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常生活”视角下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2021-11-26韩若冰黄潇婷

民俗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日常生活文旅黄河

韩若冰 黄潇婷

日常生活包括生产物质生活、人的再生产活动、经济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活动,其中,生产物质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不仅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满足其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同时,人类还进行着社会意识活动和精神生活的再生产,而日常生活中的生产物质生活对社会意识和精神生活的生产、发展与不断完善起着前提性和导向性的作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日常生活不断丰富的现实基础;当然,社会意识活动和精神生活对生产物质生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所以说,“日常生活是以个人的家庭、天然共同体等直接环境为基本寓所,旨在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的总称,它是一个以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为基本存在方式,凭借传统、习惯、经验以及血缘和天然情感等文化因素而加以维系的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1)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现代化的文化透视》,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1页。。而日常生活方式则是日常生活主体的生活理念、生活习惯、生活伦理、生活意识、道德规范的反映和总和,并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密切关联,因此,“认识日常生活的目标与意义不是确认现存事物的状态,而是寻找向前行进的可能方向”(2)[法]亨利·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叶齐茂、倪晓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引言第548页。。当前,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已被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提升旅游目的地质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06-109页。这充分说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新时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发展之大势所趋。中共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为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而黄河文化的深厚积淀则为我们新时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及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养份和创新源泉。在现代社会生活条件下,以日常生活视角审视和研究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对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升黄河文化资源转化效能,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提质增效,以及丰富人们日常生活,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自由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旅融合发展与研究范式的“日常生活”转向

文化与旅游融合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文旅”不是“文化”与“旅游”的简单的形式结合,而是二者有机融合所生成的一个新概念、新范畴和新事物。因此,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文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进而形成相互赋能、相互成就的有机整体,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这即是说,任何类型的文化(包括制度性文化、民族性文化、区域文化)都可以与旅游结合,并通过相互联系、相互赋能、相互成就,实现有机融合,共同发展。但是,不同文化因生成环境和发展方式不同而有着特定的本质内涵和典型性特征,当某一具体文化类型与旅游融合时会形成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定的呈现方式,乃至不同的发展路径。因此,要弄清文旅融合发展的社会基础、发展机理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日常生活方式的建构为切入点,深入考察和研究个体在特定时空(文化认知、旅游观光)中的惯常经历、生活体验、心理感受,以及其日常生活内容的演化和意义,最终全面精准地把握文旅融合形式、内容、规律,进而激发文旅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即以文化引领旅游,促进旅游的提质升级,为旅游体验增添故事与温度,又通过旅游促进优秀文化传承发展,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旅游吸引力,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和旅游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日常生活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领域,是人类生存的特殊空间,而从认识论层面来看,它既是一种哲学理论和生活伦理,也是一种面向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范式。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日常生活”作为一种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不仅在哲学、文学、艺术、社会学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形成诸多新的研究领域,例如“日常生活哲学”“日常生活伦理”“日常生活文学”“日常生活艺术”,以及在民俗研究领域出现的“从民俗到日常生活的转向”等新方向。(4)参见[日]中村贵:《面向“人”及其日常生活的学问——现代日本民俗学的新动向》,《文化遗产》2020年第3期。事实上,这一转向在20世纪中后期就已经开始。例如,自20世纪70年代德国民俗学在鲍辛格等人的引导下转为对“生活世界”“日常”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国民俗学界在民俗田野调查和跨学科交叉研究中就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日常生活世界”研究范式。(5)参见[日]岛村恭则:《社会变动、“生世界”与民俗》,王京译,《民俗研究》2018年第4期。因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79页。这就是说,只有人们通过生产物质生活首先满足了吃穿住行用等基本物质生活条件之后,人们才有可能进行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哲学思考等其它活动。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民俗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传承载体(传承人和传统受众)的发展空间(传统乡村聚落、手工工场、农贸市场、店铺)被逐渐压缩,许多传统文化在现代日常生活方式中的影响日渐式微,文化同质化现象显现,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被逐渐消解,进而影响到文化生态安全。因此,走出既有的学究式研究范式,通过回归生活,融入日常的方式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是研究范式转向的必然选择。从日常生活的视角来看,现代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社会性活动,因为,旅游带来的不仅是丰富多彩的个体生活,而且是一种新的消费理念、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文化时尚;同时,旅游也是文化传承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形式。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本质是人的有目的的社会活动的集合和重塑,是个体自我学习、自我塑造和自我发展的重要形式,实现方式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主要任务是提升文化与旅游的格调与品位,最终目的是进一步提升人的生活品质,进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日常生活的视角看,只有人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将其自身的生命活动对象化,并不断地对其加以认识、反思和升华,其目的就是将人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化、制度化或价值化,从而使得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命活动追求更加具有价值感、获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旅游正是人们扩展日常生活范围、提升日常生活品质,追求幸福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载体,而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则为新时代人们的旅游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中国虽然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但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时而作,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如黄河文化、长江文化、长城文化、大运河文化、丝绸之路文化、茶马古道文化、闯关东文化、走西口文化、下南洋文化以及中国现代史上的红色文化,正是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共同勾画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谱系。从精神实质上来说,它们是相互融通相互关联的,具有共同的本质和内涵,但这些文化类型或文化现象从其蕴含内容、表现形式,以及生成环境和发展路径上来说,又具有特殊性和相对独立性。因此,我们在以日常生活视角审视文化和旅游融合时,必须全面深入精准地把握不同文化类型的本质特征、基本要素和日常生活表达形式,最终目的是在社会生活层面推动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并激发其内生活力,形成文旅融合发展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发挥出文旅融合的最大效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二、全域旅游:黄河流域文旅融合发展的“日常生活”模式

