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全球化新型主流传播平台
2021-11-26宋建武,张志安,黄楚新等
10月20日,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浙江省委网信办、浙报集团主办,天目传媒有限公司、萧山区委宣传部承办的2021全国媒体融合平台化发展论坛在杭州举行。来自宣传主管部门的领导、传媒领域的专家学者、全国主流媒体代表、商业平台代表,围绕主流媒体如何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实现破圈突围,促进平台化发展与转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宋建武:基于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平台化转型
当下正进入媒体深度融合的阶段,核心在于构建一个以媒体平台为基础的全媒体传播体系,需要打通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源,来适应互联网平台一体化的技术趋势和产业趋势。媒体从原有的信息枢纽转变为数据枢纽,从而把握社会运转中枢的定位和作用。
全媒体传播体系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顺应新的社会传播关系而形成的一个功能全面、效能强大的传播平台。媒体融合将跨过创新融合产品、建设融合平台两个阶段,进入构建融合体系的全新阶段,主流媒体的互联网化将推进形成新型主流媒体平台。按照我国国情,未来有极大可能出现以县级融媒体中心为基础,以区域性的融媒体平台为骨架,以全国性的媒体平台为主导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是一项技术工程。在全媒体传播中,记者必须掌握多种技术,跟进通讯科技、终端显示等方面的前沿技术。尤其是大数据的挖掘,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核心技术,主流媒体应努力成为数据级、数字级、技术级的平台。
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也是一项社会工程,全媒体传播体系应聚合社会治理的资源、人民群众的力量和社会各方面的服务能力。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宣部媒体融合专家组成员】
张志安:平台社会语境下的网络国际传播
市场数据统计门户(statista)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月,全球社交媒体用户已超过42亿,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社交媒体平台正在走向“基础设施化”,极大影响了传播的权力结构。社交平台拥有四个主要特征,近用性、连接性、商业性和网络效应。它作为一种全新的传媒形态登上历史舞台,以海量用户为基础形成中介枢纽。
目前,单一的文化叙事已经无力承载多元化的认同需要。依托互联网公共空间提供的资讯、社交、娱乐、消费等场景进行创作和分享,成为青年群体实现自我价值、社群认可和社交获取的重要方式。而短视频融合的视觉化和碎片化信息处理方式,也更契合年轻受众的阅读爱好。
进一步做好网络国际传播,必须做到以下五点:一是激发不同参与主体参与网络国际传播,强化主流媒体社交账号运营的平台思维;二是支持中国互联网平台的海外业务发展,提升中资企业的网络国际传播能力;三是培育各类网络意见领袖,鼓励青年网民通过海外互联网平台积极参与国际传播;四是探索和优化网络国际传播的框架和话语,突出呈现“发展中国”“复杂中国”;五是突出故事化表达和生活化视角,做好国际受众的网络分层传播。
【作者为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黄楚新:以一体化发展促进媒体深度融合
深度融合是主流媒体转型发展全面系统的过程,一体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关键核心作用。随着技术、市场、政策、需求不断发展变化,一体化发展要结合多元因素不断进行战略调整,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
浙报集团天目新闻客户端抢抓短视频风口,打造新型传播平台,是省级媒体以差异化布局推进战略调整的优秀案例。一体化的目标是要实现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整合,充分激发媒体内部活力、调动外部参与,以深度融合这一重点打通机制创新中的堵点,发挥整体效应。
当前媒体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中存在诸多结构性障碍,需要在顶层设计、内容科技以及人才结构等方面进行创新发展。对于主流媒体而言,流程再造是实现内容生产机制变革的关键,从机制创新的角度出发,媒体智能化内容生产是未来的必经之路。在技术驱动下,内容生产已经从“集约化”转向“平台化”,从“中央厨房”发展到“智能编辑部”。
天目新闻是人才结构重构与组织结构创新的优秀典型。天目新闻探索市场化用人机制,构建出能高能低的薪酬体系,还尝试了工作室制、项目制等模式,极大激发了人才活力与内容生产力。
一体化发展还要协调媒体与社会多元机构的关系,广泛运用“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秘书长】
何明星:用中国思想赋能媒体国际传播
当前,西方企图建立“单一普世文明”的文明观,这是在排斥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合理性,是不利于世界文明发展进步的。文明交流互鉴不能搞唯我独尊的单一文明霸权,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国内媒体在进行国际传播时,要体现对“西方中心主义”和“西方文明霸权”观的批判。西方殖民者用枪炮和瘟疫消灭原住民,再以奴隶制来推进全球贸易,获取资本原始积累的第一桶金。西方这种所谓的“现代化”进程是充满罪恶的。
媒体的本质是思想价值的深度呈现。在面对西方文化时,媒体要以批判的眼光面对,要让优秀的中国思想和精神内涵助力国际传播,树立中国发展经济的义利观。
