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3+3”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

2021-11-26王雅芹刘玉秋李素玲蔡军迎李媛媛

关键词:理论课原理马克思主义

王雅芹,刘玉秋,李素玲,蔡军迎,李媛媛

(华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学部,河北 唐山 06321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统一”的方法论要求,大力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经过八年的改革和建设,形成了成熟的“3+3”研究性教学模式,即根据原理课的教学内容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段式模块教学,其中每一模块都采用教师专题化理论讲授和学生比赛制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即:3段理论讲授+3次学生实践。在课程建设和立德树人的教学实效性上取得了很大地提升。

一、解决“三低”问题呼唤“3+3”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改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中最基础的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正确学习和理解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课程内容主要是从整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在实践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实际问题,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但是由于“原理课”涉及较多较抽象的理论原理,对于人生阅历不是很丰富的大学生来说难度偏大,也导致之前的课程教学呈现出“三低”的“痛点”。

(一)教学目标达成度较低

从学生的平时作业和试卷的主观题成绩看,学生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还相当地欠缺,课程的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和思维目标的达成度较低;从试卷中的客观题成绩看,学生对某些较专业的原理和基础知识理解不透彻,课程的知识目标达成度较低。特别是对于工科学生和艺术类学生来说体现的更明显一些。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匹配度较低

现在的“原理课”由原来“98方案”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整合而成。学时由原来的100多个学时缩减到44个学时,同时要不断融入新思想的时代内容,如何用越来越少的学时完成教学任务,对教师教学内容整合的能力和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能力提出较大挑战。

(三)学生的课堂参与率较低

二、“3+3”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着眼解决“三低”痛点问题,“原理课”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两性一度”金课建设标准、OBE等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从课程整体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改革、完善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形成了契合“原理课”性质和教学内容的“3+3”研究性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创新的“四理念”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性质,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重要思想,“原理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要进一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和在新时代加强新思想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2.成果导向(OBE)理念

当前,高校在大力推进OBE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即要求教学改革创新不能只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甚至是学习本门课期间的收获,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和能力需求,为此应该从教学大纲的修订、知识点的精挑细选、作业题目的设计、运用理论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精神的培养等方面加强改革。

3.“两性一度”金课建设标准

教学创新改革要对标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标准,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注重课程内容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要求,适当在学生活动和作业等环节增加课程难度,让学生“需要跳一跳”才能完成“原理课”的学习。

4.以学生为主体

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蒋委员长电令第六战区,在适当的时候,组织有效的反攻,相机收复宜昌等军事重镇。第六战区长官部把收复宜昌的任务,立即下达给驻守石牌的江防军第十军第十一师。

从“以教师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转变理念,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各种活动的设计,真正让学生忙起来,在“忙”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忙”中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

(二)教学模式创新的“四维度”

“原理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中的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选用及考核方法制定均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重点,力求最大程度地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的作用。特别是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三低”痛点,着眼教学改革的前沿,重新定位课程的教学目标。情感和价值观目标为建立和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仰,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知识目标为记忆和识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对重要的基本原理内容能够通过回忆进行重述。能力目标为在实践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和自己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指导学生其他学科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创新活动的实践。思维目标为培养和建立学生的求实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实践思维、历史思维、逻辑思维和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思维、人本思维,能够正确理解个人在社会、历史及自然环境中的地位,正确评论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事物,并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1.重构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原理课”教学内容的实际,将授课内容设计划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按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每一个教学模块都采用教师专题化理论讲授加学生比赛制实践活动的组合形式。

2.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除了课程整体的模块化内容设计,还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和优化。一是教学模块的专题化内容设计。对每一模块进行细化的专题式教学内容设计,即每个模块细化为5个左右的教学专题,同时在每一专题理论讲授后都进行及时的跟进练习。学生实践题目和练习题体现“两性一度”标准。二是融入美育、劳育、智育等内容。在PPT图片素材的选取、学生拓展视频资源的选取等环节,精挑细选“高颜值”的图片,主要从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官方媒体选取制作精良的视频资源等,用“高、大、上”的素材冲击学生的眼球,潜移默化地进行美育教育。结合相关原理向学生阐述“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幸福”等劳育理念。

