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肇州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的研究

2021-11-26贾永全吴昊彤韦春波杨辉李秀玲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园区

贾永全 ,吴昊彤 ,韦春波 ,杨辉 ,李秀玲

(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大庆 163319;2.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术理论研究部;3.大庆市肇州县科技局)

近些年来,肇州县县委、县政府坚持“农业创精品、工业强园区、三产优服务、城乡抓统筹、民生造福祉、强县富民众”工作思路,以建设“县域工业重点县、现代农业示范县和龙型经济发展先导区”为目标,团结创新,务实进取,在农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运行,更是为肇州县的经济腾飞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纵观肇州县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历史和取得的成就并与其他地区相比较,不难看出:肇州县已经找到了一整套符合自身状况、加速推进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对策和系统办法[1-5]。为进一步总结和凝练肇州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经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对肇州科技园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并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凝练了“肇州模式”,以期为区域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 “肇州模式”的凝练背景

(1)被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的“湖州模式”已经成为中国南方省份特别是江浙一带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也成为中国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样板,但中国北方尚没有一个成熟的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和样板。目前,中国北方省份迫切需要产生一个科学而成熟的模式与样板。

(2)曾经产生过“肇州速度”的肇州县,近些年来的农业发展成果的丰富积累,特别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杏山农畜产品加工园区的建设运行、肇州县新农村建设的探索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已经具备了凝练“肇州模式”的底蕴和基础。

(3)黑龙江省农业的发展和两大平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发展迫切需要新的思想、新的模式,凝练“肇州模式”将对推进黑龙江省农业及其他行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借鉴和指导作用。

(4)肇州县的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新的动力和更大的社会支持,需要凝练以往的经验、形成成熟的发展模式以此引领肇州县乃至大庆市的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当前,已经完全具备了形成“肇州模式”的基础和条件。

2 肇州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总结

2.1 组建园区、构建“漏斗”

2010 年,肇州县在杏山建设了规划面积10 km2的农畜产品加工核心园区,园区积极吸纳来自各地的粮食加工、畜禽屠宰加工、绿色食品和生物科技等加工企业。经过几年的努力,园区已经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农畜产品加工集群,也被评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经济开发区,已成为在黑龙江省具有影响的农业科技园区。2013 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大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肇州杏山农畜产品加工区积极抢抓晋级“国家队”的历史机遇,按照“科技兴园、产业强园、生态立园”的发展理念,立足优势资源、坚持创新引领,深入推进“145”发展战略,充分释放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这块金字招牌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创新力,投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总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带动富民强县的能力显著增强。

从区域发展来看,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就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漏斗”,通过“漏斗”,可以充分整合资源、集聚人才、吸纳技术、汇集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这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漏斗效应”[6-8]。目前,大庆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杏山工业园区已经成为肇州县乃至大庆市的农业产业发展的龙头,更是肇州县发展农业产业的“漏斗”核心。

2.2 多方合作、协同发展

2.2.1 政府推动

近些年来,肇州县委县政府根据本县农业环境和资源状况的实际,深入调研、集思广益、超前谋划、科学决策,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推进农业发展的政策,极大地推进了农业产业的高效发展,特别是启动杏山农副产品加工园区的建设,为全县的农业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动力。在谋划农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肇州县着重进行了:梳理产业结构、辨析发展方向、明确主导产业、科学合理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具有区域优势的“1+5”农业产业发展格局,为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2.2.2 龙头牵动

扶持和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份额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骨干养殖和加工龙头企业,拓展农业生产功能和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肇州县的龙头企业已经与120 家合作社、1.7 万农户建立了合作关系,农民间接获益超过2 亿元。

农业产业的发展就如一列行驶的列车,作为动力的车头就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车厢就是生产基地,铁轨和路基就是政策和社会环境,行驶方向就是市场的需求,车头与车厢的链接就是产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正是由于农副产品加工园区的建设和良好运行,为肇州县的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目前,肇州县农业产业的这个列车算是普通列车,可以称之为1.0 版本,未来将发展升级为动车、高铁,农业产业将升级为2.0、3.0 版本。