回归生活,融入日常,是黄河文化与现代旅游融合发展的社会基础,尤其是对如何实现黄河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重构当代日常生活方式、丰富日常生活内容、建构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日常生活理念、建立健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日常生活秩序和精神生活架构,进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自由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就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走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子做出部署。文中明确指出要加大旅游的融合开放力度,提升科技水平、文化内涵,创新产品供给,发展融合新业态。(7)参见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3/22/content_5276447.htm,发布时间:2018年3月22日;浏览时间:2021年9月22日。新时代,旅游最不可或缺的是文化之魂,而这个过程的核心是“自然的人化”——日常生活化,即通过现实场景、形象塑造、互动交流、数字化技术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即全面打造与现代日常生活方式发展同步,与全域旅游发展同频,与区域性特色文化相符合的文化旅游新产品,使文旅产品IP化、品牌化、商品化,最终实现文旅深度融合与文旅产业创新发展。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黄河流域文旅融合“日常生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一是日常生活方式的重构促进“人在旅途”和“诗意栖息”的耦合。人们向往远方是为了更好地活在当下。“食、住、行、游、购、娱”既是现代旅游的核心要素,也是社会生活以及个体日常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日常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而个体的文旅行为成为一种理念、一种生活需求、一种习惯并常态化时,“诗”和“远方”走在了一起,“诗意的栖息”成为现实。习近平曾引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论述新时代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他说:“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出国旅游更为广大民众所向往。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8)习近平:《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ldhd/2013-03/23/content_2360500.htm,发布时间:2013年3月23日;浏览时间:2021年9月22日。读万卷书无疑是丰富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而行万里路则是丰富感性认识积累实践经验的重要途径,只有二者相互贯通融合才能使人们的知识得以升华,使人们的实践更加丰满,最终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丰富的文旅体验。而这也体现了社会文化和当代旅游融合进而与其它行业的相互融通,即“能融则融,能融尽融”共谋发展的时代需求。从文化与旅游关系的深层根源来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进步成果的总和,是根和魂,是个体、民族、国家寻找文化身份认同的社会基础;当旅游从单纯的休闲娱乐演化为一种综合性文化活动或身份标识符号时,文化与旅游的相互融合、相互赋能、相互成就呈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社会效益。当然,文化和旅游融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如何消除文化隔阂,如何化解文化冲突,如何在多元的文化鉴赏中理性解读不同民族文化发展背景并由此获得共鸣,进而在旅游中通过调整角色、转换视角、换位思考等方式增进了解、深化认识、取得共识,是我们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黄河文化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积淀,也是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不断丰富与延展的活的历史画卷,正如诺贝特·埃利亚斯所阐述的“文明的进程”那样,进程是个体与社会的特性,这也要求我们要将个体与社会视为动态且发展的、正在形成和已形成的,这不仅可以解释个体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更是涉及到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9)参见[德]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王佩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序言第9页。

