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童话》的历史根源和寓意
—— 以第159号故事《玛丽亚•莫列夫娜》为例
2021-11-26刘名扬
刘名扬
普罗普(В·Я·Пропп)选取了A.H.阿法纳西耶夫(А·Н·Афанасьев)的《俄罗斯民间故事集》中的一百篇魔法故事,通过对故事形式的深入挖掘提炼出魔法故事的结构要素和组织规律。随后他又“将故事与往昔的历史现实进行比较,在其中寻找故事的根源”。a[俄]弗•雅•普罗普:《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贾放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页。这种共时和历时的交叉结合架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故事诗学的理论体系。在普罗普看来,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但背后蕴含的历史往昔却是复杂的。往昔的历史现实包括社会法规(如婚姻制度)、宗教法规(仪式或习俗)、神话的可能性起源等。本文以《俄罗斯民间故事集》中第159号故事《玛丽亚•莫列夫娜》为分析例本,从普罗普的《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里提及的婚姻制度、成年授礼仪式、神话原型三个角度来揭示故事背后的历史根源和深层寓意。
一、历史根源之掠夺婚姻制
故事并非偶然出现的文学叙事,也非简单的娱乐性消遣,它的诞生往往与当时的社会制度紧密相关。正如《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指出,“要寻找故事的各个单独母题及所有故事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下被创作出来的。”b同上。因此探讨故事背后的社会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制度是个抽象、笼统的概念,涵括的范围也非常宽泛,因此需要抓住制度在某个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比如婚姻制度、宗教制度等,并将故事中的母题与之做比较。研究者需透过这些保存着当时社会制度的痕迹来揭示故事母题的意义。通过对比发现,《玛丽亚•莫利夫娜》的一些情节与人类社会早期的掠夺婚姻制度有着密切关系。
掠夺婚姻故事源于当时的抢婚制度或抢婚习俗。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男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女性渐渐从属于男性,于是人们的居住方式渐渐从以女性血缘为纽带过渡到从夫、从父居。表现在婚姻关系上,“男子从妻居改为从夫居,建立以男子为中心的个人家庭,于是便出现了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过渡。”a李光军:《论原始掠夺婚》,《贵州民族研究》,1988年第3期。在过渡的过程中有一些女性及家属不愿意更改传统的生活方式,“于是男子要用强制的手段来实现这种过渡,便发生了强制妻子从夫居的掠夺婚。”b同上。这种氏族社会的婚姻制度在《玛丽亚•莫列夫娜》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形成了现今所能看到的故事形式。
故事开篇就交代了故事产生时的社会婚姻制度,也许从语文学的角度可以窥见这种婚姻制度的表现。即将离世的父母将三个妹妹委托给伊万王子照顾,唯一的叮嘱就是要让他们嫁给第一个来求婚的人。接下来,以鹰(сокол)、雕(орел)和渡鸦(ворона)动物形态出现的三位异族王子变身为人,以“我以前是客人,现在却是求亲者”的身份带走了三个妹妹。第一位求婚者是鹰王子,俄文原文сокол,此词来源于阿尔泰语,在阿尔泰语系下的三个语族中有着明确的指称对应,而当地民族也是以类似的发音来称呼鹰的,这对斯拉夫民族来说就是意指东方的鹰,对应在故事中是指来自伊万所在氏族东部、以“鹰”为图腾的外族。第二位求婚的雕王子,俄文写作орел,为原始印欧语固有词,与英语的eagle一词遥相对应,故事中意指为伊万所在氏族的西部、以“雕”为图腾的氏族。