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绣金匾》中的“金匾”意象
2021-11-26林瑛
林 瑛
引 言
王建中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他从10岁就开始学习钢琴,于1950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先后就读于作曲系、钢琴系。曾担任过中央乐团任创作员,后来返回母校执教。①西洋音乐与民族民间音乐的融合是业界一直积极研究的问题,在王建中创作改编作品中,他善于将具有中国民间特色的音乐与西洋音乐、表现技法等融为一体,表现地方的独特地理环境与人文风情,并取得了成功,且深受海内外听众的喜爱。使得他的作品不仅在音乐界、钢琴教育界,而且对很多音乐圈之外的爱好者、甚至一些并不怎么爱好音乐的人来说都可谓耳熟能详。同时他的众多作品已成为我国钢琴专业教学、社会普及音乐教育内容以及国内重大钢琴比赛的规定曲目之一。他一生写下大量钢琴作品,如:《翻身道情》,《百鸟朝凤》、《梅花三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绣金匾》等改编作品;《诙谐曲》、《变奏曲》、《托卡塔》、《小奏鸣曲》、《组曲》、《情景》等创作作品。他不仅在艺术实践上具有突出成就,同时也专注于学术,发表了多篇论文,出版了多本著作,是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杰出代表。本文研究的《绣金匾》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的抗战生活以及战争胜利后人民生活幸福的景象,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领导人的拥护,对战士们的敬佩以及对甜美生活的感恩之情。
一、意象与“金匾”意象
(一)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事物经过创作主题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来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也就是用来寄托主观的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来说,“意象”的名词解释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化意向的具体形象,简单地来说就是“借物抒情”。“意象”理论在西方国家起源于诗歌,比喻的手法在西方诗歌文学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明喻在荷马的诗歌中比比皆是,例如:“正如树叶的枯荣,人类的世代也是如此。秋风将树叶吹落到地上,春天来临,林中又会萌发,长出新的绿叶,人类也是一代出生,一代凋零”。用树叶的春夏秋冬比喻人类的世代繁衍,秋冬来临,树木枯黄,寓意着人也进入老年,而当春季降临,暖阳洒向大地,冰雪融化、万物复苏,新生命也开始慢慢诞生。“隐喻是诗歌之本”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指出,他曾说过:“一棵橡树的生长并不是茫无方向的,而是橡树本性的实现”,用橡树的生长规律暗示人的成长轨迹会受到先天条件以及后天环境的影响,而最终所到达的人生高度和实现的人生价值是人内在的体现。不论是明喻还是隐喻都是意象,是表达情感的方式。在中国“意象”的起源早在《周易·系辞》中提到,一开始是卦象,用阴阳来记录天地万物及其变化的规律,后来发展到了哲学、历史的范畴,诗歌也借用、引用之。在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自然意象便是“梅、兰、竹、菊”,例如诗人陶渊明用菊花表达自己渴望远离尘世的心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或是陆游表达自己尽管历经坎坷、不得志,也不愿与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零落尘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采用“意象”,寄情于物,在中外作品中都大量运用,为纸上的留白赋予丰富的遐想。
(二)“金匾”意象
