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的广府歌谣合唱新演绎

2021-11-26苏枬汎

黄河之声 2021年6期
关键词:西关广府粤语

苏枬汎

大湾区两岸三地同气连枝,粤语作为共通的语言,架起了彼此间沟通的桥梁;曾经,以粤语方言为“主打”的广府歌谣,有着强劲的生命力,在粤港澳地区,甚至是东南亚地区、海外华侨聚集地都受到喜爱。然而,短短二三十年后的新时代下,受多方因素影响,传统的广府歌谣创作发展减缓,受众面越来越窄,慢慢由鼎盛走向衰落,以广府歌谣为基础创作的优秀合唱作品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一、广府歌谣合唱发展的局限

(一)歌谣创作的背景

音乐的繁荣,离不开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20世纪中后期,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迎来了高速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广东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粤港澳地区的经济发展,给粤语歌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香港电影、TVB的流行,成功将广府歌谣推向了全国,一时间《万水千山总是情》、《光辉岁月》等歌曲传遍了大街小巷。在广府地区,由粤剧发展而来的粤曲在中老年人群体里流传,港台金曲受到了年轻一辈的追捧,粤语童谣成规模的填进了旋律并进行了新创作,粤语歌坛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然而,这一时期合唱艺术刚刚传入中国不久,多声部的创作思维模式尚未成熟,广府歌谣大多仍为单旋律创作,以独唱、齐唱模式为主,只有少量优秀的合唱作品流传下来。

(二)粤语发展的式微

新时代下,由于科学技术、交通运输与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短视频、语音文化的兴起,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加的方便快捷,为追求更高的时效性,不同地域的人们自然而然,会选择共通的语言(如普通话、英语等)来代替地域方言进行交流,这使得粤语的使用频率大大下降。伴随城市的发展,更多的外来人口进驻广府地区工作与生活,成为新一代“广府人”,在家庭方面,家长们更多的给孩子们安排中英文为主的“双语教学”,粤语不再是唯一的沟通方式;在学校方面,优秀本土教材的匮乏、教师大多以普通话授课的现状,导致了孩子们使用粤语交流能力的退化。

(三)粤语歌坛的没落

伴随着内地经济的崛起、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扩大影响力,广府地区很多的创作人及唱片公司转投内地市场,资本迁移、创作萎缩,导致了粤语歌坛的衰落。网络音乐平台、APP软件的普及、全民UP主的时代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的选择自己喜爱的音乐,“圈子”文化盛行,音乐的传播更加小众而专业,趋向精细分类,粤语歌受众群体变窄;休闲购物模式的转变,使得人们追求更高档更高雅的购物环境,大街小巷遍布喇叭、循环播放歌曲招揽顾客的促销模式越来越少见,“财神到、财神到,好心得好报”——以前在广府地区逛街经常会被动“聆听粤歌洗脑”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这些都导致了粤语歌坛的没落。

(四)歌谣合唱创作的瓶颈

粤语是一门保留“古韵”较多的语言,有自己较为成熟的体系,“九声六调”的发音方式,使得它在学习上要比普通话困难许多,对于创作者来说,除了要考虑旋律朗朗上口、归韵的问题外,更多面临的是要合理安排好语法与声调的问题,这要求创作者必须熟练掌握这门语言;纵观流传下来的优秀广府歌谣,大多为本地作曲家创作。粤曲在传统粤剧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源自戏曲,保留了戏曲行当里个性迥异的声腔特色与唱法,合唱作品多声部、歌词交织的创作方式使得粤曲里不同的声腔角色难以融合形成和声,老一辈粤曲作者基本不创作粤语合唱作品,歌谣合唱没有创作基础。合唱艺术是西方传进来的“舶来品”,在中国的发展不过百余年的历史,早期广府歌谣合唱作品的创作大多遵循古典和声体系,在当时能熟练掌握运用的音乐家并不多,对粤语歌词的创作要求也比较严格,上述的三个原因,都导致了流传下来的粤语歌谣合唱作品大都为粤语童谣改编,歌词较为简短、浅显,具年代感,制约着广府歌谣合唱的发展。

二、广府歌谣合唱创作的探索

(一)新时代的需求

新时代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及国际地位的上升,我们急需重拾民族文化自信,重中之重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推陈出新。如何在民族地域上做好文化传承,用现代手法进行提升让广府歌谣重焕新生,势必要在原有的创作基础上进行多声部、多风格、多变化的拓展,无论是在音乐作品声场的塑造上,还是在音乐的变化起伏、演绎形式的创新上,都要给人以听觉、视觉上的冲击,才能更贴近年轻一代人的审美趣味。

