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水利史典解读之周堪赓著《治河奏疏》

2021-11-26周笃荣

湖南水利水电 2021年5期
关键词:治河

周笃荣

(湖南百舸水利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007)

多年前,笔者通过网络定购了一套明代周堪赓著《治河奏疏》影印本二册(刘亨地家藏,念兹堂刻本)。2020 年年初新冠疫情不能外出,上网查到《中国水利史典》将其列入二期工程建议收录书目之三黄河卷。作为湖南宁乡沩宁平冈周氏家族后人,又是水利工作从业者,有必要解读一番。

1 周堪赓生平及治河缘起

周堪赓[1],字仲声,亦字玄应,号五峰,湖南宁乡人,宁乡平冈周氏第八派。明万历二十年八月初二(1592年9 月9 日)生,清顺治十一年四月十五(1654 年6 月1 日)卒,享年虚岁六十三。(下文月、日采用农历,仅将年份注明公元纪年),天启四年举人,五年(1625 年)进士。初授福建永春知县,兼署理惠安。以才调福建福清县,考核其政绩为八闽之冠[2]。1628 年钦取试浙江道御史,巡按山东青州、莱州,巡察京畿、真(定)、顺(义)。1629 年掌河南道(御史)。历升太仆寺、光禄寺卿,转顺天府尹,1640 年升工部右侍郎。1642 年李闯王掘黄河,京畿震恐,受命赴汴督修黄河。翌年竣工,以治河有功,晋南京户部尚书。因病乞归里,不久明亡。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再围河南开封,准备渡河进攻河北及华北地区,进而攻克北京。守将掘黄河大堤计划水淹李自成军,反被李自成利用,趁水涨掘堤反灌开封汴梁城。河南顿成汪洋泽国,死伤军民数百万。同时导致黄河水害——往东南注鄢陵鹿邑,必害亳州、泗水,朱明皇朝祖陵有被淹没的危险;往东往北,邳州、宿州运河断流,江南物资无法到达京城。北直隶总督候恂治理无效,总河侍郎黄希宪以身在济南无法管辖,建议朝廷另派大员督修。

崇祯十五年(1642 年)十二月十四晚,内阁通知崇祯皇帝召见。委任以原官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督修汴梁被掘黄河段,兼管河南、山东、凤(阳)淮(阳)徐(州)等处河工事务。经过十五、十六两天准备,于十七日早上出发。崇祯十六年正月初二到达河南彰德,初八到达开封,开始长达270 多天的修筑黄河决口的工作。

本书是周堪赓治理黄河决口期间向崇祯皇帝上的奏折。若干年后,首先由其孙周和溥(字仲宣)、周敬溥(字止斋)整理,于清康熙二年左右[3]刊刻。至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其玄孙周硕勋(字容斋)见原刻本浸漶不堪,在广东潮州太守任上,委托福建连城四堡念兹堂刻板重印。

清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由湘潭籍翰林,大藏书家刘亨地[4]捐献,入选《四库全书》得以保存。全书繁体字竖向排列,不分句逗,也不分段,有的字有避讳缺笔。在提及皇上或其他需要表示尊重的重新起列,并高出一般段落首字两个字的高度。

2 本书的主要内容

1)序言部分。序言部分三篇,其一为明崇祯年进士,降清的长沙籍官员赵开心序言(楷体,当为康熙版原作)。后二篇,分别是乾隆十三年状元梁国治、乾隆十六年状元吴鸿的序言(均有“撰并书”三字)。

2)目录及周堪赓原作。目录部分包含召对纪略一篇、圣谕一道、敕书一道、奏疏三十一篇,整理详列目录如表1。

表1 治河奏疏三十一篇目录

《召对纪略》主要记录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晚崇祯召见,要求在春节前到任,两个月内完工。堪赓回答,自古黄患难治,情况不明,能力有限,要求两个月完工基本不可能,但会实心办事。涉及到人、材、物的调度权限问题需要解决,以及崇祯皇帝的回复。

