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众致贫原因及致贫心理因素相关性研究

2021-11-25封林秀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6期
关键词:相关性群众

封林秀

摘要: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取得新发展的今天,党和政府将目光放在了贫困人口扶助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有效举措以保证脱贫攻坚战的胜利。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群众之所以陷入贫困状态,主要是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本文就从群众致贫原因及致贫心理因素相关性入手,对贫困群众心理干预对策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群众;致贫原因;致贫心理因素;相关性

引言

贫困是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政府都面临的社会性难题,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有类似问题,而导致贫困的原因也多种多样,生产资料短缺、生产劳动能力缺失等,都可能导致群众陷入到贫困状态,进而使之正常生活受到影响,特别是贫困人口特殊的心理因素,更是导致贫困的罪魁祸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党和政府始终致力于为贫困群众提供扶持帮助,因此尽快了解群众致贫原因及致贫心理因素相关性并进行针对性处理,显然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价值。

1群众致贫原因及致贫心理因素相关性

1.1心理原因导致贫困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扶贫工作已经初步取得成果,但是一些贫困群众之所以无法脱贫,并不是因为客观原因,而是由于主观上的欠缺,这类心理因素致贫群众往往存在如下心理问题:第一,思想观念十分落后[1]。一些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比较差、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如外界,这导致该地区的教育事业也无法得到发展。比如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已经完成了社会制度的变革,但整体文明程度并没有得到提升,群众缺乏法治意识、家族宗教势力独大、陈规陋习不断沿袭等一系列问题至今仍然存在,这使得贫困群众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无法突破局限,安于贫穷、缺乏脱贫动力的情况并不少见。第二,人生态度相对消极。很多贫困群众在生活当中屡屡受挫、文化知识水平又比较有限,缺乏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没有对未来的详细规划,认为贫困是宿命、难以改变,在这种消极态度的影响下,扶贫干部即使竭尽全力也无法取得预期效果,贫困群众自身缺乏脱贫的动力和决心,党和政府工作人员的努力只能付诸东流。第三,道德心理相对漠然。一些贫困群众没有接受过专业化的教育、缺乏足够的生活阅历,又不能理解党和政府采取扶贫措施的原因和目标,在接受扶助接济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乃至于负面的想法,表面上对扶贫感恩戴德、心里却产生了等靠的想法,这必然会造成这部分群众无法脱离贫困状态。第四,部分贫困群众心理上的问题还表现为文化追求低端,在没有公共文化产品支持、健康文化引导的情况下,一些贫困地区的群众必然会出现心理方面的“贫困”,而这种心理方面的“贫困”又会成为限制他们脱贫致富的负面因素[2]。

1.2贫困造成心理问题

贫困是一种负面状态,久而久之必然会给群众的心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比较常见的贫困与心理问题理论主要分成心理资本理论和有限资源理论两种。首先,心理资本理论认为心理资本取决于一个人的特质和状态,其中特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与人格类似的心里特质,将会稳定持续地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方式,而心理资本指的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或保持积极心理状态的能力,也会给一个人的生活和行动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贫困群众的心理资本往往十分匮乏,个人特质也不够稳定优势,这使得他们即使身处物质短缺的贫困状态下,也不愿意付出努力改变现有的窘境,甚至使他们逐渐被挫败感腐蚀,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缺乏充足的物质资料、没有积极的心理资本,又导致部分贫困群众习惯性无助,在尝试脱离贫困过程中的每一次失败和挫折,都会成为他们在后续脱贫致富路上的巨大阻碍因素,甚至给他们带来不可逆的心理伤害。其次,有限资源理论是一种理论体系,它认为贫困主要是物质资源稀缺导致的,贫困群众在感受到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会将现有资源作为全部关注内容,这使得他们的认知体系变得十分狭窄,无法看到除了短期金钱收入之外的长远收益,这种短视和心理资本匮乏,正是贫困造成心理问题的最直观表现[3]。

2贫困群众心理干预对策

第一,尽快打破思想枷锁,促进城乡流动。绝大多数贫困地区都属于农业区,时至今日仍然延续着小农思想和传统生产方式,这些贫困群众的社会地位也比较低,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注。想要从心理层面做好扶贫工作,首先需要做的是打破小农思想对贫困群众的禁锢,使贫困群体产生与人合作、共同脱贫的想法,同时加强贫困群体权益的综合性保护,除了要改变他们物质生活水平之外,还需要避免政策性歧视和社会性歧视,解决社会各界对贫困群体的歧视和误解,提升社会阶层流动可能性,让贫困群体拥有脱贫致富的机会和渠道。同时,应引导贫困群众进入城市务工,使他们感受到非贫困地区的社会福利、公共设施和公共资源等,从心理层面解决贫困群众缺乏脱贫动力的问题[4]。第二,要充分做到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输血式扶贫确实让贫困群体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但是这种模式并不持久,反而使一些贫困群众产生了等靠的想法,脱贫意愿大幅度下降。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要从心理层面入手,催生贫困群众内部脱贫动力。从教育事业入手,确保贫困地区人口拥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从而推动社会公平。时至今日,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教育事业上的差异仍然难以消除,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并不少见,只有尽快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力度,才能让贫困群众拥有脱离贫困、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真正解决贫困群众心理层面和认识层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在加大贫困地区教育资源投入的同时,基层扶贫干部还需要做好宣传引导,让贫困群众认识到接受教育的必要性,为后续切实解决贫困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5]。

结语

党和政府始终关注贫困人口的生存现状和脱贫致富的方式,经过输血式扶贫的尝试后发现,只有从心理层面改变贫困群众的想法和思维模式、催生贫困群体内部脱贫动力,才能实现造血式扶贫的工作目标,让贫困群众在扶贫干部的支持下脱离窘境。文中简单阐述了群众致贫原因及致贫心理因素相关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关人员可从此角度切入进行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常进锋. 构建因病致贫返贫家庭心理健康防护网[N]. 中国人口报,2019-04-17(003).

[2]章文光.基于致贫原因的精准帮扶[J].人民论坛,2019(19):56-57.

[3]郑智维.防返贫、防致贫——日照构建“双防”新机制[J].民生周刊,2020(10):54-55.

[4]張彦台. 筑牢返贫致贫风险“防火墙”[N]. 经济日报,2020-06-05(011).

[5]张玉琢. 大救助体系能有效防止致贫返贫[N]. 中国社会报,2020-12-15(001).

猜你喜欢

相关性群众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基于Kronecker信道的MIMO系统通信性能分析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2)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与协调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各界群众参加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
决策有用观下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