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立歌剧学校办学经过初探

2021-11-26汤斯惟

音乐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歌剧教育部实验

文◎汤斯惟

全面抗战爆发后,“歌剧”因具有独特的抗战宣传作用,得到国民政府的支持,并建立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唯一以“歌剧”命名的专业院校——国立歌剧学校。

一、国立歌剧学校溯源

“国立歌剧学校系山东省立剧院蜕变而来,原设于山东泰安,王泊生任院长。”①《国立歌剧学校视察报告》,1944 年7 月25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2021(2)。山东省立剧院成立于1928 年,隶属于山东省教育厅,是“实现戏剧事业由公家主办之首创机关”②同注①。,以培养话剧人才为宗旨,1935 年开始侧重“歌剧”训练,并成立“新歌剧系”;在近10 年的办院过程中,共招收学生240 余人,创作并演出了多部具有实验性质的“新歌剧”,如《荆轲》《岳飞》③《山东省立剧院院长王泊生氏所创之新歌剧成功后之岳飞》,《戏剧半月刊》(山东)1936 年第1 卷第7 期,第10 页。等。

抗战全面爆发后,滨海区域次第沦陷,该院内迁,辗转鲁、豫、苏、湘、鄂等省而至重庆。时值国民政府抗战宣传之需,“特拨之补助费及演出之券资维持”,但仅靠政府的扶持,“对于院务,殊难发展。爰有收办改为国立实验剧院之谦,将来设置国家剧院,亦可以该院预立之根基,业经征得山东省政府同意,拟自本年度起,即予收办。”④《呈为接受山东省立剧院改办国立实验剧院,拟具组织大纲,呈请鉴核备案由》,1940 年1 月13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2019。后经半年多的筹备,山东省立剧院于1940 年8 月1 日改组为实验剧院,⑤该院的全名是否有“国立”二字或其他,国民政府教育部社教司专门问询了教育部,行政院令饬定,并无“国立”二字,最终定名为“实验剧院”。同时成立理事会,隶属于国民政府教育部。

实验剧院理事会除对剧院实行外部监督之外,还肩负着推进剧院发展的重任。首次理事会议于1941 年2 月25 日下午在国民政府教育部会客室进行,由张道藩主持。原定理事长陈果夫因公忙呈辞,委聘张道藩为理事长。⑥其余理事会成员有:理事兼理事长陈果夫(中央政治学校教育长,1941 年2 月辞)、理事张治中(政治部部长)、刘峙(重庆卫戍总司令)、潘公展(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张道藩(中央政治学校教务主任,1941 年2 月任理事长)、吴国桢(重庆市市长)、赵太侔(教育部教课用书编辑委员会戏剧组主任)、王泊生(实验剧院院长)、陈礼江(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抄发该院组织大纲及理事会组织规则并理事一览表一份》,1940 年9 月7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2019。从成员构成来看,理事会汇集了国民政府的多名高级官员,足见国民政府对“新歌剧”的重视和支持。

实验剧院根据理事会首次会议的内容,拟定1941 年计划,准备在这一年中对固有戏剧进行整理并演出抗战宣传剧目,如《田单》《勾践》《汉宫魂》《沈雪英》《文天祥》等。“新歌剧”探索虽有一定进展,但远没有达到院长王泊生预期的效果。1941 年11 月1 日,王泊生委托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王星洲和处长徐伯璞共同上书教育部次部长余井塘,报告实验剧院的具体问题,并提交了三项调整意见:一是改实验剧院为“中央”实验歌剧院,性质为社教机关内设的高级戏剧职业学校,待遇与教育部下属的国立音乐院或青木关实验民众教育馆相同,经费由教部统筹拨给;二是改实验剧院为戏剧学校,校名定为国立歌剧学校,依照“修正职业学校规程”办理,同时附设“实验歌剧团”,其经费参照第一项中央实验歌剧院办理;三是维持现状,但需增加经费,并对现有人事进行调整,依照教育部直辖社教机关、国立各级学校现有办法改善教职员及学生的待遇。⑦《改革“实验剧院”办法》,1941 年12 月7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1966。