“金”字出现,通常会想到黄金、金樽、千金、金缸等象征富贵又俗气的物品。在古代,唐代诗仙李白的诗中经常会提到“金”意象,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在李白的诗中,可以看出他的豪迈狂放,彰显豪华富贵的生活。但在李白的笔下,“金”有时也是理想抱负的表达,他傲骨嶙峋、蔑视权贵,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他清高和志气,如:“鲁连卖谈笑,岂是顾千金”;“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②“匾”是指题字的横牌,如:匾额,通常挂在门或者墙的上部,在亭子的屋檐下也可以挂,宋代诗人葛绍体在诗《东阳道中二首其一》中写到:“溪头亭匾佳山水,水绕山围巷陌清”,“匾”在不同的地方悬挂,其题字也都会有所不同,它不仅是是一个指示标志,也是文学标志,甚至是文化身份的标志,例如状元府中的牌匾上会刻有“状元第”,象征着这家主人学识渊博,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但是当金匾二字放在一起,“匾”的书香气冲淡了“金”的庸俗气,既有尊贵的意味也是才学的象征。且“金匾”在古代通常出现在皇宫中,在民间一般存在于状元或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物家中,由皇帝赐予,金色的底盘或边框,黑色的字体,是正气和荣耀的标志。“金匾”在这首钢琴改编曲中,更多的是对战争胜利、给予人民美好生活的领导人的称颂以及对勇于奉献的军士们的赞扬,代表了领导者英明的决策,智慧的领导,士兵的勇猛。
二、“金匾”意象的审美价值
(一)陶冶爱国情操
钢琴改编曲《绣金匾》由陕北民歌《绣金匾》改编而来,歌曲《绣金匾》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所要表达的情感主要有二:一是歌颂领导人的主意高,称赞人民子弟兵的骁勇。当时战争肆虐、生灵涂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直到1935年10月份,红军长征的主力军到达陕北后,建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遵义会议”后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在思想上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不断进步;在军事上逐渐解决武装薄弱等问题,带领军队、人民成功突围,给了全中国成功的希望,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带来一线光芒。毛主席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生存、谋幸福,人民对毛主席的爱戴与拥护比金坚,赞颂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会有无数同行的伙伴,虽然道路曲折,但总有人愿意相互扶持。战争中,除了要有睿智、贤明的领导人,还需要愿意为了成功而奉献的士兵们。“有国才有家”的理念在中国早已深入人心,战争时期,千千万的人民子弟兵抱着要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保家卫国的理想背井离乡,奋勇参军。他们服从命令、不惧艰难、骁勇善战,热爱祖国和人民,形成了军爱民、民拥军的美丽景象,表达了陕甘宁地区人民对战士们的感激之情。二是人民对军士们的爱戴。因为有了战士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太平的陕甘宁,人民才能拥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宁静且幸福的生活。将对战士们的感激之情“绣”在“金匾”上献给部队,这不是挂在墙上的金匾,而是“刻”在战士们心中军民一心为幸福的感动。
(二)传递和乐之美
解放后的陕甘宁地区,人民生活幸福,日子甜蜜,犹如沐浴在春风里,八路军的到来,给人民灰暗苦痛的生活带来了光明。八路军战士帮着人民进行生产劳动,仿佛看到在烈日炎炎的中午,战士们在田地里帮助农民劳作,家里的妇女们准备好茶水粮食犒劳战士们,一派祥和的景象。战士们带领着村庄里的人们一起建起了自卫队,教授防身之术,让人民群众可以提高一些保护自己的能力。年轻的男子们英勇参军,加入到保家卫国的斗争中,连二流子都成为了英雄;妇女们为了让战士们穿上更加柔软保暖的衣服、鞋子,尽心尽力地、不辞辛劳地纺纱又织布,坚定的目光注视着手中的木梭,看着布匹一件件织出,温暖的大衣一件件做好,心中想着战士们穿上更加舒适的情景,脸上多了温柔之意。人民生活好了,教育水平也提高了,生活不再是单纯的男耕女织,只要愿意大家都可以去上学,增长见识,状元也不是男性的专属,女性也能当状元。逃离了敌寇的魔抓,人民变得更加自由,家人相见团聚变得简单轻松,八月十五买上一块月饼,一家人坐在庭院里吹着秋叶的凉风,看着天空挂着的一轮明月,和和美美,全然一幅合家欢的画面。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照顾村庄里老户们的吃穿用度,帮助困难的人民改善生活条件,冬学也开办了起来,上学路上一群孩子追逐打闹,笑声、闹声传到大街小巷,人民开开心心过新年。将这和乐的场景全都“绣”在“金匾”上,将人民美好的生活“刻”在“金匾”上,随着年月的增长,幸福不断增多,“金匾”上的甜蜜也不断拉长,传递出和乐之美。
