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好习惯,助力学生学会学习
2021-11-25李方红龚全卫董顺
李方红 龚全卫 董顺
[摘要] 教学实践中,学生存在点散、随性与单维培养等学习习惯偏移,因而系统性、常态性、生态性的习惯结构构建势在必行。通过预学结练用创展评的有序习惯,健康、自主、固境、多元、深度、互生、泛在、持恒学习的有质习惯,扬长避短、锻炼展示、缔造成功、记录美好、自我激励相结合的有光习惯,助力学生有效学习、健康成长。
[关键词] 学习习惯;“三有”好习惯;学会学习
学习习惯是进行高质量学习的知、情、意、行的过程,包括知道该怎样做、愿意这样去做、坚持这样去做,最终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学会学习即学生知道学习的价值,按照科学、高质的行为活动程序展开学习活动,并内化为一种自然、自动、自主化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重庆市巴蜀小学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生一日高质量成长为抓手,发展学生学习习惯,助力学生更好成长。
一、学习习惯培养的偏移
自主发展素养是三大核心素养的核心,文化基础为自主发展奠基,社会参与是学生自主发展素养的衍生与运用。而学会学习素养又是自主发展素养的核心,是学生未来更好成长的关键能力。质言之,学习习惯是提升学会学习素养(以下简称“学会学习”)的重要法宝,原因在于学习规律下行为程序的反复量的累积最终指向学会学习质的提升。如养成记笔记的习惯,日积月累,学生会形成有序思考、系统思维的好品质。而在现实中,学习习惯的培养存在诸多偏移,亟待归正。
(一)点散培养:缺乏系统性
很多教师或家长知道学习习惯对学会学习的价值,但对什么是学习习惯、学生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怎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缺乏系统的认知。如有的小学教师每学期都在不断地变更学习习惯的内容与培养措施。朝令夕改,学生无所适从。再加上家长也有一套自己的习惯培养的方法,多向用力,反而造成合力最小。这些偏移集中反映为点散式培养,缺乏科学性认知,缺乏系统性规划,缺乏多方合力共育的行动。
(二)随性培养:缺少坚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培养至少要坚持21天才可能内化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现实中,很多习惯的培养只出现在规划表中,只存留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如数学学习错题的整理习惯非常重要,但学生往往很难坚持每天抄写不会做的题,并进行分类整理,同时深入地剖析错因,对错因进行大数据统计,找出核心错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这确实需要常态化的坚守,而不仅是认知上的觉醒。
(三)单维培养:缺失生态性
有的教师和家长仅关注学习本身,却忽视了学习的良好生态的构建。实际上,学习是一系列生理参与基础上的心理认知过程,受到非认知、认知、身心状况,学校、家庭、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由此,学习习惯的培养还应关注学生健康的身体、良好环境氛围的构建等。同时,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是课堂上学习时应该关注的事,还应该在课外生活中予以关照。此外,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应该在纵向历程中持开放生成的心态,在学习、研究与评价中不断改进优化。
综上,关注习惯培养的系统性、常态性、生态性成为习惯培养纠偏归正的主题。
二、“三有”好习惯的内涵与结构
学习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感官获取信息,并将信息输入大脑进行认知同化、顺应、平衡加工的过程,涉及一系列记忆、理解、想象、抽象等心理。最终,在实践中将相关认知程序转化为行为程序,进而分析与解决问题。建构主义关注情境的构建、学生自主的意义建构、社会合作的构建等,强调让学生完整经历、真实探究。人本主义则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生命的完整成长,关注认知与情感的融通与互生。质言之,学习需要有一个合乎规律的纵向生发过程,横向的深度加工过程,以及周向的驱动、影响、助推、保障等支持过程。
我们认为,“三有”好习惯包括让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质量。这三大过程可以概括为有序学习、有质量学习(以下简称“有质学习”)、有光亮学习(即情感上体现的一种成就感、效能感、幸福感等。以下简称“有光学习”)。有序学习保障学习按符合心理学规律的认知加工步骤有序展开,确保学习的基本质量;有质学习强调每个环节的深度加工,提升了学习的质量;有光学习则通过学生自省、他者评价,累积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促进学生自发投入常续的学习活动中(如图1)。
