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经济循环总体考察

2021-11-25

台州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生产经济

洪 迪

(台州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经济循环是当今经济学界内外热门的课题与话题。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之总称。而循环则指事物周而复始的发展上升运动。这里是对当代世界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作一总体性的概略考察,并从中探究畅通经济循环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一、越界经济循环

人们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23。然后才有人的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1]24。于是就有了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于是又有了分工。这样便发展成各种经济关系即经济循环。因此,我们可将广义的经济循环分作两大类:越界经济循环与界内经济循环。

先讨论越界经济循环。所谓循环,是指物质运动的时间状态而言的;倘若就运动物质来说,则其空间状态即为关系。所以,所谓宇宙万事万物的本质本体,既可叫作循环运动,亦可称为关系存在。关系即循环。所有经济事物运动自成经济界域。但在人类全部活动中,既然经济是基础,便不免与经济界域之外的社会与自然事物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凡经济界域内的事物与经济界域外的事物之间构成某种关系亦即某种循环,我们便称之为越界经济循环。就其大者而言,要之有三。

(一)物质生产与人的生产间的循环。恩格斯关于两种生产,作如是论述:

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越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越受限制,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然而,在以血族关系为基础的这种社会结构中,劳动生产率日益发展起来;与此同时,私有制和交换、财产差别、使用他人劳动的可能性,从而阶级对立的基础等等的新的社会成分,也日益发展起来;这些新的社会成分在几个世代中竭力使旧的社会制度适应新的条件,直到两者的不相容性最后导致一个彻底的变革为止。以血族团体为基础的旧社会,由于新形成的各社会阶级的冲突而被炸毁;代之而起的是组成为国家的新社会,而国家的基层单位已经不是血族团体,而是地区团体了。在这种社会中,家庭制度完会受所有制的支配,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从此自由开展起来,这种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构成了直到今日的全部成文史的内容。[2]2

即,物质生产与人的生产间存在着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的关系,两者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必须动态平衡的畅通循环。而在此前,马尔萨斯于1798年发表了《人口论》。认为人口的增长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主张采取各种措施以限制人口繁殖。认为减少人口使之与生活资料相适应的决定性因素是贫困、饥饿、瘟疫、繁重劳动、战争等。这是基本上错误的。但在提醒及时调节物质生产与人的生产间的循环,掌控其顺畅运行这一点上是有作用的,可取的。

人,马克思强调“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2]16,亦即“现实的人”[2]86。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作为生产者的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和动力。作为消费者的人,则为经济活动的受体和目的。在生产力的诸要素中,人,是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的能动的要素。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等其他要素,也离不开人的掌握与开拓。而作为受体、目的、消费者的人,同样需要在数量与质量上同生产者及其生产状况相适应,才能达致两种生产间的正反馈的良性循环。

(二)人与环境间的循环。这里的人,不仅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且更既是社会人又是自然人。这里的环境,也既指社会环境,又指自然环境。任何个人,都属于一定的集群、团体、组织、家庭、血族、民族、国家,且都是地球人。而这些各级各类的团体组织,就是个人的社会环境。人的个体、群体乃至全人类的自然环境,随着人类的历史演进,在现当代更凸显其两面性:一方面使人类活动空间长足地深广化,高速地增进着人类生产与生活的福祉;另一方面又在多方自戕式地破坏着人类生产生存的大小环境,施尽资本掠夺的各种凶残手段。地球人的所有个体和各级各类群体乃至全世界都应奋起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眼前尚在施虐的疫病难道还不足以使全人类警醒吗?!

为了打造人与环境间的良性循环,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三才和合思想,很值得现代予以践行与发挥。《周易·说卦传》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3]这种天、地、人三才和合思想是颠扑不破的。用到我们的论题上,“天”指自然环境;“地”不仅指山川风物,更可扩指社会环境;人则指当代“现实的人”。而孟子更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4]241在三才中分出重轻,亦颇恰切。至于天人合一理念可以追溯到《书经·舜典》的“神人以和”[5]9。子思《中庸》曰:“唯天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4]32以至诚尽性,达致人“与天地参”,是三才和合思想,也是天人合一理念。其实,老庄亦主张三才和合,天人合一。《老子》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注云:“道顺自然,天故资焉。”[6]14《庄子·齐物论》则断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7]所有这一切皆可总之为一句话:“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亦即“顺自然也”[6]20。这对于“圣人”来说便能臻于“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6]33。“无为”为什么能“无不为”呢?“无为”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不要躁动,更要顺着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去践行,当然便什么事都能做成了。人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既要顺应它,又要合乎规律地改造它,优化它。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56又说:“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而“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8]55这两句合起来正是如何畅通人与环境间的良性循环的指针。同时,恩格斯也指明:“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和消逝着。”[2]267即是说,“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失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不息的运动和变化中”[2]270-271。只是人能“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9]。当然我们也否定某种“自然主义的历史观”,“它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2]329。这是辩证唯物的天人合一观。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的循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10]38。马克思长期研究政治经济学得到这样“总的结果”: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0]32-33

