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马祖卡舞曲Op.17Nr.1及演奏版本比较
2021-11-26常锦阁
常锦阁
肖邦的一生创作了许多钢琴作品,其中马祖卡舞曲是最有代表性的。他的马祖卡舞曲个性十足,在创作特征和演奏方面都体现出他别具一格的音乐审美观和音乐价值观。
关于肖邦马祖卡舞曲,学术上有很多研究。笔者通过对数据库资料搜集整理发现,国内关于肖邦的《马祖卡舞曲》的研究文献大致分为4类:
1、以音乐学的视角观察肖邦马祖卡舞曲作品中音乐的“民族性”、“悲情性”的研究文献。
2、仅从曲式作品分析方面着手研究肖邦马祖卡舞曲作品。
(1)针对肖邦的所有马祖卡舞曲研究分析。这一类大多是硕博论文,如倪胜的《肖邦〈马袓卡舞曲〉研究》[1]这篇论文分别从音乐结构分析、和声分析以及织体分析对整个肖邦马祖卡舞曲进行研究。
(2)只针对某一作品的分析类文献。但这其中只有少许对肖邦马祖卡舞曲Op.17四首小品的分析,如有王祎璇《肖邦玛袓卡舞曲(op.17)的重音呈现特征及其表演诠释》[2]专以作品17的四首小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阐述要以冲突和装饰音凸显重音,强调重音交错的表现方式及节奏变化,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
(2)研究四首小品中某一小品的创作特征,但这些文献中研究多是第二首或第四首。笔者发现专以作品17号第一首小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的文献数量较少。
3、从艺术特色及演奏手法角度探究类文献。这一类的文章主要在旋律、节奏、调式调性等常规方面进行研究。
4、其他研究角度类文献。如对比肖邦的某一作品的不同钢琴演奏家的音响版本差异;对两个作曲家的民族性舞曲在演奏及曲式民族性的对比研究等等。
综合上述不难发现,肖邦的马祖卡舞曲在钢琴演奏和学术研究方面的意义都十分重大。本文以肖邦马祖卡舞曲Op.17Nr.1为研究对象,通过聆听音像资料、分析乐谱、查阅文献资料,采用体验式方法、分析学方法和比较研究法,从创作特征中的曲式分析、旋律特点两方面浅析这首钢琴小品。乐谱参考波兰音乐出版社与上海音乐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肖邦钢琴作品全集—玛祖卡舞曲A》(波兰国家版)。此版本曾被傅聪在2006年称为“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肖邦研究权威”、“最接近于肖邦原作风貌”。且该版本被许多世界性的国际钢琴比赛推荐为官方指定乐谱,笔者认为,选用此版本对肖邦马祖卡舞曲的作品进行探讨是具有可靠性及准确性的。
一、肖邦马祖卡舞曲及Op.17 Nr.1简介
一种由马祖尔舞曲(Mazur)、库亚维亚克舞曲(Kujawiak)以及奥波来克舞曲(Oberek)组成的地道的波兰民间舞曲被称作马祖卡舞曲。肖邦从1826年创作第一首马祖卡舞曲开始,用58首马祖卡舞曲填满了他的一生。其创作的马祖卡舞曲大多结构短小,以三拍子为主,常采用回旋曲式和三部曲式进行。Op.17作于1832—1833年,出版于1834年。此时期正是肖邦在离开家乡波兰到法国巴黎游学不久之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被迫继续留在法国生活时刚刚稳定下来的一段较为艰苦的时光。受这些背景因素的影响,身处异乡的他只能谱写自己民族的音乐,传递自己的民族精神,向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自17号作品起,肖邦马祖卡舞曲的结构也更为丰富,作品中的小品规模呈扩大状趋势,是肖邦在巴黎生活早期的作品的创作特征变化的代表之一。
