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校园欺负状况的调查研究

2021-11-25孙淑萍陈玉英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6期
关键词:问卷调查小学生

孙淑萍 陈玉英

【摘要】校园欺负不仅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终身发展,同时也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为了解区域小学生校园欺负的状况,并为实践干预层面提供实证依据。对我区973名城乡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校园欺负现象在小学生中较为普遍,男生更容易发生欺负他人的行为;小学生的校园欺负方式主要是语言上的攻击和威胁、暴力行为、排挤等;班干部的人际交往显著优于非班干部,欺负和被欺负发生率显著低于非班干部;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与欺负和被欺负行为显著正相关;年级越高,学生更容易发生欺负他人或者参与欺负他人的行为;农村学校的学生更容易参与欺负他人;离异家庭的孩子更易受欺负;学校和家庭对校园欺负现象干预不够。最后基于实证分析,对预防校园欺负提出建议。

【关键词】校园欺负 ;小学生 ;问卷调查

一、引言

校园欺负(schoolbullying)又称校园欺凌、校园霸陵。一般是指受欺负者被一个或多个同学有意地、反复地、持续地施以负面行为,造成受害者心理或身体上的不适应或伤害。校园欺负是普遍存在于各国儿童青少年群体中的行为问题,也是当今全球中小学教育共同面临的难题(张喆,史慧静,2014)。虽然近年来我国各地都开展了平安校园建设,教育部也曾多次发文开展对中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综合治理,然各地校园欺凌恶性事件仍时有曝出。在心理辅导的工作中,我区老师也曾发现了多例正卷入或曾经经受过校园欺凌的孩子,无一不给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有的害怕上学;有的学习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学业失败和辍学;有的甚至产生过轻生念头;有的虽然换了环境依然经常噩梦不断……

相关研究表明,受欺负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以及睡眠质量等问题显著高于一般学生。经常受到欺负容易导致恐惧、不安、焦虑、抑郁等症状的出现,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久而久之可能会发展成情绪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等,甚至在自卑绝望或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出现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严重影响心身健康(李海垒,张文新,于凤杰,2012)。已有研究证实,儿童时期的欺负行为是日后青少年犯罪、反社会行为、成年后暴力犯罪的重要预测因素。纵向研究还发现,在儿童期受到欺负,其负面伤害会持续到成年,而8-12岁有欺凌行为的学生,成年后的犯罪率比一般人大约要高四倍。可见,校园欺负不仅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终身发展,同时也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

本研究旨在从欺负者、受欺负者等角度,通过运用专业的心理评估工具对本区小学生进行随机分层抽样调查分析,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了解校园欺凌发生状况,考查家庭、校园等社会微观系统对校园欺负的影响。为在实践层面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行为提供实证依据,同时从积极心理学角度为构建平安校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實施途径,为学校开展相应工作提供借鉴。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调查方法,从金华市婺城区选取城区和农村各4所小学,每所小学三、四、五、六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的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973人。

(二)研究工具

采用张文新等人修订的olweus儿童欺负问卷(张文新,武建芬,1999)。问卷由4个维度组成:关于人际交往状况;关于受欺负;关于欺负他人;儿童的态度。Cronbach系数在0.59-0.78之间,分半信度在0.56-0.79之间,问卷具备良好可信度。

(三)研究程序

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施测方式。以问卷星的方式发放问卷,被试匿名作答,遵循自愿性原则,所有问题均在电脑上完成作答。利用SPSS20.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等。

三、结果与分析

(二)关于受欺负

1.被欺负的发生率

在调查这学期中有20.35%的学生发生过被欺负的情况。其中,13.57%的学生被欺负过一两次。6.78%的学生有被欺负过几次甚至更多。

2.被欺负的方式

采用语言上的攻击、威胁的方式占17.06%,采用踢、打、毁坏东西等暴力行为方式的占11.51%,采用排挤(不让参加任何活动或游戏等)的方式的占8.73%。各年级的具体情况见下表。

3.被欺负的地点

29.71%发生在校园里,发生在校园以外的环境的占比3.18%。其中,16.86%是发生在教室,7.71%是发生在走廊或者大厅,4.52%是发生在操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家庭情况在“受欺负”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离异家庭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学生。

(二)关于欺负他人

关于“当你欺负别的小朋友时,你通常是独自一人,还是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独自一人的占2.47%,与另一个小朋友一起的占1.23%,与几个小朋友一起的占1.34%。关于欺负他人的方式,采用语言攻击或威胁方式的占2.27%,采用踢、打、毁坏东西等暴力行为方式的占1.95%,采用排挤的方式的占0.83%。关于“你持续欺负别的同学多长时间了”,有一两个星期的占2.26%,有一两个月及其以上的占1.04%。

关于“出于什么原因去欺负他人”,“出于无心,不小心冒犯”的学生占4.11%,“别人先惹你的”占6.89%,“出于自我保护”占4.11%,认为是家庭原因的占0.1%,认为是学校原因的占0.31%,认为是其他原因的占0.41%。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说明男生更容易发生欺负他人的行为。同时,年级越高,学生更容易发生欺负他人或者参与欺负他人的行为。

同时,卡方检验结果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儿童欺负别人的概率越小。

(三)关于儿童的态度

1.学生对待受欺负的态度

关于被欺负的事情是否告诉过他人的情况是,有45.71%的学生没有告诉过老师;有22.02%的学生没有告诉父母;有45.75%的学生没有告诉过朋友。关于“当一个小朋友在学校里被欺负时,其他小朋友是否站出来制止?”,有6.78%学生认为“几乎从不制止”,有33.4%的学生认为“有时制止”,有24.56%的学生认为“总是制止”。关于“如果你看到一个小朋友在学校里被欺负,你会怎么办?”,选择“报告老师”的占80.47%,选择“帮助被欺负的小朋友”的占14.18%,选择“只管做自己的事”的占1.64%,选择“走开”的占2.88%,选择“看热闹”的占0.82%。

