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抗击疫情战役对中医药院校MTI 研究生合力素质培养的启示

2021-11-26武静穆海博

魅力中国 2021年14期
关键词:中医药研究生院校

武静 穆海博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引言

2020 年,疫情(COVID-19)来势汹汹,席卷全球,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创。在此次全球抗击疫情战役中,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中医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翻译的助力下,极大地提高了疗效,促进了中医药在世界的传播。与此同时,这次疫情也催生了“社交距离”,“地摊经济”“疫情”等一系列新名词,其翻译的尘埃落定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为了促进中医药文化的进一步传播,中国大力扶持中医药的发展,出台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2016-2030年)》等政策。在此背景下,中医药院校需要顺应发展趋势,借助平台优势,结合中医药院校MTI 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校本化特点,培养具有翻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能够胜任中医药外宣翻译的MTI 研究生。

一、中医药院校MTI 研究生培养现状

翻译硕士学位自2007 年开设以来,一直呈蓬勃发展的态势。截至2020 年4 月,共有259 所院校开设了翻译硕士专业,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翻译人才,也积累了一些实用的培养经验。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翻译硕士培养的不足之处。仲伟合教授曾指出,翻译专业学位存在人才培养理念不清;人才培养方案不妥,师资队伍建设不强;教育方法不新;实践教学基地不用;教学管理方法不变;职业资格证书不接等问题(仲伟合,7-9)。何刚强教授也总结了中国翻译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四重忧患”伴“三关失守”问题(何刚强,1-5+94)。就中医药院校MTI 培养而言,目前开设MTI 的中医药院校只有4 所,分别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和湖北中医药大学。这些中医药院校大都以培养高素质的具备中医药知识的复合型翻译人才为导向,同时开设中医药基础课程和翻译能力提升课程,学制基本上为两年。作为MTI 人才培养方,中医院校对于中医英语的定位还不够十分明确,大部分院校所使用的仍然是较为传统的英语课程设置模式和教学模式(司高丽,2019)。此外,校企对接无法有效实施,学生实践量不够,目前中医药院校MTI 毕业生整体中医药翻译能力并不强,语言能力和综合素养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尽管中国中医药翻译人才的缺口很大,但是真正走上中医药翻译岗位的MTI 毕业生却很少。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还处于摸索阶段。

二、疫情战役对MTI 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新冠肺炎战役的打响一方面对我们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给MTI 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方法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尤其作为中医药院校,MTI 的人才培养更应该与中医在此次战役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相结合,培养社会认可度高、综合能力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业化人才。翻译市场导向决定了翻译硕士点单位必须有一个战略规划(罗迪江,廖倩,117-124)。这次战役折射出新时代中医药院校MTI 人才应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要培养具有扎实双语语言基础和相关翻译理论基础的MTI 人才

首先,夯实双语语言基础。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毫无疑问,扎实的语言基础是做好翻译的必备技能。中医药院校要重视强化母语语言能力,培养基于一定理论素养的翻译思维能力,坚持以批判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翻译“全人教育”(孙黎,106-111+17)。以中医药四大经典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承载了中国古代的医家智慧,内容大都为医古文,文章晦涩难懂;中草药种类繁多,极易混淆。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中医药外宣资料时具备良好的母语水平和翻译思辨能力,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如在翻译疫情期间的三方之一——“宣肺败毒方”时,只有准确理解“宣肺”的意思,才能准确翻译,更好地传播中医药文化。因此,在日常翻译课程开设学习中,在开设外语课程的基础上,也要注重传统汉语文化的学习,加强中文的语言素养。

其次,加强翻译理论的学习。翻译实践需要具备接受理论指导的自觉(周丽敏,28-31)。翻译理论能够为我们中医药翻译提供了良好的翻译思路和理论支撑,一名优秀的翻译学习者一定是在掌握前人翻译理论技巧基础上,通过实战积累出自己独特实战经验技巧的优秀语言学习者。

