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析
2021-11-26张国徽
张国徽
(新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一、通俗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
经济学上有两组命题,一是需求决定供给,二是供给决定需求。需求决定供给,是被称为庸俗经济学的主流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出发点。我们也容易理解。但其内涵,却鲜有人深究。需求决定供给,说的是对于一种社会已有的产品,消费者需求是多少,能承受什么价格,生产企业就会来满足。供给决定需求又是什么呢?举个例子吧,过去的旧朝代可能生活也很富足,但那时代的人没坐过飞机,没乘过高铁,没看过电视,因为那时没有这些供给。从社会发展和创新的角度来看,供给什么,决定了需求什么,这就是供给决定需求。品质和品牌的区别是现代社会中更普遍的供给决定需求。如果不考虑进口的因素,当社会没有高端品牌,没有高质量产品的时候,老百姓只能忍受低端产品的供给。
过去30 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成了世界工厂,但高技术产业、高品质产品、高端品牌,发展的远远不够。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我们各行各业的生产,要向以上三高发展,高技术、高品质、高品牌。不要再用落后产能和低端产品糊弄消费者。在各类传统制造业中呢?也是一样,机器也好,化工品也好,建筑建材也好,不能好东西都靠进口,要自己“供给”。生活用品就更明确了,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果中国的供给侧不改革,高端市场就会被国外的产品所占领。供给侧改革,通俗地说,就是我们自己的企业要供给更好的产品。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直接影响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从我国地域来看,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比起东部、城镇地区有着加大差距,再加上公共服务大部分附着于户籍之上,它影响到全国资源要素市场的优化动力,使得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产生发展不平衡,从内生机制来看甚至有两极分化趋势。这种事态决定了我国虽然进入新常态,但并不意味着各地区、城乡同步进入新常态。可以说,从投资收益率角度看,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仍有非常大的财政投资价值,潜在的经济增长动能远高于东部。但是,这些地区的发展不能简单复制东部的模式,要发挥后发优势,避免出现东部地区、城镇地区在发展中衍生的负面问题,在扩大需求的同时,主动优化供给侧改革。
(二)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的转型升级仍处于较低水平,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形成抑制作用
我国处于加速工业化时期向知识经济转型的重要节点。然而,现实问题是几乎所有传统行业都暴露出危机,比如说,国有企业行政垄断现象突出,实体产业物联网化创新程度较低,知识信息扩散和共享机制不够健全,市场主体欠缺活力和积极性,投资意愿较弱,市场投资主体对经济的预期由以前的乐观转向当下的观望甚至悲观,这严重影响我国由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甚至是知识文明的进程。一些传统禀赋优势在逐步丧失,必须要寻找一条新路来优化生产方式,让技术创新成本更加“低廉”,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进入攻坚期,束缚经济转型升级的制度性因素仍然存在,制度结构竞争力亟待提高
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仍然错综复杂,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角色中,处理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时,仍然延续过去的“管控”的思维惯性,而非树立服务意识,政府对市场、社会的干预过于严重。企业、社会主体在开拓市场、配置资源时,第一时间不是想到“找市场”“找需求”,而是“找政府”,通过强大的政府之手来实现既定目标。
(四)经济步入新常态后仍需多方探索供给侧管理与对外开放新格局,构建面向全球的利益共享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
经济新常态之前,出口导向作为长期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吸引了巨量外资,缓解了我国资本短缺的境况。但是这种大水漫灌的对外开放模式,加剧了全球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引发了我国和部分能源产地的利益矛盾。我国应考虑加快构建新型对外开放经济格局,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部署,统筹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做强制造业,提升服务业,服务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从这个意义上,“一带一路”、亚投行并不是一个区域、局部概念,而是创造一种新的利益共享、合作机制。
三、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
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除供给约束,积极进行供给干预以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一方面将发展方向锁定为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求改革现行的一些抑制供给的体制或政策,比如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繁琐的审批制度等。这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精干高效,在创建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体系中能让上层建筑更适应于经济基础;二是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清晰,深化放、管、服改革做好宏观调控,资源配置主要依靠市场,适当用有形之手干预、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调整三产比重、产业结构重置、大力补短板,让经济发展得更高效;三是做好劳动力要素供给,包括高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中高级技工以及一般劳动者的素质提升与供给;四是土地空间要素的供给改革,减少低效建设、生产用地,科学深化国土空间布局,鼓励产业错位发展,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制定实施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适应的国土空间开放方式,调整一、二、三产、居住土地空间布局,更充分地发挥土地要素的核心价值;五是资本要素供给改革,包括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搞好股权市场、债权市场及产权市场等的一系列改革,遏制资本投机,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流向发展效率、资本回报更高的地方。努力做好“破”“立”“降”。“破”就是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产能过剩,做好统计调查,引导资本科学合理流动,并防止出现新的产能过剩;“立”就是瞄准发达国家大力补发展短板,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在排浪式消费的后期努力寻找新的发展动能;“降”就是降低实体经济的运行成本,包括土地、税负、融资、用工成本等,让企业轻装上阵,在低端产业面临市场分割、高端产业尚未立足的情况下企业有好的营商环境,能够生存下去奋起突围;六是技术要素改革,技术要素价格改革寻求的是一种最佳效率地发挥技术资源配置,让科技成果商品化,成为生产力,保护知识产权,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国家级的科研大平台协作攻关,在芯片、航空汽车发动机、高档数控系统等核心技术领域解决被“卡脖子”问题,补基础科学短板、在应用科学、前沿科技以及高精尖装备制造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七是制度要素改革,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营造优质企业能茁壮成长的生态环境;八是消费、流通市场改革,降低流通成本,处理好实体店销售和网点销售的关系,相互取长补短共同繁荣。打击假冒伪劣商品、食品、药品,让优质优价商品有市场,让更多中国品牌的优质商品走向世界;九是社会事业发展配套改革,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减少城乡差别,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就业、扶贫济困、社会保障等领域推进一系列的改革,让中国四十年的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于普通老百姓;十是在电讯、油气、水电、有线电视、交通运输、邮政等垄断部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国有资产运行的监督,用改革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社会经济发展成本;十一是农业供给侧改革,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由要素驱动变创新驱动,提高农业供给能力、供给质量,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研究农村基础土地包括集体建设用地、农民宅基地的流转,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开发,加快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步伐。
四、结语
在需求加速差异化发展的今天,现有的传统产业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有限资源高效利用,培养有创新意识的高质量科技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通过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使传统企业通过创新协同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寻求长足发展空间。只有从全局考虑统筹布局,才能成功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