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受监督应成为常态
2021-11-26于波盛
☉于波盛
根据佛教经典释义,我国典型的佛教寺院大殿内左右两边站立“四大天王”,分别管风、管雨、管雷、管电,各个法力无边。但有趣的是,打伞的伞不架骨、拿剑的剑不开刃、擒龙的龙不点睛、弹琵琶的琵琶不上弦,他们的法器受限制就是为了防止权力失控。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也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军队党员干部代表组织负责一方面工作,领导一个单位建设,手中或大或小都掌握一定的权力,理应正确对待监督、主动接受监督、自觉支持监督,习惯于在常态化的监督下开展工作。
然而,在对待监督这个问题上,当前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有的认为部队政治生态越来越好,大家都自觉了,监督意义不大,淡忘了过去缺乏监督带来的教训;有的监督别人可以,监督自己不乐意,认为是和自己过不去,不能正确理解“监督即爱护”;有的一提起监督就认为是纪委的事,把监督看窄了、看小了,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行业部门廉政主管责任贯通发力不够;有的把监督的“手电筒”只照基层,只照官兵,忽视了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把监督范围搞小了。
从实际工作看,开展监督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困难。一是人情干扰不好监督。违纪违法问题摆在那里,不处理不行;但对一般性苗头问题,担心说多了得罪人,在说与不说间犹豫不决,导致监督提醒流于形式,特别是本级监督很容易受人情干扰,出现熟视无睹、包庇袒护的问题。二是手段隐蔽难于监督。在巡视审计问责的高压态势下,明显的违规违纪问题少了,但有的表面程序合规、深层次问题却不少,特别是选人用人、工程招标、物资采购等行业领域和基层“微腐败”问题有一定隐蔽性,不易及时发现纠治。三是“八小时以外”监督不到。有的干部平时在单位表现很好,出了问题让人大吃一惊,原因就在于对工作之外的监督存在盲区。
让监督成为常态,是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军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保护干部的有效途径。一要解决“不愿”的问题。红脸比绿脸好、骂声比哭声好、出汗比出事好、把制度关进笼子比把人关进笼子里好,监督虽然让人难为情、不情愿,但却可以有效阻挡小问题向大问题、一般违纪向违法犯罪发展。要教育党员干部切实把监督作为政治责任来对待,有病治病、无病防病,以坚强的党性和宽广的胸怀来实施监督、接受监督。二要解决“不敢”的问题。监督就是发现问题、纠正问题,没有一股认真较真劲儿,是不可能做好的。要敢于坚持原则,在人情干扰上拉得下脸,不因面子失党性,对上、对下一视同仁,克服“怕”字和背后的“私”字,始终做到无私无畏。三要解决“不会”的问题。习主席指出:“我们把批评教育、组织处理、纪律处分这些手段给了大家,该用的都要坚决用起来。”因此,对违规违纪苗头,要用严肃认真而又充满善意的批评、直截了当而又不上纲上线的提醒、猛击一掌而又不重创致伤的告诫,及时喝止,绝不能打个哈哈就过去了。对违反纪律的,要不留情面依规处理,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同时,党委、纪委和行业部门要切实履行各自的监督责任,并构建起涵盖媒体、社会、群众、家庭的监督体系,切实消除监督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