2.2.3 市场拉动

肇州县根据自身的环境状况和资源禀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重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生产项目、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农畜产品,增强了农业的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拉动农业产业的深度发展,使农业产业逐步做大做强。

2.2.4 科技驱动

近些年来,肇州县整合科技资源,汇集科技人才,搭建科技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普及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在县科技局的直接运作下,肇州县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科技工作:申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省级经济开发区,与多所大学和研究所开展科研合作,建设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孵化基地;积极促进园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研发、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产品升级换代;帮助生产基地引进先进技术,开展技术人才培训等,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与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北京育种中心、江南大学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探索开展了定向培养、联合培养、专项课题组进驻企业、实验外包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促成了大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历史经验证明:科技强企业、科技兴产业、科技富农业是肇州县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经济强劲发展的一大重要经验。

2.2.5 基地联动

肇州县立足本地资源和自然条件,确定了重点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玉米、杂粮、肉类生产、禽(蛋)和果蔬五个产业链,明确了农业产业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并因地制宜地进行了生产基地的科学区划、合理布局,实现了优化配置资源、集约协调管理、组织标准生产。

2.2.6 多方互动

在肇州县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在共同利益的面前,政产学研各方能够求同存异、凝聚共识、彼此协调,各方以利益为纽带、以合同契约为约束,各方同心、同向、同行,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共同推进了肇州县的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2.2.7 农民行动

农民是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既是直接承担者,也是直接受益者。在肇州的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出台各项扶持政策,引导农民组建生产合作社并积极参与到农业科技园区和新农村建设中来,采取多项有效措施,保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肇州县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发展。

2.3 加速融合、一体推进

农业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求内部结构优化,还必须与外部环境相适宜。肇州县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全面考虑国家和黑龙江省的农业发展的大环境,充分利用有利的发展机遇,促进县域经济与国家和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一体化推进肇州县的农业经济发展。

2.3.1 促进一二三产融合

统筹考虑农业、工业和服务行业的协同发展,在加强农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的同时,推进休闲观光、农业教育、特色饮食、绿色农畜产品、物流集散的快速发展并与营销和服务等环节相互衔接,使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深度发展。

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前,“绿色”的活用现象在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中都更加频繁地出现,由颜色词联想而被活用的“绿色”的“表示充满活力,生机盎然”的比喻义得到更广泛地运用,但仍无作属性词“指符合环保要求,无公害、无污染”概念的用例。例如:

2.3.2 促进与“一带一路”融合

肇州县充分发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能效优势,将肇州县的经济发展全面融入国家和黑龙江省“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将肇州县打造成为东北亚“丝绸之路”的重要基地和发展节点,充分利用良好的发展机遇全力推进肇州县的经济发展。

2.3.3 促进与物联网融合

近些年来,肇州县加快农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打造对俄、日、韩畜产品交易平台,促进全县物联网的快速发展。通过物联网拉动,肇州县的农业生产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使产加销体系更加顺畅的运行。未来,肇州县将在此基础上积极实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战略,使互联网成为肇州县农业发展的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3.4 产城融合

在国家农业科技园的建设过程中,肇州县将杏山镇周边的区域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采取了多种有效的举措,将杏山区域逐步建设成产城一体化、镇园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新型的社会发展格局,全面促进工农融合、城乡融合、产城融合。

2.4 优化模式、创新机制

肇州县在农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开展了多层次、多地域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探讨,特别是在农业科技园区的运行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逐步形成和优化了产业发展模式,创新了运行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4.1 优化农业发展模式

产业化模式:

优化模式:企业集团内部建立产业化发展模式,由集团统一规划、专业分工、协调发展“种(养)+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多方合作模式:通过政府主导,吸纳各方力量,协同发展。主要特点是:行政之手挥动、市场之手带动、龙头企业拉动、科技创新推动、农民农户心动、合作组织行动、城镇乡村互动。

科技创新模式:校县共建、院企合作、联合攻关、科技特派员、项目外包。

新农村共建模式:地企、校地、城乡、企社合作共建。

2.4.2 创新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

农畜产品加工园区运行采用行政派出机构和企业化运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简称“1+1+N”模式。即园区管委会,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为一方;成立基金管理公司,作为开发建设运营园区金融平台的管理机构为一方;引进或设立对接若干支产业基金,为 N 方。