近几年,广东已由合唱大省发展为合唱强省,拥有广东实验中学合唱团、广州小海燕合唱团、深圳高级中学百合合唱团、华南师范大学女声合唱团等一批世界顶尖的合唱团,打造了“南粤和声”合唱精品音乐会品牌,每年举行广东省国际合唱指挥大师班,中小学合唱节比赛等,推动了广府地区合唱事业的发展。高质量合唱团队的涌现,对广府歌谣合唱创作提出了新要求。

(二)风格体裁的创新

近几年,在多方的努力推动下,广府地区创作出一批高质量的合唱新作。其中,有郭和初教授运用民族调式风格创作的纯人声无伴奏作品《月光光》,运用离调、变和弦等现代作曲技法,营造出月色迷蒙的清新意境;有张新、严冬教授根据粤剧红线女晋京作品改编的《红豆飘香》,在合唱声部线条里保留了粤曲音调,是一个颇具岭南风韵的作品;有音乐家何崇志创作的《韵乐共流》,全曲在爵士和声的架构上搭建出轻快摇摆的节奏及动感的旋律线条,用歌声歌颂美,传递正能量;有本土作曲家梁旗安运用流行创作手法旧曲新编的作品《万水千山总是情》、《彩云追月》,用流行元素展现本土情怀的原创合唱新作品《等天开朗》、《童谣在我心》,用无调性现代派音乐风格创作的《就算山崩》,粤语、英语多语言歌词交织的轻快歌曲《Yes!Today》;粤剧专家何车结合粤剧唱腔段落与合唱直声演绎隔空对话的新尝试《英雄花放荔枝湾》等,这些新作,都是为了更贴近现实生活,活化传统乐曲的新体现。

(三)利于推广的尝试

广府歌谣合唱推广的制约,来自于地域外不同语系受众群体对粤语这门语言的陌生。新时代下,网络平台的发展,使得我们更多的可以把演出的视、音频,语言教学、朗读资料放在平台上展示;翻译APP、小程序软件的流行让自学粤语成为可能。由广东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广州市朋辈合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推出的“合唱世界——中国原创合唱作品新作品推广平台”,自创立伊始就不乏余力的推广着本土的粤语合唱作品。其中,作曲家何崇志在作品《慈母手中线》里,创新的运用了国、粤双语歌词,如“月挂星空,照亮天边晚空”也可以唱成国语“月上山峰,照亮天边夜空”;歌词的不同语感,在歌曲意境的营造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歌曲的传播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作曲家梁旗安坚持为自己创作的每一首粤语合唱作品填上拼音标注,尽可能的还原粤语的咬字归韵,方便非使用粤语母语的合唱团学习,他的歌谣作品也受到部分海外华人合唱团体的关注,称在作品里“找回了乡音”。

三、广府歌谣合唱新演绎的实践

(一)广州西关女子合唱团的建立

新时代下,如何重塑广府文化自信,集中体现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成果,在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同时增加彼此间的文化认同,是我们所要思考的新课题。2016年6月,荔湾区文化馆创立广州西关女子合唱团,正是为打造具有荔湾区“广府西关文化”的特色品牌而诞生。在成团将近五年的时间里,陆续在合唱演唱的形式下,对广府歌谣的演绎做出各种新探索、新创新,在演绎作品的选择上,挑选具有现代技法创作的合唱作品,结合流行文化,打破人们对“西关女子”的固有思维定式,结合本土文化元素,跟视觉结合形成创新。

