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农村家庭生活方式变化分析
2021-11-25杨竞
杨竞
摘要:家庭生活方式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缩影和基本的生产单位,其变化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地区生活方式的整体变化。“5·12”地震后,随着广东省的援建,新政策的实施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汶川县很多农村家庭的生计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而也使农村家庭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本文通过问卷及访谈方式对汶川县农村家庭地震后生活方式的变化情况和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及问题进行归纳并尝试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农村家庭 生活方式 变化 问题
一、引言
生活方式一般来说是由生产方式来决定的,狭义上包括衣、食、住、行和休闲时间等,广义上则包括消费生活、劳动生活及精神生活等,一个家庭生活方式的变化最直接的体现是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5·12”地震后,震中汶川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南大门,在广东省的援建下,通过全县人民的奋发图强,整个汶川县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在2018年实现了贫困县“摘帽”。地震后的汶川可以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村家庭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当然,新的发展也会面临新的问题,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是农村家庭十分关注的。
二、调查方法、数据来源与分析
(一) 调查方法及数据来源
基于想更直接有效的了解汶川县农村家庭生活方式地震前后的变化以及在产生变化后遇到的问题,此次调查方法采用了最直接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问卷调查采用了问卷星线上答卷的方式,设计了14个问题,参与问卷调查的农村家庭主要来自绵虒镇、漩口镇、水磨镇、灞州镇、耿达镇这五个镇,现场农村家庭的访问主要集中在漩口、水磨和灞州镇。调查问卷的有效数量为104个农村家庭,现场访问的家庭数大约在二十个左右,访谈主要集中在对农村家庭生活方式现状和问题的了解上。
(二)数据分析
1.农村家庭人口数
据问卷调查的数据,104户农村家庭中3人以下人口数占了16.35%,3至5人占了58.65%,5人以上的占了25%。在汶川县农村家庭中,与父母同住及三代同居的情况较为普遍,以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及父母和已婚子女组成的主干家庭为主。与地震前相比,总的来说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年轻一代婚后更加倾向于与父母分开居住。
2.农村家庭劳动人口数
在问卷调查的104户农村家庭中,家中劳动人数为1人的有19户,占18.27%;家中劳动人数为2人的有49户,占比47.12%;家中劳动人数为3人的有17户,占比16.35%;其中劳动人口占3人以上的有19户,占比18.27%。比起地震前来说闲置劳动力数量有很大程度的减少,妇女的就业率明显提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农村家庭的有效劳动力数量在增加。
3.地震后农村家庭收入来源变化
地震前汶川的经济发展十分落后,相对封闭,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以农作物收入和外出务工为主,且以农作物收入为主的家庭占比基本是外出務工的两倍。地震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发生了变化,由农作物收入转变为外出务工为主,且以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家庭占到了63.46%。随着市场开放度的提高以及旅游等行业的发展,经商的家庭也在增加。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变化,可以体现出家庭生计方式的改变,由地震前的务农为主转变为外出务工为主,给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也带了收入的增长。
4.地震后农村家庭支出变化
地震前后家庭中最大的两项支出对比,生活费用和教育费用依旧是很多农村家庭最大的两项支出,医疗费用、生产费用紧随其后。但是从图2中也可以看出一些明显的变化,随着收入的增加用于旅游休闲的费用明显比地震前有所增加,在访谈中接触的农村家庭里部分家庭成员有过出国旅行的经历。教育费用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有所减少,减少的程度不大是因为个别家庭投入了一部分费用用于孩子的课外延展学习。老人赡养费用这一块有所减少,主要依赖于国家养老政策的落地实施(如失地农民保险),减轻了一部分农村家庭的养老负担。生产费用在地震前主要投入在了农业生产中,地震后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农作物种植面积缩减,生产费用的支出有所减少。医疗费用的增加主要是近几年疾病发生率的提高造成的。地震后随着收入的增加,部分家庭也愿意把钱花到个人技能提升以及一些投资理财上。从消费结构的变化,也可以感受到汶川县农村家庭在思想意识上的有一些改变。外出务工接触到了更多新鲜的事物,对于家庭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5.地震后农村家庭消费的变化
地震后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收入用于改善饮食的人数最多,在穿衣打扮、改善居住条件以及旅游休闲上也增加了较大比例的投入。地震前由于交通不便,物流落后,加上经济收入微薄,绝大多数农村家庭在饮食上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地震后越来越方便的交通和物流,改变了市场供给,五花八门的商品也开始进入到了偏远的山村。生计方式的变化带来了更多地收入,人们在需求上也发生了变化,饮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人们对外表越来越注重,用于穿衣打扮上的费用也提高了很多,过去只追求保暖,现在更多的追求衣服的款式、质量以及自身的心理感受。汶川县在地震后有很多乡镇通过广东省的援建,实行统规统建,居住条件比地震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家庭在收入增加后也会购买现代化的家具、电器用以改善生活。另外,在旅游休闲和兴趣爱好上很多农村家庭也提高了消费。部分农村家庭会在节假日自驾游或者参团省外甚至国外游,愿意接触新鲜的事物,增长见识。还有部分农村家庭随着外出务工接触到新的事物,思想意识有所提高,愿意把钱花在技能培训上,也会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追加花费。
6.其他方面
总的来说,参与问卷调查的农村家庭中97%的家庭认为家庭生活方式与地震前相比有所改变,99%的人认为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地震前汶川县农村失学儿童、学生辍学打工的情况不在少数,很多家庭的思想意识落后,对孩子的教育不上心。部分家庭因为收入微薄没法支付学费,有的孩子就会被迫辍学。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家庭生活方式的变化,失学、辍学这种情况有了很大幅度的减少。