而渡鸦ворона一词原是高加索地区的土著语言词汇,后被斯拉夫语借入而沉淀为其中的有机成分了,所以故事中意指为伊万所在氏族南部、以“渡鸦”为图腾的氏族。c三个词汇的起源请参考《俄语语言学术语宝典》(Compendium of Russian Linguistic Terms)和《俄语词源学词典》(《Этимолог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弗雷泽在《图腾主义与异族婚》中指出图腾制度的社会性表现之一,就是氏族成员要在别的图腾信仰氏族中来寻找妻子或丈夫,同一氏族成员不能相互通婚。dJ.G.Frazer’s,“Totemism and Exogamy,”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22(1).可见故事的开篇就已交代了以这三只鸟为图腾的三位王子分属于不同的外族。这些语文学上的解析能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他们“抢”走三个妹妹的行为符合当时的婚姻制度,即择取新娘是在氏族外进行。而在另一篇主体情节与之相似的异文中,三位妹妹是在伊万王子外出狩猎时直接被抢走的。e参考«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русской сказки»(https://www.sites.google.com/site/russkieskazki/home/russkie/pro-kosea-ivana-carevica-i-maru-morevnu,发布日期:2018年4月28日,浏览日期:2020年7月2日)中Я.Архив( 阿尔细夫)收集的«Про Кощея, Ивана Царевича и Марью Моревну»(《关于科谢依、伊万王子和玛丽亚•莫列夫娜的故事》)。其主体情节与159号故事大体相同。开篇介绍了三个妹夫在伊万王子外出狩猎时抢走了他的三个妹妹。可见,故事背后的社会婚姻制度就是要求适龄的青年男子不能在本氏族内择选婚配对象,要“抢”走其他氏族的姑娘。而三位王子——鹰、雕和渡鸦分别是所在氏族的图腾,与伊万王子分属不同的部族。
基于语文学上的考证,故事中的其他情节也佐证了这一古老婚姻制度的存在。
故事在上半篇出现了伊万的第一次婚姻。伊万在寻找妹妹的路上看到田野上躺着一支被玛丽亚打败的军队。这段情节并不突兀,作为善战、美丽的玛丽亚,来争抢她的人自然也要与之经历一番战斗。只是这支军队抢婚失败受挫,躺在田野上奄奄一息。而伊万王子没有遵守抢婚制,径直走进玛丽亚的大帐,与之两情相悦后依附在妻子的国家里生活。对比之前三个妹夫抢婚的过程可以看出,伊万没有向玛丽亚•莫列夫娜的长辈们(比如氏族长老、父母、兄长)发出结婚请求,即没征得他们的同意就结了婚。考虑到抢婚制是“发生在原始社会男子从妻居向女子从夫居过渡的时候”f林耀华:《原始社会史》,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4页。,伊万的第一次婚姻没有经历抢婚的过程就选择了“从妻居”,这种逆时的举动违背了当时的婚姻制度。所以伊万王子与玛丽亚的第一次婚姻是不被氏族认可的,这也为后面他寻妻、救妻的苦难经历埋下了伏笔。
而整篇故事的核心部分是伊万与科谢依抢妻的四次经历,抢婚的过程也成为了这一古老婚姻制度的再现。伊万在妻子外出打仗时,违背了她的禁令,打开了锁有不死者科谢依(Кощей)的储藏室。被关起来的科谢依是玛丽亚想杀死的人(十年不给饮食),同时也成为了伊万的加害者(追杀伊万)。因为伊万无法对抗他的力量,所以玛丽亚才会发出禁令。科谢依挣脱了锁链,并与伊万展开了夺妻之战,先后三次抢回玛丽亚(出现了抢妻的三重化情节)。所以故事中的科谢依是作为与伊万同抢玛丽亚的另一个抢婚者出现的。
科谢依作为一个反面形象经常出现在俄罗斯民间故事中。故事中他是一个狡猾诡谲、心肠狠毒的抢夺者。他的名字来源于“кость”(骨头),这意味着他瘦骨嶙峋,形容枯槁。但枯瘦干瘪的他动作却非常灵活,常骑一匹三条腿的瘦马,抢夺王后或公主,无恶不作。有科谢依出现的故事中往往伴随他骗取别人信任、抢走女性的情节。a参考А.Н.阿法纳西耶夫«Русские народные сказки»(《俄罗斯民间故事集》)中第156、159号故事及异文。他的名字前常会附加一个限定词бессмертный(不死的,直译为“不死者科谢依”)。可见科谢依绝非普通人,而是一个拥有神性或魔性的人物。