(二)要培养掌握多重文化背景和中医药知识的复合型MTI 人才

首先,一名优秀的翻译学习者在掌握扎实语言基础上还应具有多重的文化背景知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单纯的技术翻译工作者很容易就被机器翻译所取代。中医药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其MTI 毕业生的中医药文化背景和翻译能力。因此在日常的课程设置中,中医药院校要适当地开设相关语言文化背景课程,加强MTI 研究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培养具有跨文化背景的中医药知识的复合型MTI 人才。

其次,中医药高校的MTI 研究生要具有中医药高校特色的学习背景。较长期以来以“译入”为主的翻译实践,“译出”正在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路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翻译的方向性发生了“翻转”(任文,92-98)。在本次疫情战役中,中医药对病毒防治的相关疗效在多家中外媒体上争相报道,中医药高校的MTI应该是具有中医药特色翻译的MTI学习者。因此在日常的课程学习中,要针对性的为MTI 研究生开设中医药特色课程,合理地运用网络资源。此外,翻译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还应该包括网络资源使用能力、文本审校能力、术语学知识和术语翻译能力、文献查找、利用、储备和管理能力、各类文体的处理能力等(苗菊,63),这就要求中医院校在进行MTI 培养过程中,要通过诸如百家讲坛,任务型教学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在翻译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三)要培养具有时代性的MTI 人才

保持MTI人才的时代敏感性至关重要。如“逆行者”,“社交距离”、“地摊经济”等新词汇的翻译问题,再如,“疫情”的命名几经更改,最终才达成共识,这就需要译者保持对时事的敏锐性,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将翻译的实用性和时代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新时代MTI 人才培养一定要具有新时代性,要达到这个目标,第一,课程的设置上,开设新闻时政热点翻译课程,充分结合中医药职业翻译的实际需要制定中医英语的教学计划课程,不能忽视以编译,或改译为主的新闻翻译,中医药典籍翻译与时事翻译两手抓。及时更新教学资源库,翻译语料库,增强课堂授课内容与社会实际需要的联系。第二,教材的选取上应把握时代性与多元性。保持时政翻译课堂上教材的时代性,应避免选用老旧教材,尽量从近十年的国际会议发言,有关中医药文化的外宣文件中选取片段为主要材料,多关注中国日报英文版China Daily 上热词。保持材料的多元性,教学材料应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多方面的热词和段落,培养学生应对不同交际场景的综合应对能力。第三,实践出真知。优秀的翻译人才一定是经历过无数次翻译实践锻炼的。以华为公司翻译中心的笔译业务为例,每个入职译员成为正式员工前需要有半年的实习考核期,在考核期内以每天最低3000 字、每月平均工作22 天的翻译要求来统计,半年需要最低完成40万字的翻译才能正式上岗(穆雷,李雯,56-62+95)。要落实校企对接,确保MTI 学生真正地以译者的身份走进企业,了解当今社会一名合格的中医药翻译人员的必备素质,将课堂所学的翻译能力外化,与时代接轨。在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翻译工作坊中,可以形成一个完整、多维、开发、思辨、互动、突出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系统,开拓学习空间,促进翻译能力构建(梅明玉,61),让学生在大量的翻译实践中加深对翻译理论的理解,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

(四)要培养具有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MTI 人才

翻译专业学位教育不仅仅是技能教育,而且是素质教育(王宏,张玲,2016)。此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抗疫成效显著,成为了全球抗疫战斗中为数不多的优秀楷模,这充分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的伟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以及中国新型举国体制的优越性。MTI 人才承担着新时代弘扬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传播者的重要任务,因此,一名合格的新时代MTI 人才一定是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学习者。为此,在课程设置和备课过程中,要加强高校课堂思政的学习,结合最新的时事热点,准确地找到课堂思政的切入口,培养新时代具备文化自信的优秀MTI 人才。

结语

最近一段时间,国家领导人不断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医药院校肩负着培养优秀中医药翻译人才的使命。因此中医药院校要结合自身的优势,整合校内资源,了解市场变化,增强教学内容与现实缺口的联系,探索出一条最优的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之路。

猜你喜欢

中医药研究生院校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