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舞相融中的感悟与反思
——浅谈普通高中生初涉古典舞领域的认知与学习过程
2021-11-26于博闻北京师范大学
□于博闻 北京师范大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教育的普及,如今舞蹈专业领域不只是单纯以舞蹈附属中学的专业学生为培养重点,越来越多的普通高中生也选择走上舞蹈艺术这条道路。或许是受社会大趋势的影响,家长开始更新观念并重新审视舞蹈行业的未来发展,舞蹈艺术变得更亲民化、实际化,舞蹈家的培养群体也逐渐走向多元化与知识化。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不容忽视,不同基础的舞蹈学生一同学习,教师在授课时能否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及掌握能力,能否做到一视同仁、兼顾所有,能否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这些都是学生和教师面对的新考验。以中国古典舞身韵课为例,舞蹈附中毕业的学生更容易掌握大学课程中的身韵组合,组合里的基本元素就如数学中的各种运算公式,通过举一反三形成新的形式,而普通高中生初涉古典舞身韵领域便显得较为笨拙,盲目地完成动作而失去了动作本身的韵味。作为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的一名普通高中出身的毕业生,笔者想谈一谈自己对古典舞身韵课的学习心得、看法及学习目的。
一、学习古典舞身韵的重要性
(一)锻炼身体未开发部分的协调性
很多普通高中生为了考专业院校,采用考前集训的方法,“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观点致使多数人形成了功利性的练功方式,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功利性的练功结果。不同于在专业附中院校的六年系统训练,普通高中生仅仅参与多场学校或机构组织的大型舞蹈演出,没有将舞蹈进行多方位划分,只是盲目地去跳,甚至到了考学时也只是强攻自己的剧目和技巧组合。伴随着这种半开发式的训练,到了大学阶段,这部分学生开始感到吃力,发现在课堂中自己总是无法灵活地运用身体,面对大量的组合和从未耳闻的舞蹈元素,只能望尘莫及、束手无策。
古典舞身韵课的开设既可以提高舞者自身的素质,又可以锻炼身体未开发部分的协调性,对于普通高中生来说具有极高的针对性。身韵组合都有一个共性,即对称性。中国古代文化讲究“合”,万物在一个圆中如此反复,所以组合里的动作都是相对的,通过推导相反方向的动作,提高身体的敏感度,再加上舞蹈技法和身法的训练,舞者的协调性将会得到大大提升。有了基础的协调性,普通高中生就能更好地完成身韵课的难度型动作,此外,其他课程一样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协调性。
(二)培养带着“呼吸”跳舞的习惯
悦人眼目的舞蹈是栩栩如生的,死板、僵硬、不顺畅等恶习都不可能成就一个优秀舞者。在身韵学习的过程中,普通高中生起初都愿意“端着肩”去跳舞,没了呼吸的辅助,组合的完成便显得十分吃力[1]。身韵中的基本“元素”与“呼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呼吸是生命的体现,有了呼吸才有生命的存在。在古典舞身韵中,学生若想将舞蹈作品充分地表现出来,需要运用好呼吸,呼吸是学生变化舞蹈动作的动力之源。呼吸也称气息,它由吸气、屏气、提气、呼气四种形式组成[2]。通常,舞蹈中的“起法儿”多为“提气”,目的是提高身体的重心;所谓“逢上必下,逢左必右”,重心的提高是为下一个动作做准备,而“屏气”是为了帮助学生收紧四肢并能够做到瞬间停顿;舞者在“呼气与吸气”之间,巧妙地换气并放松身体,为下一个动作准备足够的体力。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发现,吸气时学生的动作多为起、向上提的;呼气时学生的动作多为落、向下沉的。以“行步组合”为例,每次身体的起伏和方向的变化,不只是靠动作的切换,最重要的是靠呼吸的节奏和轻重来牵引,如行步过程中在手臂向上送出的同时,随着半脚尖立在最高处落下的同时用力吐气,切换重心,深蹲马步移动到反方向并慢慢提气,再到另一处的高点,这样不仅省了力气,同时给观者一种轻松自如的感觉。当变换队形的时候,呼吸的运用还可以起到感知的作用,两个人之间通过不同的呼吸频率可以体会到对方的动势,从而预判下一个身体运动的轨迹。以风火轮组合为例,“风火轮”是一个以腰为轴的拧倾圆曲的身韵动律,首先要沉气,行话讲“逢上必下”,由“气息”带动腰部的拧,同时右臂向上提起用来“起法儿”。然后,身体向上经过气息的流动与贯穿,用腰的拧力,使右臂向左抡动画出一个从下至上的立圆,同时左臂伸开到右臂对等的位置,这是一个“吸气”上提的过程。接着,要吐气,当腰部拧于后方时,左臂从右侧的最高点,顺着腰部的拧劲儿,呼气再用双臂画一个立圆,在这一过程中感受身体的末梢神经,要做到“上摸天,下摸地”的无限延伸。由此可见,舞蹈中的每个动作都是靠气息来带动的,人体呼吸循环机能的调控在舞蹈动作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舞蹈里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有本质上的区别:一个是抽象的,另一个是实际的。不仅如此,呼吸的作用还可以体现在对身体力量的支撑上,当舞者做一些静止的支撑或者控制的时候,呼吸的把控会帮助舞者减少许多负担,若舞者可以均匀地变换气息,身体的肌肉收缩将会张弛有度;反之,则会画蛇添足。学会带着呼吸去跳舞是一个让舞者受用一生的舞蹈窍门。