2.学生对待欺负别人的态度

关于“你会参与欺负一个你所不喜欢的小朋友吗?”,选择“绝对不会”的学生占67.63%,选择“我想不会”的学生占22.3%,选择“不知道”的学生占5.24%,选择“也许会”和“会”的学生共占4.83%。关于“当你欺负了别的小朋友,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有3.19%的学生感到愧疚,有2.06%的学生感到后悔,有1.54%的学生感到不知所措,有0.41%的学生自我感到满足,认为自己很厉害。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班干部的得分十分显著高于非班干部。生源地在关于“儿童是否会参与欺负一个自己所不喜欢的小朋友”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

(四)关于周围他人对待欺负者的态度

在欺负他人的小学生中,关于“老师有没有因为你欺负别的小朋友而批评你?”,选择“欺负过,但没挨老师批评”的学生占29.55%,选择“挨过批评”的学生占70.45%。在欺负他人的小学生中,关于“你的爸爸、妈妈有没有因为你欺负别的小朋友而批评你?”,选择“欺负过,但没挨家长批评”的占25%,选择“挨过批评”的占75%。在欺负他人的学生中,关于“学校有没有因为你欺负别人处罚你?”,选择“欺负过,有处罚”的占32.26%,选择“学校没处罚我”的占67.74%。

建议

(一)学校应重视小学生校园欺负现象

根据调查可见校长和老师都应提高对校园欺负的认识,重视校园欺负现象。部分校园欺负老师是没有关注到的;有的老师即使发现了也没有引起重视,觉得这只是学生之间的小打小闹;被欺负者可能会处于害怕而不敢告诉老师;周围的旁观学生觉得这不关自己的事情,也不去报告老师。欺负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干预,可能会助长校园欺负行为的发生。因此,学校应加大反校园欺负的宣传力度,如:张贴海报,出黑板报等,内容可以围绕哪些行为是属于校园欺负,遇到被欺负可以怎么自我保护等;学校还应开设反校园欺凌的相关课程;制定相应的反校园欺凌的校纪校规,对于欺负他人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建立欺负行为匿名报告制度,鼓励学生在遭受欺负或看到同学被欺负时进行报告等。在欺负行为发生后,对相关学生能提供及时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尽快摆脱困扰,消除欺负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提高父母的家庭教育能力

调查显示父母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学生更容易卷入欺负和被欺负行为之中。这可能是由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低,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越简单粗暴,不能用科学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其他相关研究也表明,欺负行为与独裁专制、冷漠、拒绝或过度保护等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教养方式消极,过度保护或冷漠拒绝,对孩子关注过少,对其行为缺乏有效监督与指导,都会导致孩子更容易卷入欺负或被欺负行为。与此同时,城市学校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校的学生,农村学校的学生更容易去参与欺负他人。这也可能是城市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高于农村家长。

因此,家长需要不断学习,提升家庭教育的能力,多关心孩子,形成民主尊重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温暖和关爱,在孩子遇到问题时能给予科学的指导和帮助。学校和社区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举行家长沙龙等给家长提供学习提升的平台,从而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

(三)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同时,学生欺负行为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不懂得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当发生一些矛盾之后,他们不知道怎么进行有效沟通,怎么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因此,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预防部分欺负行为的发生。我们可以通过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让孩子们在教师创设的课堂情境中,通过角色扮演、故事、头脑风暴以及互动游戏等手段,唤起学生的同理心。增进同伴间的相互了解,学习同伴交往的技术,从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學生学会有效沟通,有效化解矛盾冲突,从而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

(四)开展班级值日班干部活动

调查结果表明,班干部的儿童更容易去参与欺负他人。这可能因为当班干部,可以让孩子更自信,可以得到更多尊重,当干部的经历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道德感和正义感。

因此,我们可以在班级开展一些当班干部的体验活动,比如开设值日班长、值日纪律委员、值日卫生委员等岗位,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当班干部的角色,都有机会成为班级的管理者,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展示自己的能力。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责任感、道德感和正义感,从而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

(五)从低年级开始及时开展校园欺负预防工作

调查结果表明,年级越高,学生更容易发生欺负他人或者参与欺负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及时干预,当学生处于低年级的时候,他们的欺负行为较少,更有同情心,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他们需要尽早得到正确的引导,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反校园欺负的能力,这样可以减少到了高年级时发生欺负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李海垒,张文新,于凤杰.青少年受欺负与抑郁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1:77-82

[2]王中杰,刘华山.校园欺负中的欺负/受欺负者和旁观者群体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0(1):92-96.

[3]史高岩,李仁军,张燕等.校园欺负行为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2010,23(1):71-74.

[4]史高岩,刘金同,张燕等.受欺负初中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4):404-406.

[5]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张文新,武建芬.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文版的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9(02):8-12+38.

[7]张喆,史慧静.基于社会生态学观的校园欺负行为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05):794-797.

作者简介:

孙淑萍(1968),女 ,汉族,金华,一级,本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教育局教研室,321000

陈玉英(1982),女,汉族,浙江湖州,一级,硕士研究生,青少年心理咨询与辅导,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321000

猜你喜欢

问卷调查小学生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