“1”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园区管理委员会一方,主要的职责是协调、宏观管理和服务企业,通过运用行政手段,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1”作为园区基金管理公司一方,主要职责为指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设立的对基金的募集、基金份额的申购和赎回、基金财产的投资、收益分配等基金运作活动进行管理。基金管理公司采用多渠道募集资金用于支持园区企业的发展。

“N”作为引进或设立对接若干支产业基金,将按照相应的管理条例和管理办法,参与基金的使用,监督基金公司的经济行为,维护基金的合理应用渠道和投资人的利益。

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将采用如下的运作机制:

(1)运行公司制。在农业科技园区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投资管理公司,对园区开发实行项目管理和企业化经营。

(2)投资业主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严格实行“投资业主制”,鼓励具有法人资格的农业龙头企业集团及农业开发公司投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谁投资谁受益,产权清晰,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资体系。同时,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权或以承包的土地入股,与投资业主共同开发、互惠互利。

(3)科技推广承包制。鼓励大庆市所属的相关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农业科技专业人员到园区开展技术承包,与农民签订承包合同,开展农业科技推广与示范工作。

(4)连接农户合同制。龙头企业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与生产基地的农户签订产销合同,提供配套服务,以合同形式明确双方的责权利,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通过合同,将千家万户的农民吸纳到农业产业发展链条中。

(5)人才引进与聘用制。园区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从根本上增强园区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2.5 突出特色、绿色循环

肇州县农业产业立足自身优势,突出产业特点,着重发展以下四种经济:

2.5.1 发展龙头经济

以杏山工业园区为基础,增加龙头企业的数量,提高龙头企业的牵动力,促进龙头企业的相互融合,形成具有肇州特色的龙头企业群。

2.5.2 发展圈子经济

以杏山工业园区为平台,吸纳、带动、影响区域资源、企业和人才的集聚,打造“两省一区”畜牧业协同发展的人才共享圈、资源互补圈、商贸互动圈。

2.5.3 发展影子经济

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杏山工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将先进的管理经验、科学的运行机制、优化的发展模式、配套的技术体系,辐射、影响和带动区域性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2.5.4 发展绿色经济

充分利用肇州县优质农业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以可追溯体系为保障,在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各环节实施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生产优质绿色食品,使绿色经济成为肇州县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品牌。

3 “肇州模式”的凝练

通过上述的经验总结并考虑肇州县农业发展经验的辐射效果和影响力,“肇州模式”概括为以下内容。

3.1 “肇州”模式的定位

立足龙江、引领全国,形成“南有湖州、北有肇州”(简称“南湖北肇”)的全国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样板模式的新格局,全面引领全国的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3.2 “肇州模式”凝练

立足本地资源、突出本地特色,建设农畜产品加工园区,构建农畜产品加工集群,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完善物联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业的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以生产基地为依托、以农业合作组织和农民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在政府的科学谋划下,采取多方合作、协同发展的方式,科学区划、合计布局,积极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业产业群带,全面促进一二三产的融合。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优化产业发展模式、创新运行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共建、产城融合,着重发展龙头经济、圈子经济、影子经济和绿色经济,科学有效地推进区域的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4 结语

经过多年的发展,肇州县的农业产业已经成为黑龙江省西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标杆,肇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也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者和助推者,形成了明显的区域经济“漏斗”效应,具有典型的示范和样板作用,凝练并完善“肇州模式”是完全顺应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成功经验证明:农业科技园区是大庆市的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和引领者。统计数据表明:开展农畜产品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强农产品的附加值是推进农产业化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科学原理阐明: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推进“一二三产的融合”,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挖掘农业发展源动力的有效手段[10-15]。“肇州模式”必将成为我国北方地区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和经验,也必将有力地引领东北地区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肇州县将不断开拓进取、形成新经验,进一步优化和凝练“肇州模式”,进一步增强“肇州模式”的适应性和适用性。

猜你喜欢

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园区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走访申能集团和捷氢科技园区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孔学堂 纯粹的国学园区
农业产业基金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陕西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农业产业发展的电子商务契合度分析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