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码照片2.0时代档案管理挑战与对策
2021-11-26曲凯
文·曲凯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面对时代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给档案工作带来的新形式和新变化,档案工作者应该学会运用新思维和新办法,科学分析新形势新变化中的客观规律,勇于尝试,积极实践,及时对管理规范、管理流程做出优化调整,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推动档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数码照片档案的现状分析
不同门类的档案有不同的属性,要根据其特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整理规范,适合特性的整理规范会促进该门类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使用,反之就会带来阻碍。2015年,《数码照片档案管理规范》(DA/T 50-2014)正式实施,数码照片有了更有针对性的管理规范。新规范对数码照片提出了更契合的归档要求,简化了整理流程,明确了目录数据库结构及字段表,确保了计算机检索利用。新规范的实施使馆藏、室藏的数码照片数量有了明显提升,推进了数码照片档案工作的发展。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发现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放下数码相机,选用智能手机进行拍摄。智能手机硬件与软件的融合进步,以及拍摄习惯的剧烈变化最终推动了数码相机走向没落。根据CIPA统计数据,2020年全球数码相机出货量相比10年前降了超9成,且连续9年都在下降,数码相机已逐步淡出人们的工作生活。数码照片拍摄终端的变革,必然导致数码照片的某些属性也相应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虽然不像从纸质照片到数码照片这般翻天覆地,但依然让数码照片在形成、保存和利用习惯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特点。如果将使用数码相机拍摄定义为数码照片的1.0时代,那么使用智能手机拍摄就是数码照片的2.0时代。对档案部门来说,应及时发现数码照片2.0时代档案收集、整理、利用等环节的新变化,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
二、数码照片2.0时代的新考验
(一)数码照片挑选考验
《数码照片档案管理规范》中要求:“对反映同一内容的若干张数码照片,应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数码照片归档,所选数码照片应能反映该项活动的全貌,且主题鲜明,影像清晰、完整。反映同一场景的数码照片一般只归档一张。”
2.0时代数码照片形成数量明显增多,价值密度降低。首先是数量变化,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数码照片拍摄变得毫无门槛,数量远超数码相机时代。从总量角度看,目前尚无可靠的途径真实了解每年手机拍摄数码照片数量是多么大的一个体量,我们只能从一些其他的相关数据来印证。根据易观发布《2021年移动互联网发展大报告》统计,截止到2021年一季度末,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10.30亿人,以平均一人一天拍摄10张照片粗略计算,每天就有100多亿张数码照片形成。从个人角度看,随着拍摄数量的增多,照片价值密度也相应会降低,智能手机存储的不断增大,人们不再吝啬快门的使用次数,大量的无目的拍摄和连续拍摄,形成了大量不符合保存和归档要求的无主题、重复的、不清晰的、不完整的数码照片。
照片数量的增加明显提高了数码照片挑选的工作量和难度。一般来说,耐心细致的挑选多数发生在数码照片形成后的第一次利用时,若是利用后未对挑选照片及时保留,归档时仍需要再次进行筛选,多数人会选择降低筛选质量,挑选的数码照片的质量必然得不到应有保障。
(二)数码照片的收集考验
1.0时代,数码照片拍摄多为单点,一般由专人负责,从拍摄、筛选、收集到存储相对集中。而2.0时代,拍摄的流程和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拍摄来源多点化,保存利用周期更短。目前常见的拍摄习惯变为了大家拍,事后通过微信等软件汇总后筛选收集。在照片汇集过程中,出于达到省流量传输的目的,微信等软件会自动对照片进行压缩,大大降低数码照片的质量。但照片使用人对信息技术掌握水平参差不齐,往往不能及时发现此问题,对这些质量严重降低,且不符合归档要求的数码照片进行了使用和保存。而且,这类事务性数码照片的保存和利用的周期也不会太久,拍摄者往往在照片利用后不久,就进行删除。待到需要归档时即使发现问题,多数情况下也于事无补。
(三)数码照片真实性考验
《数码照片档案管理规范》规定:“归档的数码照片应是用数字成像设备直接拍摄形成的原始图像文件,不能对数码照片的内容和EXIF信息进行修改和处理。”规定要求归档数码照片的原始和不修改,目的是限制PS等修图软件对数码照片进行后期处理,影响照片的真实性。
2.0时代,智能手机拍摄图片功能类APP越来越普及,人们对图片的各种美化越来越依赖。极光大数据发布的《拍摄美化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7月,拍照修图类APP行业渗透率达40.7%,用户规模为4.5亿。每10个手机用户中,就有4个装有拍照修图类APP。值得注意的是,数码照片的修改已不仅仅发生于拍摄之后,以“美颜”功能为代表的前置滤镜功能将图片修改与拍摄同步化,这代表了即使是直接拍摄形成的原始图像文件且未进行修改,依然与真实情况存在差别。“美颜”功能或许不足以挑战档案意义的“真实性”,但是这种通过滤镜将数码照片修改前置化的趋势,确实是值得档案部门引起注意的地方。
三、数码照片2.0时代档案部门的对策
(一)改变一种观念
一直以来,档案不认可价值密度低的文件数据,价值鉴定一直是各门类档案归档前的第一步,经鉴定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数据才能归于档案范畴。然而大数据承认价值密度低的数据,强调数据规范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能力,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的方式得到数据中隐藏的价值。这种观念上的分歧,限制了档案工作迈入真正意义的大数据时代。高度依赖人工的“价值鉴定”工作仿佛在档案资源入口处设置的一道人工门禁,在文件数据数量可控的时候,它确实能保证档案的高价值,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数据如洪水猛兽般暴增时,这个门禁就成了档案工作流程中的最大的堵点,把海量文件数据堵在了档案门口之外。当然,不同于其他行业大数据,档案的保密等特殊属性,能否改变“价值鉴定”模式仍需要逐步探索。但是对于部分适合大数据特性的档案门类或档案专题,先行先试地探索仍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产生在手机、传输在手机、使用在手机”的数码照片2.0便是之一。
(二)建立一种模式
传统的数码照片档案管理模式在新时期应对之前所述的各项考验时,暴露出时效低、成本高、周期长等弱点,我们应加快探索实现数码照片管理的新模式——移动互联网模式。例如,省市各级档案馆应尽快分级建立手机端的数码照片在线归档APP,APP能够智能化赋予机关档案和社会征集多种来源档案的全宗号,具备完善的上传、著录、审核功能。这种新的模式建立了“拍摄+利用+归档”的一体化流程,缩减了档案在形成单位无效保存的时间,可大大缩短归档周期。新的模式简化了档案的整理流程,去掉了档案员这一中心节点,通过人人拍摄、人人上传、人人著录,将收集整理工作分散化,既能显著提高数码照片归档数量,又不会带来整理成本的增加;新的模式能够通过上传、著录与智能化校验等功能,确保不符合归档要求和著录要求的照片无法归档,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确保归档质量。
(三)创新一种机制
用大数据的观念来看待数码照片档案,用移动互联网模式来收集数码照片档案,不意味着对数码照片档案数据的质量和真伪放任不管,创新一种新的机制使数码照片档案利用和鉴定相结合,使其数据能够自我完善、优胜劣汰。例如,在开放照片档案查询利用环节,档案利用者在利用的同时能对数码照片档案的真伪进行鉴别留痕,对照片质量进行星级评价,对题名、人名、时间等著录项著录不准确的照片,也可在线提交修改申请。通过这种机制,让档案著录信息能够更加准确有效,让查询利用率高、档案价值高、著录信息准确的照片能够脱颖而出,优先被查询和推荐,让档案资源能更好地发挥利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