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传统人物画比较

2021-11-25许陈岑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10期

许陈岑

摘 要:由于诞生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中西绘画在所采用的工具材料、表现手法以及创作者的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有著很大的不同。一直以来,传统人物画都是美术领域重要的创作题材之一。观众可以通过对传统人物画进行解读,来了解画家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社会风貌等。主要从人文背景、用线造型、色彩表现、空间构造、空间构造、工具材料等方面对中西传统人物画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中西传统人物画;用线造型;空间构造

绘画作品不仅能够表现出画家的艺术思想,还能反映出特定时期的时代特点与社会风貌。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的绘画艺术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尤其在传统人物画方面有着不同的独特韵味。一般来说,中国传统绘画讲究“以形写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而西方传统绘画则以油画为代表,色彩较为鲜艳,重在对客观物象的再现。本文将从人文背景、用线造型、色彩表现、空间构造、工具材料等方面对中西传统人物画进行比较。

一、中西传统人物画人文背景的比较

总体来看,中国传统绘画受儒、释、道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大,所表现的更多的是“天人合一”“有无相生”等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例如,明代唐寅的传世画作《秋风纨扇图》所描绘的是萧瑟秋风中一位手拿纨扇心情惆怅的女子。画家借汉成帝妃子班婕好色衰恩弛,好比纨扇在秋风起后被搁弃的命运,抨击了世态炎凉。显然,这是与唐寅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有关的。画中女子一脸衰怨,或许正是唐寅自身的写照。

由于深受宗教的影响,西方传统绘画所描绘的内容大多具有宗教意味。由此可见,宗教对西方国家当时的社会意识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斯廷圣母》是由意大利画家拉斐尔所作。画中的圣母一扫中世纪以来圣母像中那种冰冷、僵硬、不可亲近的模样,表现出了人类母亲的美丽、温柔和慈爱,体现了画家的美学追求。

从古至今,中国都十分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相信“天人感应”。因此,很多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在《秋风纨扇图》中,主人公幽怨怅惘的神情和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使得周边的景色也显得有些凄凉伤感。而文艺复兴后的西方古典主义绘画主张理性至上,强调人性、理性的理想美。例如,《西斯廷圣母》忽略了对周边环境的描绘,重点突出了圣母端庄的形象,对人的崇高品质进行了赞美。

二、中西传统人物画用线造型的比较

中国传统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其画面所呈现的物象不是对真实物象的完全再现,也不受真实物象表面特征的约束,而是具备了真实物象的内在精神,通过画家主观的思考与构思,来重点抒发画家的个人情感。顾恺之在《论画》中提出了“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论点。可见,画家主要是通过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发挥自身的主观想象来进行作画的,以此表达自身的精神世界,抒发个人情感。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其中第一法即为“气韵生动”。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绘画中“神似”的重要性。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设色浓重,线条刚劲又有力。在这幅作品中,画家简练而生动地勾勒出了人物的面貌特征,充分把握了不同帝王不同的神态特征和精神气质。

西方传统人物画的用线造型与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用线造型有很大的区别。不难发现,西方画家追求画面的立体感,即注重表现人物真实的美感。因此,西方传统人物画的造型手段主要体现在对块面的处理上,而中国传统人物画则是通过线条来造型的。西方传统人物画中的线条几乎是为“形”而服务的,只用线简单地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如人物形象的大小、比例等,表现出人物的特征。例如,丢勒的《四使徒》中的线条就很明显是为勾勒出人物的轮廓而服务的。丢勒对画面左边人物的五官和头发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并通过明暗关系来呈现人物斗篷上的皱褶变化。

三、中西传统人物画色彩表现的比较

在绘画艺术领域中,色彩的表现力是显而易见的,其能够给人们带来直接而又强烈的视觉感受。纵观中西绘画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人物画的色彩表现一直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如西汉时期的人物画比较具象,画面色彩比较浓烈。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脱离了前期的稚拙风格,开始讲究绘画的技法,“形神”“气韵”“骨法”等审美概念是对这一时期人物画成就的概括,同时也慢慢开始注重对色彩和明暗关系的处理。这一时期人物画的色彩虽不太符合自然色彩的规律,但却是与艺术创作的规律不谋而合。到了唐朝时期,人物画的用色更为大胆,色彩更加富丽。即使是比较淡雅的作品,画家也能较好地将色彩之间的微妙差异表现出来,使色彩表现更加多种多样。到了清朝时期,随着西方绘画思想和绘画理论的传入,中国传统绘画在色彩表现上有了显著的变化。例如,画家郎世宁的用色绚丽而浓重,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用色。