(二)传统演绎的新表达

打造一个优秀的广府歌谣合唱作品,不仅局限于完成谱面上的音符,更要完成艺术的再创造;打造一个优秀的精品合唱团队,更是要树立品牌意识,牢牢刻上广府印记。广州西关女子合唱团在演绎广府歌谣合唱作品的同时,往往会根据作品表达的内涵设计相应的演唱动作与造型,如演唱《英雄花放荔枝湾》时,会添加粤剧表演的“云手、剑指”等动作,要求合唱队员眼随手动,达到声形神合一的境界,并在高潮部分加入活泼的粤语念白,展现年轻一代朝气蓬勃的新风貌;在演出《月亮代表我的心》时,指挥与合唱团员高低错落的坐在舞台上,结合背景LED动画的渲染,营造出宁静美好的意境,穿插个别演员的表演动作,打造“广府本土音乐剧”。演出场地的选择方面,除了在星海音乐厅、友谊剧院等专业场所进行外,广州西关女子合唱团也经常会选择在独具荔湾特色的场地里进行演出,如每年团庆音乐会会选择在粤剧艺术博物馆的仿古剧场里举行,让观众在聆听音乐会的同时获得沉浸式的立体体验;响应老城市新活力的号召,在拥有“广州最美骑楼街”之称的永庆坊里进行快闪演出;在沙面公共艺术季活动里进行露天演出,与观众全方位进行互动等。演出服饰方面,曾与中国十佳设计师邓兆萍合作,在改良旗袍的基础上,融入东方的审美哲学,用手绘中国水墨画的方式在旗袍上绘制荷花荷叶图,用点缀手法打造在舞台上立体闪耀的展现效果,让人印象深刻;与我国著名服装设计师杨小桦合作,将满洲窗的彩玻璃元素添进水袖长裙里,运用层叠的方式凸显岭南风韵,服装的设计元素,都力求直观的表达荔湾本土符号,传递广府风情。伴奏方面也会根据曲目内涵增添具广东音乐特点的高胡、琵琶、小堂鼓、木鱼等乐器。在传统演绎上不断进行尝试与布局,打造精品,尽力做好文化输出。

(三)后疫情时代的新“跨粤”

踏入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给全世界的发展按下了暂停键,合唱团的排练也受疫情影响全线停工。广州西关女子合唱团怀抱着对艺术的渴望与追求,在疫情期通过各种尝试与努力,通过“云合唱”的方式如期在线上举行了建团四周年音乐会。演绎了《英雄花放荔枝湾》、《月光光》、《我想讲你知》、《万水千山总是情》等广府歌谣合唱作品,首演了粤语现代派新作《就算山崩》,表达了疫情之下仍要相信爱,让爱永存于世,终会重获光明的美好愿景。这场线上音乐会获得了上万的点击率与一致的好评,给广府歌谣合唱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演绎方式,也为后来成功举办跨“粤”西关情景音乐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10月,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为了助推文化市场的复苏繁荣,展现广府文化魅力,广州西关女子合唱团结合广州沙面公共艺术季多场景的艺术空间,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跨“粤”西关情景音乐会。这场音乐会在广府歌谣合唱的演绎方式上进行了全新的尝试:1、音乐会的编排上,设计了“自然——艺术——古典——当代——在一起”五个篇章,以合唱团演唱曲目的时间背景为动线,穿插了团员与现代舞者在沙面各个艺术空间里舞蹈、律动的画面,结合沙画艺术家在演出现场挥洒创作的画面,营造了多方位的视听觉感官新体验。2、作品创作方面,用现代音乐的表现手法,在歌谣合唱作品里添加爵士、多语言融合、流行说唱、电子配乐等元素;在演绎方面融入了拉丁舞、声势律动、情境演出、沙画展示等,用跨界手法“跨粤”,重新演绎经典作品。3、在传播推送上,采用互联线上直播音乐会×线下实景演出×多场景浸入式镜头切换的模式,突显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发展方向,运用新媒体手段,带领线上线下的观众全方位的体验广府文化,领略沙面艺术空间的独特风情。本次音乐会获得了媒体的关注与报道,部分内容也被选送到学习强国平台展示,为推动荔湾西关文化品牌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结 语

新时代下立足本土,把广府文化资源融入各种形式的演绎,能更好的对文化传统进行传承,并潜移默化的影响受众群体,提高人民综合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彼此间的文化认同感。新时代下,传统的广府歌谣必须在原有的创作基础上进行多声部、多风格、多变化的拓展与活化,无论是在音乐作品声场的塑造上,还是在音乐的变化起伏、演绎形式的创新上,都要给人以听觉、视觉上的冲击,才能更贴近年轻一代人的审美趣味。我们身处广州荔湾,作为广府文化的核心发源地,为了更好的推广粤俗文化,发扬广府歌谣合唱作品,打造具有广府文化特色的“新符号”,势必要进行全新的演绎,才能更好的打造精品,做好文化输出。■

猜你喜欢

西关广府粤语
在湾区时代下粤语的传承与保护
“广府好礼”广式糕点礼盒包装设计
陶陶居“寻味西关”AR包装设计
西关阔少与艇仔粥
难忘的接力比赛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传承广府文化的实践研究的过程与评价
《讯飞输入法》粤语直接翻译为普通话
粤语对话庄文强 如何平衡双雄故事
陈小春发长文怼后辈不尊重粤语
素描西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