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瞿独伊:让世界聆听开国大典盛况

2021-11-25徐阳晨

现代妇女 2021年11期
关键词:瞿秋白新华社莫斯科

徐阳晨

瞿独伊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瞿秋白烈士之女,出生于1921年11月,1946年8月入党。瞿独伊一生淡泊名利,从不向党伸手,从不搞特殊化,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精神品格和崇高风范。

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父辈使命

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年幼的瞿独伊随父母一起到会场,曾为代表做掩护,休会时为代表表演。1930年7月,瞿秋白和杨之华奉命回国工作,为了避免国内白色恐怖的残害,同时也考虑到带着孩子从事地下工作不方便,他们将瞿独伊继续留在原苏联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学习。

1935年秋的一天,瞿独伊和兒童院的同学到乌克兰的德聂伯彼特罗夫斯克旅游,偶然从《共青团真理报》上看到了瞿秋白英勇牺牲的消息。瞿独伊顿时头晕目眩,失声大哭,随即昏倒在地。

父亲给予瞿独伊爱国教育的第一课是在俄罗斯生活期间,瞿秋白寄给女儿一张印着一架大飞艇的明信片,上面写着“你长大了,也为祖国造这样的大飞艇”。细微之处,父爱跃然而出。在后来的采访中,瞿独伊被问道,“爸爸妈妈教会你什么?”她说:“爱祖国!”

因苏德战争爆发,瞿独伊结束了13年旅居异国的生活,于1941年跟随母亲回国,到达新疆时被地方军阀盛世才“无端”逮捕。审讯中,敌人以诱惑的口气说:“你还年轻,只要答应我们,出狱后会很快给你找一份工作。”瞿独伊愤怒地回答:“我决不单独出狱,决不会为你们工作,我们无罪!你们必须把我们全体无罪释放,并把我们送回延安!”在狱中,狱友们开展党组织生活,瞿独伊旁听,这让她在自己入党时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为共产主义奋斗”成为她毕生的信仰。

1946年6月10日,瞿独伊一行人获救并抵达延安,受到毛泽东、朱德、林伯渠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不久,瞿独伊和丈夫李何一同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作为俄语播音员,瞿独伊在天安门城楼用俄语向全世界播出了毛泽东的讲话,并以此为荣。

克己奉公,一心为党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资料显示,1950年,瞿独伊和丈夫被派到莫斯科去建立新华社记者站。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外建立的第一个新闻机构,他们二人也成为我国第一批驻外记者。

1950年3月12日,恰逢苏联第三届最高苏维埃选举投票日,正在赴任途中的李何和瞿独伊在开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立即对同行的苏联旅客进行了采访。这条消息后来成为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发自国外的第一篇新闻。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缺少俄文翻译,因而有代表团访苏时,常常借瞿独伊去当翻译,甚至周总理访苏、中国驻苏使馆张闻天大使举行宴会和在群众场合讲话时,也由瞿独伊当翻译。

瞿独伊后来回忆:“在莫斯科,我们身兼数职,既是记者、通讯员,又是译电员、抄写员、打字员、翻译,甚至还是会计、大师傅、采买员。有一次,我们去拜访苏联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刚好赶上下大雨,我们下了公共汽车还得走一大段路,到他那里后衣服、鞋子全湿透了。当得知我们既没车子又没有通讯员时,不禁哑然失笑。我们向他解释:中国目前要厉行节约,一切力量都要放在建设上。”

瞿独伊不仅在工作中注意节约,在生活上也同样要求自己简朴,在给她定薪时,她主动减掉700卢布。当时记者站所用的电视机、收音机和照相机都是她自费购置的。瞿独伊生病住院的费用要比苏联公民高三四倍,但她未向公家报销。在国外工作期间,她所得的稿费绝大部分都交了党费。

瞿独伊是中国共产党的同龄人。在建党100周年到来之际,这位与党风雨同舟、命运共进的老人,回首过去,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永不褪色。

(根据新华社、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资料编写)

(摘自《中国妇女报》)(责任编辑 张宇昕)

猜你喜欢

瞿秋白新华社莫斯科
莫斯科第一届宠物狗节
大雪袭击莫斯科
瞿秋白:两段深情,一生心系
崛起,莫斯科大公园
车“游”
民国一段出轨奇闻
《新华社烈士传》再版发行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
新中国六十华诞大阅兵
瞿秋白:不得不走、不得不留与不得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