(三)能够塑造舞蹈形象,提升舞蹈气质
舞蹈并非一门会跳就能跳得美的艺术,它需要演员将自己的内心情感投入其中,使原本枯燥而千篇一律的动作变得鲜活又具有生命力,而往往当舞者有意识地切身体会舞蹈动作时,舞者本身的舞蹈形象和气质就得到了塑造和提升。古典舞身韵从手、眼、身法、步多方面要求学生,当学生可以自然而然地约束自己的站姿、控制自己的神情时,舞蹈气质便已悄然形成。舞蹈气质也可以说是自身的气场,它随时随地陪伴着舞者,即使脱离了舞蹈动作,它依旧存在,并随着动作的完成逐渐提升,最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舞者的一举一动。同样,身韵的幅度变化可以影响舞者的情绪和呼吸,不同的舞蹈形象会以不同形式呈现在作品中[3]。所谓舞蹈形象,是指将舞蹈家的人体作为物质材料,以有节律的动作过程和姿态,创造出的一种能够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饱含诗情、富于乐感、能给人美的享受的飞舞流动的形象。它既包括舞蹈人物形象,又包括舞蹈作品中的一切动态形象。在一部舞蹈作品形成的过程中,舞蹈形象的塑造不仅关乎作品的主题表达,作品审美意境的营造,更直接影响着整部舞作品的成败。学习古典舞身韵可以使舞者牢牢地把握舞动的神韵,融情于韵、于身体之中,让舞蹈初学者更具体、详细地了解身韵形态和舞蹈形象之间的关系。
二、应掌握循序渐进的身韵学习方法
(一)了解古典舞身韵的特征及内涵
舞蹈不只是依靠肢体动作来完成的,优秀的舞者都是用大脑与肢体相结合来完成舞蹈的。学习身韵也是一样,学生应先了解深层的文字内涵,再通过肢体来传情达意,内外融合最后升华到最好的学习境界。身韵即身法韵律,是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和内外统一,身韵元素的创造及应用,使古典舞发展不断趋于完善,同时使古典舞在训练过程中逐渐体现出舞蹈特色及文化内涵。古典舞身韵中的“元素”之间可以融合发展,因为它们之间存在对立或融合的关系。古典舞离不开“心”字,学习古典舞身韵也是在修炼自己的身心品性,在课堂教学中,身韵组合趋于独立,对提沉含腆冲靠移身体元素进行基本造型和形态整理,组合在一起形成了训练标准的身韵组合,同时结合传统武术动作对其进行创新,实现最大衍生变形。形神劲律是身韵的基本元素。形是指外在的动作,包括姿态和动作连接的路线;神是神韵心意,发挥支配作用;劲指力,包括轻重、缓急、强弱、长短、刚柔等关系的艺术处理;律即动作本身的运作规律。不仅如此,舞者在跳舞时的劲头也至关重要,它体现在舞蹈和课堂的整个过程中,即使结束时也不应该放松。这股劲头,一方面表现在学生的精神状态上,另一方面能体现出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因此,对这股“劲”的把握,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配合才能做到舒而不缓、急而不乱。
(二)提高个人基本素质
不同于普通高中生,中专毕业生之所以能够游刃有余地掌握古典舞身韵,不仅是因为他们有附中学习古典舞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更自如地运用自己的肢体,这些全部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和高标准个人素质上。中专毕业的学生经过六年的稳扎稳打,形成了一套坚固的身体运用体系,所以成效显而易见。普通高中生要在了解古典舞身韵的特征后,努力提升个人能力,让自己更娴熟地完成身韵组合。能力的作用体现在身韵组合的方方面面,大幅度的动作扭转,尤其是拧倾的舞姿,对身体的重心要求很高,学生不仅要在倾斜、交叉的状态下控制好自己的重心,找到合理的支点,还要在旋转、翻身、跳跃等技巧中有平衡重心的能力。躯干力量的能力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如风火轮、卧鱼、探海及涮腰等古典舞动作,都离不开腰部的辅助,这就需要学生做到腰部有柔韧性、灵活性,力量和速度二者缺一不可;腿部软开度也需要不断提高,才能让学生在整个组合的完成中脚底扎实,使动作做到精准稳定。当个人基本素质到达一定高度时,身韵的学习便会顺利许多,普通高中生与中专生之间的差距也会缩小。
(三)从基本元素到综合组合慢慢领悟
