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志职业群体的心理素质

2021-11-26李秋洪

广西地方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领导者成员群体

李秋洪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西 南宁 530000)

编纂地方志是中国一项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传统,但在文化事业相对不发达的古代,在一县、一府,或一省范围内,往往数十年才编纂一次地方志,有能力和有机会从事编纂地方志的人寥寥无几,而且未形成以编纂地方志为长期谋生手段的固定群体,其人数也远不足以形成一个被社会认可的职业群体。地方志编纂成为一种有一定规模的职业只是到了当代才有可能。随着4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持续推进,各项事业获得空前发展的机遇,地方志事业这项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事业获得诸多新的生长点,勃发出旺盛的生机。在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全国地方志队伍已是一支由一万多人的专业群体和几十倍于此的兼职及辅助队伍组成的方志大军。这支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广度、深度、质量和速度的重要制约因素。地方志职业群体的心理素质是一个长期不被关注的问题,在地方志研究领域也鲜有文献涉及,据检索查阅,在浩如烟海的地方志研究文献中,仅有少数文献提及地方志人才培养和有关能力的要求,但未全面涉及地方志人才的心理素质问题。[1-3]王伟光曾经指出,地方志人才要更好地履行方志人的史家职责,就必须树立志德,即树立作为史家著史之德;提高志才,也即提高方志人的掌握文献、驾驭文献的能力和运用志书体裁体例的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等;丰富志学,主要是指丰富各方面知识,包括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增强志识,主要指增强洞察历史、解释和评价历史本质的责任胆识与能力。[4]他在这里所提出的德、才、学、识,是迄今为止对地方志人才心理素质要求比较全面的论述。但本文所论之人才的心理素质不限于德识才学四个方面,它有更广泛的心理内涵和具体意义。

地方志事业的发展经验提示我们,地方志职业群体的心理素质及其优化,特别是这个群体的领导者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关系到地方志事业能否高质量、高效率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着重从社会心理学视野去探析地方志职业群体,特别是地方志群体领导者心理素质的构成、主要制约因素及其优化途径。职业群体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自豪感、群体认同感、职业认知、职业能力、职业成就感、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

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一个职业群体对自身职业的社会功能的道德评价。其内涵是对本职业群体的社会作用、贡献和历史地位的一种群体自我评价标准。任何一种职业群体都有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酝酿成型的职业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凝聚群体成员的精神源泉,支撑着群体成员的认同感,是成员自愿从事职业行为的心理动力。如果具有鲜明的积极的职业价值观,群体成员从事该职业就会表现为自觉自愿的行为,是“我要做”而不是“要我做”。反之,如果缺乏坚定的正面的职业价值观支撑,从业行为就往往出于被迫或被动,而不是自觉、自愿从事,也就是“要我做”,而不是“我要做”。客观地说,在当代地方志队伍中,非常热爱地方志事业、真正将地方志视为值得全身心投入的事业的人是少数,反感、排斥或鄙薄地方志工作的也是少数,大多数人的职业价值观处于上述两种价值观的中间状态或过渡状态,只不过偏移程度不同而已。但上述两种极端情况都并非少见。多少方志人耗尽半生心血,就是为了给后人留下一部精品志书,或为了考据史料、开发地方志功用而兢兢业业、废寝忘食、不辞辛劳,青灯黄卷,苦中有乐,乃至以身殉职。但是也有部分人对地方志职业的评价并不高,在他们的职业视野里,地方志职业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很低,从事地方志工作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从被安排到地方志工作机构任职之时起,就觉得自己从事一项不得志的,甚至是低人一等的工作,郁郁寡欢,没精打采。有人从拥有较多资源的“实权”“肥缺”单位调到地方志机构任职,“上班的心情沉重”,“得志不修志,修志不得志”就是这种消极的职业价值观的形象写照。