二是黄河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记忆、集体记忆、民族记忆和国家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旅游发展的社会生活基础。从世界大河文明的发展来看,黄河与长江流域,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与恒河流域,都诞生了许多文明古国,但只有黄河与长江流域的中国依然历史绵延、国脉赓续,成为大河文明的原生文化幸存者。千百年来,黄河虽历经沧桑巨变,依然奔流不息,黄河浸润过的区域生发出许多绵延赓续的乡村聚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风物、浓厚的民俗民情,沉淀成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以及系统的原生文化谱系和精神谱系,进而形成了厚重的黄河文化。黄河文化的丰富、积淀与发展,不仅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取向和审美取向,而且聚合成中华文明的母体并孕育出强大的内生动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习近平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10)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0期。

三是黄河文化不仅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文化生态系统,而且为现代旅游业拓展出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黄河文化是一种社会存在状态,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文化生态系统,且拥有强大的自我融通、自我提升、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黄河文化资源转化过程中,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观念,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尤其是要在文旅融合的实践中创新发展模式,即通过“黄河文化+文旅体验+符号表征”的文化旅游新发展模式,促进新型文旅业态的形成,并构建与现代文旅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符号化表征体系,这不仅能够实现对黄河文化资源转化效能的提升,而且可实现新型文旅业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时代,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化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而且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理念和思想认识,旅游不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文化、有内涵、有品位的旅游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热点。黄河文化特殊的存续环境给旅途中的人们带来不同的文化认知、生活情趣和修养,并升华人们的思想认识与境界;而基于黄河流域风物人情的互动式、沉浸式、休闲化的游乐项目则给予人们以新鲜的体验与感觉。从实践意义上看,新时代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使得既有的旅游概念和旅行实践活动得以丰富和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物联网、数字化、数据汇聚以及移动通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不仅为现代文旅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同时也为我们以日常生活视角研究文旅融合,研究黄河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黄河文化资源的挖掘、活化与传承提供了新的视角。

四是黄河文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生精神谱系的集成,也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价值所在和精神寄托。黄河文化是由一个个鲜明的具体的“坐标”建构起来的,经过千百年的历史锤炼形成的一个可以涵养后人荫及百世的“精神谱系”。这个精神谱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因而其形成过程是多民族的、多元的、多地域的、多层次的有机融合,这些文化坐标有的以地点地域命名,有的以事件命名,有的以代表人物命名,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无论是在思想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上都形成了前后左右相互衔接、相互赋能、相互提升、相互成就的融合发展状态,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黄河文化开创者们以破天地之玄黄,拓宇宙之洪荒的气概,以博黄土以为人的聪明才智立黄河文明于天下。从历史发展来看,黄河文化有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从历史演进看,黄河文化有水洞沟文化、丁村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裴李岗文化、二里头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夏、商、周等文化,形成了绵延不断的时间链条和鲜活生动的历史脉络。从社会实践来看,黄河文化,有与神话故事相关的燧人氏钻木取火、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为代表的民族斗争精神;有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大禹治水、汉武帝“瓠子堵口”、潘季驯“束水攻沙”等为代表的民族斗争智慧;有与生产有关的神农、墨翟、鲁班、奚仲、马钧、蔡伦、沈括、毕昇等为代表的民族创造精神;有与家庭和睦有关的二十四孝故事;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衣、食、住、行、用等风俗习惯。正是这一系列的人、事、物把黄河精神串接起来,衔接起来,并以有机整体的方式呈现出来。也正是这种源于民众日常生活的生活实践、伦理纲常和价值取向在迭代与沉淀中建构起了具有“想象共同体”的民族精神和国家表征,进而形成民族共识和国家认同等重要文化载体。

