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骑手”的安全风险分析及对策建议
2021-11-25应急管理部宣教中心吕慧郑雪郭利
应急管理部宣教中心 吕慧 郑雪 郭利|文、图
近年来,随着各类新兴行业领域的发展,相应的安全生产风险也不断出现,对相关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随着外卖行业的快速发展,网约配送员,即通常说说的“外卖骑手”(为便于表述,简称外卖骑手)已成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就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外卖骑手群体也存在着职业安全风险较高、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外卖平台企业及骑手安全也称为了一个社会关注度非常高的问题。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实地走访、调查问卷等方式开展的调研,分析外卖骑手的群体特点、事故情况以及涉及的安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探讨如何能更好地确保外卖骑手安全,促进外卖行业安全、有序发展。
群体特点及事故情况
群体特点
根据笔者对外卖骑手的调研情况,目前外卖骑手以20~40岁的男性为主(80%以上)的群体,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普遍(超过80%)在高中以下,且早年大多有务农,在建筑工地、制造业流水线和餐厅、酒店等服务业打工的经历。生活压力较大以及相关平台对骑手注册条件和能力要求不高等因素,是让他们进入外卖行业的主要“推力”。
总体来看,外卖骑手受教育水平、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影响,普遍存在交通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素质不高的情况。
事故情况
据笔者调研,外卖骑手发生交通违法和交通事故的概率一般高于普通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员3~10倍。例如,浙江省近3年来外卖骑手累计被查处道路交通违法案件超过51.5万余起,人均违法1.89次。南京在全市(含五区)2017年上半年共发生涉及外卖送餐电动车各类交通事故3 242起,共造成3人死亡,2 473人受伤,全市平均每天发生与外卖送餐电动自行车有关的交通事故18起。2020年8月,深圳市查处快递、外卖送餐行业交通违法1.2万起,占非机动车违法案例总数的10%以上。
从违法的行为上来看,外卖骑手主要存在的交通违法行为有违反交通信号、违法占道行驶、违法装载、逆向行驶、其他影响安全行为等。其中闯红灯、走机动车道和逆向行驶三种交通违法行为非常突出。
同时,“百万单事故率”是当前外卖平台企业最常用的事故指数。此外,还有平台企业使用“百万公里交通事故数”开展对骑手安全事故统计分析。根据笔者调研情况,当前头部平台企业的百万单事故率约为20%。当然,外卖平台企业的百万单事故率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卖骑手事故情况,也与平台企业自身外卖订单量的体量有关。
所涉安全风险分析
交通安全风险
根据人民数据研究院网络舆情数据分析结果,2020年以来,外卖骑手相关的100余个热点事件发现,由交通违法行为引发的交通事故占比超过70%。根据笔者对近3 000名外卖骑手开展的问卷调查情况,被调查骑手从事外卖行业期间从未发生过事故的占70.5%,每年发生1~2次事故的占25.8%,每年发生3~4次交通事故的占2.3%,每年发生5次以上事故的占1.4%(如图1所示)。由此可见,外卖骑手面临的交通安全风险较高。
图1 骑手发生交通事故情况
电动车超标及改装风险
2019年4月15日,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修订的“新国标”GB 17761—2018《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正式实施,且多地新旧国标电动车过渡期即将在2021年结束。
GB 17761—2018《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电动自行车车速不能超过25 km/h,质量不能超过55 kg,电压不能超过48 V,电机功率不能超过400 W。但当前,仍有很多外卖骑手的电动自行车为超标车、改装车,速度远超标准要求,有些电动自行车最高时速甚至可达80 km/h,且车辆经过改装,加宽、加长、加重后很有可能改变车辆性质,车辆自身安全和时速过高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例如,因车辆加长、加重,会导致转弯减速避让不及时发生交通事故。
此外,一些外卖骑手将轻便二轮摩托车充当电动自行车,在未取得摩托车驾驶证和未悬挂摩托车号牌的情况下违规驾驶,存在很大安全隐患。随着各地“新国标”过渡期的结束,外卖骑手超标车辆和改装车辆带来的相关安全问题有希望得到进一步解决。
电瓶充电和换电存在火灾风险
对于外卖行业而言,电动车和电池使用频率非常高。由于集中充电柜、共享换电柜等设施的相对缺乏,为解决充电问题,部分外卖骑手只能选择入室充电或从楼上“飞线”充电,甚至一些网点出现了拖线板接着拖线板,七八个大电瓶插在一起充电的现象,这些行为显然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外卖骑手身心健康需被关注
除交通事故外,骑手猝死,骑手与商家冲突事件也是与骑手安全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根据笔者问卷调查结果,近50%的外卖骑手每日工作时长在10 h以上,且每月基本不休息。此外,平台企业对骑手的日常管理往往也相对松散。
特殊的工作性质导致外卖骑手缺乏社交、人文关怀,部分外卖骑手由于精神压力大,容易产生暴躁情绪。因此,对于外卖骑手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
安全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
骑手流动性大 安全培训效果有限
