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扬琴作品创作中的传统音乐元素运用
2021-11-26王婕
王 婕
引 言
扬琴自1949年开始进行自身的转变,进行了乐器的形制、演奏技巧、作品特点以及表演风格等方面的进步与完善,不断拓展自身的表演领域,为后续的长期继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障,奠定了扬琴作品创作的有效前提。扬琴作品在演奏上主要在传统扬琴演奏技巧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践与作品的有机结合,进行了扬琴演奏方法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拓展了扬琴演奏的多种可能与作品形式。同时,我国各大高校开始重视扬琴的教学,形成了自身的音乐教学体系,部分高校建立了自身的扬琴表演专业团队,以专业人才的力量进行扬琴乐器以及表演形式的创新与改进,推动了扬琴表演人才和扬琴作品的双向共同发展。在目前的扬琴作品中,主要将我国的传统音乐作品与民间合奏乐、民歌、戏曲等进行结合与改编,形成扬琴的独特音乐作品与文化,比如我国的《绣金匾》、《秧歌》以及《水乡的春天》等均是经典的扬琴优秀作品代表。
1981年我国在湖北武汉召开了首届扬琴学术研讨会,由全国各地的专业人员及队伍对我国的扬琴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分析。该次会议针对自发展以来的民间扬琴流派及其特征进行了分类总结及命名,并对扬琴作品进行了多种新型尝试和创新,对扬琴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通过该次会议我们确定,要发展中国扬琴艺术必须从专业艺术家、创作高质量的优秀作品以及加强扬琴制作的科学性三方面入手,从各个角度为扬琴的发展与进步作保障。在该次会议开展后,我国进入了扬琴发展的蓬勃时期,创作了大量的扬琴优秀作品,并对扬琴表演技巧和形式进行了多种探索,形成了犹如《林冲夜奔》、《苏武牧羊》、《节日的天山》以及《黄土情》等一系列经典作品。在扬琴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不断进行了旋律创作向西方音乐结构的转化、单一形式向多元体系的进步等过程,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体系,为后世的扬琴演奏打下了坚实基础。
扬琴作品自形成、发展到成熟经历了多个阶段,进行了自我作品的整理、传统乐曲的借鉴以及民间音乐的再创造等多个环节,利用音乐创作技巧对扬琴音乐元素进行了重新创作及音乐内涵的表达,从各方面入手更好的诠释了音乐内涵和表演技巧,同时,具有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色的扬琴也成为我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和时代体现。
一、扬琴作品整体介绍
民间音乐的发展都依附于民歌的文化基础,民歌是将音乐与文学相互结合和综合发展的音乐文化,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专业音乐家和创作人对经典的民歌进行整理、特点提取以及创作改编等形成了更加具有时代特点和大众普及度的作品,模糊了民歌在音乐作品中的边界,实现了民歌在社会音乐文化中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但是,民歌的形成与发展与社会风俗、地域文化以及方言语调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审美也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民歌的风格特色,导致民歌的表演技巧、演奏形态及最终呈现效果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其中,《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对陕西地区民歌进行了大量收录,为以后的民间歌曲改编提供了丰富音乐作品素材。
陕北民歌在扬琴作品中的应用主要有《绣金匾》、《南泥湾》、《军民大生产》以及《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黄土情》等,其中尤其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黄土情》为优秀作品代表。《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创作于1972年的一首典型的扬琴独奏曲,该作品由【引子】、【慢板】、【快板】以及【尾声】等四部分组成,这种“慢—快—慢”的音乐结构模式在该时期的扬琴作品中被广泛使用。同时,《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也在作品中保留了陕西民歌的清澈的旋律,并通过转换音乐演奏技巧、变化音乐速度节奏等将整个作品进行首尾的贯穿,体现了该时期在扬琴作品创作和演奏过程中的整体特点及表演技巧。《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作为一项经典的扬琴演奏曲目在当今音乐教学中仍被广泛应用,并作为重要的扬琴作品收录于多个版本的音乐教学教材中,对如今的扬琴表演及创作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黄土情》是创作于2000年的又一部优秀扬琴作品,其主要应用了扬琴独奏以及协奏的表演形式。在该作品的协奏中将民族管弦乐队和西洋管弦乐队相结合,并融入了小型弹拨乐,进行了共同的作品创作及演奏。《黄土情》主要由【引子】、【慢板】、【赋格】、【快板】以及【尾声】等五部分组成,这是不同于《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另一种扬琴创作形式,体现了该时期扬琴创作的特点和潮流,表明将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元素与西方的作曲技巧相结合成为主要的音乐创作方法。同时该作品在结构上打破了传统的音乐曲调结构,在继承扬琴旋律创作的突出优点的基础上引入了左右手五连弹乃至九连弹的音乐表演技巧,使音乐作品的主题价值体现出更明显的赋格意义,同时,《黄土情》中应用了大量长时值的轮音和力度,并将其保持在ff-ffff进行了持续的双音演奏,这对扬琴表演者的专业技巧和演奏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黄土情》的独特音乐特色和表演技巧使其成为一部经典的扬琴作品受到社会相关部门的重视,成为扬琴专业学生的必学曲目之一,也在各大音乐表演会中被广泛演奏。
