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得安好 便是欢喜
2021-11-26撰文吕慈航
撰文_吕慈航
回望2020年,有什么值得欢喜的事吗?在疫情的强大压力下,无数人欢喜的标准不得不一再放低,原本或许要升职加薪、日进斗金才值得欢喜,现在还健康,就足以欢喜,点滴皆是欢喜。
我向来是个活得随心所欲的人,近两年虽然渐渐领会些圆滑的窍门,但整体而言,本质不变,初心未改——讨厌麻烦,也不愿庸碌无能;不喜热闹,向往岁月静好;至交不多,都能推心置腹。所以看到相隔大半个中国的闺蜜的动态,说她已经“脱单”时,震惊之余,我确实也在2020年的结尾,感受到了欢喜的情绪。
宋时的《神童诗·四喜》有云:“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个“故知”或许也可以是“一见如故”之意,我相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靠的是“电波”的微妙作用。合得来与合不来,四目相对就差不多有数,一开口就会见分晓。所以我和她自大一相识,因为三观与爱好高度重合,即便大学四年过后分隔两地,几年下来也还是“老铁”。
众所周知,被催婚是绝大部分大学毕业后走上社会的年轻人很难躲过的人生体验,我和她也完全不例外。每每被奇葩的相亲对象和酷爱嘴碎八卦的亲戚气得血压飙升、肝火旺盛的时候,正因是知己至交,互相倾诉的时候总能听到最贴心的安慰,甚至一同认定“一个人乐到底就不会被这种事恶心”的时候也不是没有。
现在,她对我说:“在遇上他之前,我确实也没想过自己还能恋爱。”
再用时下流行的语言来概括,就是:“真香。”
也许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王境泽,不过是“真香”的那个时间点到与未到,来得早与来得晚的区别。各种各样的豪言壮语被现实“打脸”早就屡见不鲜,但如果被“打脸”后还能感叹“真香”,难道不是最值得欢喜的“打脸”吗?
因为某一个契机,可以是人,或者事,观念与生活就天翻地覆,但确实是犹如蜕变重生,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精气神足以说明一切——无论何时,无论有意还是无意,人或许总会期待这样的时刻,期待着这可遇不可求的欢喜。
如今,至少在婚恋一事上,她也不会再高调宣扬单身独居的乐趣,曾经奇葩的相亲经历也成了过眼云烟和偶尔的谈资,还单着的我反过来成了关照对象,张罗着要为我寻访介绍。
感情不变,观念有所改变的话,自然表现出来的关怀就会有所不同。这样的变化在最初的突如其来之后,总会让人发现,其实没有什么不好,就像冬日里捧着一杯热红茶慢条斯理地啜饮,某一瞬间却尝到了奶茶的醇香,生活是什么时候把那勺香甜的牛奶倒进去的呢?
这是永远也猜不透的问题,甚至可能只有在面对结果的时候,才能半是欣喜半是庆幸得到了优待,因为加进去的是锦上添花,而不是莫名其妙甚至令人大惊失色的变数。
再往前几年的我,比现在要偏激尖锐得多,开口或是下笔总想把事和人定死在一个调性上,仿佛是要满足一种盖棺定论的快感,为此时常不管不顾,就好比“棺材盖”明明不稳或是合不上,我就是坐上去叮哐乱锤也要让它盖死了,所以总是在结婚如何,不结婚如何之类的问题论证上非此即彼,并且很难听进不同意见,甚至于“油盐不进”。如今回想,倒没有什么“黑历史”不堪回首的羞耻,只是感觉现在的自己,到底比几年前有所长进。来自同事的评价说我有所变化,当然倾向是正面且积极的,猜测是否也是因为喜闻乐见的“脱单”,基于事实我自然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脱单”可以是契机,但契机未必要是“脱单”。也许,人活着只要不是甘于碌碌无为,总会慢慢进步的,于是量变达成质变,结果还是令人欢喜。
每天都做着有意义的事,知道想知道的事,学到此前未知的知识,感受着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内涵,这值得欢喜;重要的人获得幸福,这值得欢喜;生活节奏有条不紊,平凡却充实,如细水长流,偶尔回味,就会觉得还是值得欢喜。
其实很简单,若得安好,便是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