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的几点思考
2021-11-26马富贵
马富贵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9)
高职院校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就是把红色基因的种子埋入每个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提高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有1400 多所高职院校,高职院校的生源、办学条件、办学理念等有别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有其独特性。高职院校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已经有了一定进展,取得值得肯定的成绩,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的扩展,还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解决对红色基因的挖掘不够深入的问题
有些高职院校还只限于对已有的红色资源、红色人物、红色文化等的利用和传承及对学生的教育,很少对存在于各地的、民间的、身边的未知红色基因进行深入的挖掘。
(二)解决传承红色基因的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
有些高职院校仍以传统的第一课堂说教式教学传承红色基因,忽略了利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第二课堂进行红色基因的教育和传承。
(三)解决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学生的行动自觉不突出的问题
有些高职院校只注重红色基因教育的表面化、形式化,对如何将传承红色基因转化为学生的价值认同,并将价值认同转化为行动自觉缺乏研究和实践,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和追求有待提高。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的基本目标
(一)加强对红色基因的研究和挖掘,增强红色基因教育和传承的时代性
各高职院校在充分发挥已有的、当地的红色资源、红色人物、红色文化等作用外,还要深入研究和挖掘本地的、本校的、民间的红色基因,如历史遗迹、老红军、老战士、抗疫故事、模范人物、校史、优秀毕业生等,用鲜为人知的、身边的典型案例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进而增强红色基因教育和传承的时代性。
(二)探索传承红色基因的多种形式,增强红色基因教育和传承的实效性
各高职院校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主渠道作用外,还要将思政课第一课堂和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第二课堂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红色基因的教育和传承,使大学生在参观学习、实地调研、亲身体验、文化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进而增强红色基因教育和传承的实效性。
(三)突出红色基因的价值引领作用,增强红色基因教育和传承的思想性
各高职院校在红色基因教育和传承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价值信仰教育,从红色基因的研究和挖掘到红色基因教育的形式,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体现对大学生价值信仰的教育和树立,从而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传红色基因,自觉成为听党话、跟党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的路径
(一)以思政课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传承红色基因
思政课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引路人,要做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在讲授三门课时融入红色基因,激活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将爱国主义教育始终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传承红色基因。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侧重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认同和践行;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时结合党史筑牢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根基,使传承红色基因不流于形式;讲授《形势与政策》课时侧重于大学生对国内外发展局势的把握,增强大学生爱国的信心和决心,确保红色基因的种子深埋学生的心中。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通过讲红色故事、革命英雄的案例等形式传承红色基因。结合课程内容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纪录片,如《建党伟业》《厉害了,我的国》《我们一起走过》等等,使学生在观看影片中增强对红色基因的认同。
(二)校内以思政课为依托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传承红色基因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开展爱国主义主题实践活动。我院自2013年开始在全院开展爱国主义主题实践活动,探索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实践教学。在充分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开展爱国主义主题实践活动,拓展爱国主义教育课外实践领域。爱国主义主题实践活动分为班级初赛、系级复赛、院级决赛三个阶段进行。各阶段思政课任课教师对节目的思想性、“演员”的表现力等方面给予指导,初赛、复赛、决赛进行歌舞类、语言类、摄影绘画类等作品进行展示,比赛由各级评委组根据评分规则现场打分,逐级选拔优秀作品参加上一级比赛。复赛和决赛评选出一二三等奖,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颁发荣誉证书。爱国主义主题实践活动历时3 个月,贯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全过程,深挖蕴含其中的爱国主义,从而激励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传承红色基因,并学习党史知识,铭记党的历史,让爱国主义成为青春底色,把这份爱国情、报国志化为实际行动,共同努力奋斗,争做忠诚的爱国者,让爱国在每个角落里蔚然成风。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开展“家乡美学院情”喜看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学院变化实践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学院变化的相关资料,制作成PPT 或视频,课上进行展示。通过此次活动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感受到家乡、学院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以及自身学习、生活的变化,更加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更加坚定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性。
(三)校外充分利用红色教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教育基地蕴含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全国有很多地方拥有宝贵的红色资源,如江西瑞金、井冈山、陕西延安、河北西柏坡、沈阳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大连的日俄监狱、苏军烈士陵园,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等等,地方红色资源具有突出的地方特色且拥有其他教育资源难以比及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的地方,通过红色教育基地实地参观考察,既提升了理论素养,又激发爱国主义的热情。红色教育基地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以实物、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通过充分挖掘和开发红色资源为高职院校大学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坚实的教育基础、生动的教育形式、真切的情感体验等,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相结合,利用各种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教育基地,在大学生心里埋下红色基因的种子,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校外红色教育基地实践有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加强党史教育学习。红色教育基地实践活动主要参观考察地点以红色基地为主,具有深厚的革命历史知识底蕴,通过指导教师、讲解员的讲解、学生自主学习,掌握中国革命历史、政治等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大学生准确地了解革命历史和革命理论,因此提高自身的家国情怀。掌握红色基地蕴含的责任、勇气,孕育出的奋斗、坚守,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所激发出来的奉献精神、创造精神。通过实地观看实物、图片、聆听讲解,使学生自觉学习革命先辈先烈,在体验中不仅加强党史教育学习,思想上受到震撼,心灵得到洗礼,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打造实践育人新阵地,传承红色基因
爱国不能只喊口号,爱国需用自身实际行动来表达。爱国情怀不分年龄,爱国行动不分大小,爱国既可以惊天动地,也可以微风细雨。思政课依托学生社团围绕党史大事件开展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如每年清明节,“祭奠英魂,缅怀先烈”祭扫烈士墓主题活动;暑期红色教育基地社会实践活动;纪念“五四运动”主题演讲比赛;纪念“一二•九”运动系列活动;建党周年系列活动等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既可以学习党史知识,又能在实践中感知革命先烈的爱国之情、报国之行,明确自己的使命担当。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通过大型宣讲、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等形式感染其他学生,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总之,高职院校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要实现基本目标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高职院校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要达到传承红色基因与思政课教学对接的目的,为思政课注入更多红色基因,使红色基因传承与思政课内容同向同行,不断加强高职院校传承红色基因的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推动红色基因的形式载体创新,使高职院校大学生将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励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基础上学习党史知识,铭记党的历史,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