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红灯定律”引导儿子走出学习困境
2021-11-25刘桂珍
刘桂珍
一天,儿子放学回来埋怨:“蔡老师真是的,哪壶不开提哪壶!”我一问才知道,语文课上蔡老师要求同学们背古诗词,每天背三首,而且要求四人一组组成学习小组,儿子是小组长,负责监督组员背,然后再由班长监督组长背。
儿子最怕背古诗词,用他的话说:“读到嗓子冒烟都背不过!”我安慰他不要急,他嚷嚷起来:“班长每天都向老师报告,我能不急吗?”
儿子自尊心强,不愿让老师失望,我理解他的心情,便说:“那咱们一起想想办法吧!”
做晚饭时,我突然想起刚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所谓“红灯定律”:驾车上路,如果第一个路口碰到红灯,那么接下来的几个路口往往碰到的也是红灯。假如在遇到第一个红灯后改变行车路线或行车速度,就有可能避开接下来的一连串红灯。对此我有体会。
这让我又想起了儿子刚上学时的一件事。那时候他表达能力不足,说话磕磕绊绊,总是“嗯、哦”半天才能说完一句话。我要求他说话不要“嗯啊哦啊”的,可他说得更磕绊了。
后来我改变思路,让他把要说的话用拼音写出来,照着拼音大声读几遍以后再说出来。练习了差不多3个月,他说话不再磕绊了。
现在想来,这不就是“红灯定律”中的“绕行”吗?如今他背诵古诗词有困难,是不是也可以“绕行”呢?我赶忙跟儿子沟通,建议他“绕道背诗”:先画场景,再看图想象背诵。
儿子喜欢画画,爽快答应。
儿子要背王昌龄的《送郭司倉》,我引导他先读一遍诗,然后在脑海里想象出诗句的场景并画下来。
儿子略一思索便很快画出一幅画:太阳照在门上,门前是一条叫“淮水”的小河。画完,我让他看着图景,发挥想象说出诗句。他脱口而出:“映门淮水绿。”我拍手叫好:“诗画相通,有了画就不难想出诗了,这个方法看来有效!”儿子高兴坏了,又画了第二句诗“留骑主人心”的场景:一头牛下面一颗心,心上写着“主人”俩字。第三句、第四句他如法炮制,很快就画完了一首诗的场景。看着场景,他毫不费力地把诗背了出来。
原本半天难背一首诗,采取这种画、背结合的方式,他很快就会背了,而且这个方法新鲜好玩,大大激发了儿子背诗的热情,短短两天时间,他就“画背”了八首诗,彻底走出了背诗的困境。
我趁机引导他:“学习遇到困难不要急,要多思考,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儿子连连点头,很快就把这个方法运用到了其他功课的学习上。
一天,儿子做一道数学题:爸爸今年40岁,儿子今年12岁,问:几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儿子的3倍?儿子想了半天,先用倍差法求解,但没有成功。我提醒他想想“红灯定律”,换个思路。
儿子想了一会儿,突然一拍脑门儿:“有了!”接着便拿起笔在草稿纸上“沙沙沙”地写了起来。我一看,他采用的是列方程式法,求出了正确答案。
我夸他善于动脑,思维敏捷。他兴高采烈地说:“学习上遇到困难就像走路遇到红灯,不能傻傻地等在那儿,只有多思考、多尝试,才能更快地解决问题。”
(摘自《现代家长》)(责任编辑 张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