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舞台行动三要素在话剧表演中的作用
——以饰演话剧《结婚》中的冬子形象为例
2021-11-26陈仕国深圳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陈 洋 陈仕国 深圳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表演即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通过舞台行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因此,演员的行动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就显得尤为重要。舞台行动作为表演艺术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成为观众直接关注的焦点。舞台行动的三要素,成为演员需要学习的重要课题。舞台行动由三个要素组成,即“做什么”“为什么”及“怎么做”。这三个要素贯穿全剧,为演员在舞台上的行动丰富了心理支撑。笔者认为,厘清并灵活运用舞台行动三要素,对演员把握角色,进而在舞台上表演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以下,笔者主要以饰演日本作家桥田寿贺子的话剧《结婚》中冬子一角为例,详细阐述舞台行动的三要素在话剧表演中的作用。
一、舞台行动三要素的相互关系
(一)“做什么”是行动的任务
“做什么”指向动作、行动、任务,可以是舞台提示、剧本中已做出要求的,也可以是对人物关系、人物性格以及规定情境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在表演过程中,“做什么”主要指演员要完成一件具体的事情,或者完成某一项任务。《结婚》中,在母亲聊起抚养春子这个沉重的话题时,冬子巧妙转移话题,引导举办生日宴;在姐姐醉酒醒来后,冬子关心、宽慰她;当姐姐聊起为她办理扶养家属时,冬子着急地辩解、说服她;等等。这些行动均包含明确的舞台任务。因此,演员在分析剧本后,其首要任务就是明晰角色的舞台任务,这将成为指导演员在舞台上具体行动的重要依据。
(二)“为什么”是行动的目的
“为什么”指的是动作的目的、心理依据和内在驱动,促使人物采取行动的深层原因,表现演员内心的渴望与需求。因此,在明确了人物的舞台任务后,演员应回归剧本,挖掘角色内心最深层的欲望,从而清晰行动的目的。但在特定的语境中,民族、宗教、礼节、习俗等也将成为影响行动发生的因素。例如,在《结婚》中,饭桌上的碗筷如何摆放?冬子为何会为回来的人准备洗澡水、为家人常备冷茶?在做出这些舞台行动前,演员要明白角色的情感需求。
(三)“怎么做”强调的是完成舞台动作的方式
“为什么”与“怎么做”密切相连。不同行动指向不同的心理内容,舞台动作会根据其不同的指向而不断调整,由两者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即“怎么做”,也由此得出公式“做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怎么做”是“做什么”与“为什么”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语法表达中指向“形容词+动词”,也就是行动,从而展示人物性格。恰如恩格斯所言:“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更表现在怎样做。”在《结婚》中,冬子的不耐烦地询问、心疼地鼓励、委屈地解释等,均体现了冬子为家庭无私地、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爱。
二、在规定情境和舞台交流中组织舞台行动
舞台行动的三要素促使演员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内心感受,体验角色在规定情境中的情感状态,以内心感受为依据构思角色情感外部表现形式[1]。例如,在《结婚》第四幕中,当原田一平无奈地向秋子说出自己喜欢的是冬子,并希望得到她的帮助时,秋子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为了妹妹的幸福,不得不选择放弃。当冬子得知秋子放弃对原田一平的情感时,冬子面对他的表白并未立刻答应,而是显得有些慌张无措。这种拒绝行为恰好反映了冬子行动的延宕性,突出了她对自己的爱情举棋不定,表明了其所受的沉重情感牵绊,这也成为她下一个行动的动因。可见,舞台行动的三要素是伴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向前推进的。人物前一个行动的结果往往是下一个行动的动因,以此形成“滚动式”形态,构成人物的行动线。背负沉重家庭观念和责任的冬子刻意保持对原田一平的情感,直至母亲宣告出嫁后,她才卸下自己的包袱,开始考虑自己与原田的情感。
在舞台上,“怎么做”既要考虑到“做什么”“为什么”,又要注重舞台的交流与变化。每次上台都是一次新的体验。因此,每次舞台上的行动交流不尽相同,都可能出现不一样的行动和情感,这要求演员在规定情境和完成舞台任务中依据场上出现的变化及时调整舞台行动[2]。在《结婚》中,如果母亲回家后将包扔在地上,并且直接脱裤子,冬子是应该先捡包还是先为妈妈遮挡?笔者曾经犯过一个没有在交流下组织行动的错误,使行动失去了支点和意义,即当夏子回到家便大大咧咧要抓桌上的饭菜吃时,夏子还未伸手抓菜,冬子就打了夏子的手。可见,笔者并未注意到舞台上的变化而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表演”是某种过程而非结果,舞台行动的三要素始终贯穿其中,向观众展现演员思考的过程,即“做什么”“为什么”“怎么做”[3]。因此,演员要保证在每次表演时均真实地感受环境,注意舞台交流,并适应舞台的变化、组织行动。
三、正确把握舞台行动三要素的方法
(一)弄清剧本中角色的最高任务
《结婚》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昭和年代),出轨的父亲工作失败又酗酒,在长女秋子高中时离开了这个家。为了照顾这个家,秋子高中毕业后就外出工作,和母亲一起担负着养家的重担,冬子也在读完初中后选择在家全职做家务。这一天是母亲的60 岁生日,为了庆祝母亲的生日和表达对她的感激之情,冬子准备了丰盛的晚餐。由此可知,冬子的最高任务是以爱之名照料好辛劳的家人。首先,她想留在这个她认为充满爱的家里,关怀与照料自己的家人。其次,由于父亲的背叛及母亲、秋子的辛苦付出,冬子不明白结婚的意义,也不希望结婚后离开她割舍不下的家。最后,冬子将母亲和姐姐的牺牲牢记于心,对她们更是怀揣感激之心。在照顾家人的同时,冬子也渴望着能够像母亲和秋子一样出去工作,并在内心深处渴望自己的工作得到家人的认同。可见,贯穿冬子行动的驱动情感是“爱”,其行动也必将围绕关怀与爱而展开。这也就可以理解冬子为何会因为姐妹们忘记了母亲的生日而嗔怪?为何会因为秋子提议为她办理扶养家属而感到委屈难过?又为何在妹妹对她口无遮拦后依旧选择原谅?