由于对自己的职业有不同价值判断,会使职业群体成员的精神面貌产生明显差异,职业自豪感和职业自卑感由此而来。所谓职业自豪感本质上是人们对自己职业强烈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体现为对自己的职业感到自信和骄傲的情感,在日常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因为自己从事地方志工作而感到自豪、自信和满足。职业自卑感则相反,本质上是对自己从事职业持续的疏离感和离心力,体现为因自己的职业感到自卑甚至羞辱的情感,因为在地方志工作机构工作而感到抬不起头,感到低人一头,甚至不好意思告诉别人自己的职业。

培养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自豪感有多种途径,一是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教育和激励手段给予引导和教育来转变原有的价值观,这是比较直接的办法;二是为地方志职业群体成员提供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的机会,从而帮助他们在地方志工作实践中自觉形成对职业的积极正面的评价。特别是要从制度建设层面着手,通过各种激励制度,使每个人都有可能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和成功的方向。

社会心理学关于态度转变的不协调理论(费斯汀格,L.Festinger,1957)认为,每个人都努力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发生矛盾,同样,也努力使自己的知识或信念与自己的行为之间不发生矛盾。然而,事实上不可能无矛盾。认知不协调的存在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快。为了减少这种不协调而获得认知协调,就要试图去实现它,从而产生一种追求认知平衡的动机。而且人总是努力避免不协调继续恶化,减少不协调因素(导致心理不快的因素)扩大。缓解认知不协调的办法主要有三个,一是改变行为本身,否认或曲解自己的行为,以获得心安;二是改变与认知者生活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地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有关的认知要素;三是增加新的认知要素,获得新的知识或解释。[5]例如,为了缓解被安排到地方志机构工作引起的认知失调、不满或失望,可通过主动参与编纂、学习钻研地方志理论等认知要素,从而实现心理上的新平衡。社会承认和社会支持对改变认知不协调有很大影响,奖励、处罚、舆论、教育、流言或流行等都可以成为社会支持的力量。也可以通过参与从而获得社会支持,来改变职业评价和态度,这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途径。在志鉴编纂和学术研究取得的成果得到社会赞许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支持。事实上,很多当初不情愿从事地方志工作的人,经过若干时间的实践,获得一定成就,得到群体和社会肯定后,逐步发现各种工作成果带来的乐趣所在,其职业价值观就有可能会逐步改变,从埋怨、不满逐步过渡到有兴趣、喜欢,许多人到地方志工作岗位经历了一个从所谓心有不甘或“有怨”,到心甘情愿“无悔”的心路历程,“有怨无悔”描述的就是这样一种价值观和心态的变化过程。当然,一项事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赖少数人的职业感情或专业情怀,但无可否认的是,拥有一批信念执着、有奉献精神和积极价值观的人才,始终是任何事业不可取代的宝贵资源。

群体认同与归属感

在心理学中,认同作用(identification)指个体出于某种动机有选择地模仿他人的特质(如模仿崇拜的偶像的某些行为)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在社会心理学中,认同则是指成员对于群体或集团的归属感,即明确意识到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扮演一定角色,须要履行群体的角色规范、权利和义务,自觉地维护群体利益和声誉的心理倾向。在现代社会中,认同感也有不同层次:国家认同、信仰认同、民族认同、地域认同、职业认同等等。群体成员强烈的群体认同和归属感,既是群体成员群体自豪感的本质内涵,也是群体凝聚力和组织效率的源泉。职业群体的认同感源于成员对群体价值观的认可和支持,没有认同感的群体无异于一盘散沙,或者就是马克思在分析1848年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法国农民时所称的那种没有形成共同关系和组织的“一袋马铃薯”[6]。而群体的凝聚力强弱,一是取决于成员的素质与水平,二是群体能否为成员提供一个有足够吸引力的共同奋斗目标或价值追求,以及实现价值目标的手段。[7]因此,地方志团队的领导者必须善于通过内部制度来确立共同目标,以多种方式和途径激励成员,使成员的心理需要在群体内得到合理满足,从而起到凝聚成员的作用。如果成员的安全、物质、社会交往、成就和社会承认等各种需要在群体内部长期得不到满足,甚至屡遭失败,产生严重挫折感,群体就会失去吸引力和凝聚力。那些内耗严重、留不住人才的部门或机构,通常都有缺乏群体共同目标、激励机制和凝聚力,成员的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等类似问题存在。据此,地方志机构领导者可对照检视自己团体内部是否存在这种影响群体凝聚力的消极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职业能力