以上三项调整意见,第一项侧重社会教育,第二项偏向学校教育,第三项则是建立专业剧院,但归根结底都是希望教育部能在现有基础上增加经费。这份调整意见交到教育部后迅速得到批示,余井塘认为,“似可照乙项(即第二项)意见办理,但附设剧团名称拟仍称为实验剧院”,陈立夫批示可先“召开理事会研究,澈(彻)底调整办法,调整办法未定论前设法资助”⑧同注⑦。。根据部长指示,张道藩迅速召集理事会成员商讨解决方案,其结果如下:(1)“改为国立实验歌剧学校,均依照各国立学校待遇”;(2)“设附属剧团”,“以备演出改良平剧及歌剧演出之助”,⑨同注⑦。同时增加管弦乐队经费。随后,实验剧院又于1941 年12月23 日召开第二次理事会,主要讨论实验剧院改制等具体问题。会议决定实验剧院改为国立歌剧学校,学校附设实验歌剧团及实验剧场。歌剧学校“以研究歌剧艺术,养成歌剧实用人才,辅助社会教育为宗旨”,“设高级、初级两科”;实验歌剧团“为求毕业学生之深造及补助社会教育,提高民族意识”之需而设;实验剧场“除自己用作实验演出之外,可以一部时间租与外方放映电影及话剧等之用”。⑩《呈为拟具学校组织大纲、剧团组织规则、人员配备表、收支概算、课程标准恳予鉴核准自31 年度1 月1 日起施行由》,1941 年12 月28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2019。1942 年4 月,国立歌剧学校最终成立,由王泊生任校长,是年7 月正式对外招生,后于1943 年迁至重庆北碚。

二、国立歌剧学校办学特点

国立歌剧学校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唯一以“歌剧”命名的专业学校,在学程设置和附设机构等方面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

(一)国立歌剧学校学程设置

国立歌剧学校分为初级部和高级部,各修业三年,分设歌剧科和器乐科。

1.初级部

设立初级部的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新歌剧”艺术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国立歌剧学校课程纲要》之规定:初级部“共设两科,一为歌剧科,一为器乐科……歌剧科所设之专门课目为键盘乐器、舞蹈、剧舞、国语、视听唱、乐理、唱歌、表演基训、声乐、化装,所以培育其歌剧人才之初步趋向,器乐科所设之专门课目,为视听唱,乐器,西洋乐器,中国乐器,西洋乐器练习,中国乐器练习,中乐合奏,西乐合奏,所以培育其器乐人才之初步技能。”⑪《国立歌剧学校课程纲要》,1943 年7 月7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2021(2)。所有初级部的学生必须学习基础文化知识。此外,歌剧科学生应学习各种与“歌剧”艺术相关的课程,须在声音、感情、吐字、韵味、表演、素养、形象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器乐科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国乐,还要掌握西乐,在全面了解中西乐器后,再行决定一门乐器作为其主攻方向。

2.高级部

高级部学生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由本校初级部直接升入,另一部分毕业于一般公、私立初中。但这两类学生在艺术修养、技术技巧方面参差不齐。因此,学生在一年级时,并未作更细的专业划分,“只就其天才类型之大处不同,分为歌剧与器乐两科”,与“初级部分科双轨相接,补充其修学程度之不足……继续初级部之共同课目,略加深切,以培育其学为艺术家之做人基础”。学生在修业一年以后,各门基础知识已经补齐,从二年级开始,“乃于歌剧科分设通俗歌剧、歌剧、舞剧、作曲、编剧、装置六组。于器乐科分设键盘乐器、国乐、管乐、弦乐四组。一面以国文、英文、国剧概论、乐论、美学等共同科,加深其中本位艺术思想,一面以各该组必修之专门知识与技术课目,养成其专门知能,期能造成综合运用等,分中外之各种专门学力,以为创造中国本位歌剧艺术之阶梯。”⑫同注⑪。