五是日常生活方式的重构不仅为黄河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来新机遇,也为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随着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消费方式,因此,如何创新文旅融合形式,打造文化旅游体验场景和文化载体,开辟黄河文化资源创造转化新路径、新模式,不断提升黄河文化资源转化效能,就成为重要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文旅融合发展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形成,可以极大地推动对黄河文化的深入研究与价值挖掘,例如,黄河流域的原典文化、姓氏文化、饮食文化、聚落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治黄文化、汉字文化、仪礼文化等,尤其是其中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道德礼仪、名人逸事等,都蕴含和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聪明才智和人文关怀。因此,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黄河文化的呈现方式,综合运用动漫、游戏、影视、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展现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赋能社会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是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实践证明,文旅融合不仅是黄河文化资源转化的重要途径,而且还可进一步提升黄河文化资源转化效能;同时,文旅融合在促进黄河历史资源挖掘与创造性转化,以及助推黄河故事的挖掘、传承与传播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优势。

三、创新文旅融合形式,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提质增效

以历史为邻,与传奇相伴,并使之全面融入日常生活是提升黄河文化资源转化效能,以及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方式,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提质增效的现实需求和历史必然。新时代,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使得既有的旅游概念和旅行实践活动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也使得相关产业共同组成的产业链中各单元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而且还将具有不同共生关系的各共生单元在不同的共生环境中进行集聚、共享,以致催生出新的共生单元即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在文旅高度融合的时代,文化既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积淀,也是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历史长河,文化要素或元素与旅游各个环节的融合更是二者相互赋能、相互成就的过程。

(一)创新文旅融合形式,提升黄河文化资源转化效能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日常生活不仅具有演进与发展特性,而且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正是日常生活的内生动力和相对稳定性促进了日常生活方式的形成,进而催生出新的日常生活理念和日常生活伦理。而创新文旅融合形式,打造文化旅游体验载体或互动交流平台以提升黄河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效力则成为当务之急。文化旅游体验载体是指通过对黄河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依托黄河流域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通过现代创意设计和技术复原历史文化古迹和各种历史事件发生地,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核心价值于其中,建构起各种文化旅游场所和场景,为旅游消费者提供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文旅场景,以达寓教于乐之目的。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从而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除了维持其物质生活之外,也更多地集中在文化消费领域以满足其愈加旺盛的精神文化需要、审美需要、社会交往需要、伦理纲常需要、心理健康需要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需要。其消费过程既是消费行为又是对文化价值的选择过程,这种供需之间的互动交流不仅促进了文化产品供给侧的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消费侧消费理念和消费活动的拓展。这就要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文旅融合不仅要将黄河文化资源融入到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各个环节,还要围绕黄河流域各种地域性文化、自然资源,打造以食文化、民居文化、行旅文化、遗址文化、姓氏文化等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体验场景,寓娱乐和文化体验于一体,开辟黄河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的新路径,进一步提升黄河文化资源转化效能。

