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党史视域下的 “中国式” 现代化
——基于历程、特征、智慧之分析

2021-11-26赵英红

关键词:中国式道路现代化

赵英红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近代中国的特殊历史条件迫使中华民族探索一条救国救民的现代化救赎之路。在此之前,西方现代化的先发优势及其衍生的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暗示 “鱼和熊掌兼得” 的现代化之路是不可能的。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完成了这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开创了一条极具借鉴性、包容性、开放性的现代化道路。1979年,邓小平指出, “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229。 “中国式” 现代化道路是一种新文明秩序的创造性体现,是既能享受现代性的成果又能把代价降到最低的新型现代化道路。鉴于此,中国共产党如何在百年历史中完成这一人类开创性历史任务, “中国式” 现代化道路有何特殊特征,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是值得进一步梳理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 “中国式” 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式” 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在线性时间层面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相重叠,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 “景观” 。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视角审视中国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 特色在历史长河中的进程更具特色。但是,所谓 “中国式” 现代化不是仅凭几字就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而应该深入到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加以梳理,才有历史底气和实践底气突出中国现代化道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突破性。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式” 现代化道路探索历程

追溯中国最早对现代化问题的讨论,1933年《申报月刊》的 “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 第二卷对现代化问题作了一些探讨。在《编辑后记》中总结道:虽然现代化的范围包含着政治、经济、学术等多个方面,但是最主要的还是 “工业化和生产力的提高。而工业化和生产力的提高,都是中国目前所最需要的,所以我们这一次讨论,特别注重在这一方面”[2]。由此可见,此时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是以发展生产力为主。自鸦片战争开始,国内社会各阶级有志之士立志探索救中华民族于危亡的自强求富之路,迸发出无数条通往现代化的路径模式。由于综合性的多种原因,这些求索实现民族救亡图存、国家繁荣富强的尝试多次与世界现代化发展机遇失之交臂。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资本主义道路,封建主义的回头路是走不通了。纵观中国近代的历史条件,中国长期遭受西方列强的压迫,加之国内封建主义力量尚余、对现代化道路探索的思想不成熟,硬件条件方面缺乏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条件,中国似乎难以摆脱历史洪流中的 “被摧毁” 趋势。在此种情况下,中国如何走出长期被殖民和被掠夺、甚至是民族危亡的泥沼?

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探索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具体国情又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使这条救亡图存的现代化道路走上了正轨。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式” 现代化道路才真正逐步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是唯物史观基础上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与中国独特历史语境、独特文化传统、独特具体国情的辩证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式” 现代化的显著特点是革命与建设并存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革命暴力手段取得国家独立,是探索 “中国式” 现代化道路的第一步。 “中国式” 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是立足于中国独立自主的国情、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是独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底蕴的现代化道路。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强调,取得 “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3]。此时, “中国式” 现代化观念的主要内容是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即工业强国是现代化国家。1956年,社会主义 “三大改造” 的完成奠定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方向。1960年,毛泽东第一次将现代化表述为 “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4],即 “四个现代化” 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处理好国家发展的 “十个关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已经衍生出脱离 “苏联模式” 、西方现代化模式,进一步探索 “中国式” 现代化道路的萌芽。1975年,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中华民族实现 “四个现代化” 的目标具体化为 “两步走” 战略构想[5]。但是,后期 “中国式” 现代化对后发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认识不足进而逐渐呈现激进性赶超倾向。

(二)改革开放后 “中国式” 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

20世纪70年代,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在全球范围内再次掀起波澜。新自由主义是古典自由主义的演化,实质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论证资本积累扩展合理性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完美,进一步阐释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及其 “普世价值” 的唯一性。改革开放之初,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想对 “中国式” 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带来冲击。单从 “外商直接投资” (FDI)看,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FDI从20亿美元一路增长至2009年的900亿美元[6]。面对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冲击,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 “把全党工作的中心转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的根本指导方针”[7]140。经历艰难的探索后,邓小平在1979年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 “小康” 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概念和新目标,即准确表述了什么是 “中国式的现代化”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指出: “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7]162-163此时的现代化目标已具体化为 “小康社会” ,邓小平视察郑州时提出 “八亿人口能够达到小康水平”[1]659的落地性目标。这不是历史倒退论的表现而是另一种 “前进”[7]536。