从国立歌剧学校的学程设置来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其一,办学模式与一般音乐院校有所不同。一般音乐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会先让学生选定主修专业,再加以深入学习;国立歌剧学校则是先让所有学生通学各专业,打好基础之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主修专业。这样的学程安排与王泊生对“新歌剧”的认识有关,他认为“新歌剧”是一门集文学、表演、音乐等为一体的庞大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歌剧演员要想胜任各种角色,就必须具备较为全面的素质和能力。其二,课程设置与“新歌剧”密切相关。国立歌剧学校为两科十组的学生开设了种类繁多的艺术课程,⑬歌剧科分设通俗歌剧、歌剧、舞剧、作曲、编剧、装置六组;器乐科分设键盘乐器、国乐、管乐、弦乐四组。这也源于王泊生对“新歌剧”的理解。实际上,王泊生的“新歌剧”,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戏曲形式的改良,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谋得(中国传统戏曲)新形式之表现”⑭山东省立剧院编译处编《山东省立剧院一览》,1934 年11 月,第11 页。。他认为“中国戏剧(中国传统戏曲)已经做到了超越世界戏剧理论最高的理论”,但其“理论与精神,仍不能不被限制于旧的社会背景中。因此当时代精神转变,一切机件增多之后”,就需要“沟通中西剧艺,采纳近代一切机件创出一新的形式,以表现新的民众的思想情绪,使全民族的精神生活有所寄托”,“来负这新时代的使命。因此,新歌剧是急待产生的”。⑮同注⑭,第11、15 页。为此,他构建了一套“新歌剧”体系,要求从剧本、音乐、舞台装置、舞台话、化装、动作六个方面进行改革。(1)剧本方面,在课程安排上,设有中外剧本研读及相关课程,如国剧史、国剧概论、欧美剧本选读等科目,以拓宽学生写作历史剧的视野,⑯《为呈报本院理事会首次会议经过及会议记录祈鉴核备案由》,1941 年4 月30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1966。为创作“新歌剧”剧本做准备。(2)音乐方面,歌剧组学生应学习各地传统戏曲,器乐科学生学习键盘乐器、国乐器、打击乐等中西乐器,以适应“新歌剧”演唱及伴奏之需要。(3)舞台装置方面,在课程的设置上有装饰美术、色彩学、双影画、几何学、剧场史、装置设计、光影、工场实习等,以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技术手段来打造具有现代性的“新歌剧”舞美装饰效果。⑰王泊生《新歌剧:荆轲卷前》,《剧学月刊》1932年第1 卷第9 期,第4 页。(4)舞台话方面,根据各剧种的不同,或使用皮黄、昆曲之中原音韵或使用粤、汉、秦、川剧的标准舞台话,并让以上几种“舞台话成为全国标准语言”。歌剧科学生就需学习音韵学,以掌握“各派音调学说之精华”。⑱同注⑪。(5)化装方面,专门开设了化装、美术、服装设计等课程。(6)动作方面,开设有“训练学生之动作姿态,使能逐渐合于歌剧演唱、表情、动作”的边疆舞、欧美古典舞和现代舞等课程,以此增强学生的舞台表现力。⑲同注⑭,第19 页。

综上所述,国立歌剧学校实则是一所适应王泊生“新歌剧”需要的传统戏曲学校,其“新歌剧”体系,以历史剧为主线,以戏曲腔调为基础,加入部分西洋伴奏乐器,在剧中穿插有韵味的唱白,注重对舞蹈表现力的挖掘,融西方的舞美方法,使其成为“瓦格纳氏的中国乐剧”。⑳王震亚《国立歌剧学校始末》,《歌剧艺术研究》1994 年第5—6 期。然而,这样的“新歌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歌剧,它只是借助了西洋艺术的外壳,对中国传统戏曲进行重新整合和加工,其本质还是对中国传统戏曲形式的改良。