举例来说,浙商精神就是一座宝贵富矿,这其中的宝贵财富值得媒体挖掘,也值得媒体对外传播。传统的浙商精神是“义利兼顾、以义制利”,它发轫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之中,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东西,这与西方的利己主义、利益至上的观念是完全相悖的。西方文明在宣传中国商人时,往往只会关注他们的财富以及他们获取财富的方式,却忽视背后的优秀精神。作为媒体,要讲好浙商的故事,要讲好中国商人的故事,就必须挖掘其背后与西方企业家完全不一样的故事、精神和文化内涵。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
丁伟:将平台化作为融合发展突破口
平台化发展将成为主流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的一个重点突破口。建设平台型媒体,要抓住开放、数据、功能、关系、智能这5个关键词。
开放发展。主流媒体要由单纯的生产者转型为整合者,实现新闻生产方式的“开源”,把更多的内容生产者汇聚过来,搭建内容生态。
数据驱动。数字时代,未来媒体的竞争力将取决于数据、算力和算法。要通过对平台数据的大规模收集、深度挖掘、定向利用,精进算法,实现用户与信息的精准匹配。作为媒体人,要在习惯了“内容套路”的脑子里装进去“技术代码”。
功能扩展。建设平台型媒体需要我们强化用户思维,洞察用户在政务、商业、生活等不同场景中的心理需求,实现各种信息、应用、服务等功能的整合,形成集纳不同场景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广泛连接。作为平台,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广泛连接,有机整合各类社会关系资源。其中,精细化运营是平台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
智能化转型。未来,建设平台型媒体的一大重点就是媒体与智能技术的融合。如何搭建机制,促进内容、技术、智力、资本等要素紧密融合,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
刘洋:“讲真”,讲好中国故事的重点
回溯从环球时报走到环球网的经历,自己有些感悟,我认为,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我辈新闻人不懈努力,不断探索。
结合环球网背后的新闻故事,我想强调的是,作为媒体人必须拥有勤奋、坚韧的品质。最近的案例便是北京时间10月16日凌晨1时19分,环球网发出报道,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飞行乘组状态良好。从早上工作到深夜的编辑在工作群里发了一张图片,说“这个图很赞”。
媒体人就是要第一时间报道新闻,用心讲好故事,这要求我们要有正确的三观,站稳脚跟,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近几年的一些国际热点事件中,不难看出随着国际大环境的改变,可以讲述“中国成功”的故事越来越多,同时也给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讲好中国故事,最大的难点并非讲故事的技巧,而是要尽最大努力客观呈现中国故事,给国内外持不同立场的读者作出自己判断的空间。
我们一定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笔触讲述实事求是的中国,我们做好自己,坚持讲述,就是为中国故事积累更真、更好、更动人的素材。
【作者为环球网执行副总编辑】
韩颖新:新媒体平台化发展的四个抓手
地方新媒体平台如何进行品牌塑造与传播?重点要把握四个抓手,实现三大转变。
既建强自有平台又扩展合作平台。以“津云新媒体”为例,对内建立自有特稿团队和视频专班,对外面向海河传媒中心内部征集融媒体工作室。既自建突击队又激发各方产能。“津云新媒体”通过组建海河MCN融媒体工作室,建立稿酬激励机制等,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既技术自主又开门强技术。我们创新搭建中心厨房,多项媒体融合应用获国家广电总局表彰。既提供优质内容,又增强服务能力。不仅应该向内容生产者提供服务,还要面向用户提供更多生活、政务方面的服务,覆盖更广阔的不同用户的生活场景。
实现全媒体转变。要把社交功能融入媒体融合过程,从内容的生产、制作、加工、分发到终端场景体验,聚焦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形成一个传播闭环。
向生态型平台转变。不断地将内容产业链、商业产业链等上下游资源融合进来,逐渐构建开放、良性互动、共建共赢的生态系统。
向平台型组织转变。平台型组织就是能够支持内容生产者和用户来形成自增长的组织架构,要成为平台型媒体,首先要形成平台型组织。每个单位的总架构都是一个金字塔形,内容生产者是底座,内容服务部门是腰部。这个金字塔应该扁平化发展,内容服务部门要为内容生产者赋能,激发他们创造更多优质内容。
【作者为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姜木兰:平台创新,把联络站设到海外去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重大国际性会议是做好国际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
中国—东盟博览会改变了广西的开放格局。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广西,从此,广西日报开启了国际传播之路。参与东盟各国报道18年来,广西日报建设国际传播能力是有内生动力的。为了做好东盟报道,广西日报在柬埔寨、新加坡、马来西亚、老挝、泰国、印度尼西亚6个东盟国家成立了国际传播联络站。联络站发挥平台优势,成功开展国际传播,讲好中国和广西故事,有效促进了媒体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方面,联络站利用平台优势,积极推动与所在国的交流互访及务实合作,增进互信和相互了解,向世界塑造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另一方面,联络站建成及投入使用,为广西日报与东盟媒体的深融框架提供了可靠支点。双方联手策划和制作具有浓厚广西味、国际范、亲和力、实效性的新媒体产品,并向东盟等地区的海外合作媒体推送,进一步扩大了海外影响力。
【作者为广西日报东盟报道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