《圣谕》是发给工部为周堪赓治河所需的任命,部门需要的配合事宜。

《敕书》则是给周堪赓的任命,地方人事管理权限,资金使用,工期,竣工以后的资料等要求。

奏章三十一篇,是本书的重点内容,乾隆刻本将康熙刻本中的《参保督侯恂疏》以《六大弊疏》取代。

前两疏在京城调研,问询治河有经验、对河南情况熟悉的在京官员的准备工作;需要崇祯皇帝亲自确定的;有关地方人事调度的权力、治河工程资金的准备与使用、新的任命必须下达到所涉及的地方使地方官员能够配合治河重责、任命文件及印鉴、上奏给皇帝的奏折处理流程以及办公经费六个方面。

第3 疏写于奔赴河南开封的路上,崇祯皇帝派专人赶到卢沟桥送行,给了赏赐,依例上折谢恩并表示工作决心。

第5 疏为密奏,地方官员能不能服从安排,实心办事,需要皇帝及吏部严格要求。另外随同治河拨付的仅十万银两,后续的费用必须早做准备。

第4~29 疏写于崇祯十六年正月十五日至十一月底治河任上,是作为水利典籍的主要依凭。

3)后人整理与治河有关的资料

包括:①其玄孙周硕勋对《六大弊疏》写作时间的认定,将《参保督侯恂疏》替换的原因;②堪河祭神文;③开工致祭文;④退谷遗编(摘抄);⑤清代官员奏请乾隆皇帝敕赐黄守才为河神;⑥黄周星(九烟)作《周大司农家传》;⑦刘亨地读《治河奏疏》后记。

3 治河过程中克服的困难

从第4 疏可见决口情况:“臣泛小艇,上下周流探看得河之决口有二:一为朱家寨,宽二里许,居河下流,水面宽而水势缓。一为马家口,宽一里余,居河上流,水势猛厉深不可测。上下两口相距三四里,至汴堤之外合为一流,决一大口直冲汴城以去,而河之故道涸为平地矣。”

1)治河民夫难以召集。周堪赓原以为在遭受水灾以后,采用以工代赈,有钱有粮“应者云集”,没想到“驰至河北而一望蓬蒿,罕见人迹,大河以南则锋镝余生,纯玩异向不可问矣”,征招民夫“兖西河北,仅足万余”。首先征调“抚镇标兵”,边治河边防民变兵变,防李自成农民军,护堤护漕运。最后抽调河北大名府壮丁。为了征调府兵民夫,一日连上三疏,在皇帝、内阁、户部、兵部加上个人协调下才得以解决。

2)物料缺乏 治河工具原始。古人治水没有大型设备起重运输大体积的块石、混凝土、钢筋笼,勤劳智慧的中国工匠发明出了一种专门用于抢险堵口的东西叫做“埽[5]”的。太平时节沿河有库存,但经过水旱蝗灾以及李自成农民军的洗劫以后,有的被水冲走,有的被烧掉,必须重新采购。“如杉桩则购之淮安;苎麻则购之徐兖,谷草榆橛则购之怀庆;柳梢蒿茭则取之本地,从所产也”。

当年治河以人力为主,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无非箢箕柳框、铁锤铁锹,下水船舶靠人力划桨的木船小艇。夯实填土只能是人工举高石夯,依靠冲击夯实。

3)治河环境非常糟糕。明末“怀宗皇帝际,累朝驰玩之后”,“当是时,寇盗猖炽,大河南北人靡孑遗,朝庭方搜刮租赋饵骄兵悍将。而公慨然身捍大患,率千百疲弊之众以扼洪河方割之势,财粟罄于中,锋刃接于外。”(见赵开心旧跋)。“河北当凶荒之后,死徙十去其七、八,数百里间蓬蒿满目,城内城外鲜见炊烟”(见第9疏)。

①钱粮不济。离京前第2 疏“题为黄流怒势宜疏,治河工费宜裕”;第5 的密奏中提到“工大费繁,钱粮必须凑手。帑金十万之外,部臣所议折绢料价二十万尚欠在民,征解无期,正如画饼充饥”。第6、11、17、18、22、25 疏都是请求调拨钱粮的,第26、28、29 则是报告钱粮用途、如何核算以及为今后计,留下一万两纹银以备“岁修防守”。