(二)国立歌剧学校附设机构

1.歌剧团

根据国立歌剧学校组织大纲第4 条“本校应事实之需要附设歌剧团,并附设实验剧场”[21]《合于社教之宣传兹学校组织大纲及剧团组织规程暨人员配备表收支概算课程标准均亦经拟定,理合一并贵请鉴核准予自三十一年度一月一日起施行》,1941 年12 月28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2019。的规定,歌剧团于1942 年1月1 日开始运行。[22]改组前实验剧院由京剧团、管弦乐团和训练部组成,实验剧院管弦乐团与中华交响乐团、国立音院实验乐团一起在战时的重庆名噪一时,曾举行过一次三天的联合演出,其在中国近代交响史上写下了绚烂的一笔。该团以“实现新型歌剧的实验计划,树立歌剧事业之重心”为目标,[23]《呈为呈请改进本校附设剧团及剧场请鉴核由》,1944 年5 月18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1972。主要分研究和演出两方面的工作,[24]研究工作包括:“一、古代服制剂礼俗之研究;二、舞台装置之研究设计与监制;三、古代音乐民间音乐之研究;四、剧乐之创造与实习;五、古今舞蹈之研究与实习;六、舞台话之研究与实习;七、历史歌剧创造之研究;八、现代歌剧创造之研究”等八个方面的内容。演出工作包括:“一、通俗史剧以含有优良民族意识及积极精神者为限;二、复演宋元明清历代名著;三、试演历史歌剧;四、试演现代歌剧;五、试演现代通俗歌剧;六、试演其他形式之戏剧;七、作研讨性质之公演”等内容。这两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剧团的发展。歌剧团曾多次表演《荆轲》《苏武》《狮国之歌》等爱国剧目,举办多场“音乐舞蹈会”,还参加了“缔结新约,招待各国使节,社教宣传,节约劝储,各种献金慰劳将士”等活动。[25]《国立歌剧学校护校委员会伍伯就等148 人奉钧部训令,本校于7 月底结束,同仁等顿遭致命打击,请收回成命》,1945 年7 月7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2019。这些活动,国立歌剧学校的学生也常常参与其中,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起到很好的抗战宣传作用。

2.实验剧场

在学校改组后,实验剧场“除自己用作实验演出之外”,“一部时间租与外方映放电影及话剧等之用”,[26]《送理事会第二次会议记录由》,1942年1月2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1966。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剧场的收入。但实验剧场还是由于管理、经营不善,出现了一些经济纠纷和经济困难等问题。[27]如与中央电影摄影场实验剧场的经济纠纷,并请国民政府教育部官员彭百川亲自出面解决。这些问题又需要王泊生亲自出面解决,导致他疏忽了对国立歌剧学校的管理,致使“教务训导时紧时弛,学生风纪颇受不良影响”[28]同注①。。即便如此,在当时的音乐教育界,能做到像国立歌剧学校这样以教学为主,同时集演出实践、团体建设、剧场经营于一体的教学机构并不多见,这对提高学生演出技艺是很有帮助的。

3.平剧班

王泊生认为国立歌剧学校从成立以来即以从事戏剧事业为主,但该校“对于固有戏剧演员数年以来并未继续培植,致附设剧团团员因社会各方面需要极般多,有流动无法补充”[29]《为呈送平剧训练班课程纲要及预算请鉴核并将一、二两月份补助费准作设备费由》,1944 年2 月26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2020。。此外,“自抗战以来,后方所有戏剧演员颇感缺乏,陪都只本校剧团一部分人员,而各机关、各工厂以及军队需要此项人才尤供不应求,本团员历乱频频,未获随时填练补,直至一切计划不克健全实现”[30]《呈请准予增设国剧团音训练班由》,1943 年12月17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2020。,“自应培植训练,以应急需此种情形”;后经教育部的认可,“准予增设平剧训练班一班……自本年三月(1944 年3 月)起开始招收中心学校毕业新生三十名,其中音乐组暂定十名,表演组暂定二十名”[31]同注[29]。,同时招聘“国文、英文、中西音乐教员及生、旦、净、末、丑、小生、武生、武净、文场、武场教员18 人”[32]《为增设平剧训练班再请备案并拨经费由》,1944年5 月31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2020。,以资实现对我国固有戏剧之整理,培养优秀的戏曲人才。