据此可见,促控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的循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包含着八种矛盾关系或曰循环。

1.社会存在与人们意识间的循环。这是个总体性的大循环。在根本精神上包含着下列各种循环。所谓人们意识,包括社会意识与各个个人的思想意识。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的循环。这也是个总体性的大循环。经济基础遍及整个经济界域;上层建筑则全部处于经济界域之外,却又与经济基础存在着多重关系。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循环。这是限于经济界域内的一种大循环。

4.政治法律制度与意识形态间的循环。政治法律制度是国家权力的物质性显现,意识形态的形式则包括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各种精神性显现。

5.生产关系与政治法律制度间的循环。

6.生产力与政治法律制度间的循环。

7.经济基础与政治法律制度间的循环。这里的经济基础主要指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也包括着生产力的状况。

8.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间的循环。或者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间的循环。

上列八种循环体现着八对矛盾关系。它们都是前项“制约着”、决定着后项,后项则“相适应”着并反作用于前项。而当前项的发展使后项由前项的“发展形式变成”前项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总之,这八种循环间具有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皆成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的循环中的具体内容,从而有机地构成一项系统工程。

二、界内经济循环

界内经济循环是全体经济循环中的主体。其中包含着各级各类纵横交错大大小小的经济循环。这里只能择其要者予以考察与讨论:

(一)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间的循环。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间的循环,显示了界内经济循环的总体性。“生产制造出适合需要的对象,分配依照社会规律把它们分配;交换依照个人需要把已经分配的东西再分配;最后,在消费中,产品脱离这种社会运动,直接变成个人需要的对象和仆役,供个人享受而满足个人需要。因而,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这中间环节又是二重的,分配被规定为从社会出发的要素,交换被规定为从个人出发的要素。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在分配中,社会以一般的、占统治地位的规定的形式,担任生产和消费者之间的中介;在交换中,生产和消费由个人的偶然的规定性来中介。分配决定产品归个人的比例(数量);交换决定个人拿分配给自己的一份所要求的产品。”[10]7而且,在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间的大循环中,包含着生产内部、生产与消费、生产与分配、交换和流通等的小循环。这些次级循环皆需作具体深入的探究与考察。

(二)生产本身的内部循环。生产本身的内部循环,马克思《资本论》有一套理论,西方现代经济学又有另一套理论。但两者却可以并存而互补。

1.社会生产的两个部类间的循环。马克思认为:“社会的总产品,从而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两大部类:(Ⅰ)生产资料,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形式的商品。(Ⅱ)消费资料,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这两个部类中,每一部类拥有的所有不同生产部门,总合起来都形成一个单一的大的生产部门:一个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另一个是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11]438-439每一部类的资本都分成两个组成部分: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这两个部类中,每一部类借助于这些资本而生产的全部年产品的价值,都分成:代表生产上消费掉的、按其价值来说只是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不变资本c的价值部分和由全部年劳动加入的产值部分。后者又分成:补偿预付可变资本v的部分和超过可变资本而形成剩余价值m的部分。因此,每一部类的全年产品的价值,和每个个别商品的价值一样,必分成c+v+m。”[11]439于是,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是Ⅰ(v+m)=Ⅱc。尽管在不同经济制度的社会生产中,其具体表现情况各不相同,但是社会生产两大部类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其产品通过交换相互得到补偿和实现,这是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

2.国民经济三次产业间的循环。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划分范围各国不尽相同。按我国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在发达国家,它在总就业人数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富余人员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在我国指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在发达国家,它在总就业人数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有下降的趋势,富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之一。指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服务的部门,包括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在我国,它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科学研究等事业。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军队和警察等,计算第三产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只包括上述一、二、三个层次。有人主张,把知识产业,即创造知识并提供知识服务的产业,从第三产业中独立出来,称为第四产业。由于新技术革命引起信息革命,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知识产业日趋重要。而且,第四产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的关系与流通,基本上是分头分别循环的,不同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的鱼贯一体循环。

在具体考察与探究国民经济多次产业间的循环时,有几个产业需要特别关注与探讨。主要有三个: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业。都是当代经济发展火爆的生长点。

