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刺治疗风痰上扰型颈性眩晕20例

2021-11-25石庆彬王鹏刘开明姚婷婷胥梦霞叶振忠聂杨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12期
关键词:针刺

石庆彬 王鹏 刘开明 姚婷婷 胥梦霞 叶振忠 聂杨

摘要:目的:探究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刺治疗风痰型颈性眩晕的效果。方法 针对在毕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或住院收集的颈性眩晕20例患者予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刺予以干预,每天给予一次干预,一个礼拜为一个疗程,总计两个疗程。疗程结束分别进行疗效总结,并评估疗效。结果:第一个及第二个疗程之后的总的有效性分别达到百分之八十以及百分之一百。结论: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刺治疗风痰型颈性眩晕疗效好。

关键词: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  针刺  风痰上扰型 颈性眩晕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3-9026(2021)12--01

颈性眩晕以眩晕为主要症状,为颈项部退变而导致椎一基底动脉血运受影响。是颈椎病相对典型的病症之一。和颈性眩晕相关的脊椎类疾病主要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时有存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充分情况,典型的包括头疼、晕眩、听力减退、记忆力减退,严重者可因头昏致双下肢乏力而跌倒。经过历代医家总结,针灸、中药得到长足的进步。本人收集我院针灸科门诊或住院风痰型颈性眩晕20例患者,用该方法治疗,发现疗效好,现报告如下。[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定二零二零年的一月至二零二一年六月期间毕节市中医院我科门诊和住院部的存在颈性眩晕(有眩晕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相关病患二十位,男6例;女14例,年龄<50岁15例,50岁-60岁4例,年龄>60岁1,病程小于1月6例,病程1月至1年9例,病程>1年5例

1.2诊断依据 西医方面则围绕《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等有关典籍资料,并予以判定[2]:①颈部伴随着疼痛,存在晕眩;②颈位置转动期间有晕眩或想呕等;③或见:看物不清楚、头疼以及耳鸣;④x线或反馈存在椎间隙过窄、椎间孔变窄等。

中医确诊则结合《中医内科学》确定,主要以头晕、项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可能伴随头疼、想呕以及恶心或伴耳鸣等症[3];有关证型则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明确:晕眩,或头疼、想呕、舌苔腻、脉弦滑或涩。

1.3符合诊断标准者可纳入。

1.4排除标准 存在高血压病症、脑梗以及其它肿瘤类病患,包括心肝肾存在衰竭病患,妊娠阶段以及哺乳阶段的女性群体。

1.5 干预措施:中药层面强调化痰熄风、健脾祛湿、活血为核心,给予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支持,包括半夏、炙甘草各6克;天麻、茯苓、陈皮、当归各10克;白术、全蝎、川芎、防风分别为十二克、四克、九克和八克[4]。所有药物均为颗粒剂形式,每次一袋,每天三次,添加150毫升温水予以泡服。针刺方面,则分别对病患的四神聪、足三里(双)等穴位给以支持。病患坐姿,对小区域皮肤进行一定的消毒处理,选择一寸的无菌针灸针,扎入0.5-1寸左右。这之中百会、四神聪位置予以平刺干预,风池往鼻尖位置刺入0.7寸,太阳(双)、太冲(双)、颈3夹脊穴(双))直刺0.5寸,丰隆(双)、足三里(双)刺入1寸,进行平补平泻,保持三十分钟后拔针。每天进行一次,以一个礼拜为疗程,总计两个疗程。

效果诊断 结合有关文件(《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规定要求,确定:①治愈:无晕眩,旋颈测试时阴性,生活劳动能力恢复。②显效:眩晕明显好转,旋颈试验为阴性,生活劳作水平得到改善;③有效:晕眩得到缓解,时有颈疼以及晕眩,生活劳作水平得到好转;④无效:眩晕没有任何变化,生活劳作水平没有变化。

2临床疗效总结

1个疗程后疗效总结:治愈0人,显效0人,有效16人,无效4人,总有效率80%。2个疗程后分别为5人、11人、4人、0人、100%。

2.1典型病例

洪某,男,47岁,由于颈存在酸胀痛2月,遂在我科接受治疗,病患六十天之前没有任何显著的诱因出现此类情况,伴随存在晕眩,看东西正常,没有头部疼痛,无肢体异常情况,也没有恶心以及想呕,舌苔腻,脉弦滑。血压正常, x片数据反馈是椎间孔微狭窄。可以判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层面,则是项痹 风痰上扰证,介入办法:给予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支持,包括半夏、炙甘草依次6克;天麻、茯苓、陈皮、当归依次10克;白术、全蝎、川芎、防风分别为十二克、四克、九克和八克。所有药物均为颗粒剂形式,每次一袋,每天三次,添加150毫升温水予以泡服。针刺方面,按上述方案针刺,则分别对病患的四神聪、足三里(双)、风池(双)等穴位予以介入。给予中药搭配针刺支持,1个疗程后,颈部酸胀痛好转,偶有头晕。2个疗程后,颈部酸胀痛、眩晕明显好转,生活质量提高。

3 讨论

颈性眩晕是针灸科室相对典型的病症之一。颈椎病为增生性颈椎骨性关节炎、神经根征等多种疾病的统称,为典型的退行性病理变化为前提的疾患之一。其核心即为长时间的劳损、骨质增生、韧带变厚,因此诱发颈椎脊髓、神经根等受压,存在多方面的功能性异常的临床综合征。其大致包含交感神经型、脊髓型、神经根型等多种。颈性眩晕、椎动脉颈椎病较为类似。

经总结,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针刺治疗风痰证颈性眩晕效果佳,能很好缓解患者眩晕、颈痛等症状,针刺干预没有毒副作用,中医强调,生命活动为机体的内外环境的共同影响,涵盖了多个系统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动态平衡。健康即为阴阳平衡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中药、针刺等方式的刺激可以使得机体阴阳保持相对平衡,最终实现治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乐红 尹志安- 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治疗急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

[2]肖蕾,蒋戈利,赵建国,王立新,邢军,李坚将,杨政霞. 电针大椎穴治疗感冒高热138例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01:23-25.

[3]刘敏. 分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运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的效果观察[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A4:20635.

[4]李家炎. 电针对ApoE~(-/-)小鼠主动脉窦IL-6表达的影响[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

作者简介:石庆彬(1985-)男 侗族  贵州黎平人  硕士研究生  毕节市中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   主要研究方向:针灸 临床

猜你喜欢

针刺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清明的雨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针刺秩边穴治疗跟腱炎51例临床观察
植物也有记忆力
针刺配合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63例
新疆抓获75名“针刺”嫌犯
针刺治疗术后尿潴留68例
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