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设计素描课程改革与实践
——以北方民族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为例
2021-11-26杨立泳
杨立泳
(北方民族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设计素描是环境设计专业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及综合设计素养,核心目标是开发学生对未来方案设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后续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教育部全面推进“互联网+”背景下,北方民族大学将设计素描课程确立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针对目前设计素描课程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依托互联网深化该课程改革,发挥其在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中的独特作用,对于深入开展“互联网+”背景下相关课程的改革探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互联网助力设计素描课程改革的优势
依托互联网开展设计素描课程改革,有助于实现该课程围绕与时代相适应的课程目标,深化课程资源建设、转变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实现从“造型”到“设计”的思维转换[1]。
(一)有助于提升课程资源的深度与广度
在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下,教育资源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大范围的传播[2],互联网平台有着庞大的知识储备,海量的教学资源,将互联网与设计素描教学有效对接,能够为课程提供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教学资源。学生可利用互联网多渠道获取更加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观摩更多优质的教学视频,探究有深度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描表现力、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教师同样可借助互联网拓宽课程资源的广度,开拓教师传授知识的渠道,向学生及时传递国际前沿信息,分享优秀作品案例,解读前卫设计方案。
(二)有助于转变教学模式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普遍采取“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方法[3],采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可促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根本转变,教师从知识传授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而学生将转变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室也将会成为学生学习交流、答疑解惑的重要场所,有助于改变传统课程“教与学”的授课方式[4]。以兴趣为导向,尊重学生对知识的兴趣选择,学生可深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知识,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有助于课程评价与信息技术的对接
首先,互联网具有强大的“量化与统计”功能,通过互联网的“量化与统计”功能来设置课程的评价标准,不仅可以“量化”学生所学知识的数量,还可以“量化”学生的学习质量,使量化数据更加透明,统计结果更加公正。其次,互联网平台能够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所有行为数据进行自动留存,并能够深入学生个体,对个体所产生的即时性学习行为实时记录[4],不仅可以强化过程性评价的科学性,统计过程的规范性,还能凸显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四)有助于创意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借助互联网优势,课程加大了表现性和抽象性素描、解构性和重组性素描等创意性较强的教学内容,采取线上理论+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创意思维的开发。通过线上创意理论学习来提升学生的创意理念,并结合线下创意素描实践训练等教学方式,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意思维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与主干课程教学思路相一致,有助于主干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设计素描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基于以上认识,北方民族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在设计素描课程改革过程中,以学生艺术素养提升、专业技能提高、创造思维开发为核心,与互联网融合,从明确课程指导思想、重构课程内容、搭建网络教学平台、转变教学模式、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等五个方面,打造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优质课程。
(一)明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依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文件精神,针对目前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根据学校环境设计专业师资情况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同行业专家的建议,参考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充分认识到设计素描课程长期存在重实践轻理论、与主干课程不能有效衔接,以及如何开发学生创意思维等问题。经过多次论证及教学研究实践,确立了实现培养具有“理论+实践+创意”综合能力的人才目标,充分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和实用性,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二)依托大数据平台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传统的设计素描教学内容单一,教学资源短缺,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改革迫在眉睫[5]。秉持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改革宗旨,学校将设计素描课程内容与专业主干课程内容紧密联系,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知识递进规律,安排了六个模块的教学内容(见表1)。
表1: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内容分布情况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教学优势,将理论内容放在线上,教师通过互联网向学生推荐优质理论书籍、经典画册、专业网站,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艺术修养。将造型实践、材料体验、创意表达训练等实践内容放在线下,采取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思政内容贯穿于课程的始终,融入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改革后的课程采取由简到繁的“递进式”内容设计,课程的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层次分明。教学的目标不仅能塑造学生特立独行的品质,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力[6]。
(三)借助互联网搭建课程实施的网络平台
近几年通过对沿海地区高校的实地考察,学校收集了大量关于运用互联网开展教学改革的资料。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系统化原则下的比较法、同类院校参照法和实践经验优选法等方法,将课程与互联网对接,在网络平台上开辟了课程介绍、教师团队介绍、教学资源库、试题库、优秀作业展览区、大师作品鉴赏区、网上意见反馈区等教学活动模块,搭建了适合课程教学的网络平台,便于师生互动和学生更好地应用互联网完成学习任务,促进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对接。
(四)采取“三结合”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改革