旅游业。旅游业带动交通运输业与商业饮食与旅馆业,其功绩是显著的。景点的门票收入也是可观的。但旅游业本身生产了什么物质财富呢?可以说,旅游业的重头在于消费,而不在于生产。旅游业的实质在于偏重再分配,一部分人的余钱流入旅游业者。对于经济社会来说,很少有生产性的增长。不过,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则有明显区别。国际旅游,出境,本国人花钱消费,景区国家则增加国民收入。一个国家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时,应将旅游业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内。否则便有失实之弊。

房地产业。当代的房地产业,实际上包括房屋建筑业、土地专卖业与房贷金融业三种不同的产业,是畸形的“三合土”。房屋建筑业是生产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实用产业。容纳大批从事建筑的农民工,也带动钢铁、水泥、砖木等建筑材料工业,却不存在炒卖飞涨。炒卖飞涨的是土地专卖业,大发横财的是对建房土地这种稀缺资源的占有者。与此通同一气的是一批依靠房贷的炒房者。他们连环贷款,实质上是涉足变相的金融业,亦因此大发横财。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其祸根亦正在于此。

金融业。指经营与货币流通和银行信用有关的一切活动的产业。主要通过银行的各种业务来实现。证券交易所亦占重要地位。金融业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掌控货币资本的增加、聚散与流向。一方面,它通过增资、聚资、融资将货币资本着重流向新兴的需要扶持的实体产业,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总体繁荣。另一方面,它也可促使经济循环的脱实向虚,使过量的货币资本涌入股市与房贷等行业,以致酿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与萧条。当今全球性的经济萧条,大多归祸于新冠疫情的猖獗,其实更大的祸根在于金融业的积年脱实向虚。例如德国,由于一贯重视制造等实业,在发达国家中经济衰减的程度就要低得多。中国制造等实业的底盘大,加上疫情的及早控制,经济复苏便处于领先地位。

(三)商品经济三个形式统一的总循环。关于商品经济的三个形式的现实的统一的总循环,马克思揭示,如果用CK代表总流通过程,这三个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Ⅰ)G—W···P···W'—G'

(Ⅱ)P···CK···P

(Ⅲ)CK···P(W')[11]116

这里,实际上“任何一个单个产业资本都是同时处在所有这三种循环中,这三种循环,三种资本形态的这些再生产形式,是连续地并列进行的”。“资本在它的任何一种形式和任何一个阶段上的再生产都是连续进行的,就像这些形式的形态变化和依次经过这三个阶段是连续进行的一样。可见,在这里,总循环是它的三个形式的现实的统一。”[11]117而且,“所有这三个循环都有一个共同点:价值增值是决定目的,是动机。在形式(Ⅰ)中,这一点已经在形式上表现出来了。形式(Ⅱ)是以P的价值增值过程本身开始的。在形式(Ⅲ)中,即使运动以同样规模反复进行,循环也是以已经增值的价值开始,而以重新增值的价值结束”[11]116。

(四)总供给与总需求间的均衡与循环。现代经济学特别重视总供给与总需求间的均衡与循环。凯恩斯做过如下论述:

令Z为雇用N个人时的产品的总供给价格,则Z和N之间的关系可以被写作为Z=Φ(N);该式可以被称为总供给函数。同样,令D为企业家雇用N个人时所预期的卖价,则D和N之间的关系可以被写作为D=f(N),该式可以被称为总需求函数。

现在,在N的数值为既定的条件下,如果预期卖价大于总供给价格,即如果D大于Z,那末,企业家就会有积极性把就业量增加到大于N,而且,如有必要,企业家还会在相互之间进行竞争来购买生产要素从而提高成本,一直到N的数值使Z和D相等时为止。这样,就业量被决定于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的交点,因为,在这一点,企业家的预期利润会达到最大化。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相交时的D的数值被称为有效需求。[12]30凯恩斯还引用狄拉德《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经济学》中如图1的图形予以说明。

图1 供给与需求曲线

图中的ZZ代表总供给曲线,Z=Φ(N);DD代表总需求曲线D=f(N)。二者相交于E点;E点为供求相等的均衡点。在该点,整个社会的企业家由于雇用N*的劳动者而期望得到的产品的卖价正好等于整个社会提供N*的就业量所必须得到的最低卖价;此时,意图获得最大利润的企业家得到正常利润。处于E点左方就业量之下,企业家会取得超额利润,因为,D>Z;但这种状态不能持续存在,其原因在于:企业家之间的竞争会增加就业量,使就业量向N*移动。处于E点右方的就业量之下,企业家会蒙受亏损,因为,Z>D;但这种状态也不能持续存在,其原因在于:企业家为了消除亏损,必然会减少就业量,使它缩小到N*的数值。只有在E点,企业家所意图得到的产品卖价或收入才等于整个社会所要求得到的最低值。由于N*能持续存在,所以N*为均衡就业量;此时的产品卖价或收入即为有效需求。由图中的 EN*表示[12]30-31。凯恩斯这个有效需求原理是科学的,指导着经济运行的总供给与总需求间的动态均衡与顺畅循环。