一是传承黄河饮食文化,提升现代旅游的生活品味。民以食为天,家乡的味道与异乡特色,是丰富生活气息、打造饮食文化的人文基础。黄河流域的饮食文化是以北方麦黍农耕文化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相较于稻作文化,不仅更古老,而且还兼具更完整的体系,例如,广泛流行于黄河流域的食料——“稷”“黍”形成的“稷俗”“黍俗”不仅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风俗习惯,而且还是文化旅游体验的重要载体。据载,我国黄河流域最早的大众性食物是五谷杂粮,所谓五谷乃北方常见的“稷、黍、麦、菽、麻”,而当时的五谷之首乃“稷”,被称之“五谷之长”或是“百谷之王”,因此,古代的谷神即“稷神”。直到现在,在山西稷山县、山东临淄还留有古代稷神山的遗迹。而能够与稷相提并论的谷物即“黍”,而围绕黍子栽培、黄米加工,黄米黏糕、黄米酒制作,黄米制品在日常生活应用而形成的系列习俗,及其在民间祭祀活动中的一系列民间活动也构成了黄河流域“食俗文化”之原生体系,并绵绵不断地延续至今。民俗学者乌丙安指出,“历代皇朝的国教大祭仪典中,不可缺少的便是祭社稷大神的仪礼。古代不仅以稷名神,还以稷名农官,称农业官员为稷正。可见,古代黄河流城最为普及的大众粮食稷子(糜子)的有关民俗居于何等重要地位……我国古代的度量衡定制也源于黍俗。古俗以一个中等大小的黍谷纵粒为长度的一分,十粒并列为一寸长,百粒并列为一尺长,被称做黍尺。古俗容量的量度也是以一千二百黍粒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二万黍粒为一斗。古俗重量也是以十黍为累,百黍为铢。一千二百黍粒的重量为十二铢,二十四铢是一两,古代的半两钱与五铢钱正是以黍粒的重量标定的货币规格”(11)马丙安:《序》,薛喜麦主编:《黄河文化丛书·民俗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序言第1-2页。。另外,因各种杂粮作物所形成的各种“食俗”更是形式多样,尤其是围绕大麦、小麦、燕麦、荞麦作物的加工制作而形成的面食、面塑文化习俗广泛流行于黄河流域,令人目不暇接。例如,甘肃拉面、陕西羊肉泡馍、宁夏臊子面、山西的饸饹面、山东潍坊的面塑等。这些美味食品又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以及各种传统节日、祭祀礼仪、宗教信仰等交集在一起,形成具有地域特点的日常生活方式,同时也为文化旅游体验场景的打造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近年来,各种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电视专题节目风靡世界,例如《舌尖上的中国》《食在中国》《走遍中国:食在八方》《一城一味》等。在此影响下,各地都围绕本土饮食特色打造了独具地方色彩的以吸引旅游者为目的的“美食一条街”“本地特产美味”,大大地激发了国内外旅游消费者的浓厚兴趣,以至于美食品牌成为旅游目的地城市的代名词。

二是打造各具特色的黄河民居文化,提高现代旅游的黏着力。民居民宿是留住乡情、寄托乡愁的重要文化载体,它要求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间村落以及传统民居的基础上打造既舒适、标准,又具地域文化特色、主题鲜明的文化旅游居住地,并与当地的民风民情、季节性生产活动、婚丧嫁娶仪式以及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形成观展式、参与式、浸入式等民居文化体验场景。例如,西北民居、陕北窑洞、山西平遥古城、山东黄河滩中的台地民居等,以及与此关联农耕技艺及其体验场景。而与居住地相关的祭祀场景,例如,“黄河流域农耕民俗中的大祭大庆,逐步由迎神赛会的娱神媚神向自娱娱人的方向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群众的解放与生活改善,大型民俗娱乐的歌舞、鼓乐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使黄河民俗文化有声有色地展现了中原与北方大地独有的勇武风格和粗犷气派”(12)马丙安:《序》,薛喜麦主编:《黄河文化丛书·民俗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序言第2页。。其它还有以三山五岳为代表的山居文化,沙漠地区的绿洲居住文化,草原游牧栖居文化,以藏羌走廊、茶马古道、黄河故道为代表的地域性村居聚落文化等。例如,陕西赤牛坬村基于当地耕种、节庆、祭祀等日常生活场景,以村民为演员、以窑洞乡村为舞台打造了原生态实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吸引了大批游客;在玉树设立的藏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重在对当地多样的民俗文化等施以保护、传承,以加强人们的现代体验与认同感;而内蒙的巴彦淖尔以打造塞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展示基地为特色,进一步彰显了河套平原所形成的独特的敖包文化资源。