4.研究室

国立歌剧学校在成立之初,就有开办“研究部”之计划,因此,1942 年的招生简章就对外公布:“为便于学生之继续深造,设实验研究部”,“以创造中国本位之歌剧艺术为目的”,并“就本校高级部三年修业期满……进修二年,以宏深造而期达成钧部设置本校之原旨”[33]《呈为准予设置实验研究部以资深造而达成中国本位歌剧艺术之创造与实验由》,1943 年7 月7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2019。,“设专题研究科目,分设学分,采指导研究制,从事歌剧艺术之专题研究”[34]同注[33]。。但教育部认为,该研究部与学生课外研究组织相近,似无规定学分及修业年限之必要,在名称上应改为“研究室”。[35]《为遵令呈送本校研究室章则请鉴核备由案》,1943 年9 月6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2019。随后,王泊生呈送了《国立歌剧学校研究室简则》,并申请从该校高级部“第一届毕业生中择优录为研究生”[36]《为请示本校研究生待遇由》,1943 年9 月17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2019。。但教育部尚觉过早,并未及时回复,后歌剧学校又陷于撤校的危难之中,研究室一事就此作罢。研究室虽然最终未能真正成立,但是一直被纳入歌剧学校的办学计划,成为学校附设机构的一部分。

从国立歌剧学校附设机构的设置来看,它有如下一些特点:其一,国立歌剧学校虽以教学为主,但又兼顾演出实践,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其二,既注重培养西洋音乐技术理论人才,又注重培植中国传统戏剧人才;其三,超前具有对歌剧艺术进行专题研究的理念,这可以说是走在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的前沿。

三、国立歌剧学校改制与裁撤

国立歌剧学校后来力争改制,不仅未能实现,最终还遭遇裁撤的命运。

(一)国立歌剧学校的改制

关于国立歌剧学校校名问题,其直属管理部门教育部中等司认为,该校应参照《修正职业学校规程》之规定,定名为国立高级歌剧职业学校。参事室也认为该校名称在最初阶段应称为“国立高级歌剧职业学校,……其经费比照同等职业学校拨给,校长工资按中学校长标准执行”[37]《据呈送国立歌剧学校组织大纲等件》,1941 年2月26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2019。。由此可知,虽然该校的最终校名里没有“高级、职业”两词,但是实际上它却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对于学校的性质,校长王泊生一直不甚满意。他连续三次向教育部提出申请,请求改变学校体制,后教育部中等司、高等司及社教司三司商议,[38]国立歌剧学校由实验剧院改组后由社会教育司主管,1943 年交由中等司管理,如能改制,将由高教司负责管理。对于改制一事达成一致意见,认为“该校性质特殊,照普通职业学校颁发办理或有困难”,同意“该校所请,改为专科学校”,但“如何指复或仍照现制”[39]《国立歌剧学校据呈请改变学校制度核示仰遵照由》,1944 年2 月15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2019。,都须上报教育部,在得到最终批复后,方可施行。1944 年11 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易主,王泊生立即上书,第四次请求教育部“准予将现有学制改为五年专科制”[40]《为本校学生修业期间短促拟改为五年专科制以深造就其平剧训练班拟改为三年制职业科是否有当请鉴核示遵由》,1944 年11 月12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2019。。教育部对这次申请回复道:“令知照旧办理,毋庸改制。”[41]《批示》,1945 年1 月14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2019。对此,王泊生认为也许是自己对于改制的做法写得不够具体,随即第五次请示教育部,是否能将歌剧学校改为五年制职业科,并在文中详细陈述了学校改制的原因和做法。教育部在收到王的请示以后,连发两条批复:一是告知歌剧学校“所请改为五年制一节,暂从缓议”,并“令列具本校教导事务两方面改善办法”;[42]《国立歌剧学校据呈请拟改为五年制职业科暂从缓议由》,1945 年3 月14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2019。二是认为“该校改办伊始学校制度名称,无庸更改目下,该校管理方面殊欠健全,仰迅予切实改善并仰将改善办法事项暨实施情形迅即呈复候核此令”[43]《为遵令列具本校教导事务两方面改善办法诣》,1945 年5 月31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2019。。而就在此时,歌剧学校又陷入撤校、护校运动的漩涡,学校改制一事不了了之。

纵观王泊生的五次改制申请,其理由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学制太短,导致学生不能深入地学习;二是在教师待遇方面,经费不足,致使聘请教师极为困难;三是在创新改革方面,认为这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国内尚属首创,更需要大力支持并积极推进;四是在自身心态方面,歌剧学校由之前的专科性质降为高级职业科性质,[44]改组前的实验剧院训练组招收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力教育相当音乐程度学生;改组后歌剧学校初级部招收公私立完全小学毕业的新生或公私立完全初级中学肄业的插班生,高级部招收公私立完全初级中学以上毕业的新生。这对王泊生个人来说实难接受。

