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与传承路径
2021-11-26许徐琪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 许徐琪/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红色资源的重要性,强调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各地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确,红色资源是展现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缩影,是诉说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鲜活教材,是我们学习中国革命历史最好的营养剂。在新时代条件下,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拓宽红色资源利用开发的路径,目的就是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的真理,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的道理,深刻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1 红色资源的定义
近年来,有关“红色资源”的研究正在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但是当前研究的关注点主要在于“红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有关“红色资源”概念界定的研究却很少。准确界定“红色资源”的概念是开展红色资源研究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红色资源理论学科体系的逻辑出发点,特别是对于规范红色资源的宣传、促进红色资源的开发包括红色旅游的开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学术界有关“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时间跨度的界定、实践主体的分歧以及基本范围的划定。本文认为,关于“红色资源”概念的准确定位,需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资源”的重要论述,对其作一科学解析。
1.1 关于“红色资源”概念界定的争议
第一,关于“红色资源”的时间跨度。目前学术界关于“红色资源”时间跨度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截止的时间。一种观点认为,“红色资源”应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发展而成的体现中国共产党精神状态和理想追求的资源总和;另一种观点认为,“红色资源”应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造的各种体现中国共产党精神状态和理想追求的资源总和。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前一种观点侧重于红色资源形成发展的主要时间段,后一种观点则侧重于红色资源的丰富和发展。甚至有学者认为,“红色资源”的时间跨度应贯穿百年。
第二,关于“红色资源”的实践主体。绝大多数学者将“红色资源”的实践主体基本认定为中国共产党,但也有个别学者持其他观点。学者谭冬发、吴小斌认为只要是顺应历史潮流、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人文景观和精神都可以纳入红色资源的范畴[1],这就意味着1840年近代以来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主体都可以算作“红色资源”的实践主体;另外根据学者李实对于“红色资源”的定义[2],“红色资源”的实践主体甚至可以囊括全世界无产阶级。这些观点未免过于宽泛,没有抓住“红色”这一资源的本质特征。
第三,关于“红色资源”的基本范畴。有关“红色资源”基本范畴的认定尚且比较模糊,缺乏对“资源”的深刻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张泰城、徐艳萍等人,他们将“红色资源”概括为有形以及无形的思想、政治、文化和精神资源[3][4]。其他学者的表述也没有体现出“资源”所具有的当代价值的特性。这样的表述显然过于泛化,不够精准。
1.2 关于“红色资源”概念的科学界定
第一,“红色”是彰显革命性、阶级性和先进性的鲜亮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5]“红色”是中国共产党在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鲜亮底色,具有革命性;是中国共产党为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而展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理想追求的鲜亮底色,具有阶级性;是中国共产党在为追求人类大同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崇高理想信念的鲜亮底色,具有先进性。赓续红色血脉就是要将这种革命性、阶级性和先进性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就是“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6]。
第二,“红色资源”是红色基因库,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7]从形式上看,“红色资源”丰富多样,不仅包括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它们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还包括历史事件、革命英雄、革命精神、革命文物,它们共同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8][9]。
第三,“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至于“红色资源”是否应该囊括建设、改革以及新时代条件下所创造的体现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各种资源总和,这是一个必须回答清楚的问题。任何概念的产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政治基础以及社会文化条件,“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也是如此。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10]可见,“红色资源”具有特定的时代属性,是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珍贵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2019年7月,作为全国首部省级层面保护红色资源的地方性法规,《山西省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条例》草案论证会在北京召开,多部门专家一致将红色资源的时间界定在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时间范围。综上所述,“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的,集中彰显中国共产党革命性、阶级性和先进性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形态的总和。因此,“红色资源”是专指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创造的资源,不宜泛化。
2 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
红色资源是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理想、意志、情感、信念、品格的各种资源,这种资源虽然形成于革命时期,但红色资源本身蕴含的革命性、阶级性和先进性跨越时空、历久弥坚,对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依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1 经济转化价值