三是挖掘黄河行旅文化,丰富现代旅游模式和呈现形式。以海陆空为主体的各种现代交通工具的普遍应用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条件,而对黄河流域传统行旅文化的保护、挖掘、活化、传承和开发利用,对现代旅游活动的延展与开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即围绕现代便捷高效的出行工具与传统民间出行方式交相呼应,创新交通呈现形式和创意设计,打造有关山水路桥及其传统交通工具为主题的现实体验场景,例如,古代驿站,烽火台、行旅古道,民间花轿、舟船、黄河羊皮筏,马车、驴车、牛车、勒勒车,骑马、骑牛、骑骆驼,水车、板车、手推车等。人文景观则主要围绕黄河生态环境保护、开发利用,将黄河流域的自然生态资源与黄河流域的生态建设、民生建设等密切结合,与丝绸之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等文化遗迹的保护传承相结合,生成一批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旅游观光带。同时,围绕黄河流域丰富的历史、考古遗迹等文化资源和湿地、悬河、入海口等自然资源,加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整合改造、联通共享,规划建设系列文化旅游名城、名镇、名村、名人故居,打造一条以黄河为轴线,辐射整个黄河流域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金旅游区域。例如,宁夏重视生态治理与文化资源转化并行,不仅对青铜峡黄河大峡谷的景观、河道、湿地开展了治理与保护,还建设了文化传承点;山西建设了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不仅配套了旅游驿站、营地、观景台、绿道、信息服务等基础设施,还带动了当地农特产品运输与生态农产品贸易区的形成,化身为一条将黄河文明、生态观光与农业旅游相融合的致富小康之路。其它还有河南、山西的“走西口”,以及山东、河北的“闯关东”集聚地和出行路线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旅资源。

四是依托黄河文化遗址、博物馆提升现代旅游的文化格调与品质。文化遗址和博物馆具有承载记忆、传播文化的功能,它们既是黄河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旅游的重要对象和目的地,因而如何在考古原址上建设既能展示、传承黄河文化,又能适合旅游者游览观光、现场体验、深度学习的旅游场所就显得尤为迫切。从消费侧来看,通过打造具有民族性、国家性、审美性和全民性的文化“公共产品”,即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国家象征、国家品味、国家意味的体验场景、文化遗址、互动交流平台等,不仅能够使国内旅游者通过观光游历进一步增强对民族文化、国家意识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而且又能让外国旅游者在参观游览中获得异域文化体验的同时,形成审美价值认同,共享人类文明进步成果,进一步加深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性认知和理解。在遗址、博物馆的建设与利用方面,例如河南安阳的“殷墟”既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案可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了的古代都城遗址;河南洛阳的二里头夏都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王都”,而据2021年最新考古发现,三星堆新出土的牙璋等文物与二里头夏都遗址的文物高度相似且具有传承关系(13)参见朱乃诚:《三星堆文明形成的年代和机制》,《中原文化研究》2021年第4期。;位于武陟县建于清雍正年间的“嘉应观”被誉为“黄河小故宫”,它既是清政府治理黄河的官衙,又是一座黄河河神庙,还是建国后引黄灌渠——人民胜利渠建设指挥部所在地,被誉为研究黄河治理文化的重要载体。还有河南郑州围绕黄河自然科技发展为主题的黄河博物馆,陕西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遗址公园)、法门寺,以及山东的鲁班纪念馆、墨子纪念馆,孙武纪念馆、王羲之故居,五岳之首泰山,五镇之首沂山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核。