在《结婚》第一幕中,冬子的主要任务是“为母亲过生日”,即“做什么”。由于父亲的离开,母亲和秋子奉献自己,秋子更是高中毕业后就出去工作。因此,冬子为母亲的生日准备了一顿佳肴盛宴,对母亲和长姐的奉献表达感激之情,这便是“为什么做”。“怎么做”表现为冬子在家人还没回来前进行了大扫除;准备了丰盛的菜肴;唱小时候母亲所教的祝寿歌——《樱花歌》;穿上正式的和服;等。然而,角色所有的行动均要考虑相应的情境。在日本民俗文化中,民众在重要的节庆日时才穿和服。因此,笔者从冬子的性格着手,在其和服的挑选上更偏向与她性格更为贴近的素色,以显示其纯良的性格。
(二)寻找角色舞台行动的依据
在《结婚》第一幕中,冬子正在擦洗楼梯,抬头发现二楼的灯亮着,隔壁男在高声歌唱。这里已知的动作为“擦楼梯”和“发现隔壁男在二楼唱歌”,这就是“做什么”。从剧本中的规定情境可知,冬子对家人的爱与感激,使她在母亲60 岁生日这天精心“筹备”一切。比起母亲和姐姐在外拼搏,冬子更像母亲一般,给予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因此,她擦拭楼梯应该是平常的事,且是带着喜悦和幸福的。因对隔壁男的讨厌而在其开始唱歌后,她的态度转变为厌烦,感到非常不悦,因而“不耐烦地瞥了一眼”,突出应该“怎么做”。冬子的态度转变是以隔壁男唱歌为导火索,即完成了对舞台的适应,又形成了良好的人物交流,突显了人物关系及其态度变化。
在该剧的第一幕中,冬子对原田一平始终抱着对客人的恭敬,又因他的唐突时常逃避。但在第二幕中,冬子对原田一平表现出与第一幕截然不同的态度。究其原因有三:其一,冬子将姐姐对他的心意看在眼里,所谓爱屋及乌,自然会对他上心几分;其二,在妹妹春子怀孕期间,他常常到访,与所有人熟悉;其三,在相处中,冬子了解了他的为人,开始改变对他的看法,萌生出自己难以察觉的好感。但面对原田一平的表白,冬子拒绝了他,逃避他的爱。这种拒绝与逃避是站在家庭的立场上进行思考:一方面是由于在妹妹春子怀孕期间,作为孩子父亲的远井正吉仍未被母亲接受;另一方面是姐姐秋子原本就对原田一平萌生了爱意。但在最后一幕中,在家人各自获得自己的幸福或情感归属后,冬子开始恍然大悟,认识到自己与母亲一样,对“爱”产生了误解,最后接受了原田一平,与母亲双双出嫁。这看似截然不同的态度、抉择与结果,均是由“爱”贯穿起来的。这是冬子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流露,也是她做所有事情的最深层动因。
结 语
要想让《结婚》中冬子一角的所有行动均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心理动机和情感支撑,演员就必须灵活运用与详细分析舞台行动三要素,这样才能更加明确在规定情境中角色的行动,使表演更有依据且准确。然而,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过多的理性分析可能会使角色僵化,使演员的表演遵循自己拟定好的“剧本”进行,从而忽视了在舞台上与对手进行交流。可以说,舞台行动三要素的运用,不仅要求演员对规定情境进行整体把握,更要求演员在舞台交流过程中实时调整自己的舞台行动,避免“程式化”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