数万军民,从崇祯十六年正月至十一月上旬历时300 多天,从材料到人工,总共花费二十五万两左右,比预算节约了五万两白银。

②地方官员玩忽职守,工作多有掣肘。第13 疏“河北频岁凶荒,物力既消,生齿几尽,三郡中卫辉尤甚,臣屡经其地,数百里间满目蓬蒿,竟无燕巢林木矣”。工部派驻卫辉县监督卫河都水师郎中李茂松劣迹斑斑。以此事为由,于三月二十一日上奏提议裁汰冗官,还水于民,用于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

为其管理钱粮的工部主事,被其视为左右手的拟任南阳知府李芳蕴等都被安排了其他职务,不能安心治河事务,所以工作多有掣肘。

言官的不实之词,求全责备。

③李自成农民军的威胁。在京上奏的第1 疏里就预料到“今流贼猖獗,于用工之地尤虑烽火致梗大工,是提兵防护实为要着”。第10 疏内有“顷因寇逼彰、磁,道路梗塞,以致奏报稽迟”第18 疏内有“贼息飘忽不常”,第24 疏内有:“忽报闯贼全队而来,有夺船扎筏,眈眈虎渡之势,自汴徂雒风鹤时惊,沿河船只皆去防盗,运料已暂停矣。……锋火丛中,人心惶惧。”“乍闻贼警,箕锹之徒几至鸟惊兽散”。

在赵开心的序中有“闯贼全队而来,公按剑危坐,与在工文武诸官约曰‘先与河争旦夕之命者,今亦当与贼争旦夕之命,敢退者斩’!饬道府各部署所统兵马严阵以待,……兵夫无一逃者”。

④水情不利,土质不利。第10 疏,因为黄河上游冰雪融化“二月十六日以后,连日水涨”;第24 疏“自七月阴雨连旬,旨八月间秋水大发,高至一丈许”;第15疏“黄河之水建瓴而下,其势甚猛。中州土性疏浮,水底淤泥深而且滑,桩埽入水不能住脚”。

⑤工期的紧迫,身体的病累。生长在深宫大院的年轻崇祯皇帝没有经历奔波劳作,《召对纪略》中有“务于岁内到任,二月竣工”之旨意。堪赓公回奏“治水之役自古称难,尝稽典籍,或数年未绩,或数年始绩,未闻以数月奏功者。”

第4 疏报告的情形看,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酉时召对,至十七日辰时就道,十六年正月初二日进入河北境内的归德府,正月初八日到达河南开封。在依靠车马出行的时代已然不慢了。

第16 疏有关于马家决口筑塞过程中,东西对进,中间深不可测,累筑累溃,加上伏水、秋水将至,此时与洪水为敌,徒费来之不易的钱粮。请求“多用人夫朝夕防护,能令两岸坝工安稳无恙,则秋深水落,因时加工,此数十仗决口可计日告成”。崇祯的圣意是“马家口亟宜筑塞,何违限已久始议停工。周堪赓着遵旨上紧督竣,不得再迟取罪”。

第24 疏内有“臣自五、六月抱病”。第30 疏内有:“一年内警心于戎马蹂躏之际,瘁形于物力艰难之时,以病躯而遘盘错......九月旧病复发,甚以痰喘,......迨十一月初六日......稍解衣而卧,初九日履勘各工,忽尔头晕目眩,一跌几至不起”。

4)国事危艰,冒死上《六大弊疏》。崇祯十六年十月初六日,李自成兵陷潼关,督帅孙传庭死,渭南临潼连陷。虽然身在治河第一线,仍冒死慷慨上《六大弊疏》,直指朝政之失。有的指向朝廷官员、地方大小官员,有的则指向了崇祯本人(如宦者典兵)。

其一将相不和,各存畛域;其二科道风闻言事,毁誉杂糅,贤奸混淆;其三宦者典兵,跋首疐尾;其四将不能用兵,国不能驭将;其五赏罚不明,上下相蒙;其六税赋过重,自抚按至牧令贪污成风。