五是丰富黄河寻根问宗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者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根在中国,根在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共识。自古以来“黄河文化体现的融合包容、多元一体,是凝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地方。比较重要的就有炎黄时期各个族群的交流融合、东周时期华夏族与各个族群的有效融合、南北朝时期汉族与相关族群的平战交流等。这种交融不仅孕育形成了中华民族,更缔造了‘万姓同根,万宗同源’的民族文化认同和‘大一统’的主流意识,彰显了中华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独特精神标识,体现了黄河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特性。”(14)江凌:《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学习时报》2020年1月3日。将“民族寻根”“姓氏寻宗”“行业寻祖”等文化活动融入现代旅游,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主题和观光游览线路亦是拓展文旅融合空间,创新文旅融合形式的重要途径。例如,以燧人氏、伏羲、神农、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尧、舜、禹等历史人物为主题的“寻根文化”旅游线路的设计;以百家姓姓氏为主题的“寻宗文化”旅游线路的规划;以百工之祖鲁班、医药之祖神农、造车之祖奚仲等为主题的“行业寻祖”之旅行游览线路的打造;山西洪洞县“老槐树”之姓氏寻宗旅游线路和体验场景的打造;山东滕州的鲁班纪念馆、墨子纪念馆,曲阜的“三孔”圣地,邹城的“三孟”亚圣纪念地的打造。这些都是拓展文旅融合空间,创新文旅融合形式的具体体现。

(二)数字文化创意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提质增效

日常生活不仅是黄河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且也是旅游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正是日常生活的普遍性和交融性特征使得黄河文化与现代旅游的融合发展呈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显著的社会效益。“十四五”规划指出,迎接数字时代,要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尤其加快数字经济建设,以数字化发展驱动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革,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动智慧文旅等各类场景数字化,构筑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15)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46-55页;第106-107页。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加持,数字文旅产业迅速发展并成为数字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也频繁发布“互联网+旅游”的相关政策,聚焦智慧旅游管理水平与智慧产品开发水平提升,强化智慧景区建设,发展基于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加强区域旅游品牌与服务整合,丰富游客体验,发展生活消费新方式。

一是加强文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从本质上看,文旅深度融合是文化旅游主体与作为象征符号意义体系的客体进行创造、转换和连接的过程,其通过主客体之间“‘唤醒’与‘沉浸’的统一、‘索引’与‘凝视’的统一”(16)傅才武:《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实质上也是互相吸收符号、互相作用的过程,其中,文旅消费不仅具有促进文化认同的作用,而且也是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赋能、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连接个体文化需求与族群文化认同进而形成民族共识和国家认同意识的重要媒介。文旅深度融合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文化创意创新旅游产品、改造和丰富旅游形态,而且还可以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品位,促进文旅品牌战略的推行与实施,这对于塑造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打造主题突出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和传播,进而促进黄河文化资源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是运用数字化技术打造场景式文旅消费新业态。数字经济条件下,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现代剧场、实景演艺、游乐等为主要内容的场景式、沉浸式、体验型文化消费业态日益成熟,同时,以文学、动漫、影视、音乐、游戏等为主要内容的多元文化娱乐形态组成的开放、协同、共融共生的泛娱乐生态系统得以完善,这都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和高度集成创造了条件。例如,杭州宋城集团创意开发的“宋城千古情”等演艺景区,以及“七彩云南”“又见敦煌”等演艺项目,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为手段为文旅深度融合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典型案例。数字化场景式文化消费新业态不仅丰富了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体验,也进一步满足了消费者的个体文化需求,即通过延伸个体的生活场域,促进自我觉醒与认知,所以场景式文旅消费业态的核心还是在于“人”。在黄河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中,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使历史文化资源得以活化,要与当代文化、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在兼顾时代精神与立足我国当下丰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消费者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人们广泛参与的文旅消费场景,让人们沉浸其中,既听得明白、看得有趣,又能陶冶情操、玩得开心。

