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农民的『逐绿』脚步
——记『山东省科教兴农创业标兵』张志昌的创业事迹
2021-11-26莒县林业保护和发展服务中心陈志敏
莒县林业保护和发展服务中心 陈志敏
30 多年前,张志昌,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民,受报纸一则报道的启示,开始与绿色结缘,凭着执着、好学,硬是在自己脚下的黄土地上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扎根乡土,积累经验
1984年,在山东省莒县长岭镇中学高中刚刚毕业的张志昌,在家人怀疑的眼光下,东拼西凑1700 元钱引进了800 棵葡萄苗木,在1 亩7 分地上做起了了葡萄“致富梦”。
经过多方请教学习,他迅速掌握了葡萄种植初级管理技术,达到了二年见果、三年丰产的高收益,亩产果品收入6000 多元,育苗收入每亩达1.5 万元。从1984年到1988年,短短四年时间,就带动莒县长岭镇石井村、陵阳镇于家店子村发展葡萄200 多亩。1989年,为了加快葡萄良种推广,张志昌联合5 户农民筹资1.53 万元,承包20 亩土地,与省内一家公司合作搞葡萄新品种种苗开发,由于这家公司不讲信用,张志昌等农户辛苦了一年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亏损了1.8 万元,使他刚刚起步的事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坚定信念,另辟蹊径
面对残酷的现实,张志昌选择坚定和转变,他决定自己创办葡萄种苗繁育基地,成立了山东志昌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春天,他利用同学资助的一万块钱做启动资金,先后到中国果树所、沈阳农业大学、山东省葡萄研究所等十几家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考察学习,在各地葡萄专家的热心帮助下,当年引进优良品种10 余个。新品种的引进,为他的葡萄种提供了更多选择,大大推动了日照市莒县及周边沂水、沂南县的乡镇葡萄产业的快速发展。许多外地客户慕名而来,葡萄种植效益大幅回升,增强了他继续发展葡萄产业的信心。
瞄准市场,潜心钻研
正当我国葡萄种植逐步呈现规模化的发展势头之时,2005年,“根瘤蚜”虫害再次在我国出现。培育抗性砧木种苗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他凭着敏锐的市场“嗅觉”开始了他的“抗性砧木资源圃”的筹建工作,决心要建成全国最大、品种最全的葡萄种质资源圃。在山东农业大学国家葡萄抗逆岗位专家翟衡教授的具体指导帮助下,他投资200 余万元,在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车沟村以每亩400 元的价格,流转土地300 亩,克服“人生地不熟”等种种困难,历时一年,费尽心血,于2006年建成了国内最大抗性砧木资源圃。
葡萄生产基地
愈挫愈奋,痴心不改
由于当时对进口的硬枝离体嫁接机的操作和催根催芽环节经验不足,加之配套设备不完善,嫁接成活率只有15%左右。这样,仅在2006年以后的短短三年内,张志昌在育苗生产上就直接遭受经济损失2200 多万元,多年辛劳全部付诸东流,企业濒临倒闭。
面对困境,张志昌没有轻易放弃,经过调研、分析国内外技术和市场行情后,他认识到自己对技术和驾驭市场能力的欠缺,依然决定自费到欧洲考察学习先进技术。经过外国专家的指导和现场实训,他终于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回国后,他带领技术团队重新制定了生产技术流程,增添了自动控温设备。从白天到晚上,他都亲自在育苗温室观察愈伤组织形成情况,严格按照国外技术标准做好温度、湿度的调控,经过科学细致的操作,最终苗木成活率从15%提高到90%以上。机械化硬枝离体嫁接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并得以大面积推广。该项技术填补了我国Ω 型硬枝离体嫁接规模化生产的空白,改变了抗性砧木葡萄嫁接苗只能从国外进口的历史。
目前,山东志昌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硬枝离体嫁接已实现工厂化育苗,年产优质脱毒鲜食及酿酒葡萄良种苗木1000 多万株,资源圃年产国外多抗性砧木枝条2000 多万芽,产品销往全国30 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推广抗性砧木嫁接苗木近亿株,创造社会经济价值达60 多亿元,为国内有效抵御根瘤蚜的发生和蔓延,为中国葡萄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未雨绸缪,科技先行
近年来,葡萄病毒病的发生困扰着葡萄产业的健康发展,葡萄育苗产业面临巨大挑战。在2015年到2016年短短两年时间内,他投资500 余万元与国家落叶果树脱毒中心及南京农业大学联合建立了葡萄分子生物工程实验室。依托实验室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从2015年开始,他先后开展了苗木脱毒技术研究和组培快繁技术研究两个研发项目。其中苗木脱毒技术日臻成熟,已经进入工厂化育苗阶段。在实验室专家组的通力合作下,脱毒组培快繁技术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2016年5月,与莒县气象局、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联合建立了葡萄气象科研基地,目前已获取大量有价值的科研数据。2017年5月,与中化化肥有限公司进行合作,联合建立了水肥一体化智能遥控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同年10月,设立了水肥一体化智能配肥站。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物联互通、电子商务等方面逐步走向了规范化。
不忘初心,回馈社会
张志昌农民出身,本性淳朴。1992年春天,张志昌在莒县6 处乡镇120 户农民进行试点建立葡萄园。在农户建园初期,他亲临现场指导,对经济困难的农户无偿提供苗木,为了帮助农民学习新技术,增加新知识,自己花费6000 元订阅了100 份《山东科技报》免费送给当地农民学习。在他的帮助指导下,两年以后,示范户种植的新品种葡萄每亩收入平均达到7000 元。37年来,他在全国30 多个省市扶持发展葡萄产业,先后组织举办了“国际葡萄种苗技术创新与优质种苗繁育研讨会”“全国减肥增效水肥一体化技术培训现场会”“新型农场主俱乐部—第一届葡萄种植技术交流会”等重大学术交流活动7 次,累计无偿为全国各地葡萄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45 万余人次,提供技术资料52 万余份,提供种苗1 亿多株,发展葡萄种植面积达360 多万亩,直接或间接带动劳动就业人数80 余万人,年创社会经济效益60多亿元,使36 万多农户靠栽培葡萄奔上了致富路。
张志昌踏实而又接地气的“逐绿”脚步,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首届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提名奖、齐鲁乡村之星、山东省优秀农村青年、山东省科教兴农创业标兵、山东省“九五”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林业科技乡土专家、日照市市长质量奖个人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葡萄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