三、“金匾”意象的内在意蕴
(一)崇高的敬意
钢琴改编曲《绣金匾》中表达崇高的敬意的内蕴主要是通过首部和再现部中舒缓的旋律传递的。该作品的首部和再现部都是降B商调式,旋律由一段甜美、舒畅、清澈的音乐进入,速度为行板,整体较慢,一开头由琶音引入,为乐曲营造了梦幻的氛围,引人遐想,而装饰音的配合犹如春风吹向升在半空的旗帜,迎风飘舞,宛如降落人间的仙子,高贵优雅,仿佛是对八路军战士们的到来表示期盼。在节奏上,采用多种不同的节奏型配合写成,整体节奏密集,以十六分音符为基础,与三十二分音符构成的三连音或附点十六分音符配合而成,平稳中又充满动力,犹如缓缓诉说心中对战士们勇于牺牲的感动,表达心中无限的敬意。其中也不乏休止符的出现,犹如书画中的留白。当表达心中爱意、情谊、激动或其它情感时,不一定要滔滔不绝,有时留白会起到更加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带来的空白感和朦胧感在文学或其它领域的艺术上给予人们充分的想象空间,仿佛是当地人们被军士们英勇奋战的精神所感动,心中的感激之情难以溢于言表,留白可以很好地填补表面无法表达的情感。从力度上看,运用mp的力度带入,逐渐加强至mf,仿佛是心中对将士们的敬重以及将士们离开边区后对他们的思念愈发强烈。该乐段的织体形态以柱式和弦为主,配合着较慢的速度,呈现出庄重的效果。除此之外,多声部的结构使音响更加饱满动听,且旋律声部在高低声部多次交替进行,从旋律线上来看,乐句较长且连续多次上下起伏,比喻着人民群众对于战士们的敬重、崇拜、亲切与感恩之情犹如一座座层峦叠嶂的山峰连绵不绝,又或是层层激起的浪花波涛不断。
(二)青春的朝气
钢琴改编曲《绣金匾》中表达青春的朝气的内蕴主要通过装饰音加花的手法以及中部的快板片段传达的。装饰音在作品中大量出现,并且大多是前倚音,为乐曲增加了灵动感,好似有一只俏皮的精灵在森林中翩翩起舞,天地为台,风和雨滴为它伴奏,小鸟为它优美的舞姿欢呼,鲜花嫩草绿叶为它鼓掌,称赞着小精灵的活泼与乐观。且这些装饰音多为下行,似乎是模仿中国民歌中有大量转音的特点,转音在民歌中表现出甜美的意味并且巧妙地推动音乐进行,也模仿了中国民间乐器古筝的刮奏技法,与中国民间风格的融合,使得音乐具有强烈的韵律感,是技法与情感完美结合。该作品的中部是一段小快板,节奏上由大量的三十二分音符和切分音构成,是一个快速跑动的乐段,营造出人们快速奔跑的场面。仿佛是年轻的男性们充满激情,热情参军,在训练场上练习射击等能力,不断挥洒汗水。而年轻的女性们也不甘示弱,积极做着后备工作,为亲爱的人民子弟兵准备粮食,准备过冬的装备,为他们的水壶装满水,犹如勤劳的小蜜蜂,不辞辛苦地为战士们准备着充足的后备力量。音乐在力量上也不断渐强,抗战的热情不断高涨,必胜的决心不断增强,年轻力量们不畏艰险,毫不怯懦,不论是在前线战场上的视死如归战士们还是在家中争分夺秒准备供给的女性们,都无私奉献自己的力量,散发出青春的朝气。
结 语
纵观钢琴艺术史,中国钢琴作品属于本民族的音乐语言,更是每个学习钢琴的中国学子必须要接触并深入练习的作品。③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特别是钢琴改编曲,学者需要理解的不仅仅是作品本身,还有作品的由来,从而了解原创作品的特质和内涵。本文讨论的钢琴改编曲《绣金匾》正是根据陕北同名歌曲创作的,音乐中模仿了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以及民族器乐的演奏法,传递出浓厚的陕北风情。文章通过对“金匾”意象的解释,对“金匾”意象审美价值的讨论以及从音乐本体中对“金匾”意象内在蕴意的阐述,流淌出陕甘宁边区人民对英明的领导人以及英勇的战士们的感激与敬佩之情,也传递出对和美生活的感恩,且作品中传达出的军爱民、民拥军的精神值得当代青年学习。■
注释:
① 陈保良.21世纪初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
② 李晓红.李白诗中的“金”意象[J].新课程(中),2014,(07):168-169.
③ 袁艳超.中国钢琴作品《绣金匾》演奏浅析[J].北方音乐,2016,(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