而玛丽亚•莫列夫娜的父称为Моревна,此词源于Мoре(大海)。在印欧语中如拉丁语mare、英语marine等也是“大海”的意思。在斯拉夫文化中,意指多神教中的大女神(Великая богиня)b俄文维基百科,https:// ru.wikipedia.org/wiki/Марья_Моревна,发布日期:2013年9月13日, 浏览日期:2020年6月28日。,代表着丰产和死亡,其背后蕴含着神性的文化寓意。也就是说,故事中的玛丽亚并非普通女性,而是神性的人物,这就与“不死者科谢依”形成了文化信息上的呼应。
通过这些分析可见,身为不死者的科谢依与拥有神性的玛丽亚同为一族,所以他凭借自己魔性的身份和力量以及那匹非凡的马,充当了玛丽亚的另一个抢婚者。而伊万在经历了三次夺妻失败后,他终于明白若想成为氏族里成熟的男性,同时拥有被氏族认可的婚姻,那就要参加成年仪式获得马匹,遵守抢婚制度夺回妻子。科谢依能够三次抢回玛丽亚,是因为他有一匹神奇的马,这是他从亚加老妖婆那里得到的。而伊万缺失这一切,导致抢婚失败甚至被杀。所以伊万复活后回来寻妻的第一件事就是问如何得到马。或者说他希望通过经历与科谢依同样的考验,得到一匹属于自己的马,继而经历抢婚再夺回妻子。于是故事中的伊万开始经历成年仪式,这也遵循了故事的叙事逻辑,从而引出他即将经历考验成为氏族认可的成年人的情节。
二、历史根源之成年授礼仪式
故事中除了体现当时氏族社会的婚姻制度之外,还可窥见成年礼仪式的踪迹。正如普罗普说,“故事保留有相当多的仪式或习俗的痕迹”。c[俄]弗•雅•普罗普:《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贾放译,第10页。而成年礼仪式是氏族社会中较为常见的仪式之一。时至今日,成年礼仪式依然在民间延续。年轻人需通过一系列程序性的仪式才可以步入成年社会,享受成年人的各种权利。而这篇故事也带有明显的成年授礼仪式的特征。
在民间故事里,情节往往建立在主人公的空间转换之上。或者说,空间搭建了故事的主体框架。故事中的主人公要从自我空间剥离,辗转进入到历险的异己空间,最后跨入到神圣的授礼空间,通过从始至终的空间转换来完成自己的成年使命。这种不同空间的跳转会迫使主人公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并通过完成上一空间里的考验来成功踏入下一个空间。期间他要接受挑战,通过考验,解决难题,最后成长为氏族里成熟的成年人。所以主人公的神奇经历往往从父母离世、告别自己熟悉的生活开始。故事开篇也可以看到,国王和王后的临终嘱托,意味着伊万已经不再是孩童,他必须要像成年人一样,告别过去和妹妹们朝夕相处的生活,这推动了伊万迈向成年的第一步。在跨出熟悉的自我生活空间后,他又适时地进入到一个开始经历成年人考验的另一空间。他看到了玛丽亚的白色大帐,与之结了婚并依附在她的国家里生活,而这成为了整篇故事中异己空间的隐喻。
在区别于先前自我空间的异己空间里,玛丽亚给了伊万不要进入储藏室的禁令,但好奇心驱使他违背了禁令,放走了关在储藏室的科谢依。从心理学上分析,禁入的母题可以被视作个体的潜意识,意味着他人不能触碰,否则将面临危险和灾难。投射在故事中,这种危险和灾难的提示是以禁令的形式出现。但伊万必须要违背禁令,才能进入到下一个神圣的授礼空间。而这正是进入成年礼仪式的关键所在。
处于阈限期内的伊万站在儿童与成年的边界,他知道进入神圣授礼空间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三次夺妻失败,未成年的他开始经受“死亡”考验,他被科谢依剁成碎块,进入到“死亡”的生理状态。这个过程是他必须要经历的。因为成年授礼仪式的古老形式往往伴随着人的“死亡”。被授礼者要通过非人的折磨来经历类似死亡的濒死体验。或者是经历挑战自身极限的考验,通过“死亡”来跨入成年人的世界。“成年礼仪式就是经受在死亡之国短暂停留的考验。”a[俄]弗•雅•普罗普:《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贾放译,第466页。整个“死亡”过程会表现得异常可怕和血腥。但故事并未伴随着“死亡”而结束,而是要求主人公脱胎换骨实现重生。于是三个妹夫通过伊万探亲时留下的随身物件知道了他的死讯,用复活神水让他死后复生。