然而,对于改制申请,教育部自始至终都未改变最初的决定。首先,教育部认为在学校组建之初其性质就已决定,不容置疑。其次,对于“新歌剧”,学校尚处于试验阶段,因此没有必要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再次,教育部在督学视察歌剧学校时,发现了诸多问题,督促学校应先行处理、解决好这些问题。最后,教育部还不断收到来自社会各界揭发校长王泊生腐败的告状信,这令教育部感到十分棘手。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教育部不但没有同意歌剧学校改制一事,反而逐渐对歌剧学校失去信心,这为后来学校的裁撤留下了隐忧。

(二)国立歌剧学校的裁撤

1944 年7 月,教育部督学对国立歌剧学校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视察。从视察报告可知,学校在教务教学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应切实整顿并立即改进;不仅如此,在“新歌剧”方面也并无多大成就。与此同时,教育部还收到邹伟成[45]邹伟成,字苇澄,别署“寒山楼主”。对国剧京剧有数十年的造诣,工须生,早岁在台,每次献艺,必轰传一时。在港曾演出《群英会》之鲁肃,《镇凛州》之岳飞,深为内外行一致赞服,推许为生票泰斗,并以文武昆乱不挡,故又有香港“红豆馆主”之称,后移民美国潜心研究中国书画。(《中国戏剧大师回忆录》,第81 页)写的一封《关于陈述改革歌剧学校暨附设实验剧团建议书》。这看似是一份建议书,实则是一封检举信。邹氏在信中写到“该校徒有其名并无实际”“以客满赚钱为目的,不以民教为前提”“任用私人不纳贤士”“主其事者以学校剧团为生财利器,到处以买卖方式协定演出开支已有政府支付(如演员薪津伙食等)收入则尽入私囊”等;建议对国立歌剧学校进行调整,“歌剧部分可并入江安国立戏剧专校,以专其教而免分歧,音乐部分可并入国立音乐院,以精其学而避重复”,“附设剧团之国剧为我国仅存之国粹,自应力为培植扶持,拟请直属钧部立为专门训练,培养国剧人才之独立机构。”[46]《关于陈述改革歌剧学校暨附设实验剧团之建议祈查登》,1944 年9 月4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2021(2)。这份建议书得到教育部的认可,认为“邹伟成呈送改革国立歌剧学校暨附设实验剧团建议书一份,论称似尚有见地,惟查论述各点已迭绎全饬该校注意改进在卷”[47]《阅于歌剧学校暨附设剧团之建设已存备参考函复查照》,1944 年9 月11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2021(2)。。

