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的为政智慧对当代领导干部的启示

2021-11-26张旋

魅力中国 2021年37期
关键词:德治孔子智慧

张旋

(山东省汶上县干部政德教育中心,山东 汶上 272500)

一、为政而并非政治

需要先明确,孔子的为政智慧,并非孔子的政治智慧。孔子几乎不谈论政治,多谈论为政,是由于为政并不能同政治化等号,同时,其同样属于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在对待政事的过程中源头上的差异。

受到如今西式观念的长时间影响,人们一旦提及政治,脑海中便迅速生成如下轮廓,也就是政治属于距离人们平时生活较远的、共有的、独特的领域,其与自身的生活领域存在区别。该种轮廓尽管并不清晰,不过其渗入程度非常深入,正体现了如今西方所了解的政治生活的基本特征——其属于具备着明晰界限的独特领域。正由于如上原因,人们在谈及政治的过程中,在本质上持续以旁观的姿态出现,而政治智慧便是对于政治的了解以及规划(如同科学家钻研探究自然现象一般),其不仅在政治学文章中得到了展现,也在律法规章中有所体现。总而言之,政治智慧在本质上属于理论型智慧[1]。

与其不同的是,孔子所表现出来的为政,在实质上属于实际践行型智慧。一旦认为政治智慧处在恒定状态下,其最终目的为规划出完备的政治体系,那就可以将为政智慧视为实时状态下的,其并不存在暂劳久逸的应对方式,需要在各个实际的为政实际践行过程中,选取最佳的行为应对。由于在儒家以及孔子的观点中,政治不属于单独密封起来的领域。曾有人问过孔子“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具体而言,在孔子的眼中,在家中孝敬双亲,同弟兄姊妹和谐共处,同样属于为政,并不是一定需要做官为宦才属于为政。这便表示,政事实际上无孔不入,大家都身处其内,人们的事务是统一的,难以被分割成为独立的领域,为政的智慧便属于应对所有事务的智慧,每时每刻都处于宏观的高度,因时、因地、因人而制宜地实现最优裁定。

无可否认,现如今,西方的政治智慧实际上拥有其存在意义,不然其便难以实现在近几世纪横扫世界的事实,特别是其对于结构、模式以及机制的强调,使群众能够规避人为治理的不确定性,保证政治大树的根部坚固。不过,稳定并不是政治事务的仅存目的,正如“徒法不足以为治”,各个形式均应有内容来填补,各个结构均应有血肉来填充,各个机制均应有人来落实,一旦内容变味、血肉受腐、人心不古,几乎全部的政治智慧均会归于虚无。因此为政的智慧方为更为基本的智慧,其基础便是在每个国家、时代均应有的,这便为孔子的为政智慧,其可以启迪当代领导干部的基本前情条件。

二、为政的目标是服

鲁哀公曾向孔子请教过问题:“何为则民服”,其为领导干部或者政治学家最需要时常思考的问题,是由于人民是否“服”属于为政的基本目的。人民是否“服”,以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话讲,便为民心向背的情况,民心所向那么政治权利稳定,民心背弃那么江山改朝换代,其属于最为直观的政治智慧。

“服”分为“心服”以及“口服”。口服却心不服,虽然同样能够保持统治,不过却需要借助国家暴力机器,人民群众是由于难以抗争,因此服从统治。对于国家治理,孔子不仅强调“为政以德”,还提倡“为国以礼”,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此类统治明显不具有可持续性,并且代价极高,一旦某天人民上天无路,下地无门,也就不会再畏惧死亡,那是,愤而抗争便成为了仅剩的选项。因此几乎不存在任何的统治,能够建立于直观的暴力上(虽然几乎各种统治均或多或少要依靠暴力机关),应该要积极寻求人民群众对于领导干部“口服”同样也“心服”的愿景。心服口服,便会令政权转化成为马克斯·韦伯口中的威信,威信便属于具有合理性的权力,其为保证国家长久平安的最主要条件,同样属于领导干部或者执政党派最为需要关注的问题[2]。

心服同样具备大量种类的方式。例如,领导干部能够为老百姓提供便利,生活更加宽裕,居所更加适合居住,人民群众便能够凭借此类优势而口服心也服,此种情况便为政权的合理性,我国政府七十余年来最为突出的合理性便源自于此。不过,由于此类途径心服,属于是单纯从功利角度出发的认可,虽然其具备部分成效,不过毕竟不够全面的,是由于仅需要存在他人,可以带来更为优越的条件,此种认可便将可能被破坏。同时,人性从根本而言,难以适配过于功利性的原有,其一直渴求着,能够寻求更为深入的屏障,其便为道义。在统治满足道义的情况下,其方可以取得人民群众的长时间拥护。孔子答曰“举直错诸枉”便是为统治寻求到了道义作依据。

三、为政的核心是举

孔子在回答鲁哀公的问题时用了“举”字,在笔者看来,这就是为政的核心。“举”当然可以有很多种标准,因为人类的不平等也有很多种类别。比如中国古代有荐举,有察举,还有考举,它们根据的是人类在德行、知识等方面的差异,德行出众人或知识丰富的人就被“举”到领导人的位置上,这意味着在统治权力与德性或知识之间具有一种同构关系,因为人类在本性上倾向于服从德性出众人或知识丰富的人。