“死后复生”是成年礼仪式中的关键环节,反映了古代人类超凡的人生观。在他们的观念中,年轻人只有死去才能告别不成熟的过去,迈入成年人的世界。重生要经历死亡的痛苦。令人惊奇的是,这种“死后复生”的母题并非孤例,在世界各地的许多故事中都很普遍,都表现了主人公从孩童到成年人的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封神演义》中哪吒死后复活,从一个不守规矩的顽童摇身变成辅佐文王伐纣的得力助手;埃及的奥西里斯、《卡勒瓦拉》中的勒明盖都曾被肢解,复活后获得新生……民间文学中主人公死而复生的例子数不胜数。可见,“死后复生”意味被授礼者要跨过“死亡”的门槛,以凤凰涅槃的姿态彻底告别过去,成为氏族中真正成熟的成年人。而这段经历也使得王子在身心上得到了不同于之前的成长,并意识到自己抢妻失败的原因。可见,“死后复生”成为他开启神圣授礼空间的钥匙,并经历授礼空间里更为重要的成年考验。
经历了死后重生,伊万跨越火焰河来到隐秘的森林,寻找能给他神奇马匹的老妖婆。作为俄罗斯故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老妖婆的出现往往与授礼活动有关。b同上,第234页。老妖婆的房子周围插着挂有人头骨的栅栏,这与授礼仪式中男孩子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男性公房有着相似的特征。a[俄]弗•雅•普罗普:《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贾放译,第133页。故事里出现的这些情节元素都在暗指森林绝非一个普通空间,而是超越于世俗空间、同时具有神圣性质的授礼空间,它的暗黑代表着神秘和神圣。主人公必须要进入到这一空间去经受氏族成年人都需经历的考验。首先他就要面对老妖婆的询问,“你是自愿来的还是有所求。”在《俄罗斯民间故事集》中,主人公跨越到授礼空间经受成年考验时,最先都会听到来自授礼者的提问,“你是出来做事还是闲逛”“你是避难到此还是有事相求”“你是自己来的还是怎么来的”。b《俄罗斯民间故事集》中第171号故事《关于英雄好汉、返老还童的苹果和复活神水的故事》,《俄罗斯民间故事集》中第128号故事《三个王国——铜王国、银王国和金王国》,《俄罗斯民间故事集》中第140号故事《曙光、夜晚和半夜》。而从俄文原文中也可看出这绝非随意的问候,而是仪式举行前主持者对被授礼者说的一句例行之语。被授礼者往往要报出前来的目的,给出明确的答复。随后主持者就要发布考验内容,投射在故事中就是老妖婆要赋予伊万三次牧马考验。而伊万也做好了迎接考验的准备。作为被授礼者,他深知考验并不容易通过,必须要有相助者来加持。在路上他救了三个后来相助于他的动物。这三位动物分别是带着幼雏的外国鸟、带着小狮子的母狮以及蜜蜂。它们并非偶然出现,它们帮助伊万的原因是因为伊万没有吃它们的孩子。《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中说,“动物不能吃的禁忌,是因为这些动物会成为相助者,是图腾祖先。主人公放走动物也不是怜悯,而是源于某些契约因素,你们要帮助我。”再从语文学进行分析,可看到这三个相助动物实则和三个妹夫存在一致的对应和等同关系,所以它们也会成为伊万的相助者。首先出现的外国鸟(Заморская птица)的中心词“鸟”来源于拉丁语,前面的限定词“外国”赋予“鸟”一个舶来的身份,这与三个妹夫中最先出现的鹰王子(сокол)相对应。第二个帮助的蜜蜂(Пчела)是古老的斯拉夫本土词汇,与第二个求婚的妹夫雕王子(Орел)相对应。最后出现的母狮(Львица)一词,起源于闪语,经过希腊语的中介,最终被斯拉夫语吸纳。这个流传的途径恰好与起源于高加索语但很早就已进入斯拉夫语最后被深度本土化的渡鸦(Ворона)对应起来。这种对应关系证明了三位妹夫和三种相助动物是等同的。c参 考«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русской сказки»(https://www.sites.google.com/site/russkieskazki/home/russkie/pro-kosea-ivana-carevica-i-maru-morevnu,发布日期:2018年4月28日,浏览日期:2020年7月2日)中Я.Архив( 阿尔细夫)收集的«Про Кощея, Ивана Царевича и Марью Моревну»(科谢依、伊万王子和玛丽亚•莫列夫娜的故事)。异文主体情节与159号故事大体相同。经历考验环节中是三个妹夫帮助伊万完成了牧马考验。所以三个没有被吃的动物们也应同妹夫们一样发挥推动王子成长的相助者的功能。