不久,教育部又连续收到多封举报王泊生贪污腐败及怒诉歌剧学校无作为的信件,立即派专员到学校进行密查,期间又反反复复派多名专员进行跟踪调查,其结果都认为“各节虽不为无据,有时亦嫌过甚其辞”[48]《朱濬成控告国立歌剧学校内容腐败,请予撤换校长王泊生或予停办等情》,1944 年12 月24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2021(2)。。实际上,在这些调查结果出来以前,教育部就已经决定采纳邹伟成的建议,裁撤歌剧学校,将其分别并入江安国立戏剧专校和国立音乐院,并且“报纸亦有事项消息之传言”[49]《欢迎陈督学宗英莅校督导校务由》,1944 年2 月6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2021(2)。。但国立歌剧学校及王泊生本人都想尽办法,极力避免这一结果的发生。为此,王泊生专门给时任教育部部长朱家骅呈报了《中国戏剧建设的经验》一信,陈述他多年来为中国戏剧事业所付出的艰辛,希望朱家骅能体察歌剧学校的实际困难,继续支持学校的发展。另外,王泊生作为中央训练团党政班第29 期学员,[50]《为赴中训团受训校务由教务主任代理乞备案》,1944 年1 月12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2021(2)。还特意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出求助,请军委会给教育部发函,争取“准持原令改为专科,免予裁并”[51]《为歌剧学校裁并一节可否予以再议即请核办由》,1945 年7 月18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2020。。然而,教育部却坚持认为“该校内部散漫,歌剧学校办理数年少成绩,毕业学生无业可就,歌剧人才之培养以由音乐学校负责,较为相宜”[52]《准函嘱再议裁并歌剧学校一节复函查照》,1945 年8 月9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2020。。与此同时,学校还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护校运动。1945 年2 月24 日,歌剧学校全校教职员生170 人联合签名反对撤校一事,“恳请仍照前令将本校改为国立歌剧专科学校”[53]《国立歌剧学校护校委员会致教育部呈文及签名信》,1945 年2 月24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2021(2)。。2 月29 日,国立歌剧学校召开“护校运动会议,校内满贴标语”[54]《为“歌剧学校护校运动”重庆卫戍总司令部致教育部代电》,1945 年3 月11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2020。。6 月11 日,护校委员会再次上书朱家骅请求收回成命。歌剧学校的这些做法不但没有起到任何效果,反而激怒了朱家骅,他在批示中写道:“教职员学生联名干涉教育行政计划,实属不成体统。本件拟存查不复,或部令申斥该校长领导无妨。”[55]《朱家骅批示》,1945 年3 月9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2021(2)。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在护校委员会多次上书,以及军事委员会发给教育部的函文中,都提到教育部已同意歌剧学校改为“五年专科制”一说,但具体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只是中等司、高等司、社教司三司拟同意,教育部最终并未准许改制。仅由此事我们便知,歌剧学校的大多数教职员生对学校改制及裁撤事件的真实原委仅一知半解,他们爱校护校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由于消息的不准确,导致教职员生极度悲愤的心情,以及由此造成的误会、偏见和事端,值得我们深思。[56]《呈为全体师生维护中国歌剧事业推举代表陈诉具象,反对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合并并恳仍照前令将本校改为国立歌剧专科学校事》,1945 年2 月24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2020。

1945 年7 月,国立歌剧学校接教育部令,必须于月底前撤销。事已至此,国立歌剧学校也不得不遵守部令,在规定期内结束学校的一切教学事务。“该校及戏剧专科学校之乐剧科并入音乐院”,其“实验剧团,已令仍移归前山东省立剧院负责人接受,由本部每年给予补助,令负平剧改良之责”。[57]《准函嘱再议裁并歌剧学校一节复函查照》,1945 年8 月9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2020。根据此令,王泊生上书朱家骅,“请将原有附设剧场改设北平,并定名为中国艺术剧院,其平剧班附设于剧院之内,改为国剧传习所……其剧团及平剧班之原有名额68 名及校工工友18 名仍希局部予以维持”[58]《呈为呈请设立中国艺术剧院以利社会教育之推动由》,1945 年12 月10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2020。。对于这个请求,朱家骅批示“俟与黄司长面商后再说”[59]《朱家骅批示》,1945 年12 月23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12020。。随后,王泊生立即与社教司商谈此事,得到司长同意,并同时上报教育部批复,但最终得到朱家骅的答复仅一个字——“缓”。这一缓,让这个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唯一以官方名义,并以“歌剧”命名的学校就此画上句号。时过境迁,人们对真正的歌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虽彼“歌剧”非此“歌剧”,但中国音乐家们对歌剧的追求却永未停歇。

结 语

中国歌剧的发展,经历几代音乐家的艰辛探索和尝试。如何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洋歌剧的精华,创造出兼具本国特色和“歌剧思维”的“新歌剧”,是音乐家一直追寻的目标。国立歌剧学校的创办,无疑是音乐家追寻这一目标的一次重要探索。尽管这一探索只是借助西方歌剧的外壳对中国传统戏曲进行重新整合和加工,但是它代表了当时一部分国人对“新歌剧”的认知和理解。然而,这种只做表面文章的“新歌剧”,不仅不适应当时的审美需要,更严重制约了中国近代歌剧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国立歌剧学校在办学模式、教学理念、培养戏剧人才,以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国立歌剧学校后因种种原因短暂而逝,不为当代很多人所知晓,但当我们回顾其办学历程时应该看到,中国近代歌剧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也曾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迷茫与探索,而这正是中国歌剧发展历史上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也是研究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所不可回避和忽视的一个问题。

猜你喜欢

歌剧教育部实验
教育部:脱贫家庭辍学学生保持动态清零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教育部发布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教育部:成立教材局,原基础教育一司二司合并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