四、孔子的现代启示

《论语·为政》将政治与道德内在统一起来,把伦理道德纳入政治构建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政治道德观,并曾经在我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当今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过程中,重新挖掘孔子“为政以德”理论中的合理成分,对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首先,主张治国应以德治为导向。政治为政者治理国家社会应是趋于善而非趋于恶的,“与‘为政以德’的理想状态相符合的政治形态即是‘王道’”瑏瑡,其内在素养中必须具备“王道”,治理国家社会时应实行“王道”,是一种柔性的、由内向外的治理方式。他的理论体现了如下有价值的内涵:其一,执政治国是与道德活动内在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管理活动,其根本的价值理念是“善”,其为政的核心是“仁德”。执政者担当的道德责任容纳着政治责任,正义、诚信、爱人作为基本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执政活动中,以此才可以治理好社会,使民受惠,从而使善的价值得以实现;其二,德治和法治的关系上,德治高于法治。孔子实际上并没有简单否认法治的应用,但在德治和法治的比较中,他认为法治所用的严厉惩罚是不能收服人心的外在手段,而社会如果能进行德治,使道德信念内化于人的内心然后再体现于外,此种社会才有凝聚力,这种执政之道才是正道。其三,德治是更高的执政境界,符合道德规范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孔子认为优秀的治国之道,治理社会主要依靠对社会公民的教化,依靠道德规范和社会舆论来约束和管理人们的行为,如此做的结果将会使为政者更得人心,民众也诚心拥戴之,而这最终也达到了社会治理的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强调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这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必要内容。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环境等现实国情要求我们要搞好法治建设,但是一些人却因此认为当代政治管理只进行法制建设便可,政治中的道德因素不再起作用了,这属于是误解。任何执政活动都内在的包含着各种社会责任,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以德治国引领依法治国。所以,在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中,我们在进行法治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进行德治建设,孔子的“以德治国”论是我国古典政治哲学理论的精华,我们要在去其“封建糟粕”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其中的有意义、有价值的部分,这将对我们加强“以德治国”,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大有助益。

其次,孔子在《论语·为政》里所阐述的为政者要正己并“修身养性”,特别突出了德本位的思想。孔子主张“修己以静”“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在他看来,修身是为政德前提,好的德行关乎为政的价值取向,从内在方面保障治国理政的公正性。“仁德”是对为政者的内在灵魂和思想统领,这决定了从政时必须先“正人”“正己”。为官虽然要有如何为官的一般技巧和方法,但如果没有“善”作为其内在灵魂和思想统领,如果认为为官从政与德无涉而只是政治技术的使用,为政者的执政必将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甚至草菅人命、贪污腐化等等,出现各种践踏人民利益的行为。在孔子的思想中,“德本位”应取代“官本位”,以此为政者才能正己立人,做有德之人才能使其政治治理达到最高境界。为此,孔子强调了为政者的修身养性之重要,使为政者、包括君主一类的执政者最终能立于德之本位上。为政者以德本位立身,才能发挥其道德表率作用,洁身自好,廉政勤政,民众因此而信服,社会也会形成一种优秀的风气,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

在今日的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欲望和利益已经成为许多人行动的驱动力和追求目标,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条件和激烈的竞争,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大影响,如果广大国家领导干部的道德素养低下,不仅“以德治国”无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会成为空谈。所以,我们需要从孔子的“为政者之修为”的理论思想中吸收有益的成分和养料,大力提倡和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制约腐败之风,弘扬社会正气,最终达到长治久安,引领社会实现稳定发展的目标。

第三,孔子在《论语·为政》里所阐述的“为政”与民的关系,即“君民同构”的思想,包含着可贵的人道精神和把“民”当“人”看的朴素的民本思想,不再一味强调君与天的种种神秘联系,而是从日常的社会管理角度强调君与民的依存关系。“孔子的君民(也包括君臣)关系理念的核心是保持秩序与和谐”。因而,“在早期儒家的理念中,即使是严辨君民之别,也没有把君民关系弄到水火不容的地步,而仍是以强调君民一致、相互和谐为主调”。所以,孔子在讲为政者的“德治”之时,强调了把“仁”的思想用于治国,其所说的“仁德”是以“仁者爱人”为其基础的,他认为为政者应有“仁爱”之心,要对民众有仁爱、宽恕的精神,这里体现了他的尊重民众存在价值、重视他们的利益所在的人道主义倾向。他认为为政者实行“仁政”时,对民要“齐之以礼”,同时对民所表现的不完善不应鄙视而要“教不足”,这体现了其“爱民”的一面;在“民、食、丧、祭”这四者当中,他认为“民”是居于首位的,这体现了其“尊民”、“重民”的一面。公元前501年孔子第一次出仕做官就是做的中都的最高地方长官,他来到中都之后并没有选择直接到邑署去上任,而是带领随从弟子首先深入中都百姓,考察社情民意,了解民生疾苦后,引导生活不太富足的百姓之家“长幼异食”,用以增进血缘亲情、促进族群繁衍生息;他要求劳动人口“强弱异任”,用以深化分工协作,和谐社会关系;对于丧葬事宜,孔子提出“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等社会公约,引导百姓节用而爱人,厚养薄葬,推动移风易俗。孔子宰中都就是围绕着养生、送死这两大方面展开的。其本质就是讲仁爱、重民本,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发展,这也是我们今天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文化来源。

总之,为政者要重视“民”的存在,“民”的利益,“民”的精神状态,在政治活动中要把“爱民”与“重民”统一起来,为政者心怀“仁者之心”的同时,也要在具体政治作为中实施惠民的举措。虽然在孔子那里,作为为政者的君臣与一般的庶民、平民并不是同等级的人,这种视角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是他认为前者应对后者怀有仁厚之心,施政中只有体现爱民、惠民,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协调,国家社稷才能长治久安。

结论:孔子对于为政这一角度上的观念,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积极促进“以人文本”的“和谐社会”发展具备重要的实际作用。再度温习孔子的为政观念,可以取得大量存在益处的启发。对于当代领导干部而言,更是有着关键的学习价值和思考价值。

猜你喜欢

德治孔子智慧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荷叶礼赞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
从不等式证明的激活策略看数学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