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干涉还辽与“以夷制夷”

2021-11-25柳诗涵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6期
关键词:甲午战争

柳诗涵

摘要: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天朝上国”的幻影彻底被打破,清王朝为了继续维持其统治,试图联合俄国以制衡日本。1895年4月,俄国联合法国、德国共同干涉,以阻止日本独吞辽东半岛,最终于4月23日制造了“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这一事件最终迫使日本放弃了辽东半岛。三国干涉还辽,实质上是十九世纪末的中国、日本与欧美列强围绕各自的利益而展开的一场外交战,其结果使远东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变化,此后日俄对中国东北的争夺进入了新的阶段,并直接引发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

关键词: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以夷制夷

19世纪下半叶的东亚,是世界上一个很不稳定的地区——帝国主义列强在这里争夺殖民地的斗争达到空前激烈的程度,而这一地区的政治格局在甲午战后发生了巨大变化。实际上,所谓的甲午中日战争也并非仅仅是中国与日本两国之间的一场战争,而是远东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其中既涉及中、日、朝三国,也涉及俄、德、英、法、美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在远东的利益。

经过了甲午战争一役,自视为“天朝上国”而实际已然落后良多的清政府被看似不起眼的东亚小国——日本打败,国内、国际舆论哗然,中国的地位一落千丈,成为列强争相瓜分侵略势力的范围。明治维新后逐渐国富兵强的日本,经此一役,对外扩张的态度更加强硬。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马关议和时多次强调:“辽东半岛,抚朝鲜之背,扼北京之咽喉,为了国家长远利益,无论如何不能不占有之。”

无力独自应对如此危局的清政府,试图通过“以夷制夷”的外交方针来达成列强互相制衡的局面,由此对俄国生出了迷信和幻想。此外,德、法、英的立场,清政府也很清楚,知道列强迟早会出来遏制日本,不管他们的主观意图是否是帮助中国,但在客观效果上一定会帮中国,所以在中日开战不久,清政府就派王之春等出访这几个国家,与之沟通、串联,并协调立场。

1895年2月14日,俄国驻东京公使与陆奥宗光会晤,劝告日本不要向大陆扩张领土,显然有对日本遏制的意思,担心日本通过朝鲜踏上大陆后,势必损害俄国利益。日本通过《马关条约》,试图使中国割让辽东半岛,这显然与俄国意图谋求中国东北地区的利益相冲突,阻碍了俄国实施其远东政策。但当时的俄国并无独自制衡日本之实力,因此与德、法携手,意图共同敦促日本归还辽东半岛。

最终于1895年4月23日,俄、德、法三国公使联声明各自受其本国政府训令,对中日讲和条约中关于辽东半岛割地事件的异议,三国分别向日本提出备忘录。俄国方面表示:“辽东半岛若被日本占据……会经常危及清国首都……朝鲜的独立也将变得有名无实。这些情况将会妨害远东地区持久和平。”法国公使所递交备忘录的部分内容:“占有辽东半岛……对于远东和平是永久的障碍。”德国公使是最后递交备忘录的,其的态度更为强硬,指责日本没有接受德国先前的忠告,并强调:日本必须将辽东半岛归还给中国。

三国干涉使中国产生了希望、幻觉,相当一部分大臣开始考虑延缓条约批准,而且想着在辽东半岛回归后,再接再厉将台湾一并要回来。中国人在做着天真的梦,一时间将俄、德、法三国奉为救星。但俄、德、法三国愿意出面劝阻日本对辽东半岛的归还自然不是无代价的支援中国,而是为了各自的在华利益各怀鬼胎。1895年5月8日,中国的全权代表——伍廷芳,日本的全权代表——伊东巳代治,在烟台交换了《马关条约》批准书。11月8日,李鸿章与日本全权大臣林董,在北京签订了《辽南条约》,清政府最终以三千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从日本手中赎回辽东半岛,“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虽然就此宣告结束,但其对于远东格局的影响却远不止于此,此后的日俄战争可以说就是还辽事件的直接后果。

“三国干涉还辽”,可谓是清政府“以夷制夷”外交方针的一项成果,由此中国毕竟暂时地收回了辽东半岛,然而,自恃干涉还辽“有功”的俄、德、法三国,以此要挟清政府,攫取了更多在华权益,并由此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恶果,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实质上表明了清政府“以夷制夷”方针的大失败。还辽事件实质上是十九世纪末的中国、日本与欧美列强围绕各自的利益而展开的一场外交战。除此之外,经过“三国干涉还辽”,俄国与日本成为了远东地区国际关系的矛盾双方,此后由于双方在中国东北及朝鲜地区争夺的扩大,两国矛盾更趋尖锐。最终在1904年,日本为了报“还辽”之仇,更为了攫取朝鲜及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权益,在英美等列强的支持下,挑起了日俄战争,此后日俄对中国东北的争夺进入了新的阶段。

历史证明,外交只是强国间的外交,一味腐败、退让的清政府,仅仅试图通过“以夷制夷”而获得短暂的喘息,其结果必然也只能是沦为列强之间互相争夺的瓜分对象,这个“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实质上是清王朝不堪一击的真实写照,根本不会有哪一个列强甘愿成为其“制夷”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2][日]陆奥宗光.蹇蹇录[M].伊舍石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2.

[3] 喜富裕.“三国干涉还辽”事件的成因及对国际关系影响的再认识[J].甘肃高师学报,1999(01):40-43.

[4] 刘真武.三国干涉还辽与日俄战争爆发[J].世界历史,1983(05):80-85.

[5] 郭洪茂,郑毅.试析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对远东国际关系的影响[J].外国问题研究,1990(01):46-51+12.

[6] 张玉芬.论清政府的联俄政策及其社会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3(04):32-36.

[7] 黄小林.从欧洲格局变化析三国干涉还辽[J].巢湖学院学报,2005(04):78-81+114.

[8] 李刚.欧洲格局与“三国干涉还辽”——一种结构现实主义的历史个案考察[J].南都學坛,2009,29(05):30-34.

[9] 张富强.“三国干涉还辽”与日本军国主义的外交转折[J].社会科学战线,1997(02):225-231.

[10]王宗运,杨增强.论俄国远东政策对清政府“以夷制夷”外交的影响[J].西伯利亚研究,2011,38(01):76-80.

猜你喜欢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期间清军真实战力分析
浅谈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功过问题
浅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前后日本知识阶层的“天职论”
美国在甲午战争中偏袒日本的经济原因
甲午战前中日外交话语权之争
近代中外战争与条约关系(上)
甲午战争与台北李春生家族
甲午战争的历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