4 治河的方案与管理

1)调查研究、谋定而后动。领受任务后在京两天,拜访咨询主政河北工作的孙承泽,推荐、调用了拟任南阳知府李芳蕴。到达现场后亲乘小艇,上下周流探看,拟定方案上报开工。在马家口屡筑屡溃,夏水大致,秋水又涨之际,会聚同僚商量,采纳正确意见,为了节省有限资源毅然向崇祯报请停工——明知会遭到责罚。最终在合龙时间的选择上,咨询民间熟悉黄河水情的“黄大王”黄守才。

2)有最基本的成本控制、报销制度。从现代的水利工程分类来看,该处属于一级堤防工程的抢险工程,关系到国计民生。同样在施工前有预算,过程中有基本的财务制度,核算制度,完工后需要“事竣,将筑过河道、人夫、钱粮,备细造册画图详明奏缴”。

3)采取了分工负责制。分别将筑塞决口、开浚旧河、督催丁夫物料责成地方及管河各级官员(见第4疏),另有专人管理钱粮、文书。

4)疏筑并举先易后难。在周堪赓到达汴梁城以前,河道总督张国维会同保定总督侯洵挑浚支河(自朱家寨至马家口)一千丈。堪赓到任后又会同南阳知府李芳蕴各自领工挑浚三十丈。

决口方面,先筑朱家寨,崇祯十六年二月初七日开工,二月二十七日告竣。马家口水深流急,需用待埽料齐备,累筑累溃。先修筑子堤,东西对进,有“丈高大埽,垒至八层方出水面”,于第16 疏(六月初五日题请宽限完工。至十六年十一月水浅,三天三夜筑塞,两岸对进,终于在十一日堵塞决口。

5)堵口完成后续措施。按照河防惯例,分派人手巡逻值守,收集制埽物料分地存放,并预留一万银两作为预备费用。

5 周堪赓晚年及身后事

崇祯帝因为周堪赓治河有功,升其为南京户部尚书。因谢恩请求退休(乞骸骨),于崇祯十六年十二月二十日离开北京。到达南京后挂印哭祭明孝陵归家,不久传来北京沦陷、崇祯死国的消息,向北哭拜几至丧命。南明弘光小朝廷征其为尚书,动身途中闻以马仕英为相,密信史可法、张国维欲除马士英。至江西吴城镇,知弘光政权不可为,化妆辗转瓯江岭南,数年后归家。永历朝再以尚书兼大学士招,未赴。组织修复宁乡大沩山密印寺[6]后于此出家,晚年自建白云庵避世。

清顺治八年张献忠残部乱湖南,其兄堪贲、子鋐被杀。闯王旧部李定国破湖南衡阳,杀满清亲王尼勘,与永历小朝廷联合抗清,派人联络原明朝官员,周堪赓与同乡陶汝鼐、益阳郭都贤同到衡山,拜庙而还。顺治十年底,洪承畴经略中南五省开府长沙,于顺治十一年三月到宁乡寻找“周大司农”,县令愕然。在胥吏的指引下洪于黄昏前到达县城以西40 里的白云庵,仅茅屋三间,篝灯薄被的周堪赓老病不起,躲避不及,洪承畴双手扶其臂相视而泣。周堪赓吩咐仆人以园中蔬菜招待比他小一岁的大清红人五省洪经略。洪临走前,周堪赓与其决别,不谈自己及家人之事,唯以地方疾苦为念。洪承畴疏免荒粮数百万担,宁乡百姓稍苏,感念其阴德[7]。

顺治十一年四月十五,周堪赓沐浴更衣趺坐而逝。清晚期邓显鹤当宁乡县学教谕十一年,潜心整理湖南名人遗著,嘱托曾国藩大力刊印王船山文集。文集中提到周堪赓降清,引起周家后人的不满。先后有新化邓显鹤、湘潭王闿运为其作传辩污。从其《绝命诗三首示诸孙》及引言:“予宦游二十余载,家计萧条,非欲为瘠后以沽名,实鉴夫多富而有累,惟书惟田,尔耕尔读,尚其黾勉,共记予言”。其一:六十三龄非夭寿,但怜子丧又孤孙。田园荒废家萧索,清白如今有定论。其二:君恩臣罪倍伤神,坐阅沧桑老此身。幸视故园无一物,九原聊以谢先人。其三:勉以诸孙善事之,高堂大母及霜慈。未亡事业无他语,只在存心力学时。临死前以诗明志,绝不是贪生怕死之徒,贪财好利之辈,保持着明朝遗老的风骨。

