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银行兑换券的图像设计风格研究
2021-11-26朱庆礼喀什大学艺术学院
□朱庆礼 喀什大学艺术学院
大清银行兑换券是由晚清政府在引进美国印钞技术的基础上,于1908 年开始设计制作、1911 年3 月开印的,我国历史上第一套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钢凹版制版技术和印刷工艺、自主印制的近现代纸币。本文主要对大清银行兑换券的图像设计风格进行了研究,并探讨其对中国后世印钞事业发展的影响。
一、大清银行兑换券图像风格中的西方因素
(一)载沣像在纸币上的出现
西方近现代纸币出于防伪的需要,多将手工雕刻人像作为纸币的主图像。手工雕刻制版因雕刻师的刀法、风格不同,其雕刻的线条的深浅、弧度、角度都很难仿制,所以雕刻凹版图像是近代以来各国钞票防伪必不可少的工艺手段,也是民众在使用纸币时易于识别真伪的一种手段[1]。
由美国雕刻师Lorenzo J.Hatch(海趣)主持设计的大清银行兑换券,沿袭了西方尤其是美国钞票设计的传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纸币中采用写实人物的图像。之所以选用载沣像,应是当时的特殊政治环境的机缘,《大清宣统政纪·卷之一》记载“光绪三十四年……德宗景皇帝崩……皇太后(慈禧)懿旨摄政王载沣之子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身居监国之职的载沣,成为清廷实际上的统治者,开始实施货币改革,集纸币发行权力于一身,发行通行全国的统一货币——大清银行兑换券[2]。因此,载沣像成为代表大清帝国形象的大清银行兑换券的主图像。
(二)题材上的多样性和细节上的丰富性
大清银行兑换券在设计构图上沿袭了美钞的框架式结构,正面图像四周为几何花纹组成的围栏,四角分别以汉字和阿拉伯数字标注面额,左边为载沣像,框架中间的主景为龙海图,右边下侧辅景分别为壹元大海扬帆、伍元八骏骑士、拾元万里长城、百元农民耕地。每张纸币的构图都很完整,由打点和线条组成的画面,远景、中景、近景层次分明,墨色细腻柔和而不失层次感,整幅画面的创作富有想象力[3]。
兑换券正面的矩形外框和背面的图案以细密的几何纹路规则地排列,组成高度抽象变化烦琐的花纹图案。这种用机器编制的繁杂纹路,代表了西方近代以来数学科学和精细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高度,也是工业化时代的象征。机雕花纹的精细是人工无法仿造的,这是机器防伪技法在这套纸币上的开创之举。
雕刻师运用传统人像雕刻法将黑白写实的载沣像刻画在纸币上,相框被下方的海浪托起,浪花沿着相框向上翻涌,浪头柔软地垂下,让人想到日本浮世绘的绘画风格。这种高度概括的抽象化描绘方法,与载沣像的写实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壹元、伍元、拾元、百元四枚纸币右下角的辅景,是用简单而写实的线条刻画出的一个个不同的生动的中国式场景。
二、近代化的大清银行兑换券与中国古代纸币在图像和设计风格上的差异
(一)版式设计上的不同
中国传统纸币为坚版。中国传统的文字行文习惯是竖式写法,自上而下行文、从右到左排列,这样,纸币顺理成章地形成竖式票形,这是中国传统纸币的显著特征[4]。
西方文字的行文方式,传统上是横向书写,一般从左到右。横写习惯下产生的西方钞票,自然而然地会设计成横版式样。由雕刻师海趣设计的大清银行兑换券沿袭了西方钞票的横版式样,票面尺寸较中国传统纸币大幅缩减,整张票面的图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展开,让人一目了然。
尽管有如此多西方化的因素,这一新式钞票上仍保留了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除阿拉伯数字标注的面额和背面的英文遵循从左到右的书写规律,所有的汉字依然按照传统写法处理成从右到左。此外,大清银行兑换券保留了中国传统纸币加盖官印的传统,在背面中间面额的两边,左边盖有“大清银行监督”方章,右边盖有“检校印记”圆章,印章均为篆体,红色阳文,与背面的几何花纹图案相映成趣。新旧结合、中西合璧,是这一新生事物的一大特点。
(二)图像设计的不同
中国传统纸币上的图像部分,除最初的交子上描绘了生活化的现实主义场景,后世纸币上的图像多以想象中的神仙故事人物、程式化的景物花卉等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为主,极富理想主义色彩,绝少出现与钞票发行背景相关的图像,图案也多以程式化表现想象中的龙凤、花卉等抽象的纹饰为内容。
西方纸币的图像源于欧洲古典写实主义的绘画传统,所选图像多为纸币发行国家的重要政治领袖,或为纸币发行国的标志性景物,或者直接取材于本国著名艺术家绘制的表现现实生活场景的画作[5]。比如,1914 年发行的美国联邦储备券5 美元,其图像为美国著名政治家、黑人奴隶制的废除者第16 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装饰图案则以函数运算的方式设计出复杂的抽象化几何纹样,具有高度防伪性能[6]。