同时,邓小平提出 “中国式” 现代化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8]。正是这一历史性判断和方向性坚持,筑牢了中国共产党探索 “中国式” 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方向根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 “小三步走” 战略目标:即21世纪 “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再过十年 “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9],并强调 “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继续向现代化目标迈进”[10]。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基于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现状,进一步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又好又快” 、 “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11]15,以及 “以人为本” 的核心发展理念。 “小康社会” 的现代化战略目标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不全面小康到更全面小康、不平衡小康到更平衡小康。

(三)中共十八大以后 “中国式” 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现代化发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79亿元发展到2020年的100万亿元(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1月18日发布的数据),解决了中国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成就,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的 “奇迹” 。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的历史目标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10,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12]。而且,中共十八大报告用全面 “建成” 小康代替 “建设” 小康,表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尤为明显的是增加了 “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13]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 “三大攻坚战” 中全面脱贫攻坚工作任务的完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步和 “兜底性” 工作, “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14]28。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 “四个现代化” 的基础上提出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5],即 “第五个现代化” 目标。这丰富了 “中国式” 现代化的内容,推进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步伐。此外,习近平多次强调创新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因素和必经之路, “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16]。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在科技、航天、农业等方面也取得众多成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围绕新发展理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中共十九大提出,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7]9,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17]23。在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共十九大报告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点提前至2035年,并将中国现代化目标提高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也是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完成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纵观中国现代化道路,新百年奋斗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是一个动态的、阶段性的、阶梯式递进的量变过程。

二、 “中国式” 现代化的历史特征

“中国式” 现代化历史进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简单模仿西方现代化模式和 “苏联模式” 的历史性发展。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视域下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国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复杂系统过程,具有目标性和阶段性、历史性和未来性、局部性与全面性相统一的特征。

(一)目标性与阶段性相统一

在中国共产党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其依据世情、国情、党情而设定的现代化目标和阶段性成就。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定位是一个逐步完善、全面化的过程。从战略目标层面看,中国现代化目标是从 “工业化” 到 “四个现代化” 、从 “四个现代化” 到 “小康社会” 、从 “小康社会” 到 “全面小康” 、从 “社会主义现代化” 到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的渐进性转变;从战略实施层面看,从 “三大改造” 和 “工业化” 并举到 “三步走” ,从 “三步走” 到 “新三步走” ,从 “新三步走” 到新时代 “两步走” 战略;从内涵层面看,中国现代化内涵从单纯追求 “工业化” 发展到 “两手抓” 兼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到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目标在不同阶段有其特定的历史依据和阶段性侧重点。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局,秉承辩证思维高瞻远瞩地提出 “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4]28, “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4]29的新阶段目标。质言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阶段性目标,但并不故步自封于已有的成就,而是为下一个阶段制定新的目标,具有目标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特征。