三是以文化创意打造黄河文化IP。文化创意是基于文化认同和价值判断,运用多元方式开展的创造性活动。数字化时代,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也为培育和塑造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原创IP,运用游戏动漫等业态强化文化对旅游的内容支撑、创意提升和价值挖掘,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尤其是面向青年群体,满足他们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推动文化消费,进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17)参见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旅产业发〔2020〕78号,文化和旅游部网站,http://zwgk.mct.gov.cn/zfxxgkml/cyfz/202012/t20201206_916978.html,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8日;浏览时间:2021年9月22日。例如,山东博物馆、齐文化博物院与腾讯开展的“文创跨界合作”不仅将山东博物馆国宝级文物“亚丑钺”授权于腾讯进行文化IP共创,还联动山东博物馆典藏文物郑板桥的《竹石图》制作了相关影视剧的主题动态海报,以及将“稷下学宫”通过数字化手段在游戏中创新还原,为人们更加深入了解与认识历史提供了切实路径。而动漫作品和动漫角色作为数字文化创意的重要载体,不仅备受年轻人的喜欢,也是视觉文化时代典型表现形式。动漫与动漫角色之所以能够产生正向效能,关键在于它们不是“特行独立”的存在物,而是会与社会发展建立相对固定的交互关系即构建出一幅幅充满活力的文化镜像,既映照社会事物,又反映社会现实,进而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丰富或重构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和生活理念。例如,山西永济就以当地的唐开元黄河大铁牛为原型推出了城市角色IP“铁牛儿”,又名“犇犇”,寓意奔流的黄河壮丽强大之意;一双深蓝奥义的双瞳则源于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犇犇”热爱华夏文明,在历史更替中一直守护着家园永济,他矫角昂首,身姿灵巧,自信满满,金黄色皮肤与黄河水相映射,传递着满满的“牛气”。为了充分发挥动漫文化的传播效能,永济还积极开展“文旅+动漫角色+互联网”的模式创新,将“铁牛儿”植入文体旅场景和大型节庆活动之中,通过刺激社会化营销裂变和传播互动,使其成为引领永济文旅发展的一张名片,同时还全面应用于永济的城市建设和宣传活动中,以进一步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提升游客的好感度以及增强在地文化创意活力。

四是构建黄河文化符号表征体系。从文化交流与人际沟通的过程来看,符号是传播的基本要素,而围绕黄河文化资源形成的具有民族意识和国家标识的标志性符号则肩负着文化传承、文化传播与文化创造的责任。例如,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时期的“马踏龙雀”铜奔马,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逐渐成为通行世界旅游界的标志性符号。再如,陕西秦始皇陵及其陪葬品兵马俑的发现,早在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和“人类古代精神文明的魁宝”,它继承了中国悠久的陶塑传统,是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不仅为我国塑造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更是黄河文化资源的标志性符号。从代表性人物来看,老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古代历史人物名扬四海并成为中华文明的代表性人物和黄河文化符号,这些无疑都是我们构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在构建黄河文化符号表征体系中,要善于运用这些具有生命力和鲜活形象的标志性符号并融入到文旅活动的各个环节,使之与不同场景和不同的社会事物相结合,不仅会生成具有表征意义的图像,而且还会衍生出具有丰富内涵的符号化表达形式与系统。这从一定意义上证明,形象既具有语言交流式的叙事功能,也可以通过符号化手段以增加其传播效能。在文旅时代,要善于运用文化符号的传播效能,使其在文旅融合的各个环节中呈现出表征的多样性,以及多元的社会张力和传播的“溢出效应”,这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人们需要运用符号进行互动交流并分享意义,需要运用符号的系统性表征与表达来建构意义共同体,这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是对处于不同社会节点上的个体或族群身份的建构与认证。

综上,在新发展理念背景下全面准确把握黄河文化的本质特征与丰富内涵,进而推进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既是新时代构建日常生活方式,实现对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黄河文化资源转化效能,全面推动现代旅游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激发现代旅游产业内生动力的现实需要。因此,以日常生活视角检讨和审视黄河文化与现代旅游融合发展,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而且为进一步提升文旅融合发展格调与品质,打造文旅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提供了行动指南。

猜你喜欢

日常生活文旅黄河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实现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