由于历史和地理因素的影响,我国红色资源多分布在经济落后的革命老区或山区,因此利用红色旅游带动红色资源的开发,有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红色资源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作为精神财富的红色资源完全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创造出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一方面,红色资源本身蕴藏的政治资源和精神财富是珍贵的,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和经济效益的转化力;另一方面,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但往往交通不便、经济落后,需要通过红色资源来提质增效,实现改变落后面貌、创造红色财富的目的。“红米饭,南瓜汤;天当被,地当床”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曾经经济落后、物资匮乏,通过依靠红色资源带动红色旅游的方式,走上了脱贫奔小康的道路。1994年底才过温饱线的井冈山,到2017年2月就在全国率先实现脱贫“摘帽”,到2020年更是实现了全部“清零”的飞跃。2019年吉安市红色旅游共接待游客383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5.2亿元,即便是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吉安市的红色旅游也实现了274.3亿元的旅游收入。
2.2 文化传承价值
红色资源是记录和叙述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共产党给中国人民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政治文化资源,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
“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11]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红色资源承载着革命先烈为初心使命矢志奋斗的光辉岁月,记录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苦苦探索实践的历史事实,它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历史不容遗忘,遗忘历史意味着背叛。只有记住历史,才能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而珍惜当下、指引未来。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叙述着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的悲壮历史。“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12]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中,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约有2000万,他们大多数是共产党员,但大多数是无名无姓的,有名有姓的只有196万人。我们“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13],作为中华儿女,有责任也有义务记住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2.3 思想引领价值
“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14]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前,中国共产党特别需要凝聚红色资源的蓬勃伟力,实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领社会风尚的目的。
就世情来看,旧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被打破,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格局中的变量在增加,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溯源的政治化加剧了本就复杂的社会思潮;就国情来看,我国正处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转变阶段,矛盾和风险比从低收入迈向中等收入时更多更复杂,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就党情来看,“四大考验”“四种危险”长期存在,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长期存在,党内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这就增加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和尖锐性。在这些突出的矛盾和棘手的问题面前,特别需要发挥红色资源凝聚人心、统一思想的作用,要“围绕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研究确定一批重要标识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彰显时代特色,使之成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大学校。要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建设富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引导他们从小在心里树立红色理想”[15],“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真正成为百折不挠、终生不悔的马克思主义战士”[16],特别是“教育引导青年党员永远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在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17],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3 红色资源的传承路径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18]传承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之撑和力量之源。
3.1 加强制度建设,为红色资源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传承的前提是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保护是首要任务。”[19]因此,积极出台相关保护条例,用心用情维护好红色资源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截至目前,全国仅有12个省、市级人大制定了有关革命遗址、遗迹保护的地方性法规,3个市制定了政府规章。这说明,相关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制度性建设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引起高度重视,所以应尽快推动红色资源保护工作走上法治化轨道,实现发挥好革命文物教育功能的目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信心百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20]国家、省、市、县四级党委和人民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快做好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制度建设,建立起一套“重在保护、兼在开发”的规章制度,及时研究解决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中的重大问题,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同时设置“分级保护”原则。但是一些县级以下的、未被纳入保护范围的红色资源,由于缺乏可适用的保护法规、相关管理部门无法干预、地方财政压力过大等原因,许多已经失去了红色育人的功能。近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全国县级以下英雄烈士纪念设施整修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地按照“应迁尽迁、集中管护”的原则,重点对县级以下(含县级)英雄烈士纪念设施进行集中整修,这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县级及以下英雄烈士纪念设施整体面貌,大力提升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的红色教育功能。
