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联觉对应关系在高中音乐鉴赏中的运用
2021-11-25王薇
王薇
摘要: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许多学科之间已相互融合和促进,例如,心理学中的“联觉”已逐渐运用于音乐欣赏教学,本文旨在通过对与联觉相对应的音乐表现要素进行简要的阐述,举例说明在课堂实践中如何通过“联觉”规律的运用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希望通过“联觉”能力的发掘和培养来丰富学生的情感审美体验。
关键词:联觉,音乐欣赏,审美
一、与音高相关的联觉:
音高是指声音的振动频率,在单位时间中,振动频率越高,音则越高,反之,频率越低,音则越低。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听觉上音的高低与视觉上的高低,以及物体的物理属性,如物体的大小、物体的轻重等存在着联觉对应关系。
案例: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中的“牛车”与“未孵化的鸡雏的舞蹈”这两首乐曲的片段中,前者的旋律在低音区,后者在高音区。笔者在教学中先在课件中出示“牛”与“小鸡”的图片,然后以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出与两种动物相对应的物理属性的特点,通过比较两首乐曲旋律的音区特点,由此得出音高与物理属性大小、轻重之间的联觉关系(见表1)。
二、与音强相关的联觉:
音强即音的强弱,是由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来决定的。音乐作品中音的强弱变化是塑造音乐形象的重要方法之一,并且音的强弱变化与力量强度、情态强度、物体的大小、轻重以及空间知觉距离之间都有着联觉上的对应关系。
案例: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中“牛车”主题出现了三次,学生通过直接的听觉感受总结出三次主题力度上的变化是:弱→强→弱;这时笔者在让学生進一步思考使用这种力度变化的原因时,在课件中出示两幅图片,反应空间知觉距离远、近的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对音强的体验,选择不同距离牛车的图片所对应的强弱关系,从而学生能够总结出这种强弱关系的变化所对应的牛车空间距离感为:远→近→远。
三、与音值相关的联觉:
即音的长短,是由发音体振动时延续的时间长短来决定的。音值不仅仅包含了音的长短,也包含了速度和节奏,速度即单位时间内先后出现的音的数量,节奏即声音出现的时间间隔。因此,音长、速度以及节奏这三种音乐要素共同构成了声音的时间特征,听觉上的时间感与空间的长度、物体的大小和轻重、物理运动的速度和节奏都有着联觉上的对应关系。
案例: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未孵化的鸡雏的舞蹈”中雏鸡的运动特点与音乐中的节奏形成了联觉上的对应关系,既有表现雏鸡灵巧特点的节奏型的对应,也有节拍形成的律动所构成的对应,音乐中既有模仿小鸡跳动的节奏,也有模仿小鸡跑动的节奏,十分形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表现对象的特征,如重量、力量、运动等方面的感性特征,由此来了解旋律节奏和速度的特点。
四、与音色相关的联觉:
学生通过聆听作品中不同乐器的色彩,以及在作品中音高、音强、调性等要素的变化与视觉上的亮度、情态兴奋性之间形成联觉上的对应关系。
案例: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展开部——“抗婚”部分的音乐主题采用了铜管乐器中大号、圆号作为主奏乐器,通过对比聆听铜管乐器和小提琴音色、音区、力度上的区别,引导学生感受视觉上明暗的强烈对比、物体大小的对比,进而体验出不同乐器音乐要素的变化所衬托不同形象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联觉关系的运用并不是孤立的,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运用,在引导学生欣赏某个作品时,要从整体上分析影响音乐表现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在表现对象时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因此,音乐中的表现对象只能是从以上联觉对应关系中抽象出来的视觉特征,进而通过联想的填充使表现对象具体化。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 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7年版,第50页。
[2] 陈泓如:《中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论文类
[4] 黄小蕊:《视听联觉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第41页。
[5] 孙彬彬:《“联觉”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