能力通常指完成某种活动的本领,它包括完成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8]从事职业所需的能力根据不同岗位有不同的能力要求。毋庸讳言,由于各种原因,各个时代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修志者不得志”的情况,即使在地方志事业得到空前发展的当代,这类情况也依然存在,表现为地方志工作者社会地位和待遇低下的现实,从而难以吸引高水平人才,进而造成地方志工作水平差强人意,提供的地方志产品质量不高,效率低下,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这种状况反过来又使地方志职业贡献更不易得到社会肯定和承认,待遇难以提高和既有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因此,地方志职业群体成员的能力素质绝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

地方志是包括多种业务的一项文化事业,有多种岗位:编纂业务、资料搜集与整理、古籍旧志整理、计算机与网络信息技术,以及跟其他事业部门相同的党群人事、行政管理、后勤事务等等,因此需要将具备多种能力的多种类型人才聚合起来。如果机构人数少,还要求一人多岗、一人多能,方能胜任。比如总纂、主编要有总揽全局的能力、调研能力、协调管理能力,有较高的学术威望和受尊重的人品,还应该具有较全面的知识和阅历;省志、市县志、年鉴等指导部门的负责人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写作能力和编辑能力,有厚实的史学素质和指导督查能力;行政部门的负责人需要与较强的协调和组织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人力资源(HR)部门负责人应当熟知地方志对人才素质和人才结构的要求、有关法律法规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程序,善于跟各类人才沟通,等等。正如前面所引述王伟光曾经指出的那样,地方志人才要更好地履行方志人的史家职责,就必须树立志德,提高志才,丰富志学,增强志识。这一表述可视为是对地方志职业群体成员或地方志工作者能力的全面要求。

提高工作能力可以从多方面着手,其中,为群体成员提供各种有助于提高职业能力的培训和实践机会,制定实施鼓励在职在岗学习的政策和制度,是领导者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有效手段。在精确分析群体成员所需知识、能力特长的基础上,举办多种形式的委托代培、培训班、研讨会或以评审代训等,是提高地方志知识和编纂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还可通过调配、招录、遴选、聘用或借用等途径,尽力使地方志群体的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化;对本单位的人员更要因才使用,用人所长。

职业认知

职业认知体现为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人们常说的视野宽广与深邃本质上就是指一个人认知的广度与深度。

地方志群体中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志鉴编纂者、志鉴研究者、古籍旧志整理者等亚群体所需要的认知又各有差异。志鉴编纂者需要对志鉴体例规范、框架全局和时代背景的认知把握能力,才能使编出来的志鉴符合体例规范,同时又符合有时代特色、地方特色的质量要求;古籍旧志整理者需要对古籍旧志、历代文献的丰富知识以及对历史走势的了解、分析和理解能力,才能对古籍旧志的价值和版本、文字训诂作出准确的判断;志鉴领导者、管理者更多的是需要对地方志工作和事业发展全局的认知、理解和掌控能力,需要对地方志事业有广阔的视角和战略眼光,明瞭地方志在地方文化乃至社会发展全局的准确定位和功能,而不是蜗居一隅,仅限于以编辑、写作者或考据者的眼光来看待地方志事业。这是因为地方志号称一方之百科全书,对从业者尤其是其领导者的知识面和深度有较高的要求。但是,职业认知能力并不仅仅限于对知识的广博与否和熟练运用知识的要求,更体现为认知站位。借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深度决定高度,格局决定结局,思路决定出路,对事业的认知深度决定了事业发展战略认知的高度和格局。因此,这种对地方志工作和事业发展全局的认知、理解和掌控能力,是领导和推动一个地域的地方志事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素质。在国务院颁布《2015—2020年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实现“两全目标”之后,个别地区的地方志编纂之所以拖全国进度后腿,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首先是跟当地地方志领导者和组织者对地方志事业的认知定位有关。有的人将省级综合志书理解为由部门志组合而成,在实际操作中将省志变成部门志的集合或丛书,而且认为这种丛书分类越详越好、立卷越多越好,使得他们的省级志书达到200多部专志,而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既不是部门志编纂室,也根本无力承担如此繁重的编修任务,只能分配各部门单位承担,以致有的一个部门或单位就要承担多达五六部专志的编修任务。如此浩繁的任务当然无法如期完成。认知站位低的另一例子是,一名从事地方志工作20多年的省级地方志机构负责人曾对新同事说:“省志才是我们自己的事,市县志、年鉴和其他都不是我们的业务”。这个负责人对自己多年从事的省志编纂业务可以说感情颇深,但其事业站位太低,对地方志事业的理解也过于狭隘,依然囿于“一本书主义”的观念,甚至连对市县志鉴的指导和督查都不认为是自己的职责,更谈不上具备推动地方志工作从“一本书主义”向“十业并举”(即史、志、鉴、库、馆、网、用、会、刊、研)全面转型[9]的眼界和气魄。这样的认知水平决定其业绩水平只能囿于具体编辑业务,而不可能有开创地方志事业新局面的大气魄和宏观决策能力。培养地方志事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仅仅是熟悉地方志编纂业务和历史常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个领导和管理岗位的更多历练,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胸怀、更高的事业站位,才能胜任之。

