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校园欺凌问题成因及规避策略
2021-11-26鞠健
鞠健
(济宁市太白湖新区新荷幼儿园,山东 济宁 272000)
当前,校园欺凌的现象层出不穷,个案对于集体的影响是极大的,出现欺凌现象,许多家长会怀疑学校教育是否到位,质疑教师的专业能力,对教育事业的开展产生消极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幼儿校园欺凌的原因以及规避的策略,为教育事业的开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幼儿园欺凌及其影响
近几年,校园欺凌的事件频频发生,甚至幼儿园也无法避免。幼儿在玩耍过程中的小打小闹只能算是调皮,过一会就会和好了。校园欺凌指的是在长时间内对其他学生造成心理或者生理的伤害,甚至是造成财产的损失的行为称为欺凌。校园欺凌主要是身体殴打、言语攻击、性侵犯以及网络暴力。
被施暴者在受到校园欺凌时很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造成身体和心理上创伤,甚至抑郁,很多年之后依然会伴随着幼儿的一生,这样十分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而施暴者如果是学生也对他们产生负面的影响,施暴者也会出现抑郁、性格扭曲的现象,长大后会成为反社会人格、行为失调,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幼儿园欺凌的原因
幼儿园的欺凌者和被欺凌的对象发生欺凌,可以从内因、外因出发,内因主要是由于自身的身体特征,而外因则是周边环境对幼儿产生的影响。
(一)内因:身体特征
幼儿园的孩子往往很容易排斥与大众不一样的人群,在现实情况中,性格内向孤僻、有抑郁倾向,包括身体肥胖、身材瘦小或者发育迟缓、残疾儿童的幼儿更容易成为他人欺凌的对象。而性格暴躁、比较敏感的幼儿更容易成为欺凌他人的人。
(二)外因:身边环境
1.家庭环境。社会地位比较低的幼儿更容易成为欺凌的对象,例如:贫困儿童、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儿童等等,此外,还有家庭教育的影响,可以说家庭教育占据着教育的重要地位,如果父母没有教育到位,即使接受最好的学校教育也无法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如果父母没有做好表率,将对幼儿未来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都说父亲是孩子的榜样,如果父亲为了工作而忽略了幼儿的教育,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缺乏陪伴和正确引导,孩子没有一个坚实的依靠,就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造成性格内向。父爱如山,母爱似水,母亲没有及时体会到幼儿的情绪变化,不能看到幼儿身体的创伤,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和处理身体的伤口,受到欺凌会给幼儿的童年会留下不好的印象,长大之后遇到不公正的对待也很难站出来为自己发声。在家里受到过分溺爱的幼儿也很容易成为欺凌他人的施暴者,因为在家里,所有人都依着他,爱着他,都顺从他,所以在幼儿园,发现有人忽视了他就会做出过激的行为,以此来求存在感,体现自己的“权威”,在家里没有受到正确的思想引导,在幼儿园里进行生活学习时就很容易造成思想偏差,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唯他是从”,再者,如果家里的父母的社会地位较高,幼儿在学校就会拿父母的职位出来吓唬别人。
2.学校环境。“以往送到我班里的学生,要么家长是当官的,要不就是家里条件特别好。你妈妈一个月挣多少钱啊?别怪我瞧不起你,某某的妈妈一年挣的钱都比你妈妈50 年挣得多。你们素质是一样的吗?你们能一样吗?你反思一下你们家长有多少素质?”这是一个教师对学生的训斥,教师咄咄逼人的话语对学生造成的伤害是永久性的。这样的现象在学校中层出不穷,之前还出过小学三年级的教师因为班上一个女同学的家长在殡仪馆工作而对女生进行欺凌,让全班同学都不与她说话,孤立女孩。若不是这个事件在网络上发酵,不知道女孩还会受到多少的伤害……这样类似的事件每次被爆出都令人愤怒,斯大林曾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有一些“灵魂工程师”,不仅没有做到教书育人的职责,甚至还借着“教师”的名义对学生进行欺凌,或者纵容其他学生的欺凌行为,轻描淡写的把欺凌当作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对幼儿的排挤或者偏见都归结为“是幼儿的问题”,没有反思自身的行为,还变本加厉,这是幼儿园教育的悲哀。
3.社会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只要在网络上越来越活跃,同时也很容易造成网络欺凌,已经成为成年人甚至还会受到网络暴力,但是成年人的心理都相对幼儿更加健全,能够通过心理治疗或者朋友亲人疏导得到缓解,心理承受能力也比幼儿要好。那么什么是网络欺凌呢?包括在社交媒体发布令人难堪的照片、散布他人的谣言,通过通讯平台恐吓他人或者威胁别人,冒充他人发布恶意信息等。在面对网络欺凌时,幼儿的区分能力比较弱,不知道是开玩笑还是欺凌,长期在网络欺凌下,幼儿容易对互联网进行抵触的心理,也不愿意与人社交,因为难堪不愿意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或者害怕与父母沟通,造成内心永久性的伤害[1]。
三、规避幼儿园欺凌的具体措施
(一)家庭教育是基础
良好的家庭教育关键不在于家庭的贫穷或者富有,父母应该从小教育幼儿遇到打闹时,选择不还手,不是因为懦弱,而是不愿意变成动手打人的坏孩子;选择还手不是为了打人,而是告诉他人自己不是好欺负的。告诉孩子善良的同时,也要告诉孩子善良不是一味帮助他人,忍受别人。“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的善良就是拥有理智与克制,知道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坚守自己的底线。正应了蒙田《随笔集》中那句话:“善良的意图,若不加以节制,就使人做出穷凶极恶的举动。”此外,父亲和母亲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应该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不能把幼儿送到幼儿园之后就不对幼儿加以教育,不理解幼儿的心理,忽视幼儿的情绪变化,幼儿会认为自己没有人疼,长此以往,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严重时还会有抑郁的情节。
(二)学校教育是保障
将幼儿送到幼儿园进行教育的目的是在幼儿成长初期塑造健康的心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团结互助、友爱他人等等,幼儿园是幼儿发扬天性的场所,幼儿时期是启蒙思想的关键阶段,教师应该在这个阶段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及时遏制幼儿欺负他人的行为,正确处理幼儿之间的小打小闹,对双方都要进行教育,不能因为某某的父母是当官或者社会地位比较高就对其放纵,更不能因为某某的父母从事农业工作就歧视幼儿,对幼儿进行言语或者行动上的欺凌。对于所有幼儿应该一视同仁,处理问题上应该公事公办,不偏袒。
结论:综上所述,校园欺凌是教育的悲哀,同时也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幼儿园欺凌。幼儿欺凌的施暴者可能是来自幼儿园的其他同学,也有可能是来自教师,或者来源于网络,当幼儿在受到欺凌时,不知道保卫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需要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幼儿园教育作为孩子教育的启蒙,会影响幼儿的一生,教师一句话很有可能改变幼儿的一生,家长的忽视也很可能给幼儿的童年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呵护幼儿健康成长,为幼儿创造和谐友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