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

2021-11-26刘芸莹

魅力中国 2021年37期
关键词:苏格拉底美德正义

刘芸莹

(贵阳市花溪区孟关乡宣教文化服务中心,贵州 贵阳 550025)

苏格拉底一生都在考察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美德,并在进行道德实践。苏格拉底的哲学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以伦理为中心的政治、伦理实际知识和才能以及教育的问题上。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著名论题是他伦理观的基本组成部分,对这个命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是了解他的伦理观的一种重要途径,对我们当代的德育教育有着极大的影响和启示。

一、何谓“美德”

美德,希腊文为arete,英译为virtue,中文为美德,按照字面的中文释义,美德就是美好高尚的品德,但是这个词语的含义十分广泛,不仅指人的优秀品质,也代指各种事物的优点和好的本性。美德是古希腊哲学家经常讨论的一个概念,美德从何而来,美德是什么,每个哲学家都有自己的不同见解。在黑格尔所著的《哲学史讲演录》中指出:人的美德,在古代人那里,个性作为个性,是屈从于一般伦理的——而对于我们,这些美德却不是个人的特点或这个个人的固有的产物。我们不习惯从这方面去看待他们,不习惯把它们看作产物,而习惯把他们看作存在,看作责任;因为我们对于普遍有更强烈的意识,把纯粹个人的东西、个人的内部意识看作本质,看作责任,看作普遍的东西。因此,对于我们,美德实际上或者是禀赋或天赋的一些方面,或者具有一般的必然的形式;相反地,对于古代人,个性就是普遍的形式,因此它表现为一种个人意志的行为,表现为特点,而不是普遍的美德。苏格拉底更是十分注重对美德的研究,他所提出的“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中的美德主要是指人的灵魂的品质,和理性相关,他将人表现出来的优秀善良的品质,如正义、自制、智慧、勇敢、友爱、虔敬等称为人的德性,并认为众德性的共通本性是“知识能力”“理性”或“智慧”,因为人的灵魂的本性是理性。

二、何谓知识及如何获得知识

苏格拉底说:“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美德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而好的,凡认识这些事的人绝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凡不认识这些事的人也绝不可能把它们付诸实践,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所以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既然正义的事和其它美而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事就是智慧。”由此看来,苏格拉底认为人的本性并不决定人的善恶,人的善恶是由人的知识决定的。苏格拉底认为只有通过人的理性所把握的对于人的本性的认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在这里,知识是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是灵魂的内在觉悟状态。苏格拉底主张知识是靠理性获得的真理,能使人辨别正确和错误,有客观的标准,能引导从善,合乎正义。

苏格拉底认为,获取知识的方法就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先要承认自己无知。苏格拉底认为只有“聪明人或有节制的人,才能够认识自己,能够考察他知道或不知道的事情,还能够明白其他人知道些什么。”苏格拉底非常强调认识自己的好处,拥有这种智慧的人,他们不仅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什么对自己合适,而且还拥有鉴别别人的能力,可以劝导他人,以获得幸福,因而获得人们的赞扬和尊敬。

三、为什么说“美德即知识”

在柏拉图所著的《枚农篇》中,比较详细地记叙了苏格拉底和美诺探讨美德是否可以教授的问题,在与枚农讨论美德是否可以教授的过程中,他明确提出要想明白美德是否可以教授,必须先明白美德是什么这一本质问题。在枚农提出的勇敢、公道、审慎、智慧、豁达这些属于美德的德行中,苏格拉底并没有否认这些品性属于美德,但并不满意美德被分成很多块,希望能与枚农一起找出美德的一个共同的“相”。在寻求美德的共同的“相”上,在他这一段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如下观点:

(一)美德若是知识,那么它就是可以传授的,美德若不是知识,那么它就不可以传授。

(二)美德如果是有益的知识,那么它就是明智的,而明智是美德的一部分。

从这里我们可以推出:美德是知识。

而后苏格拉底又从知识的教授需要教师和学生这一论点提出如下观点:

(1)知识的传授需要教师和学生。

(2)美德的传授并没有教师和学生。

所以从知识教授的条件来说,我们推出:美德不是知识。

苏格拉底在以上对话中并没有对属于“美德”做直接解答,这体现出苏格拉底关于美德的智慧的看法。苏格拉底并不对所谓的美德规范下定论,因为他看到在现实生活中美德的情景是千变万化的,与现实息息相关的情景,空谈美德,随意给美德下定义并不能使得人们做美德的事。只有依靠灵魂对美德的理性把握,在特定的美德情景中做出符合道德的相应的行为,才是真正具有值得赞誉的美德。苏格拉底坚持不懈地通过与人的接触和对话来促进自己的认识,也以此来对人进行智慧的启迪。要真正地具有美德,就必须具有美德的智慧,而不是徒具美德的规范和准则。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人的品质的论述,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这一命题的大致解读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苏格拉底认为人首先要“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以此要求人首先要认识人自身,再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途径研究自然,再提出人要求助于灵魂内的原则去发现事物的真理,而灵魂内的原则就是德行,一个人对他自己的认识,就是关于德行的知识。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没有人会故意去做恶的行为,人们之所以恶是因为不能够认识“善”的知识,而具有了善的知识的人必定会选择做“善”的行为,也即是说,有理性知识的人必定会是道德的,有道德的知识就必然会促成道德的实践。苏格拉底说明,所谓“善”的就是“美而好”的,人们之所以会选择做某种恶行,是因为人们认为这种行为对自己是美而好的,如果人们通过认识到“善”的知识,就会明白这种行为其实是“恶”的,就不会选择去做这种恶的行为,那么,如果人人都能拥有“善”的知识,就不会再有人作恶了。第二,苏格拉底在论证“知识就是美德”的时候,提出了灵魂中很多东西在某些时候是对我们有益的,是善,如“节制,正义,勇敢,敏悟,豪爽”等这些灵魂所有的东西,但这些东西却不是时时对我们有益,有时却是有害的,这些灵魂的品质实际上应该是中性的。也就是说,只有当这些“善”被智慧地和谨慎地运用时,即理性地发挥灵魂中的品质,才会是“美德”。由于智慧使善成为美德,苏格拉底也由此推出德性就是智慧——“美德即知识”。但是,究竟什么是美德,苏格拉底常常与人讨论,却从不下绝对的定义。

四、简短的评价

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的美德所做的定义是这样评价的,他说:“苏格拉底关于美德的话说得比普罗泰格拉好,但也不是完全正确的,因为他把美德当作一种知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全部知识都与一种理由相结合,而理由只存在于思维之中;因此他是把一切美德都放在了识见(知识)里面。因此我们看到他抛弃了心灵的非逻辑的——感性的——方面,亦即欲望和习惯”,而这也是属于美德的。

按照苏格拉底的说法,他的这一伦理学命题是建立在知识理论基础上的,他认为德性就等于知识,而恶便是无知。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的概念的认识。把德性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知识是道德行为的基础,知识贯穿于道德行为的所有,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特点。道德水平的高低是由对知识的认识所决定的。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无论德行或恶都是出于意愿的,而德行或恶的直接原因就是选择,选择是意愿的一种,只有意愿去做的事才是人的选择。

所以,虽热苏格拉底提出的“美德即知识”的认识十分深刻,但并不全面,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知善”与“行善”不能等同,知行合一难以统一,知道何为善而不行善的人比比皆是,利用智慧做不道德的行为的人存在于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实践告诉我们,人类的知识与道德的发展远不是同步的,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道德行为的发生,即所谓:知行脱节,言行不一。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对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应持有批判的态度。

五、批判看待“美德即知识”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现代社会我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我们首先要明确“美德即知识”中的知识与现代社会中的知识的概念是不一样的,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是对自己的认知,是一种人的理性,是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是靠理性所获得的真理;在现代社会中,知识是指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的成果,是一种理论,是可以学习的认识的,并非是一种理性对自己的认知,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但是,“美德即知识”中的美德与现代社会中的美德概念是一样的。苏格拉底在对美德讨论中,通过对诸如正义、勇敢、虔诚、自制、友爱、智慧等具体美德的讨论,得出美德出自人共有的理智性,是一种知识,他们构成一个整体。现代社会发展中,美德被释义为美好高尚的品德,给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包括勇气自信,乐于助人等,是至善至纯至高人性的结晶,是一个个体的社会人所要遵循的品德。在社会潜意识里,美德是一种大众所推崇的高尚道德行为,它主要提倡一种自制的、积极的态度,也是一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笔者认为,美德是更强大的力量,

美德这个命题自从出现以来,就一直是古今中外学者研究讨论的普遍命题,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体的简单命题,还是社会发展中的复杂命题。尤其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跟随这个契机,现代社会迎来了一次社会信息的大爆发,现代人获取“现代社会知识”的方式繁多:短视频、网课、网页、短评等等,在获取之后,还有“先锋者”发表的观点以供参考,大多数人采取支持别人说话的方式来替代自己的想法,更多的是,觉得别人的观点有理有据,而放弃了自己的思考,变成随波逐流的一份子,安稳的旁观者。“现代社会知识”的丰富却让人们忘记了如何去做一个理性的人,一个自己能够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人,忘记了去求知。放弃了对于“知识”的索取,放弃了对善的追求和实现,这种放弃,衍生在社会中,就出现了诸如出现社会事件,人们就习惯了做一个旁观者,无动于衷,只想着看其他人怎么做,人人都在观望,等着“先锋者”们伸手,自己再来对这个事情进行点评。“知善”与“行善”还是两个分而划之的概念,所以,我们不但要向受教育者传输道德知识,而且要注重激发其道德需要,培养其道德情感和信念,更为重要的是让道德教育回到生活实践中去。在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的同时,增加道德实践的机会,,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实践中通过切身体会去领悟所学到的道德知识,然后再运用所掌握的道德知识自觉地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猜你喜欢

苏格拉底美德正义
用正义书写文化自信
诚实是美德
育人以“礼”·传承美德
苏格拉底的信仰
道人善即是善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故事两则)
助人为乐是美德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