根据笔者调研,外卖骑手工作流动性较大,通常在某一个外卖平台工作时间为半年。众包骑手(兼职,可为多个平台服务)与管理较为严格的专送骑手(为特定平台服务)相比,数量众多,约为专送骑手的两倍,是更为灵活和倾向自主用工人员。平台和站点对众包骑手的管理较为松散,大多以鼓励接单为主、考核为辅。平台企业对骑手开展的安全培训,主要为线上安全教育培训,形式包括注册前的安全考核、每月的专题安全教育视频(以时长几分钟的小视频为主)。
目前,平台企业对外卖骑手的安全教育普遍存在不到位、不落实,外卖骑手岗前培训、在岗培训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好等问题。部分外卖骑手们认为当前的安全培训往往流于形式,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尤其对于自由度更大的众包骑手来说,效果更加有限。
平台企业算法没有充分考虑安全因素
平台企业在相关算法设计上,重点关注的是骑手派单的公平性、高效衔接每单空档的即时性、早晚高峰订单分配的均衡性及商圈订单派送的协同性,而对骑手配送过程中的安全因素则考虑不够。外卖骑手发生事故与算法不够合理的关系,已有很多媒体、学者都进行过详细分析,故本文在此不过多赘述。
除了外卖平台的算法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之外,目前缺乏行业监管部门和相应的监督机制对外卖平台企业算法的合理性进行评估论证,也是算法存在忽视“安全”问题的原因之一。
考核机制导致“安全”让位于“速度”
根据笔者调研,平台企业大多定期对骑手表现进行评级,并赋予不同级别,例如,从低到高分为普通、青铜、白银、黄金、钻石、王者等。等级越高意味着系统派单数量更多,奖励收入也越多,而要维持住称号必须多接单。
此外,完成单量还直接与配送费挂钩。“配送速度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的实际情况导致“多拉快跑”成为了外卖行业的普遍价值取向。在“最严算法”的考核要求下,“安全”在很多情况下就让位于了“速度”。同时,外卖骑手自身也被挤压在平台追求效益和消费者追求服务的博弈中,经常忽视个人安全,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平台的考核。
平台企业对骑手安全权益保障落实存在差距
某平台企业消防安全教育基地
外卖行业的用工形式存在平台自营、劳务派遣以及劳务众包等多种模式,平台“去劳动关系化”用工占比较大。据人民网·人民数据的“人民启信”APP数据显示,全国目前有众包企业超过3.5万家。部分众包公司只是充当中介角色,不仅没有健全的社保待遇,而且对骑手的日常管理也较为松散。当前普遍存在外卖骑手与平台企业、人力资源商、代理商等劳动(劳务)关系不明确的问题。由于平台企业对大部分外卖骑手不承担应有的雇主责任,加之外卖骑手社会保险意识不强及对理赔流程的不了解等情况,往往导致了外面骑手在发生事故后保险落实上存在保障范围窄、标准低、理赔难,甚至不能理赔、找不到理赔方等问题。
对策建议
多管齐下 提升对外卖骑手的安全培训效果
针对外卖骑手,平台企业应采取线上和线下培训相结合的形式,按阶段开展入职前培训、在职培训、专题培训等安全培训,提高效果。
第一,平台企业应充分用好APP和配送站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安全宣传阵地,常态化地组织开展安全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对骑手交通安全意识培训及宣导。通过及时分享安全案例,对骑手交通事故回顾分析,提高骑手的安全意识。
第二,加强岗前的教育培训,例如,通过组织新入职的骑手签订交通安全承诺书,参加一些志愿劝导活动,引导骑手自觉地遵法守规、安全出行。
第三,加大日常安全考核力度,将交通安全因素纳入考核,进一步加强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接交警处罚系统,根据骑手违章次数,设置宣导教育、直接停号等不同等级处罚。
提前谋划 在算法设计中充分考虑安全因素
平台也应优化算法规则,通过“算法取中”的方式,合理确定订单数量、准时率、在线率和考核要素,适当放宽配送权、配送时限,不能因为过严的考核,造成骑手争道抢行等交通违法行为以及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具体来说,要科学确定订单的饱和度,系统在给外卖骑手分派发单量时,应充分考虑安全的因素,将算法中的安全因子进行优先调整,不能只考虑效率,还要充分考虑到配送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例如,在算法中加入骑手交通违法监测,根据违法程度和次数降低派单率。
相关企业在制订修改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则制度和平台算法时,要充分听取工会或劳动者代表意见,并将结果公示并告知劳动者。同时,还应引入第三方评估,对平台配送安全规划与算法合理性进行评估,并报送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审查,严禁平台提供违反安全规则的路线。
重视安全 优化骑手的等级体系和报酬规则
平台企业应将骑手交通安全作为骑手奖惩的重要因素,对交通违章骑手造成严重事故的,可采取暂停配送资格等处罚,对遵守交通安全的骑手则可进行等级上调、零交通事故奖金等奖励。通过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引导骑手形成安全文明的配送习惯。
社会共治 不断完善外卖骑手的安全权益
外卖平台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具有与传统经济不同的特点,传统的行业监管法规、政策和监管模式难以完全适用。
对此,笔者建议从国家层面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市场监管、交通、公安、社保、应急等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一盘棋格局,增强监管合力,实现对外卖平台的全面监管。例如,在城市乡镇规划中设置电动车车道、停放区及集中充电站、共享换电站、社区临时休息站、外卖寄放柜等;鼓励平台企业联合成立即时配送行业协会,制定合理的平台安全管理措施,建立行业安全管理规范。
同时,对于外卖骑手的安全权益保障工作,建议政府、媒体、学界、业界等各方面形成合力,加强社会和企业对外面骑手的人文关怀,共建保障外卖骑手安全权益的社会共治模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