职业成就感

职业成就感是职业活动过程和成果给个体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来源于职业绩效或成果,同时与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密切相关。对职业秉持积极的职业价值观的人,在地方志工作中取得各种具体成绩,写出一章志稿、完成一篇论文、提交一份培训PPT、编写出一个地方志鉴平台应用程序,乃至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查证到一个人名、地名的来源,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获得表扬,都会有一种兴奋感、成就感,更不用说是参与重大的志鉴编纂工作或项目组织工作,或在地方志工作某个方面取得突破进展。承担重要的编纂编审任务能够给人带来难以代替的成就感,乃至终身引以为豪。但是,若对职业持否定的价值观,则相应的职业活动并不能给其带来职业满足感、成就感,或者只有很弱的满足感、成就感。对于职业价值观不同的人而言,即使完成相同的工作任务、取得同样的成果和社会奖励,引起的心理反应也可能是大不相同的。若对事业无所追求,满足于朝九晚五、收入不高但稳定、不必熬夜加班、不担心还贷的安定生活环境,身心“躺平”,若处于这样一种慵懒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其抱负水平或成功期望值往往不高,很容易满足,缺乏进取动力。地方志领导者应当善于为职业群体成员提出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具体成就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予以及时而精准的激励,强化其行为动机,并以各个部门和个人成就目标实现的具体成效作为绩效考核、表彰奖励、人事任用等的主要参考依据。