在农村随着网络的普及,休闲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地震前农村的主要休闲娱乐方式以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外加一些户外活动为主。地震后,手机、电脑得到了普及,娱乐方式变得更多元化,广场舞、户外活动也开始占据很多家庭主要的休闲娱乐时间。
三、汶川县农村家庭生活方式变化后遇到的问题
虽然地震后汶川县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依旧与其他地区有很大的差距。农村家庭生活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所改变也是必然现象,但是这种变化除了内生动力,更多的是来自外界的助力,这种快速的、叠加的变化,很多农村家庭在面对这些变化时也有很多问题产生,并且也有了许多新的需求。
(一)教育资源落后产生家庭焦虑
教育资源的落后是广大民族地区都面临的问题,只是隨着家庭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村家庭对教育环境的改善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有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在汶川很多农村家庭外出务工人员看到了外界教育环境,有了对比后对子女的教育持悲观态度,绝大多数的农村家庭收入有限,没有更多的经费将孩子送到外地更好的学校就读,只能依靠当地现有的教育资源。而汶川县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乡村教师总体文化素质不高,教育投入的力度一定程度上向县城学校倾斜,导致很多农村家庭的孩子没有办法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
(二)医疗卫生条件差致使农村家庭缺乏安全感
汶川县全县(除卧龙耿达特区外)拥有县级医院2个,乡镇卫生院10个,县疾控中心1个,县妇计中心1个,县卫计监督大队1个。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包括在编、临聘和支援人员)最多的为映秀镇35人,最少的银杏乡仅9人。虽然每个乡镇都有一定规模的医院,但是医院的医疗条件落后,医护人员数量有限,小病尚可,大病就需要到都江堰、成都等地进行医治。外地求医,要面对陌生的环境,吃、住、行也需要更多的花销,由此引起了很多农村家庭安全感的缺乏。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更好的医疗保障也是此次调查中84%的家庭所期望的。
(三)信息不对称以及不平等就业情况严重
在汶川很多农村家庭外出务工多属于熟人介绍或者转介绍,以及一部分政府提供的帮扶就业岗位。很多农村家庭对现在的就业信息和政策缺乏了解,渠道不畅通,导致错失适合的岗位,虽然政府对招聘信息有进行宣传,但是宣传的力度还不够,很多农村家庭并未能及时知晓相关的就业信息。另外像漩口、水磨等工业重镇引进的企业,给当地居民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同时缺乏良性竞争,“关系户”占据岗位情况比较突出,很多当地农村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只能到其他地方就业。
(四)家庭生活方式的改变影响家庭关系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家中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情况增加,不利于家庭关系的稳定。手机和电脑的普及减少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影响家庭的互动模式,进而危及到亲子关系,不利于孩子的家庭教育。一些与老人同住的家庭,老人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有限,与社会脱节程度明显,年轻人在对待新鲜事物上与老人观点不同,并且容易产生不耐烦情绪,加深老年人的孤独感和价值丧失感,不利于家庭和谐关系的维持。长此以往,社会心理发生变化,家庭矛盾滋生,小则吵架,大则发生人身安全事故,影响村镇文明。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农村家庭生活方式变化与地区经济发展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对于汶川县的农村家庭来说,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地震后来的较快较立体,产生的问题也更明显更普遍。针对切实促进汶川县经济发展及农村家庭生活方式往更好的方向变化,现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强村镇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进一步加强师资培育和引进力度,改变供给侧,优化乡镇地区高层次教育人才供给体系。同时应有更完备的人才保障机制,让外来的优秀教师“留得住”,让农村家庭对教育更有信心
第二,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改革,与都江堰、成都建立更多医院定点合作关系,并进一步宣传落实医疗制度。以乡镇为单位与外面定点合作医院附近的酒店、宾馆等建立协议合作,提供更优惠的价格给到外就医的农村家庭。另一方面内部的改革应进一步深化,加强内部培训机制,选派优秀的医护人员对外交流学习提升业务能力。政府应适当的对医疗基础设施改革进行倾斜,引进更多先进的医疗设备。多方面的协同推进,才能带给农村家庭更好的就医条件,提升大家的安全感。
第三,县域内引进的企业可以按照以适当的比例给当地农村家庭提供就业岗位,让更多青壮年劳动力留在本地。政府部门对就业信息的宣传应当更加细致,多方位宣传,尽量覆盖到所有的农村家庭,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错失合适的就业岗位。由政府部门提供的帮扶性岗位或者政府主导的企业招聘应当有更加公平有效的招聘方式面向广大农村家庭,进一步实现公平就业。
第四,每个乡镇甚至村寨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家庭关系调节部门,配备一个专门的心理疏导人员。对留守家庭,村委会等组织要在不同程度上给予关照,提供生产生活上的必要帮助。适时地组织家庭联谊会或者其他集体性活动,培养农村家庭的生活热情,促进农村家庭关系良性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覃志敏,陆汉文.乡后重建时期汶川地震灾区贫困村农户生计状况研究[J].农村经济,2014,(3):65-69.
[2]赵雪燕.生计方式对农户生活能源消费模式的影响——以甘南高原为例[J].生态学报,2015,(5):1610-1619.
[3]谭伟梅,莫露草,马艳玲.赤水河流域农村居民可持续生活方式构建的困境及路径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1):30-34.
[4]韩自强,巴战龙,辛瑞萍.基于可持续生计的农村家庭灾后恢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4):158-167.
[5]喻胜华,韦琴.经济因素和人口特征对农村家庭消费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30-35.
[6]李凤婷,郝建新,辛丽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预期研究[J].理论观察,2019,(1):87-89.
[7]王强,刘玉奇,刘婷娜.中国新生代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J].中国流通经济,2019,(1):9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