西方画家的用色与中国画家的用色有所不同。西方画家注重表现物象在光影下的质感。在他们绘制的画面中,常有一束光洒向人物。画家通过色彩的明暗对比、色调的强柔对比来强调画面,使人物跃然纸上。例如,荷兰画家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的《夜巡》中色彩的明暗对比就非常强烈,层次丰富。他将光线处理得十分巧妙,使得画中的大多数人物都露出了部分脸庞,只有位于画中央的主要人物完全处在光线之中,整个画面生动又巧妙。印象派之后,西方传统人物画在色彩上的表现是豪放的。画家常常会弱化色彩的明暗对比和光影对比,并用色块来表现人物的造型。

四、中西传统人物画空间构造的比较

(一)透视法的差异

中国传统人物画使用的是散点透视,即画面中的物象通常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视点通常是不固定的。而西方传统人物画使用的是焦点透视,即只能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去观察事物,不能随景点的变化而移动视点。

1.散点透视

中国传统人物画的视点通常是流动的。例如,在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画家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听乐、观舞、暂歇、轻吹、散宴这五个场面,并且把不同场合的片段组织到一个画面上。相比之下,西方传统人物画只能站在一个角度去观察事物,似乎画中的形象都定格在一个时空里,不能变换。

2.焦点透视

西方传统人物画采用的焦点透视,也称定点透视,其追求的是在同一个视点下呈现出较为稳定的瞬间艺术效果。其画面所呈现出的内容来源于现实,给人一种逼真的感觉,具有视觉真实性的特点。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画家使用焦点透视法,将每个人物的神情刻画得栩栩如生,以近大远小的原则合理地安排了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丰富了整个画面的空间感,使观众仿佛置身于画面中。可见,西方画家注重再现客观的空间构造,而中国绘画在空间上不受太多客观因素的限制,注重表达画家的主观感受。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的绘画艺术在各个方面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二)虚实表现手法

中国传统人物画画家通常会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安排画面上的各种人物。在阎立本的代表作《步辇图》中,画家就巧妙地对画面进行了虚实结合的处理。在整个画面中,没有背景和道具,面相丰腴英俊、雍容大度的唐太宗及其左右簇拥的宫女,形成了密集的“实”。这种以虚衬实的处理技法,凸显了唐太宗精明且睿智的君主形象。同时,画面右边人物的“实”和左边人物背景中的“虚”形成了对比,给观众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而西方传统人物画画家对虚实关系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画面的色彩和构图上。在西方传统人物画中,通常近处物象的用色与远处物象的用色有着明显的不同。近处物象的用色较为鲜艳,而远处物象的用色偏灰,纯度较低。同时,西方传统人物画注重采用近大远小的构图方式,即将近处的物象处理得具体而又清楚,将远处的物象处理得模糊而又朦胧。

五、中西传统人物画工具材料的比较

不同的工具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画家展现不同的想法与思想。一般情况下,中国传统绘画的工具材料为笔、墨、纸、砚、颜料,这与西方绘画的工具材料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的毛笔的触感十分柔软,富有弹性,所绘制出的线条常常是含蓄且丰满的。而为了调和、涂抹颜料,西方油画所使用的画笔一般更为粗硬,这有助于画家更加方便地描绘物象的结构和质感。在用纸方面,中国传统绘画所用的主要是纸或绢。其中,宣纸的吸水性强。水与墨通过晕染能够在宣纸上碰撞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西方油画通常以木板或画布为载体。这种木板或画布能够经得起反复的涂抹和多层颜料的叠加,使画面表现出一定的肌理效果。

六、结语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中西艺术家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情趣和绘画思想,但其对于美和艺术的追求却是一样的。从传统人物画这一层面来说,西方传统人物画有着厚重且客观的画面内容,强烈有力的色彩表现,能够给观者带来良好的视觉享受,较好地呈现出西方古典主义绘画的特色。而相对于西方传统绘画来说,中国传统绘画更讲究气韵生动,所使用的色彩往往十分淡雅,更注重追求意境的表现,能够使观者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從人文背景、用线造型、色彩表现、空间构造以及用具材料等方面对中西传统人物画进行了比较,展现了中西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对于人们了解中西传统人物画的审美情趣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敏.论中西融合下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J].大众文艺,2010(4):82.

[2]王荣.论中国画的传统色彩美学和现代色彩意识[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4(2):55-58.

[3]何鹏.中国传统人物画与西方古典人物画的造型差异[J].大众文艺,2014(24):113.

[4]田恬.西方造型手法对中国人物画线形造型观影响的分析[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5]张骏.中西绘画的空间意识及其表现:兼谈中西绘画的融合[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7.

[6]蒋述卓.中西艺术真实观的异与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7]冯民生.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8]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9]洪惠镇.中西美术比较十书:中西绘画比较[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