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对传统音乐传承与保护的模式研究
——以四川清音为例

2021-11-26杨思宇

魅力中国 2021年14期
关键词:清音四川文化遗产

杨思宇

(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四川 崇州 611230)

一、高职院校对传统音乐传承与保护的模式研究的意义

2018 年3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 号)中明确提出:“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由文化部牵头,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行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职业教育可以成为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力军,发挥其自身的灵活性和特色,为传承和保护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在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的大背景和国务院提出的关于保护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见书中,我们不难看到国家对于文化发展的决心和力度,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中也不断的在调整,以便寻求更加精准的定位,通过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入手,帮助非遗进校园,扎根专业领域,通过专业性的学习和实操来实现更深层次传承和发展,在课程中,我们还可以结合更多的现代手段将传统戏剧以更加新颖的方式得以传播开来。

二、高职院校对传统音乐传承与保护的模式研究的社会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这当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贸易往来,也包含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但是,就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来看,虽然我国人民在接受一些外来文化时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但是在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上,有一部分人会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来对待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就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文化来说,特别是中国戏曲文化,除了一些上年纪的人喜欢听之外,绝大多数的年轻人更偏爱一些流行音乐或者一些外文歌曲。由此可见,重视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已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三、四川清音的传承价值及其传承现状

作为流行于川渝一带的曲艺音乐品种之一,小曲小调便是四川清音的本名。更是因其伴奏乐器的缘故,也有人称之为“唱月琴”或者“唱琵琶”。说起四川清音的起源时期,虽然目前没有定论,但一般都是要从明清时期的俗曲以及外地和本土的传统民间小调曲目说起。其小曲由于具有娱乐性质,所以主要流传于四川宜宾、泸州、成都和重庆一带的城市及中小乡镇的商业地区。同时这也说明了它的历史一路见证了明清时期川渝一代的商业发展状况。四川清音通常采用四川方言进行演唱。和四川这个城市一样,具有包容性的四川清音吸收了大量的民歌小调,这也使得它的曲调十分丰富,唱腔优美婉转,四川清音工有八个大调、一百余支小调,唱段两百多支。它的伴奏乐器有琵琶、竹鼓、檀板等。在四川清音早期表演形式较为单一,都是由一位女声端坐独唱,左击檀板,右击竹鼓,自击自唱。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表演形式上有了变化,在伴奏乐器上越来越丰富,演员人数也不再是独角戏。为了方便演唱更是由坐姿改为站姿。在四川清音的剧目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昭君出塞》、《尼姑下山》、《断桥》、《思凡》等。其演唱内容多为歌颂历史人物,;反映现实生活及革命历史题材。同时四川清音也在2008 年被列入到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外来文化的涌入,现代艺术形式大量涌现,传统的艺术形式无一例外的受到了冲击,四川清音传承之路异常艰难,老艺人大多过世或年事已高,传承出现断层,无人继承;市场也逐渐在弱化,其濒危状况不容乐观。

谈及四川清音的传承价值,首当其冲的就是其历史文化和学术研究价值,四川清音艺术作为巴蜀历史文化的传承载体之一。从现有的曲目中,我们可以领略巴蜀大地的风土民情、了解当时社会的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四川清音用其独有的方式记载和传承了巴蜀文化,这种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值得后人认真研究和传承的。其次是其艺术价值:从它的曲牌中,不难发现它与江浙山陕等许多地方的民歌小调之间紧密的联系,不仅如此,它还与四川其他曲艺形式相互呼应,相互融合。在充分吸收其他艺术给养后最终成为具有浓厚文化韵味地方曲艺形式,这就体现了它的艺术价值。四川清音艺术作为我国曲艺形式中重要的一种,传承和发展是持续发展曲艺事业的需要。也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高职院校对传统音乐传承与保护的模式研究的有效措施

(一)开设相关的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基础课程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有公共选修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在这两种课程类型中都可以很好的把传统音乐不同程度的进行融入。因此,可以通过开设一门相关的公共选修课,以及融入到部分专业课的基础课程中。来逐渐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对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让同学们通过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深人学习,感受到传统音乐文化所带给他们的精神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加入传统音乐的重要成分,进而更深层次的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继承。两种课程体系分别在不同深浅的程度上达到继承的目的。

(二)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基底进行创新

当前社会,经历了经济和科技大发展的时期,在外来文化影响颇深的快节奏现代化社会中,站住文化自信的脚跟,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和继承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丰富的电视综艺,繁杂的社会自媒体,从主流到个性,无不彰显着传统文化的魅力,随着这些对时代有意的相关活动开始不断增加。但是在如此庞大的文化体系中准确的找到精准的定位去传承,这是需要大家童工努力的。要想使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被时代发展的洪流所湮灭,就必须保证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而不是单一地局限于对几种形式的发展上。在一些歌曲作法的课程或者音乐制作等课程中,可以使传统音乐元素融入现代乐曲的编配中,器乐上同样也可以用节奏和旋律的变化把传统音乐变得更加有活力和创造力,让传统音乐文化成为创作的源泉和基底。

(三) 让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发展方式,在不同时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更需要长期的不断的去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它可以在历史的演变中的鲜活度和意义。在央视频道的《国乐大典》中,已经展现出了传统和现代艺术相结合的音乐形式,并且初现成效,受众反响热烈,掀起了一波传统音乐的新浪潮,这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也是很好的一种表现形式。当然这仅是音乐这一类目,从其多样化的发展特点出发,把符合时代意义以及对文化传承有着特殊意义的部分保存下来,并补充新鲜的血液,让传统音乐传统艺术继续在历史舞台上增光发亮。

(四)更多的开展政校联合、校企联合

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的作用,做到大融合,大发展,只有做好一个文化闭环,才能真正的让其更好的运转起来,在政府的惠民项目以及文化下乡活动中,政府可以采取政校联合,把任务下摊到地方高校,让高校中的爱好者和专业从事表演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大环境下,得到锻炼,使传统音乐文化得到传承,同时也提升了普通民众对于传统文化以及传统音乐的审美和关注度,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可以以项目为任务,结合高校学生实习实训的培养原则进行更好的结合,形成一定的经济循环。用市场说话,让传统音乐文化更加具有生存动力。

五、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涉及的不仅仅是文化自信的问题。更是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要取精去粗,不断创新,提高意识,利用好高校的资源,结合政府联手企业,在多边的努力下,共同承担起传承的大任。

猜你喜欢

清音四川文化遗产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移动
《园林清音》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南风清音——南方风景青年油画五周年作品展作品选登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寒溪
Tough Nut to Crack
《山水清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