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护理路径联合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1-11-25陈昶蓉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

陈昶蓉

摘要:目的:探究急诊护理路径联合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9月~2021年9月收治的2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140例,对照组采取急诊护理路径护理,观察组采取急诊护理路径+心理护理,就其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各项操作所需时间都短于对照组,护理后各项评分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诊护理路径+心理护理,有助于提升急救效率和急救效果,减轻患者心理、生理应激反应,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发生,还有助于提升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路径;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2--01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及时送医接受急诊治疗通常能挽救生命,通过药物治疗或介入手术治疗能获得较高存活率,但单纯治疗无法提升其自我效能感,不能改善其生活质量。由于疾病发生突然,患者短时间没有心理准备,出于对病情的担忧容易表现出负面情绪,以焦虑、抑郁、悲观、恐惧情绪居多。就医患者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情绪状态良好的患者治疗依从性高,能保证各项治疗顺利完成,因而能收获预期治疗效果。因此对于急诊患者,临床强调在治疗基础上做好患者护理干预,心理干预被认为是重要护理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9月~2021年9月收治的2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140例。观察组中男、女各有80例、60例;年龄31~82岁,平均61.32±5.72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6h,平均4.24±0.41h。对照组中男、女各有84例、56例;年龄31~82岁,平均61.93±5.3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6h,平均4.01±0.56h。两组患者上述基础资料的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用急诊护理路径护理,在接诊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为其建立静脉通道,给予低流量吸氧,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各项操作,在患者病情缓解后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

1.2.2观察组

采取急诊护理路径和心理干预:(1)急诊护理路径。首先,院前急救护理:在接到急救电话后要在5min内出发,途中要联系患者家属,以了解患者病情,指导家属开展初步急救,在到达现场后要立即使用急救药物,并快速转运,患者在转运途中要采取平卧体位,还需注意观察其生命体征,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反馈给院内医护人员,以便其能提前做好急救准备。其次,入院急救护理:在患者入院后需在30s内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并通过绿色通道进行急救,遵循先抢救、再办手续的原则,要尽可能提升抢救效率[1]。(2)心理干预。护理人员要以温和态度、保持足够的耐心与患者交流,交流时语气亲和、语速中慢,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详细介绍AMI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治疗方法、预期预后,向患者介绍负责治疗的医师团队、治疗经验、技术水平等,通过增加患者了解以消除患者陌生感与恐惧感,帮助稳定患者情绪状态。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分别采取X2检验和t检验,P<0.05时组间差异显著。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抢救及康复情况

分诊时间、急诊时间、抢救时间、扩张球囊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

2.2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心理状态评分无明显区别,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3对比两组患者应激水平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肾上腺素、HR、SBP、DBP水平无明显区别,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身上腺素、HR、SBP、DB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4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4%、9.29%,两组对比P<0.05。

2.5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

3讨论

AMI的发生多由于情绪过度激动、过度劳累而突然导致,患者临床会有剧烈、持续的胸痛,同时会出现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表现。研究显示,AMI与负面情绪存在双向影响,其中AMI会引发患者的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又反过来会加重AMI病情程度。负面情绪持续存在会对机体产生刺激,导致明显应激反应,增加机体交感神经兴奋程度,促进儿茶酚胺激素分泌,进而会加快心跳频率,增加心肌耗氧,升高血压水平,最终会引发冠状动脉痉挛,使AMI患者并发心衰、心律失常以及心绞痛等症状。通过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与患者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为患者营造舒适的住院环境,在评估患者心理状况、认知状况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支持,开展健康宣教,并指导患者掌握应对不良情绪的技巧,通过各方面干预综合实施,增加患者对疾病、治疗相关知识的了解,提升自身的疾病认知程度,学会自行应对负面情绪,维持稳定情绪应对治疗[2]。急诊护理路径是一项科学的护理方法,具有计划性、预见性、人性化的特点,能在入院前、抢救时、抢救后3个阶段根据患者病情实施恰当的护理干预,能把握护理过程中的细节点,确保护理措施安全、高效,能显著提升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心理干预是一项科学的护理方法,能强化对患者的心理关怀,显著改善其心理状态,进而提升其治疗依从性,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3]。本次试驗结果显示,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联合心理干预后,其分诊时间、急诊时间、抢救时间、扩张球囊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焦虑、抑郁情绪显著改善,肾上腺素、HR、SBP、DBP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2.14%,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且以上指标均优于采取常规护理患者(组间比较P<0.05)。

综上,急诊护理路径+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坤.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1):163+165.

[2]肖二艳,翟世柳.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3):2477-2478.

[3]魏丹,竺正艳,贾春艳.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0,35(04):199-200.

猜你喜欢

心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
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的心理干预
浅析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