肖邦马祖卡舞曲Op.17 Nr.1是作品组17号中四首钢琴小品的开端之作,是肖邦马祖卡舞曲中少有的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舞蹈性格的作品。与后三首暗淡的情感不同,这首作品的音乐风格热情奔放,整体情绪高亢、积极向上。作品中两个大调交替进行,为整个作品组奠定了希望的基调,表现了肖邦的内心对祖国革命充满信心与期待。
二、肖邦马祖卡舞曲Op.17 Nr.1创作特征
(一)曲式结构
肖邦喜用很多独立的插部作为马祖卡舞曲的构成部分。这部作品降B大调,与后三首小品大小调的调性转换手法不同,只有大调之间的转换,是带有完全再现的复三部曲式A+B+A`。其中A和A’部为单三部曲式,结构为:a+b+a'+b+a',每个乐句都是8小节,a句和a'句都为降B大调,b句为F大调。B部结构为:连接句+c+c’,都是降E大调,每个乐句为8小节。
(二)旋律特点
1.音程跳进以及和弦连接
肖邦马祖卡舞曲Op.17 Nr.1这首小品节奏相对明快,舞蹈性强。肖邦在作品中运用了许多跳进音程及和弦连接的旋律进行,塑造了一幅欢腾的场景,如开头便出现的八度跳进的激昂的手法。旋律在开始的时候不给任何提前预备,从中音fa以突强的力度跳至高音fa,直入主题,强烈突出起舞时的顿脚舞步特征。又如b乐段进入时采用的七度跳进旋律进行,并将属和弦放置强拍,仿佛是在模仿欢乐的人们在进行马祖尔舞蹈的跺脚跳动作。A部其他地方还采用了很多这样的写法,这样的配置既增强了旋律的和声效果,也加强了力度,同时又体现了马祖尔舞蹈的节奏因素。
2.下行音阶式旋律进行
此曲通过运用下行的音阶进行来推动旋律的发展。A部有很多利用四三拍的节奏律动,在后半拍出现下行音阶式旋律进行,从而推动旋律进行的创作手法,和声音程形态的下行音阶式旋律进行的创作手法,如第3小节是以六度音程的形态出现的下行音阶式旋律进行。比如第7小节、第17小节等都是这样的相似进行。
还有第15-16小节的中声部旋律下行半音模进的音阶创作手法,此处左手采用与右手旋律相呼应的和声音程来发展旋律。两个外声部相隔十二度进行旋律模仿的同时,两个中间声部以下行半音阶的手法对旋律进行填充。
3.重音变化
在这首小品中,重音变化常表现为旋律中出现的大跳。笔者发现,旋律中每次出现大音程跳进的时候便会出现重音,这形象地模仿了舞曲中的顿脚舞步,使得音响效果更好,烘托了欢乐的气氛。如上文中提到的a段开头以强力度从低音跳进至高音。这里通过八度跳进的音区高低对比,突出了开头第一乐句的第一拍重音。同样的重音强调手法还有旋律进入b段后低音七度跳进到高音和弦的进行,但是与a段开头的跳进后突出第一拍重音的意图不同,这里重音改变为第二拍。还有B部旋律中多次出现的大跳增七度的倚音到主音的进行,也是这样的意图。
三、肖邦马祖卡舞曲Op.17 Nr.1演奏版本的比较
自浪漫主义至今,许多钢琴演奏家或学者都致力于探索肖邦马祖卡舞曲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和民族特征,以试图更本真地演奏出肖邦内心真正所要表达的情感,突出波兰民间舞曲的特征。笔者从众多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中选取最欣赏的两位——阿图尔·鲁宾斯坦和傅聪,以肖邦马祖卡舞曲Op.17 Nr.1作为研究对象,就二者演奏版本中的演奏速度及对曲目的部分演奏诠释进行对比。
(一)两位钢琴家及其录音版本的选择
阿图尔·鲁宾斯坦(Arthur Rubinstein)和肖邦都是波兰人,因与肖邦同有的波兰情怀其演奏诠释被称为20世纪最权威的肖邦音乐诠释者。笔者选择他在1965-1966年录音,1984年发行的录音唱片作为此次研究对象,这张唱片当时被公认为是他对肖邦马祖卡舞曲的毕生研究力作,被《日本唱片艺术》推荐为“最正宗的肖邦”,是具有珍贵文献性的录音。