二、作品演奏技巧和文化特点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共有120个小节,其乐曲结构具有强烈的完整性,并且多次重复了同一音乐材料。该乐曲的【引子】部分在小字组a单音上进行轮音演奏起音,并在上行了两个八度后进入到四度倚音的小字三组d进行长轮保持,然后再进行四度跳进的回环下行。这种单音长轮的演奏形式要求在音乐作品中要模拟体现细腻、绵长的人声感觉,这就要求表演者具有较强的左右手触弦速度和良好的力度控制能力。陕西民歌的特点之一在于高音区偏向于抒情,而中、低音区则更加偏向于叙事,旋律呈现上趋型的上扬感,并且四度连续跳进与陕西民歌的长音相对应,更加体现出陕西人民的爽朗洒脱,借助音乐表现出了黄土高原的幅员辽阔和人们对生活的向往以及热爱。
该乐曲的【慢板】部分主要是主题旋律的表演段落,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的12个小节由轮竹、左右手单双音交替演奏,而第二部分的13个小节主要是对第一部分的再次重复,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左手拨弦、右手分解和弦的双声部,要对该部分进行合理演奏就要求表演者要能够在演奏的过程中保持琴弦和琴竹的角度一致,并控制中指与手腕的力量,使整个扬琴演奏表现出清脆、幽静的音色,并运用不同演奏技巧进行作品主题的突出及升华。
《黄土情》的音乐作品由169个小节组成,不同于其他的常规扬琴演奏曲目,《黄土情》的音乐结构中在【慢板】与【快板】之间增加38个具有赋格意义的小节,并对D-A的12个小节进行主题的重复演奏,强调主题旋律。其中快板部分包含76个小节,由6/4—4/4—2/4三种节拍反复交替出现,进行有规律的技巧演奏。
《黄土情》的【引子】末句保持了长轮音的演奏,运用“5--1--2--5”的四度、五度旋律,并进行了两次大二度的倚音转换,体现了陕西民歌在演唱中的润腔,并借助长轮音的演奏模拟民歌唱腔,体现出了扬琴音乐演奏的绵密技巧和颗粒连接感,有利于表达线性旋律。
《黄土情》的【慢板】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具有16个小节,主要进行了左右手的连弹,第二部分则由26个小节组成,并在演奏过程中不断进行复调色彩的推进,表现出了长轮音的特色。在该部分的连弹技巧上,主要采用了化整为零的方式,通过平稳演奏者的左右手,保持演奏过程的绵密颗粒感,以及加快触弦速度和控制演奏力度等,进行整个作品章节的演奏。在【慢板】的第一部分没有设置多余的音乐留白,直接体现出音乐作品中音色的质朴和刚劲,与陕北民歌中苍劲有力的风格特征相对应,而第二部分则逐渐进行情绪的表达,有收有放的进行了音乐色彩层次的体现。
在【快板】的表演部分则主要应用了规律转换、四度上行和带小三度的跳进等单双音交替作用的技巧。陕北民歌中常运用整散节拍的过渡技巧,尤其体现在烧个与小调的复合元素运用中,该部分表演技巧能够将传统的节拍规律打破重造,通过左右手的同起同落保持演奏作品的曲调协调与平衡,从而突出其力度,能够形象的表现出陕北人民的朴实与热情,具有明显的地区文化特色。
三、作品情感分析和文化内涵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以及《黄土情》均是对特定时期的民歌进行改编而形成的扬琴作品,因此两部作品均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和艺术特征,能够反映出当时的时代审美和文化追求,与其他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明显的不同。同时,《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黄土情》均借助陕北民歌的特色对作品的曲调、节奏、节拍以及演奏技巧等内容进行再度创作,并积极借鉴了西方的优秀音乐文化对演奏方式和表达形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创新,在音乐作品中不仅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元素的特点及风韵,保留了陕北民歌的地域审美和大众感染力,更与西方文化积极融合,体现了独特的艺术美感和文学价值内涵。陕北民歌是我国民歌精神的主要延续,加之陕北地区的宽阔和人民的朴实、豁达、深情、细腻为扬琴的演奏更增添了人文的价值,成为传播陕北文化的主要途径,对发展地区文化和区域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扬琴作品创作的进步,我国的扬琴作品逐渐体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突破了单一旋律的反复循环的演奏技巧,实现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总是,扬琴乐器制造工艺的进步、乐器性能的提高和优化更为扬琴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优秀的外部条件,能够有效的促进扬琴演奏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随着社会文化理念的进步以及人们音乐素养的提升,扬琴作为我国的一项重点音乐组成部分受到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我国高校加强了对扬琴演奏的课堂教学,并建立了一系列的外部培养机构进行学生的继续教学和培训,为扬琴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
四、扬琴作品的综合评价与创作总结
扬琴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点组成内容之一,其自发展以来就与我国的社会文化进步密切相关,体现了我国的时代特征地和文化审美取向。以项祖华先生为代表的优秀扬琴表演和演奏人员对大量的民间作品进行收录、整理与归纳,对其中体现的民族音乐元素进行提取与再次创造,通过对其与扬琴作品进行融合,逐渐形成了一套专业的扬琴表演演奏体系,能够对扬琴作品的结构、曲调、节奏以及整体呈现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后世留下了巨大的扬琴表演宝库,为扬琴作品的传承与继续创作提供了重要哦保障。
结 语
扬琴作品是我国民间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在演奏技巧中不仅融合了民歌和民间音乐的特色,同时与西方管弦乐有机结合,体现出独特的音乐特点和价值内涵。本文对《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黄土情》的具体作品分析,总结出一类具有借鉴性的扬琴创作和演奏技巧,并概括了扬琴在思想表达和文化体现上的重要意义,对扬琴作品的分析与创作具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