通过成年礼之后的伊万不再是一个面对不听指挥的马群束手无策、只会“坐在石头上哭啊哭”的孩童,他跨越了成年人的门槛,得到了一匹可与科谢依相媲美的神奇的马,以一个氏族成年人的身份再一次走进了玛丽亚和科谢依的世界,重新开启他的夺妻之战。而这一次他遵守了氏族的婚姻制度,借助马的力量成功夺回了妻子,杀死了科谢依,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次婚姻。正如文中第一部分所分析,伊万的第一次婚姻是不“合法”的,是不被氏族长辈所认可的。他必须通过含有这种死亡威胁的成年仪式,得到属于自己的奖励——一匹马,从而进入氏族社会,成为能够享有氏族社会权利的成员,其中也包括获得抢婚的权利。而这次婚姻才是最终被氏族认可的“合法”的婚姻。
三、历史根源之神话原型
普罗普在《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中没有忽略神话在故事起源当中的可能性,这是普罗普伟大的地方。在“故事与神话”一章中,他首先框定了神话的概念范畴,即“神话在此将被理解为关于人民实际上信仰的神或神性人物的叙述”。a[俄]弗•雅•普罗普:《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贾放译,第15页。并在分析故事的起源时,将神话中的信仰“不是作为一种心理因素,而是作为历史因素”来看待。这就将魔法故事历史起源的可能性扩展到神话领域,而遥远且古老的神话也成为理解《玛丽亚•莫列夫娜》的另一把钥匙。
故事中包含了古斯拉夫的早期原始宗教成份,甚至可以在古罗马神话中寻得故事中的一些母题原型,这使得故事呈现了更加复杂的面貌。玛丽亚•莫列夫娜,俄文原文为Марья Моревна,她的名字玛丽亚(Марья)来源于阿拉米文,是基督教中常见的女性名字。而父称莫列夫娜(Моревна)在不同的文本中有着不同的表达,如玛拉娜(Марана)、莫列娜(Морена)、玛勒让娜(Маржана)、玛勒热娜(Маржена)等。神话学派学者阿法纳西耶夫最先指出了她名字背后的隐喻意义,“从莫列夫娜(Моревна)可以衍生出黑暗(морок)、瘟疫(мор)甚至肮脏(марать)的意义,是不洁力量的拟人化表现。”bАбрашкин Анатол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Русские боги. Подлинная история арийского язычества,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Алгоритм », 2013,С.189.神话学派揭开了故事的神话发生学源头,这为民间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但这种将主人公的名字简单对应现实的单方面指向却暴露出神话学派在研究上的偏狭和不足,所以阿法纳西耶夫的评价并不完全准确。再从斯拉夫人的神话体系来看,莫列夫娜的形象实则是个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她是冬天来临、万物萧瑟、寸草不生的生命终结的表现;一方面又是春天降临、万物生长、植物葱郁的新生命循环的开始。比如在西斯拉夫人的春季仪式中,人们会把枯黄的草人当做莫列夫娜,撕碎后用火点燃,并撒在土地上,寓意着粮食的丰产。c同上。可见在斯拉夫人的民间观念里,莫列夫娜既代表死亡也代表新生。但莫列夫娜的神祇形象和功能也许并非斯拉夫人凭空想象,而是可能受到了古罗马神话的启发。因为古罗马的丰产女神克瑞斯(Cĕrēs)也具有这样的能力。克瑞斯是古罗马十二主神之一,是神话中的农业和丰收女神。她具有无边的法力,可以使土地肥沃、植物茂盛、五谷丰登,也可以令大地贫瘠、万物凋零、寸草不生。可以让人拥有享之不尽的财富,同时也可以让人一贫如洗。莫列夫娜的神格和罗马女神克瑞斯的神格功能极其类似,都掌管着土地的生产能力、植物的生长。考虑到俄罗斯在15世纪以后就自称为“第三罗马”,吸收了古罗马帝国的思想、文化和制度,所以从罗马神话中借鉴丰产女神的形象和意义,再进入到斯拉夫的神话体系里就显得水到渠成。可见莫列夫娜并非故事中看到的那样简单,其背后有罗马神话中丰产女神的文化原型,承载着丰富的神话寓意。
