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颜真卿行书风格探析
——以《祭侄文稿》为例

2021-11-26俞意洁

河北画报 2021年20期
关键词:颜真卿行书文稿

俞意洁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流派众多,很多名家都留下了精美之作。唐代是书法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很多伟大的书法家。颜真卿作为唐朝著名书法家,他的作品《祭侄文稿》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他真情实感以及机身强大的感染力,构成了自身独特的行书风格,其书法魅力让每位观赏者所震撼,同时也丰富了我国书法史。

一、颜真卿生平简历

颜真卿(709—785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字清臣,籍贯是今山东临沂人,玄宗开元年间中进士,曾经四次被录用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但是在朝廷中受到杨国忠的排挤,被贬为太守,在今山东地带任职,又经历了安史之乱,提拔为吏部尚书,最后因为李希烈的叛乱,颜真卿最终被缢杀。任官时期坚贞一志,被后人缅怀。颜真卿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渊博,从小就秉承法度第一的书法原则,由母族亲自教导,之后又拜师于张旭,学习初唐四家在书法中的艺术风格,并且根据自身特点自成一家,改变了唐代以往的书法风格,将书法的横轻竖重与自身崇高的精神品格相结合,不仅在楷书领域具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比如《麻姑仙坛记》《多宝塔碑》等等,在行书领域也名震天下,其中他的《祭侄文稿》的名声最大,并且与王羲之的《兰亭序》所媲美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促进了我国书法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二、《祭侄文稿》的背景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创作于唐天宝年十四年,当时安禄山对朝廷谋反,颜真卿作为常山郡太守被叛军紧紧逼迫,颜真卿的侄子颜季明和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不想被叛兵俘虏,最终颜季明未能生还。在这种背景下,五十岁的颜真卿创作了《祭侄文稿》,又被称为《祭侄季明文稿》。该文稿宽二十八点八厘米,长七十五点五厘米,共有二十三行,二百三十五个字符,涂抹痕迹为三十四处。文稿真迹在明代时期存入了吴延家中,之后到了清朝有转入内服,现在在台湾省“故宫博物馆”保存。

三、《祭侄文稿》的行书风格

(一)用笔

《祭侄文稿》在用笔中面对笔势的应用惟妙惟肖,在文稿中出现了很多粗重肥厚的笔势,毛笔多以逆势顶峰落纸,起笔的时候经常用藏锋的手法,减少对笔锋的裸露,气势上藏头护尾,气势轩昂。这种用笔手法把每个字的线条处理得扎实有力,并且具有弹性。为整篇文稿都增加了含蓄醇厚,浑圆转曲,丰富文稿中的笔法。

颜真卿在《祭侄文稿》的创作中增加了大量原始外扩的铺毫笔法,将整个字体的势气从内向外扩张,然给每个字的线条像张开的弓箭一样琼劲有力,每个字体都尽显沉着痛快,字体形态上的方圆变化更好的突出整篇文稿的气势磅礴。从文稿中可以看出颜真卿在书写时候的速度也发生着变化,运用线条的圆转力道表现出飞白和枯笔现象,丰富了线条的内容,这种现象给文稿带来了古朴苍茫的气象。

(二)结字

《祭侄文稿》中,颜真卿对每个字体的分割空间并不是均匀一致的,字体内部空间的对比可以看出他是通过对字体的点画和移动来达到的这种效果。颜真卿不同于唐代时期其他行书书法家利用空间均匀的对文字进行分割,而是运用较大的留白形成一套专属自己的行书的风格,这种空间留白的关系也增强了黑白作品的黑白对比。颜真卿在很多字体的处理上都是通过中间稀疏,周围密集的书写手法来打造字体的虚实关系,打破了对文字均匀空间的限制,让字体由内向外运动扩散,表现出他对文字空间感的强烈把控。在对文字的处理上更是体现了颜真卿“密不透风”的书写技巧,文字之间的虚实对比和强有力的对比更是体现了自足之间的清晰明确,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视觉效果。