传统的设计素描教学只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而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轻视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设计行业分工越来越细化,创新设计已逐步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及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7]。根据社会对设计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学校在设计素描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过程中,采取了以“线上+线下”“理论+实践”“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断推进课程的改革,提高学生“理论+实践+创意”的综合能力。
1.“线上+线下”教学法。课程总计64 学时,其中线上占24 学时,线下占40 学时,采取“层进式”教学设计。学生先是在线上自主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线下实践[8],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体现实践教学的价值,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
线上教学占总课时的37.5%,线上学习包括专业理论和教学视频两部分内容,采取线上自主学习与在线互动的手段来完成学习任务,此环节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艺术素养。教师要在线上提前上传课程的教学资源、布置教学任务,学生要在线上自修获取设计素描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设计素描的观察方法,学会设计素描的表现技法等理论知识,获得实践教学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为线下实践教学打下理论基础。
线下教学占总课时量的62.5%,主要包括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两部分内容。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指导进行实践训练,以兴趣为导向“分层实践”,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实践训练内容,教师个性化单独指导。鼓励学生探索不同技法、不同材料的表现物象,在作品中大胆表达自我的创意思想[9](107),再结合教师的教学示范、辅导、课堂点评以及学生互评等教学手段,解决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教会学生观察事物、表现物象及表现创意作品,实现由理论到实践再到创意的思维转换[10]。课外实践主要是采取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对画架、画凳、办公桌椅及建筑三视图的实践训练,再结合建筑写生、设计速写、设计草图的课外实践训练,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了解空间表现的方法,学会用空间思维的方法表现创意作品,达到从创意回归到设计的教学目标。
2.“理论+实践”教学法。采取“共进式”教学设计,主要是将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促进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
课程的理论教学包括专业理论知识、造型语言实践、材料语言体验和创新思维能力开发4 个部分,共计6 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旨在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和了解。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每个模块还安排了理论知识测验环节,强化对理论知识的巩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为学生后续实践能力的提升储备能量。
实践教学则对应理论知识的学习进度,与理论教学内容同步,有序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实践环节进一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有效对接,按步骤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造表现能力,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提升的教学效果。
3.“课内+课外”教学法。利用互联网庞大的知识储备和多元的学习渠道,在课内采取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外根据学生学习时间不固定的特点,启发学生通过互联网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课程的学习任务,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内教学实施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手段,例如,在课堂实践训练过程中允许学生在课堂上随时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工具查阅理论知识内容,观看线上教学视频,完成章节测试等学习任务。教师也可根据教学需求,在课堂上随时安排讨论、交流、互评等教学环节,将理论学习有机融入课堂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获得知识的自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课外教学则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要求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线上知识内容,将国际前沿的设计思想传递给学生,将最新的经典作品、创新案例植入网络教学平台,不断提升课外知识的高度,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意识。同时,在网上开辟大师作品观摩区,加强对大师作品的深入理解,设置学生优秀作业展示区,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学习风气,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有效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内容
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将思政内容有效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传授、技能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的统一。例如,通过对中国建筑与家具的传统技艺榫卯建造法的讲授,展现东方智慧与大国工匠精神,让学生树立中华民族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在实践教学中,通过精微素描与超现实素描的训练,锻炼学生的耐心和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
三、设计素描课程改革的成效
北方民族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在“互联网+”背景下以“三结合”教学模式为抓手,不断深化设计素描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进一步加强了信息技术与设计素描课程的深度融合,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一)强化了课程的基础性与实践性
基础性是设计素描课程的特色,基础课要为主干课程的教学服务,为主干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改革加大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的课时,扩充了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面,强化了课程的基础性。在课程的理论部分,首先,安排了设计素描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中西方素描比较等基础知识。其次,结合实践训练的需求,安排了构图知识、透视原理等绘画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按照课程教学内容递进的规律,有序安排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课程教学内容。最后,安排了设计速写与设计草图的教学内容,为实现与专业主干课程的对接打下坚实的基础,体现了课程的基础性特色。
实践性是设计素描课程的固有特点。设计素描技能的提升主要依靠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来实现。课堂实践是绘画技能提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安排大量的课堂写生训练、材料体验、创意作品表达等实践教学内容,再配合教师的课堂示范,结合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课外实践是提高专业技能不可缺少的辅助训练手段,主要采取布置课外实践作业,加大课外对自然界景物的写生训练和创意表现的教学实践,自然界的景物姿态殊异、千变万化,有我们造型活动取之不尽的源泉[11](125),通过课外实践可进一步确保实践技能得到逐步提高。通过课内与课外长期的实践训练,使学生能用二维的表现手段,表达出三维空间的画面效果,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特色。