网络文学兴起,有人说周察院抗清,保护原明长沙吉王和其后裔,与他的学生洪承畴斗智斗勇。按常识而论,周只比洪大一岁,而洪在万历四十四年23 岁时高中二甲进士出身,周堪赓迟至天启五年33 岁中三甲同进士出身。周堪赓入仕第一站就是洪的家乡福建泉州。同是务实官员惺惺相惜是有的,大节方面周明显高于洪。尽管有私交,不可能周是洪的老师,周至死“未给洪通一刺”。在洪承畴拜访周堪赓时,周堪赓是否为一同参与衡山会见李定国的郭都贤出言搭救?为陶汝鼐开脱?不得而知。至于安置前明吉王后裔,从宁乡平冈周氏族谱来看,种种迹象表明是有的。才有了宁乡大屯营周氏周达武、周家纯(后恢复朱姓改名朱剑凡)父子的兴起。

6 结 语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工部作为六部之一有时候被称为“水部”,水既可以为利也可以为害。有明一代涌现出许多有名的水利专家,如潘季训束水冲沙清理河道、张国维修筑钱塘海堤并著《吴中水利七事》。但他们都是在国家时局比较稳定的时间段完成的,周堪赓是临危受命。在治河过程中能够听取合理建议,顶住各方压力,多方协调,将有限资源合理利用,终于成功。对时局有清醒的认识,不贪恋官位。为地方,为百姓实心办事,排忧解难。这种精神,值得当代人学习。

注释:

[1] 目前,网络上和正规文献多将其出生年代误为1590 年;另一字“玄应”也没有列上;甚至像《湖湘文化辞典》将其中进士的年号误记为明天启三年。 据《沩宁周氏族谱 敦叙堂》之“周氏旧谱篡修名目 二修 八派,堪赓字玄应”。 《宁乡县志故事编第十·先民传》,“周堪赓字仲声,一字玄应,五峰其号也”。

[2] 至今福建泉州市纪委监察局《廉政文学》“称颂清官廉吏的泉州歌谣代代传”,列举从唐朝至明朝的四人中,就有他的事迹。

[3] 据赵开心生平,“康熙二年擢仓场侍郎,旋病死”推测。

[4] 曾参与编撰《四库全书》。

[5] 百度词条的解释有“一种水工建筑构件。 用梢芟、薪柴、竹木等软料,夹以土石,卷制捆扎而成。 将若干埽用绳、桩签联系起来用以护岸、堵口、截流等工程,称为埽工。 约在先秦时即已出现。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瓠子堵口运用埽工获得成功。 宋代普遍应用于黄河护岸、堵口工程,“埽”的名称亦最早见于宋代文献,《宋史·河渠志》和《河防通议》等载有埽的具体制法。 元、明、清时,制埽技术、埽工形式不断改进和丰富。其优点是取材方便,制作较快,梢料有弹性,易缓滞、留淤,但体轻易浮,容易腐烂,维修更换较频,现已淘汰。 ”

[6] 据陶汝鼐、陶之典父子主编的《大沩密印寺志》记载,周堪赓分别在宁乡、安化两县各购买田地20 多亩捐作香火田。

[7] 陶汝鼐主编《宁乡县志》记载。

猜你喜欢

治河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篇比较全面的治河方策是什么?
A Finite-Time Convergent Analysis of Continuous Action Iterated Dilemma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魏源应对河患的治理思想及现代启示
李白《公无渡河》诗新解
勤政兴族,腐败亡家
——清代内务府高家兴衰小史
《治河论》浅谈
明后期治河费用研究
——以徐州及以下河段为中心
陈鹏年“治河”政绩简观
——以任“河道总督”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