大清银行兑换券沿袭了西方的传统,图像以现实主义的写实技法描绘,图案部分以细密的几何纹路规则地排列,组成高度抽象、变化烦琐的花纹图案。这种受西方深刻影响的纸币设计风格,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散发着生活气息的近现代纸币之路,其影响之深,从后世北洋、民国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发行的历套人民币都能看到大清银行兑换券的影子。
(三)创作主体的不同
自北宋天圣元年发行官交子开始,中国历代纸币都由官办,相应地,纸币的创作主体应为官办的印刷制版机构里面的专业印刷制版技术工人。而中国古代重道义、轻技艺的传统思想,使得“形而上”的文人画家与“形而下”的手工艺者走向并不交织的两个系统。自宋以后形成的文人画是士大夫阶层文化生活的产物,代表了文人士族的艺术理想和审美追求。作为“形而下”的手工艺者,从来就不能进入文人画家的视野中,文人画家也绝少参与实用工艺艺术的设计制作。具有实用性的纸币设计和印刷,是由缺乏文化自觉的手工艺者完成的。另外,中国古代纸币在图像和设计风格上始终遵从统治者的意志,艺术价值上的追求是不可能得到彰显的。
大清银行兑换券的制版雕刻师海趣本身就是一个很成功的水彩画家,在纸币雕刻领域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雕刻师。海趣自身个性非常鲜明,在他主导下完成的大清银行兑换券也就有着鲜明的艺术家个人风格。海趣以他的聪明才智将源自西方的凹版制版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嫁接,将艺术与技术结合起来,成功开创了中国纸币印制事业的近现代局面。
三、钢凹版印钞术人才的培养对中国近现代印钞事业的影响
海趣等美国专家来华后,度支部印刷局从各地招募了具有中学或相当于中学文化程度的艺徒十余人,让其跟随美国专家学习钢凹版雕刻技术等,为中国培养自己的印刷和雕刻制版人才。海趣去世后不久,1914 年6—7 月间,由对工艺技术已经融会贯通的吴锦棠等技术人员,自主设计雕刻原版,由中国印刷技术工人成功印制出殖边银行兑换券。殖边银行兑换券的诞生,说明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代钢凹版纸币制版印刷队伍已经建成,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印钞设备、印钞工艺技术,已经被中国的纸币印制工作者掌握,也代表着中国的纸币印制工业已经自力且走进近代化。吴锦棠之子吴彭越继承父业,由其雕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套人民币伍元中的炼钢工人图案,在国际钞票雕版评比中被评为“世界纸币精品”[7]。
由海趣开创的艺术家参与纸币设计的工作格局,对中国纸币印制事业影响至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次发行的新版人民币,都有艺术家参与设计的身影。1952 年,北京印钞厂开始印制第二套人民币,设计工作由著名画家罗工柳、侯一民等,以及专业印钞技术人员一起完成,票面效果达到主题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艺术效果和技术也高度统一,形成了具有强烈民族风格和表现形式的中国纸币新面貌。第四套人民币百元券正面四领袖像依然由著名画家侯一民绘制,而第五套人民币正面主图案毛泽东像是由著名画家刘文西所绘制的。
结 语
开创了中国近代印钞史新纪元的大清银行兑换券,打开了中国印刷事业直面西方近代科技的新局面[8]。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套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钢凹版制版技术和印刷工艺、自主印制的近现代纸币,直接引导了后世中国印钞事业发展的格局。同时,它对西方纸币文化和设计思想的引进与融合,为西方雕版艺术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最迅速、最广泛的途径。纸币的实用性要求创作者的才华必须在严格的规范要求下施展,一张精美纸币的诞生,凝结着创作者的艺术追求和大量的文化信息。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大清银行兑换券进行研究,从其对西方近代印刷科技的全面引进和对西方视觉图示的大胆采用,可以为我们研究印刷史提供新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