3.创新教学组织方法

一是比赛制学生实践活动。“原理课”创建了“一马当先 青春我行”学生实践活动品牌,且采用比赛制。即在每一个教学模块中都设计了学生实践活动环节,在成果展示的时候采用比赛制方式,结果由学生评委团给定,并颁发奖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对于学生实践活动的成果,要求拍摄3-5分钟短视频的形式呈现,这种方式更接学生的地气,更符合当前时代潮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二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形式。在平时作业的布置和三次实践活动的组织安排上,均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团队完成,这样可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三是课堂系列互动活动。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设计了“说一说、测一测、评一评、品一品”等系列小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互动中学深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四是创设情境。在讲解相关原理时,创设让学生参与和亲身感受的情境。例如在讲授唯物史观“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原理时,给学生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当听到音乐响起,学生们自发地站起来并全程合唱国歌,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五是社会实践和回馈式教学。组织部分优秀学生赴全国道德模范高淑珍的“爱心小院”和潘家戴庄惨案纪念馆等教育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然后由学生代表在课堂上向全体学生回馈实践心得体会,扩大教育范围和效果。

4.建构立体化评价体系

本课程既注重期末考试成绩(50%),也注重过程性评价(50%)。具体评定方式为: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和用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采用标准化试卷。既包括客观题,又包括主观题。题型采用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分析题、论述题等。平时成绩由四部分构成。一是学生实践环节的表现主要考察学生用理论原理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占40%。二是线下出勤及课堂表现,主要考察学生对“原理课”的学习态度和课堂互动情况,占25%。三是线上课程积分,主要考察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和主要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占20%。四是线下作业,主要考察学生对某些突发事件的观点和态度等,占15%。

三、“3+3”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改革成效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建设,“3+3”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取得了学生学习实效、教师教学教研能力和同行教学评价的“三提升”以及为后续课程和专业课学习提供理论保障的“两保障”成效。

(一)学生学习实效的提升

一是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通过对学生的普遍调研发现,学生高度认可“3+3”研究性教学模式。他们一致认为“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情感价值观目标和思维目标显著达成。二是学生能力的提高。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小组的团队合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通过PPT课件、微电影、话剧、相声、辩论赛等形式展现所思所想,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得到了很大地提高。组织部分拔尖学生积极参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00个热词’宣讲比赛、“挑战杯”竞赛等,提升学生课程学习的难度、高度和实效。能力目标显著达成。三是学生成绩的提高。从最近几年期末考试成绩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不及格率改革前的51.40%下降至改革后的22.35%,平均分由改革前的56.6分上升至改革后的65.3分,在70-80分区间所占比重由11.7%上升至25.70%,80-90分区间所占比重由3.91%上升至10.06%,知识目标显著达成。

(二)教师教学教研能力的提升

在课程建设期间,原理课教师锐意改革,立项教改课题15项,其中省级教改教研课题4项,校级重点教改课题4项,发表教改论文近30篇,出版专著1部。教学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评比,凭借扎实的实力获得多项荣誉和奖项。包括优质课堂奖、优秀教师奖2项;教学比赛奖7项。同时积极参加指导学生“挑战杯”、“调研河北”等竞赛活动,获二等奖两项。特别是取得了“四个首次”的工作突破:获得首批省级一流课程建设立项、首次在省级教学比赛获奖(2人)、首次获得省级教改课题立项(4项),获得学校首届优质课堂奖。

(三)同行教学效果评价的提升

“原理课”的教学改革效果被各级同行包括校领导、学校相关部门、各学院相关领导、教学督导组专家、进行教学观摩的青年教师等充分肯定。其中原理课教师的教学评价结果多年处于本部门的前10%之内,原理课教师连续多年为教学质量评价省级优秀。

(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保障

学生后续将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原理课”为这些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学生用更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去学习和理解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去认识和对待新时代的新问题。

(五)为专业课学习和社会生活提供坚实保障

学生在“原理课”习得的能力和思维能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提供高阶思维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助力学生专业课学习效率的提升。同时学生习得的价值观和情感能为今后的社会生活提供正确指引,为学生一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原理课”“3+3”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达到了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八个统一”的基本要求,针对课程教学中的痛点问题进行了涉及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多维度全方位的综合创新改革和实践,形成了契合“原理课”特点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卓越的创新改革成效。

猜你喜欢

理论课原理马克思主义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两个原理的区别及其应用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