图1 《祭侄文稿》局部图

从《祭侄文稿》中的字组关系来看,可以发现颜真卿对文字之间的收方具有很明显的轻重关系,例如“山”“作”“郡”“余”这四个大字中,“山”字虽然笔顺稀少,但是通过结构的调整,让“山”字变得更为紧凑。对“作”运用拉伸手法,让中间多出空白,与“山”字进行比较,让“作”字的更加疏朗。运用笔画的轻重来将“郡”字的线条显得更为浓重,整体来看没这几个字在重量上就形成了比较明显的收房关系,“山”“作”“余”三字打破了线条的一致性,同时又为整体的章法保证了流动性。文稿中对线条的关系采用了多种连接的手法,不仅有大量的虚连和实连,还会经常地将最后一笔与下一个字的第一笔进行连接,增强了字体之间的连贯性,产生多种意连。

(三)章法

线条的连接方式把握这通篇文章的整体节奏,对于墨水颜色的深浅变化也能表现出在章法的板块性。颜真卿《祭侄文稿》从文字上可以看出,从文稿墨色的深浅变化的前五行共沾墨两次,这样循环往复的对墨色调节,给全文增添了快面性,有利于加强章法的虚实,从而让侯然感受到文稿情感的波澜起伏。在行书的字体中创意性地加入了草书的风格,让线条更加的琼劲有力。例如文稿中的“有”“知”两字的书写速度越来越快,到了最后更随意进行书写。最后“无嗟”两个字,虽然在字体上是行书,但是行笔已经更接近狂草。这种任意书写的豪迈,奇趣横生,从文稿开篇的行笔中带有概述的庄严,到后来行书中带有草书的奔放,更能够表达颜真卿当时从悲痛到无法压抑自己悲愤之情,再到对叛军的愤怒的内心波澜。《祭侄文稿》可以看出,颜真卿在书法创作的时候,更注重文字空间关系的处理,不仅仅局限于对单个字体结构的构建,而是着眼于整体的角度,完善笔法、章法以及空间组织之间的关系,让成稿更加的具有艺术渲染能力。

四、颜真卿《祭侄文稿》的艺术价值

(一)把握时代脉搏

从时代背景来看,唐代的发展是我国发展的上升时期,不论是国家力量还是社会经济都比较繁荣鼎盛,文化的多元化交流,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文化碰撞,都展现了唐代的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具有宽博厚重,秀丽雄浑的艺术特色。颜真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紧跟时代审美潮流,不仅吸收篆隶书法中的圆浑宽博,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书法特色,将时代潮流与自己的精神品格相互交融,形式个人独具魅力的风格。他的“屋漏痕”的笔法,不仅是时代发展的结晶,也是适合自己的笔墨风格。

(二)人生经历和情感表达

回归个人角度,颜真卿的书法风格与自己的学问和见识息息相关,他的作品更是反映了自身刚烈忠义,忍受磨砺的博大气象。《祭侄文稿》作为颜真卿在国家陷入危难之时,自己的亲人遇害的情况下带着悲愤之情完成的。这也成就了《祭侄文稿》与其他书法作品的不同之处。每个字的线条像张开的弓箭一样琼劲有力,每个字体都尽显沉着痛快,字体形态上的方圆变化更好的突出整篇文稿的气势磅礴。悲痛、愤怒的情绪影响颜真卿的落笔和行笔的快慢和轻重,尽显苍茫顿挫。

五、结语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结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正是因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能在几千年间,依然屹立在世界文化的前端。书法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华儿女作为表达真情实感的一种工具,一直深受人们喜爱。我国书法史上,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后人的鉴赏和解读有重大的艺术价值。不仅在对笔势的运用惟妙惟肖,字体结构精心处理,在整体章法中具有秀丽雄浑,更人们从他的书法中感受颜真卿内心的悲痛,感人肺腑。

在书法创作的时候,不仅仅要学习和研究先人优秀的书法成果,熟练地掌握和练习各种书法技巧,可以结合多加门派的书法进行研究分析,吸取精华,结合自身风格形成适合自己、并且能够擅长运用的书法风格。在书法创作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也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祭侄文稿》之所以能够被后人所喜欢和追捧,都离不开颜真卿真情实感的创作。我们在创作的时,也不能一味地应付了事,对待情感要不带任何修饰,表达自己当下的真实心理活动。

猜你喜欢

颜真卿行书文稿
文稿规范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文稿中统计学符号规范化书写的要求
脚踏实地
陋室铭(行书)
颜真卿拜师
劝学诗
文稿打字的小方法
唐.颜真卿《勤礼碑》集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