(一)有序学习习惯
任何学科,各种类型的学习,总体上都包括“预、学、结、练、用、创、展、评”八大环节,这八大环节并非线性的僵化关系,而是相互立体交织的存在关系,而且并非所有的学习都必须经过这八步,这仅是具体情境、具体目标下学习的大体历程。
以数学学习为例,新知探究往往是数学规律发现的复演,旨在让学生完整经历建构的过程,渗透相关数学思想,培养核心素养,所以一般不需要預习。这里的预习更多指一种准备。比如说,课间休息喝水、上洗手间、远眺,提前两分钟准备好书、笔记本、文具盒。课前静息一分钟;课堂上学习要做好“静、序、勤”,即身心专注,有序思考,认真看、听、做、说、记等。总结复习则要做到及时复习、绘制导图、复述提纲、隔期巩固等;练习时,应按照“读题画重点、做题有顺序、做完要检查、批完会总结”四个步骤展开练习,做到书写工整、答题规范、做题完整、直至做对等基本要求。而在应用与创新上需要理实结合、承创(传承与创新)互通、问解相融(问题与解决相融合),即学生要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用数学思维思考,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展示上,学生要做到条理清晰、内容科学、形式新意、语速适中、富有情感等;最后在评价上,学生可以利用行为核对表对自己每日的学习情况进行打星评价。
有序学习习惯实际上保障了学习的有序性,基于学习规律基础上的八大环节,使学生学习不盲目、不慌乱,实现了“驱动—投入—实践—总结”的反复交替,“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继承创新一体”的不断循环,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习的基本质量。
(二)有质学习习惯
有质学习即学习每个环节,在每个时空场里、每个完整历程中都做到深度学习、高阶学习、高质量学习。心理学中学习机制相关理论为此提供了学理基础。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指出,学习应该让学生自主发起、自主建构;巴甫洛夫调节阀反射理论认为,人在固定的情境下,固定的时间段内进行固定学科的学习,利于建立系列条件反射,利于学习快速地进入状态,利于记忆的保持;多元智能理论在揭示每个人智能差异的同时,也关注多重感官的综合训练,进而对学习进行复合性、多重化加工,使得理解更深刻、表象建立更立体丰满;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将认知结构化能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存储与迁移沟通;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揭示了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能提升学习内容的留存率。
归结起来,健康、自主、固境、多元、深度(系统加工)、互生(分享互学,理实结合)、泛在、持恒等是有质学习的关键元素。健康学习就是要保持精力旺盛、耳聪目明,需要学生平常能保持良好的情绪、充足的睡眠,饮食要满足营养需求,坚持运动、有病及时医治等;自主学习即学生要认清学习价值,保持探究的兴趣,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中去;固境学习包括制订计划,在固定环境、固定时段进行学习,要先学习再玩耍,学习中着紧用力,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家长与老师也要以身作则等;多元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主动调动多重感官进行学习,看、听、思、记、做、说结合,个人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深度学习即学习时要对内容进行深度加工,如主动复述、条理化整理学习内容、画思维导图、利用各种记忆法进行记忆、过度学习、由此及彼的拓展延伸、积累思想方法等;互生学习指破除二元对立的藩篱,实现二元及多元的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生成共进的一种学习方式,如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的沟通、线下学习与线上学习的融合、自学与互学的结合、内化与教授他人统一等;泛在学习即珍惜时间,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持恒学习强调学习的坚持性,一切习惯不能停留于纸上谈兵,更要付诸行动,终身学习、享受学习。总而言之,有质学习旨在达成学习质量的提升、学力的提升。
(三)有光学习习惯