在罗马神话的基础上,又受本土多神教的影响,以及斯拉夫人善战的精神气质,丰产女神克瑞斯渐渐衍化成拥有更强力量的莫列夫娜。她除了掌管土地的生产,还主宰着所有神祇力量的权力,其中也包括科谢依。d同上,第190页。她甚至会在农闲之时来到地下王国科谢依那里做客。e同上。科谢依爱慕美丽的莫列夫娜,但他已年老色衰,不受女性待见。而另一个更加年轻帅气的伊万则是莫列夫娜心仪的对象。aАбрашкин Анатол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Русские боги. Подлинная история арийского язычества,С.190.这段神话结构投射在故事中,就是莫列夫娜以一位善战的女勇士的形象把科谢依囚禁起来,然后转身与倾慕的伊万结了婚。在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下考虑,将男性“囚禁”在女性的生活居住地,这是母权制时期女性占社会主导地位的社会现象的直接反映。b同上。但故事并未就此结束,随后又出现了科谢依掳走玛丽亚、伊万又返回夺妻的情节,主角光环从女性跳跃到男性,这种角色和身份的变化,却又是母权制社会向父权制社会过渡的体现。这恰好又与前面的抢婚制度分析形成了呼应。
至此,斯拉夫神话中莫列夫娜的形象和功能被固定下来:她是丰产女神,也是死亡女神;她英勇善战,有着极强的掌控欲;她会在天气寒冷,无需农民耕作之际来到地下王国。而通过对神话中原型人物的了解,讲述者会对神性的莫列夫娜有个主观性的把握,会在讲述中把围绕她的神话结构如实、稳定地传承下来,并结合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生活仪式揉捏成一篇复杂的民间故事。可见这篇民间故事不能简单判定为神话衰亡过后的遗留,而是神话中的人物原型、叙事主题甚至叙事结构都被较为完整保留下来的呈现。
关于玛丽亚•莫列夫娜的神话作为这篇故事的可能性起源大体可以确立。“一些反映古斯拉夫人多神教观念的神话传说,也在俄罗斯民间创作中得以流传。在长达数世纪的时间里,教会竭力想根除多神教的遗迹,便与‘异端’风俗、‘魔鬼游戏’和‘渎神行为’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斗争。然而这些民间作品的形式直至19—20世纪仍保留在民众生活中,后来才逐渐失去了其初始的宗教含义。”c[俄] 泽齐娜:《俄罗斯文化史》,刘文飞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第11页。至此,关于神的神话和关于人的魔法故事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下里巴人”的俄罗斯民间故事中包蕴着一个伟大的神话。
从故事情节结构的历时性分析中可以发现,俄罗斯民间故事《玛丽亚•莫列夫娜》并非一篇普普通通的故事,其背后所承载的历史因素非常丰富:既有当时社会制度——抢婚制的体现,也有年轻人成年授礼仪式的投射。故事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主人公莫列夫娜和科谢依则是神话原型整体被借用到故事后的呈现,而其中的神话结构更是对故事的情节走向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但无论如何阐释,三者间都并非彼此独立、互不干扰,而是“三位一体”的有机体,彼此交融,相互借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也符合普罗普在《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里对魔法故事的概念理解,“它们连贯地由此及彼并构成了某种整体”。d[俄]弗•雅•普罗普:《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贾放译,第465页。故事的有机整体使得讲述者在现实世界和魔幻世界中不断地交替进行,以一种神秘而富于变幻的方式讲述着神话和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