海公安大教育体制优势,在全市公安机关遴选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业务骨干充实专业教学团队,着力打造一支结构优良、专兼结合、善战会教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依托上海公安智慧政工“民警职业生涯规划”平台,为教师量身定制个性化发展方案,通过轮岗挂职、专题培训、导师带教、实战调研、海外访学等立体化、多元化培养路径,全方位助力教师教学、科研、育管与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2. 专项培训与特色发展。为适应新时代课程思政与智慧教学的新需求,学院围绕专业课程思政、智慧教学平台应用、智慧公安系统应用和五类“金课”建设等四大主题,邀请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沪上知名高校和超星、希沃、嘉课堂等教育信息化平台与应用工具研发企业师资,以及上海市公安局智慧公安场景应用业务专家开展全方位“思政+智慧”教学能力培训,着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形成具有公安教育特色的智慧教学。

(三)建环境:构建“思政+智慧”教学生态体系

教学生态是由教学主体和教学环境组成的有机整体。良好教学生态体系应当能够促进教学主体自觉自主地创新课程思政、探索智慧教学。学院构建“思政+智慧”教学生态体系,就是要通过资源供给、制度供给和服务供给,全面满足教师创新实践“思政+教学”教学模式的环境需求。

1. 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智慧教室。学院众筹阿里、华为等领军企业资源优势,建成“上海智慧公安联合创新中心”,搭建展示上海智慧公安建设实战应用系统成果、孵化智慧公安科研创新、服务公安学科专业建设的院企合作新平台;完成全部教室的智慧化改造,首批符合教学需求的智慧公安实战应用系统全部接入智慧教室,为教师创造“一点应用、多点共享、全面联通、深度交融”的智慧教学环境。

2. 实战化、信息化的实践教学环境。学院吸收上海智慧公安建设的最新成果,将智慧公安应用系统接入相关专业实验实训室,满足智慧公安背景下专业课程情境化、实战化和信息化的实践教学需求。学院坚持“人文+科技”的设计理念,通过标语、图片、视频等形式将公安教育思政元素融入实验实训场馆,实现课程思政全程、全方位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

3. 全要素、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管理。学院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化、信息化建设、以强化课程教学质量管控为重点,狠抓教学规范建设和教学内涵建设。通过听课评课、学生座谈、质量述评、检查督导等形式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要素质量管控,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善。学院通过举办“思政引领、智慧赋能”教学大赛,鼓励教师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地探索课程教学改革,鼓励“思政+智慧”教学模式的和而不同、百花齐放。

四、“思政+智慧”教学模式的实践反思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公安院校作为锻造公安铁军的源头阵地,在探索“思政+智慧”教学模式过程中,要通过“四化”持续贯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实现立德树人和教育育人的根据目的。

一是课程思政全程化。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目标,大力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实现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专业课程教学的始终,使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是智慧教学常态化。以智慧校园与智慧教学平台为依托,以智慧教室深度应用为载体,以智慧公安建设成果深度融合为精髓,全面树立“互联网+公安教育”新理念,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项目化翻转课堂教学新常态。

三是教学练战研一体化。以应用型现代警务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职业化、信息化、情境化公安教育教学改革方向,依托“院局联动育人、教战协同发展”的体制优势,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任务为导向、项目为载体,优化教学过程设计,实现“教学练战研”一体化。

四是育管合一全员化。坚持“寓教于管、管教结合”,建立专任教师与专职辅导员协同育管机制,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人人都是辅导员,人人都是教育者,形成“全员育人、育管合一”的专业育警新模式。

五、结语

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深度应用所引发的教学模式变革,将比以往更加深刻而迅猛。大数据时代,如何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书育人,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三维目标,实现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是公安教育现代化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学院依托上海公安大教育体系,充分发挥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大数据警务优势,以“新理念、新思维、新生态”为指引,探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课程思政与智慧教学改革,是学院全面贯彻落实政治建校、政治建警的重要举措,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公安教育转型升级和全面现代化的实践创新。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公安专业课程
“老公安”的敛财“利器”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公安报道要有度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