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以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为例
2021-11-26张艳琴
李 薇,张艳琴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系,四川 南充 637131)
0 引言
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发展智能制造,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提出“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制造业发展基本方针。利用3D打印技术、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进行生产制造,需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促使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20年6月,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制造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机械制造基础是高职制造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其课程内容包括金属材料成形、金属切削加工、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及质量控制、机械装配工艺、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等[1]。课程内容符合中国制造2025和工匠精神内涵,对其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1 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等价值理念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将其培养成兼具专业技能和高尚道德的人才[3]。
2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不完善
自2020年6月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来,各高校都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但由于实施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教学改革的各个方面,需要学院各部门、院系、教师的通力配合,各项工作目前仍处于前期探索阶段,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不完善,未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管理办法、考核标准、监督评价机制、激励保障措施,针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滞后,不能满足课程思政教学要求。
2.2 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育作用发挥不足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实施者,教师思政水平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起着关键作用。制造类专业课教师多为理工科教育背景,长期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制图、设备故障检测与维修等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未接受过系统的思政教育相关理论的学习,对中华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要素不了解。部分教师认为思政教育只是党政部门、思政课教师、学工部、辅导员的工作,只重视教书的本职工作,育人意识淡漠,对中国制造2025、工匠精神、工业4.0等国家方针政策不关心。
2.3 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存在难度
制造类专业课程内容主要基于工程实际,包括对机械设备的加工制造、操作、维修,如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包括金属切削机床、典型零件加工方法、机械加工精度及其控制、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等,具有客观性和实用性。教学过程偏重于对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职业道德为目标,对其考核评价方式偏主观,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缺乏可依据的标准,存在一定难度。
3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
3.1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顶层设计
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制度保证。学院制定《课程思政建设管理办法》《课程思政建设考核标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课程思政建设激励保障机制》等工作方案。各院系组织制定具体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如由机电工程系制定《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方案》《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标准》,由具有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执笔起草,结合行业专家的意见修改完善。人事部门要创新监督评价机制,对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工作进行量化,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意识。教务部门要推动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组织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平台保证。
3.2 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专业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思政教学效果。高职院校要通过讲座、座谈、研讨等形式,加强对专业教师的思政培训。对制造类专业教师进行《中国制造2025》、工匠精神等政策的宣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积极聘请行业专家,与本校双师型教师一起构建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共同进行课程大纲重建、课程教学设计、课程考核评价,保证课程思政教学质量。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研究活动,将课程思政教学纳入教学能力评价标准。
3.3 进行专业课程建设,融入思政元素
要在现有课程大纲基础上,结合《中国制造2025》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制造业发展政策,重建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核心,在教学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在课程内容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在金属切削加工模块,介绍《中国制造2025》,将高档数控机床列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金属切削加工机床的先进程度决定机械制造行业的先进程度,通过分析我国机床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在机械加工精度及其控制模块,结合国产大飞机首席钳工胡双钱的事迹,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机械装配工艺模块,通过介绍复杂零件的装配,引导学生养成遵守规则,团结合作的精神。在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模块,引入3D打印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柔性制造系统等先进制造技术,鼓励学生开拓创新。
3.4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要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采用实例教学、场景教学、课堂讨论等教学手段,将职业精神、爱国热情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通过对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档数控机床等《中国制造2025》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的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所学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时代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开展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到制造类企业参观,邀请企业工程师进行实践教学,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利用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慕课平台进行课程思政精品课程的学习,并借助蓝墨云班课等APP进行资源共享和学生的德育考核。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提高实操能力,树立职业理想。
4 结论
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是培养兼具职业技能和家国情怀人才的重要手段。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实施工作方案,明确各部门的任务和责任;加强对专业教师的思政培训,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重建教学大纲,确立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信息化教学平台应用、职业技能竞赛等形式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