3.2 壮大宣介力量,为红色资源的开发增强社会影响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播红色文化,必须借助高科技优势,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利用陈列展览、影像宣传、历史情景再现等方式拓展传播渠道,展现峥嵘的革命岁月,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打造红色资源的品牌力。
一方面,改变过去以图文展板为主的传统模式,积极大胆采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甚至可以尝试真人模拟式、沉浸式的宣介方式,增强红色文化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红色资源的吸引力和品牌效应;另一方面,从红色资源的对外宣传来看,要想让红色资源转化成红色品牌,必须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在更大范围、以更快的速度形成红色文化的品牌效应。如用好抖音、快手、学习强国App、微信公众号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线上平台,实现红色资源的有效宣传。其次,提高讲解员对于党史、地方史的理解能力。在宣介过程中,讲解员应该把具体的地方革命史放到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大历史中去看、去讲,讲清楚本地红色革命事迹在整个中国革命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大党史的视角来看地方党史,从当时的革命背景出发来理解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促使前来学习的参观者更加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实现见微知著的效果。另外,对外宣传必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把好导向、聚焦主题,用史实说话,着力打造高质量精品展陈,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21]。
3.3 重视理论研究,为红色资源的传承奠定学理支撑
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不应仅仅停留在媒体的宣介层面,要加强对红色资源所承载的革命历史的理论研究,从史料中挖掘历史意义、时代价值,提升红色资源的学术影响力。
概念化、理论化的红色精神比感性的历史史实更容易传播和记忆,因此要善于把丰富的历史史料通过抽象的理论上升为概念化的精神。党史研究机构和相关专家学者应加强有关红色资源所承载的革命历史、相关亲历人的采访口述、档案资料的研究,通过梳理、编纂和出版相关书籍,挖掘红色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另外,也可以通过召开学术论坛的方式,邀请党史专家对当地革命史资料进行概念上的概括和提炼,帮助当地红色资源的理论化和概念化,这也有助于丰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但是,相关党史研究人才的断层是造成理论研究薄弱的主要障碍,因此目前应大力培养和引进相关党史学科人才,为理论研究提供智力支撑。由于人才供给不足、编制受限等问题,研究党史特别是地方史的人才不仅稀少而且呈逐年递减的趋势,针对这种情况,有关部门应加快建立党史研究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引进机制,就紧缺人才给予政策倾斜,同时也要注重对现有师资的培养,如派送师资赴井冈山、延安等地学习优秀授课经验,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返聘一些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提供传、帮、带服务。另外,各地都应抓紧成立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专家咨询委员会,可由文物保护、党史研究、规划、建设、教育、文化、旅游、宣传、退役军人事务等方面的专业人士组成,为红色资源认定、撤销、规划、修缮、研究以及利用等事项提供咨询或者论证意见,从而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统筹研究力量,强化研究规划,积极开展革命史料的抢救、征集和研究工作,加强革命历史研究,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22]的目的。
3.4 发展红色旅游,为红色资源的走出去提供重要平台
红色资源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红色旅游的支持。各地人民政府应当将红色资源利用纳入本行政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利用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为老区的红色资源走出去提供重要途径和渠道。
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许多值得开发和利用的红色资源,但往往因资金投入不足、交通不便、人力资源缺乏等各种原因导致红色资源处于鲜有人问津的尴尬局面。因此,红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能单方面等、靠、要政府的支撑,更需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和创造资源中的作用。一方面,要想方设法通过红色旅游将这些红色资源转化为能够创造社会价值的红色财富,这不仅可以优化原本处于困境中的资源,还可以带动当地居民的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改善交通环境、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实现推动红色资源走出去的社会效应;另一方面,发展红色旅游,指导思想要正确。红色旅游的发展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为爱国主义教育服务的原则,坚持走红色路线、传承红色基因。“旅游设施建设要同红色纪念设施相得益彰,要接红色纪念的地气”[23],切不可为了经济效益,无端虚构革命事迹,达到博人眼球的目的。在红色旅游中,应大胆设计富含红色记忆的文创产品,实现精神物化的效果。一趟红色旅行,学到的红色文化和相关革命知识的记忆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逐渐淡忘,但是如果能带回一些与红色文化有关的物件、纪念品,就会让红色旅游留有回忆。目前参加红色旅游的人群70%是自费旅游,游客构成中60%是年轻人,因此推出兼具时代外观和革命内涵的文创产品,不仅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还能够把抽象化的革命精神和红色记忆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红色物件,从而在头脑中转化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实现精神物化的作用。另外,各地应鼓励和支持县级以上的红色资源所在地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和研学基地,通过红色旅游,“把这些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永葆初心、永担使命,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