(二)实现了基础课与主干课的有效对接
环境设计专业主干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是对空间形态的设计研究[12](5),设计素描根据专业主干课程讲授的内容,在课程中安排了结构与空间表达、材质与肌理体验、办公桌椅三视图表现、建筑三视图表现、设计草图与设计速写表现等教学内容,解决主干课程的空间设计与材料表现等初级问题[13],形成与主干课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
首先,设计素描的结构与空间表现,是对个体物象进行拆分,研究物象的内部结构与形体组成的关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单个物象结构与形体的穿插关系。在此基础上,对组合物体进行空间与尺度体验训练,感知组合物象的空间与尺度的构成关系,重点解决对空间的认知与表现的内容,与主干课教学内容保持一致。
其次,设计素描课程还在课外安排了办公桌椅与建筑三视图表现,设计速写与设计草图表达等课外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同样是环境设计专业主干课程要讲授的基础内容,也是未来设计师必备的专业技能,对艺术设计人才专业素质培养和专业潜能的训练都具有独特的作用[14](45)。
(三)实现了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通过互联网在设计素描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丰富了课程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依托互联网平台,采取“理论讲授+课堂实践+课外实践+作品赏析+教师示范+视频教学+师生互动+结课会看+意见反馈”等多种手段完成教学任务,开拓了教师传授知识的路径,丰富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养成了“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淡化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提升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实现了课程评价的信息化
依托网络平台开展课程的学业评价与考核,实现了课程评价的量化,使课程评价的统计数据变得更加精确透明。学生可随时通过互联网的统计数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知晓自己的不足,及时查漏补缺,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互联网随时掌握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针对个体存在的问题,精准制定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了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实现了课程评价的信息化,为后续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做了更好的铺垫和衔接[15]。
(五)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从学生平时作业来看,作品的表现题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多样,而且能够应用多种材料、多种技法表达自我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和观点。从考试作品来看,学生的画面组织、表现技法及创意表达能力有较大提高,作品中能够呈现学生的思想意识。从学生作品参加比赛及展览来看,学生作品参加展览的数量日益增多,获奖级别不断提高,获奖人数不断增加。
从学生的就业统计来看,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 年达到95%以上,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对接度达到90%以上。目前,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签署实习及就业合作公司46 家,近两届有56 名毕业生受聘于国内一流设计院,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发生了根本改变。
通过设计素描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技能及创意思维得到显著提升。督导评价认为,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合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和同行认为,该课程与主干课有效结合,起到了桥梁作用。公司反馈评价认为,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与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相适应。目前该课程已获批“自治区一流课程”,在今后的改革过程中将充分发挥省级一流课程的示范作用,带动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更多优质课程,构建具有广泛性、交叉性的课程群,为社会培养高阶设计人才。
四、设计素描课程改革的反思
目前学校依托互联网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现已初步建成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设计素描课程体系,但通过三轮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发现还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一)课程理论内容的高度与精度有待提高
课程理论内容建设方面缺乏与名校的资源共享和互通,缺乏与高端优质设计网站的对接。具有深度和高度的教学内容得不到广泛应用,限制了学生对高端知识的理解和探寻,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开发有所制约。因此,今后改革过程中要加强与名校的互通和交流,开发更多的优质课程资源对接专业的设计网站,提高课程理论内容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互联网与设计素描教学的有效对接,为设计素描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本课程理论内容的精度还应进一步打造提升。这需要教师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将国际前沿学科知识不断补充到课程中来,将高精尖知识内容和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及时对接到课程中来。充分挖掘地域性文化元素,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课程,保持学生对课程内容学习的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实践教学的难度与强度尚需加大
课程实践教学的难度和强度与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紧密关系。实践教学的难度主要体现在课上,而实践教学的强度主要落实在课下,要将课上与课下作为整体来统筹规划[13]。通过提高课堂实践内容的难度来提升实践技能,例如,在课堂实践中融入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体验训练,以及电脑制图等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加大课下实践的强度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课下加大课外作业的数量,严格要求学生课外作业的质量,鼓励学生对古建筑进行深入写生研究,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象进行个性化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优秀作业及时上传课程平台分享展示,让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喜悦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师生的互联网应用能力亟须提升
我校地处西北地区,信息相对闭塞,教学观念陈旧,教师对“互联网+”教育模式接受比较慢,所以,还需要提升教师对互联网教学的认识,营造人人乐用互联网、都用互联网的教学环境,同时要强化对教师互联网应用能力的培训,以帮助教师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要求。就学生而言,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牧区和偏远山区,应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普遍较低,所以要尽快提高学生应用互联网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互联网学习的乐趣,养成利用互联网学习的习惯,加强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对接,这也是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