傅聪因1955年作为唯一参赛的中国选手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大赛第三名,并赢得“肖邦马祖卡最佳演奏奖”而在世界上一炮走红。他的演奏具有浓郁的东方特色情调。本文研究选取的是傅聪在1993年索尼音乐公司发行的至今最流行的肖邦马祖卡全集的音响版本。
(二)两者演奏的对比
笔者在聆听两位钢琴演奏家的录音版本之初发现,尽管两者的演奏都突出了肖邦马祖卡舞曲的基本音乐特征。但是细细品味,二者的演奏还是有些许不同,各有各自的特点。
1.速度方面
忽略两者对弹性节奏的处理。在基本宏观速度上,鲁宾斯坦在乐曲一开始便确定了整体速度,他的演奏速度较均匀,波动较小,整体宏观速度都处在每小节3拍、每拍160的速度基本不变。而傅聪在乐曲旋律开始时确定的速度和鲁宾斯坦的版本相比偏慢,A部的基本宏观速度为约为每小节3拍、每拍146的速度;而到了B部,速度又突然加快,到了约每拍180的速度。不过虽然两者的具体宏观速度不一致相差较大,但在演奏时长上用时相似。鲁宾斯坦用时2分12秒,傅聪用时2分14秒。由此可以发现,傅聪在演奏此作品时对时间尺度把握的张弛度更突出、在演奏上的情绪变化表现幅度更大,速度变化更多,但同时整体的速度又非常中庸。那么二者为何在演绎这首小品时对前后段的处理如此不同呢?笔者认为这与两位演奏家个人对作品的理解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傅聪在录制此唱片时正处于中年时期,而鲁宾斯坦已然是80多岁高龄进入人生暮年。年龄的差距有可能影响到二者在演奏时的思想境界和心境,某方面也是两位钢琴演奏家演奏肖邦马祖卡舞曲的经验总结处理的不同的体现。[3]另一方面,傅聪受到中国儒道思想的影响追求返朴归真、奔放洒脱随性的境界,因此在中庸之下会有一些更随意的处理,演奏受个人当下心境影响较大;而鲁宾斯坦在晚年阶段的很多演奏中都体现了注重情感本质表达的特征,笔者认为鲁宾斯坦生平相似的经历使得他在演奏时与肖邦在创作此作品组的情感应是及其类似的,因此他的演奏相较于傅聪的演奏来说更显严肃、更有肖邦个性沉稳的体现。
2.弹性节奏方面
从整体来看,傅聪演奏整曲的弹性节奏贯穿非常均匀,尤其是在细小的地方的弹性节奏处理更多;鲁宾斯坦的弹性节奏处理在B段的扩展更多。分别采用0.5、1.0、2.0倍速的播放速度进行分析辨听之后,发现傅聪和鲁宾斯坦的演奏有一些相似的处理。例如第9、11、13小节处相似旋律的处理上,鲁宾斯坦和傅聪两人都在第一拍延长了时值,第二拍往后托半拍,然后将本应是最后半拍演奏的和弦缩小为稍长于十六分音符的处理,并且在第一拍、第二拍的重音处都进行了强调和适当的延长。
当然,两者在演奏这首作品中区别较为明显的地方更多的体现在A部中对b段的诠释。第16小节两者都做了渐慢的处理,但不同于鲁宾斯坦在小节一开始便做了渐慢的处理,傅聪只在最后两个音时才开始做渐慢的处理。又如第19小节处,鲁宾斯坦的演奏在此处加速,欲更好地推动旋律往下进行,傅聪则没有。再有第21小节处,傅聪在这里做了渐慢的处理,而鲁宾斯坦仍是正常的演奏速度。
结 语
本文通过曲式结构和旋律特点两个方面,并从音程跳进以及和弦连接、下行音阶式旋律进行、重音变化三个角度展开阐述,对肖邦马祖卡舞曲Op.17 Nr.1的创作特征进行了浅显解读。并对傅聪与阿图尔·鲁宾斯坦的演奏版本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在整体上对乐曲的演奏诠释的速度的把握有类似的地方,但细节有更多的不同。鲁宾斯坦对乐曲速度的把握准确,注重大乐句的发展和律动感,并且同样的乐段在进行反复时有着不同的演奏处理。傅聪的演奏速度较自由,更看重小乐句与小乐句之间的发展,有较强的个人特色。
我们在学习或演奏肖邦马祖卡舞曲时一定要首先了解作品的创作特征和创作背景,然后从遵从原作的演奏要求与精神内涵的源头出发,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对作品的一些理解和认知,将作品更好地诠释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