学习最高的境界实际上是一种道的参悟与投入,即愿意学习、勇于挑战、充满自信、满怀热情、全心投入、沉醉其中。此时,可以说已达到“无招胜有招”的最高境界,忘却了方法、忘却了习惯。因为习惯已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动化行为,学习不需要意志力的加入而变成了一种生命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一种精神极乐的享受。有光学习就是这样的状态。
有光学习的高境界学习态势虽主要是一种长续良好学习状态的自然累积,但也可以运用一些方法来有意识蓄能,如扬长避短、锻炼展示、缔造成功、记录美好、自我激励就是好的方法。人不能只关注自己的问题,更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自己的特长,这是保持自信的一种重要方法。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反复多次的磨砺和锻炼、展示和交流能讓学生累积丰富的经验,再面对类似的环境就会从容不迫。而缔造成功指老师和家长要基于每个学生的差异,搭建各类型的平台,制造各美其美的成功机会。其实,成功才是累积效能感最好的方法,记录美好是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一种自我正性暗示,通过每天记录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来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最后,人要学会自我激励、劳逸结合,在表现很好时,要多给自己加油鼓掌。
三、“三有”好习惯培养的路径
习惯的养成需要从知情意行多维度,持之以恒地坚持按行为程序及要求展开行动,才可能慢慢内化。
(一)价值认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好习惯的重要性,且对三有好习惯的价值有体认后,才可能自主参与到习惯的培养活动中来。可以通过好习惯与学习力(包括但不限于成绩)正相关的实验数据,让学生进行好习惯与不良习惯的对比试验,通过榜样学生范例宣讲、名人案例等让学生间接或直接树立价值认同,形成价值体认。
(二)计划导引
形成价值体认后,紧接着可以制订一个周作息时间表,对培养哪些习惯、怎样做形成清晰的认识。在计划确定时,要注意将教师建议与学生个性修改结合、各科习惯统一、行为计划与行为核对结合、自评与他评结合、等级评价与评语结合、学校与家庭习惯一体、每日行为与周总结结合,从而让计划可操、可行、可评、可用。
(三)泛在行动
习惯的养成贵在行动,有些习惯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或与已有习惯存在冲突需要主体诉诸毅力才可完成。本文阐述的三有好习惯,特别是有质习惯、有光习惯,需要学生在最初阶段坚持做好,否则容易淡忘甚至停滞。如深度学习,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后,要主动思考分数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规定的、为什么这样规定、表示什么意义等。如此,才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与此同时,泛在行动意味着习惯的培养不仅在课堂中践行,而且在家庭里也要保持一致。
(四)伙伴互励
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在学生动力不足、坚持不够时,可以通过榜样示范、伙伴激励、增值比对等方法激励学生坚持做完、做好。比如,通过班级中该习惯做得好的学生的例子让其他同学知道,别人可以,自己也可以;同时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可以寻找小伙伴,一起打卡,相互提醒、相互鼓励。当然,自我增值比对也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和效能感,通过与自己的昨天比,可以让学生看到习惯养成的可行性。
(五)行为核对
所谓行为核对,是在自己高质量完成了某行为后,及时进行评价、登记,实现自我激励,让成长可视,让习惯养成历程可见,很好地驱动下一次行为的发起。如制作每日行为表,学生通过给自己打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以此不断驱动自己坚持下去。
(六)强化奖励
在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几个行为效应的处理:一是短板效应,若出现某一两个习惯难以做好,就需集中突破,否则极易形成负性效能感。二是滞后效应,习惯价值的体悟需要一段时间,无法立竿见影。三是高原效应与反复效应,学生在坚持二十几天后容易出现疲倦,想要放弃,这是典型的高原效应,而坚持过了高原后,便不需要意志力介入就能形成自动化行为;反复效应则提醒我们,偶尔没做好没关系,不要自暴自弃,须知这是正常现象,要继续加油、继续保持,对抗相应效应的过程就是一个反复强化的过程。此外,设置一定的奖惩与自我奖励办法,也可对行为进行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