笔者在古典舞身韵课学习中最先接受的是最简单的提沉组合,从最简单的席地而坐、放松呼吸、沉肩坠肘等发自内心的约束性动作中,笔者感受到了身韵所需的神韵与态度,这些简单微小的动作会慢慢融入身体,使肢体变得有意识、有知觉,从点到线,再到面,此起彼伏。正是因为教师没有以拔苗助长的观点对待学生,所以,笔者才会拥有扎实的基础,并时刻保持对身韵课的热忱。如白居易所说的“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舞蹈的表现应由动态美转为姿态美,由标准化转为唯美化,用翩翩舞姿去打动人心,用拂袖的神情来感化观众。有了基本元素的铺垫,笔者便如积攒了很多零件一样,将其组合在一起,便能形成最后的成品。而基础匮乏的普通高中生可以逐渐掌握不同难度的身韵组合。循序渐进不难,难的是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领悟以小见大的道理,静态的知识也好,动态的舞蹈也罢,都离不开慢慢领悟的学习过程。
三、明确所学知识的应用方向
(一)教学领域应用
古典舞身韵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对学生有很重要的影响,无论学生将来走向哪一领域,都离不开古典舞身韵元素的运用。或许多数普通高中生出身的舞者经过大学的系统学习后会选择舞蹈教师这条教育道路,因为其需要的不仅是专业能力,还需要文化知识上的影响力,只有扎实的舞蹈基本功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一套系统规律的教学方法,用自身的“文”去带动教学中的“舞”,文舞相融的教学会使课堂更丰富、更立体。古典舞身韵的传授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算是元素类别的课程,身韵的学习注重从“一”开始,李正一老师在创建中国古典舞身韵之初就曾提出“只有拆得开,才能化得动”,只有拆开动作,才能重新组合、变化,为新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难点、要点入手,充分理解元素动作的运动规律,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所谓“万物归一”,无论教学走到多复杂的地步,最终都离不开本源。所以在学生时代,我们应着重感受教师上课时的教学步骤,学会举一反三,将一个动作衍生出多个动作,通过训练古典舞身韵涉及的控制力、爆发力、柔韧度、协调性等,为其他舞种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今后的教育方向做好铺垫。教学任务不应盲目强调动作的规范性,教师应适当地营造课堂的氛围,将身法动作用带有情趣性、表演性特征的语言讲述出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力。
(二)表演领域的应用
由于受自身专业水准的限制和前途发展的局限性影响,多数普通高中生不会选择这一领域,但不排除一些极具表现力的普通高中生选择挑战自我,愿意尝试新的发展方向,选择舞蹈演员这条路。舞蹈演员的生存空间由很多因素决定,人物形象需要设立在立体的舞台中,而不是平面的教室里,演员本身的优点和缺点都会被无限放大,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都会影响演员的状态。而抛开这些客观因素,演员本身必须具备过人的能力,能够驾驭不同场合、不同时间的表演,哪怕带着病也要让脚底稳如泰山,步履坚定,这对演员的基本功有很高的要求。演员的基本功除了后期的保持,更重要的是在学生时代的积累,古典舞身韵作为基训课的分支,能够切实提升舞者的素质,“以腰为轴”的发力点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身体中段灵活自如,腿部的转方向控制训练可以提高肌肉的持久力,加上身韵组合中神情的训练,将其整体应用到舞台表演中,会提高自己的辨识度并增强自信心。普通高中生出身的舞蹈演员应与中专出身的舞蹈演员有一些思维上的差异,普通高中生受高考文化课的影响,思维会中规中矩,跳舞趋于理性,“带着脑子跳舞”是教师常常提到的。聪明人不只将精力都花在动作上,大脑也在勤思考,普通高中生出身的演员应倾向于探究表演的规律性和自然性,运用学过的舞蹈知识和逻辑解决舞台表演中遇到的问题,会让自己更轻松、更省力。
结 语
初涉古典舞身韵领域,笔者确实有很多困惑,也有很多感触。面对经过岁月长期洗礼的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我们应怀着虔诚尊重的态度去学习它,因为对于中国古典舞来说,身韵尤为重要,一方面,它摆脱了传统戏剧的动作束缚;另一方面,其具有独特神韵带动形体的艺术特征,可谓古典舞中的瑰宝。无论普通高中生还是中专生,我们每个与古典舞身韵艺术相伴的人,都应秉持传承中国舞蹈精神和民族凝聚力这两个宗旨,将自己的所学所悟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加以实践,有计划、有目标地实现自己的舞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