(二)历史性与未来性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一个 “摸着石头过河” 、不断试错与塑形的过程,其历史性不仅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实施不同,更体现在从效仿西方、 “以苏为鉴” 到独立开创的三个历史阶段的飞跃。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对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科学总结和预测,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扭转和阻止的。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日益增多。中国在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历史轨道的同时,也日益成为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因此,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受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影响,如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维新运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是在前人试图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失败的经验之上,而这在一过程中处理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之间的矛盾也具有历史性的挑战和困境。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语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系列风险和挑战,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启之际,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历史重任是下一个百年历史的重要课题。因此,展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现代化道路,我们坚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必然会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定不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圆满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使命。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未来性体现在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图景中,其也体现了世界历史发展中现代化模式和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三)局部性与全面性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初提出实现 “工业化” 的现代化目标,是在 “苏联模式” 影响下第一次明确提出现代化目标。之后,1954年9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建设 “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8],即 “四个现代化” 目标。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考虑到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具体国情,进一步提出 “小康” 的概念。这是将现代化目标从全面转到局部的要求, “目标定低一点是为了防止产生急躁情绪”[1]586。但是, “小康” 概念的提出不代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后退,而是重要的一步调整。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 “从温饱到小康” 的第一次飞跃;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 “从小康到全面小康” 的第二次飞跃; “从全面小康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的第三次飞跃将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力赓续、全面开启。新时代,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和 “五位一体” 总布局既兼顾了四个方面的局部发展又兼顾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制定方面局部性和全面性的辩证统一。另外,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艰辛探索,中国现代化的中心从 “一个中心” 发展到 “三个中心”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11]12、 “以人民为中心” 。一方面,中国现代化的建设中心从单一到多重视角;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落实到既关键又全面的基点,即人的现代化。质言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现代化目标从 “工业化” 发展至 “五个现代化” ,从追求经济发展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发展目标等,这一系列从局部重点到全方位发展的现代化进程表明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局部性与全面性辩证统一的独特特征。

三、 “中国式” 现代化蕴含的中国智慧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政治保障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风雨经历在线性时间层面是相互重叠、相辅相成的。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使命型政党,与生俱来肩负着带领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经历过多少次换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坚定不移、一以贯之的目标,进而确定了现代化的目标、凝聚中华民族力量、保证了现代化的连续性。中国现代化虽然是后发追赶型的现代化,面临着资本主义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众多矛盾交织的问题,但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使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全过程的政党责任和政党担当。正如亨廷顿所言, “一个现代化中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一个强大的政党能够使群众的支持制度化”[19]。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主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语境中是一个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洋务运动的封建阶级、维新运动的资产阶级都未能解决中国现代化的主体问题。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严密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纪律规范,在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的民族危难中坚定地担负起现代化的重担,确立了现代化的主体性和领导地位。正如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4]20。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时期,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接力赓续、迎难而上,走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新点。

(二)坚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理念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归根结底,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致力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人的现代化。当前,人类社会仍处于马克思判定的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独立性阶段,还未完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渡到第三个阶段。因此,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仍然是中国现代化的价值旨归。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将 “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0]纳入 “十四五” 时期的社会发展目标。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实质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以追求最大剩余价值为目标的 “西方中心主义” 模式。与之不同的是,中国现代化的实质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强调,一定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21]。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进一步强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22]。邓小平多次告诫全党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为标准衡量党的工作成就。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决定要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中国共产党不懈的追求和新时代目标。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23]。由此可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核心目标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前提下推进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得以实现,从而形塑中国人民的现代化主体性、创新性,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永恒活力。

(三)形成独具文化特色的现代化观念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24]。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坚定社会主义方向的内在力量。这种文化自信不是单纯意识形态层面的盲目自大,而是 “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4]41,代表着中国现代化观念表征的历史性形成。中国现代化观念不是单一的政党意识形态,而是包含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本质上异于西方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现代化观念。从 “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再加上 “国防现代化” 到 “小康社会” 概念。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等新思想丰富了中国现代化观念的内涵。值得注意的是, “小康” 概念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 “大同” 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忠恕之道、天下大同的文化基因,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力量的新时代国际性现代化观念的表达。正是蕴含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基因的中国现代化观念,为其他国家探寻符合本国国情、继承传统历史积淀、遵循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在世界历史意义层面,这也是对历史目的论、历史宿命论、民族优越论、中国威胁论、中国霸权论等谬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回击和颠覆。

结 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中国式” 现代化道路不是历史宿命论、 “中国霸权论” 的产物,而是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甚至是全人类共同利益为世界历史发展探索的新型发展道路。无论是中国自身发展还是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性合作模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至关重要的关键因素和主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中创造的人类社会发展的 “奇迹” ,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量、共产主义理想的有力实践印证。

猜你喜欢

中国式道路现代化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道听途说
中国式民主
运筹70年,中国道路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