创新动机

某省地方志工作机构连续三任主任在上任前的组织谈话时,有关领导都提到地方志办公室“暮气重,缺乏活力”等评价,要新主任上任后设法改变这种局面。的确,在业界外许多人看来,地方志是一项缺乏朝气、缺乏创新,暮气沉沉,适合无进取心、无追求的人从事的工作,是一个适合“躺平”的岗位,是一项“适合55岁以后去的地方”,是“老人工作”。对于从事一项被普遍认为是“夕阳职业”或“养老职业”的人,强烈的创新动机似乎不是一个重要的心理要素,毕竟方志编修有一套迭代相传的基本规范,例如“述而不论”“生不立传”“横分纵写”以及“详今略古”,等等。这也是方志得以区别于其他地情资料著作的基本标志。违反了这些规范体例,写出的文字就不被视为是志书。但是,众所周知,方志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特殊体例规范要求的记录文体,其体例规范也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演变成型的,既然如此,就没有理由认为方志不必如其他传统文化如戏剧、书法或民族工艺那样创新,不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方志的编纂组织、体例规范、内容范围和编纂方法等等,作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恰恰相反,地方志从业者,特别是地方志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的创新能力,对于地方志事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创新活力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在全国各地的方志事业发展进程中已经被证实。没有创新精神,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走出有自己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同样也可以说,没有创新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之一的地方志就不可能在新时期重新焕发蓬勃生命力。没有质疑意识,就谈不上对现有理论和方法的批判与完善。具体到当代地方志事业的发展战略和重大项目策划,体制机制、编纂内容和开发利用等方面,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必将导致地方志暮气沉沉,脱离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丧失应有的活力。以地方志理论研究为例,地方志理论学术研究主要由高校和科研单位教研人员、地方志工作机构人员(包括在职和退休)两部分人在从事。一般而言,前者更注重学理性探讨和史料考据,其研究更多近似于历史学甚至是历史元理论研究;后者更多偏重于志鉴编纂分析,类似志鉴编纂学,在志鉴的学理研究方面则少有探讨突破。所以有人提出要“以问题意识引领年鉴理论研究”,不应该对一本年鉴就事论事的品鉴这样才有助于年鉴理论的升华[10]。在志鉴研究中树立这种问题意识,就是创新意识的一种体现,要打破世人对地方志的成见,打破“一本书主义”的束缚,不仅要靠地方志同仁的齐心协力,更要靠地方志领导者、组织者的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而这种创新不仅仅是地方志鉴编纂的创新,更是地方志工作全面创新。正如10年前朱佳木指出的,要在制度、体制机制、工作内容、志书编纂、资料搜集、质量管理、学科理论、开发利用和队伍组织培训等九个方面创新。[11]今天,更有理由依法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的创新发展,从地方志事业的顶层规划、机构设置、史志法治、工作制度、人才队伍建设、社会激励等诸方面推出配套改革举措,以激发更多地方志人才强烈的创新动机,从而汇聚成地方志事业发展的蓬勃动力。

人际关系能力

广义地说,人际关系能力也是职业能力的构成部分。以群体之力完成志鉴编纂和推广应用,“众手成志”“众手编鉴”,这是当代地方志鉴工作的常态,也是地方志鉴编纂跟以个人创作为主的文字写作(如哲学、法学、经济学和历史研究著作、小说、诗歌)的形态差异之一。这就对地方志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提出了应当具备协调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要求。通观各地地方志工作的进展可以发现,只有协调处理好群体内部人际关系,形成团队意识,使每个成员的优长得到发挥,凝心聚力,才能有效地推动地方志工作顺利开展。一个地方志团队中,要有各种类型的人才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因才用人,发挥各自的特长,取长补短,才能高效率地完成优质志鉴产品。不管他人意见和情感,“躲进小楼成一统”,可以是潜心研究学术者的追求境界,但却不应该是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行为风格。为什么有的地方志团队人心齐、热情高、干劲足,工作效率高,优秀成果迭出;而有的团队则内部矛盾纠纷不断,工作进度慢、资料少、质量差,甚至难以完成目标任务?简单地以“追名逐利”或“文人相轻”来解释是不够的,更多原因要从地方志团队领导者、组织者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去寻找。文人喜欢坚持自己的观点是普遍现象,但文人相轻则未必绝对不可避免。“文人相轻”是果,人际关系协调不好导致内耗甚至内斗,才是因。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要求可概括为“德”“能”“识”“亲”。领导者首先必须公正、公平、廉洁、正派,“公生明,廉生威”,对群体成员才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具有出色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是获得下属信任和尊重的前提;善于识别人才、发现人才,使之为团队所用,是团队保持强大战斗力和创新力的源泉;尊重和关心同事和下级,使人才有被尊重感和成就感,也是获得信任、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之一。那些处理不好团队内部人际关系的领导者,大多是在这四个方面存在缺项。

简短的结论

地方志职业群体成员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是多方面的,由于研究条件限制,本文只对其中地方志职业群体,尤其是其领导者的价值观、群体凝聚力、认知能力、认同感、群体目标和创新动机等部分构成要素及其优化条件做了描述性探讨。这些探讨所得出的判断或假设尚需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比较研究和大数据分析,才能进一步证实。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对地方志职业群体成员心理素质及其优化途径的探讨研究,对于地方志事业的健康发展无疑是有正面的推动作用的。

猜你喜欢

领导者成员群体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领导者的归零时机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你是哪一流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