(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当今大力倡导的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完全适合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与经济上的中国特色。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其在经济发展上的总体性、主导性与恒常性,这种国内国际、一主一副、互促一体的双循环,在生产、分配与交换、消费的循环中,是最显性的交换(流通)这个中间一环。所谓国内、国际正是指其交换流通范围的界域。只要这中间一环畅通了,便必然显示其上端生产、分配与下端的消费需求是畅通的。这种中间通即显其上、下两端必通的经济格局,正是其经济循环总体性的证明。而以这种方式来显示交换流通顺畅则全线循环必通,也就凸显了双循环新格局在总体循环中的主导性。同时也决定了经济新格局必然要求国际国内双循环一体畅通的恒常性。换句话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决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经济上长治久安的恒常国策。国际上的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是会有曲折顺逆的波动性,但江河归海的大趋势是决不会变的,是恒定的常态。就中国这个发展中的最大经济体来说,自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经济上的国内国际、一主一副、互促一体的双循环新格局,便形成必须也必然的恒定的常态。也就是说,国内经济循环是基础,是主导,是大头;而国际经济循环则为有利的必争的延伸。当国际经济循环形势大好,国内经济循环必须成为其坚强后盾和航空航海港;当国际经济循环暂时受挫,国内经济循环则力求多方弥补,且更为国外经济循环四处出击,力争柳暗花明。我们必须坚定地把握并践行经济上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总体性、主导性与恒常性。

三、畅通经济循环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对于畅通当代各类各级大小经济循环,我们共同可做的是三件事:把准方向,消除堵点,增大流速。为此,畅通当代经济循环可以选取如下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一)人是发展社会经济的第一要素与根本目的。经济上的以人为本,必须着重考虑人口、人力、人才与人的需求。

1.人口。在物质生产与人的生产间,要科学地把握好动态的比例关系。就当今而言,有两点须要特别注意。一是老龄化。对于日渐增大的老龄人口,首先是要养护好。中国一向有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老一辈有自己一生辛劳的社会积累,颐养天年靠的是自己为社会积累的财富,并非为下一代人所供养。下一代人也会因老龄而退休安养,也不是其下代人的负担。人类社会便如此代代传承,社会经济亦日益发展壮大。并且退休安养的老人们仍有余热可以发挥,在品德、思想、智慧、技能,乃至一定的劳力与购买力,皆可贡献给社会和下一代。经济社会应将老龄人口视作一种财富资源而非累赘。二是出生率。近年中国人口出生率有降低趋势。这不是一种好现象。从大城市到小城镇的育龄男女青年,大多只愿生养一胎,虽然在政策上早已放开乃至有所鼓励。主要是因为生不起多胎,已被一度狂涨继而居高不下的房价压得喘不过气的年青房奴们,遇上孩子的从出生、育婴、幼儿园、小学、初中,再到高中、大学,硕博,出国深造,再伴以一路高价的补习班、才艺班等,连养好一个都已显力不从心,何敢生养多胎。因而出生率日渐萎缩便成自然趋势。这须多方综合治理,亟待有关部门高度关注。

2.人力人才。低中高各级各种人才都是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成人教育皆须大力发展。学校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当前学校教育最大的弊病是死记硬背大量知识性材料,奇缺智慧和创造性的培养。这个教学上的大缺陷,要害在于各级各类考试中的试卷大题量的指挥棒。由于试卷大题量,学生应试时已无暇解题思考,只能将背熟练熟的东西“刷刷刷”地快速写下,否则便做不完试卷,得不了高分。现实的所谓学霸大多失之于高分低能,甚至沦为考试机器。各种补习班林立、学生课业负担明减暗增等弊病,愈演愈烈。虽然已出台义务教育的“双减”政策,但试卷大题量是多年来学校教育的最大祸根,至今教育当局仍无察觉。

3.人的需求。任何社会“都必然遇到三个基本的和相互关联的经济问题”:一是“生产什么商品和生产多少?”二是“如何生产物品?”三是“为谁生产物品?”[13]这最后一个问题最为根本,指的是生产即经济发展的目的。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便为尽力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对于普通劳动者来说,其满足需求的消费基金只有作为工资的第一次分配所得,最为重要。作为第二次分配的由国家提供的社会公共福利,亦多多益善。社会公共福利在任何经济制度下,皆可视为社会主义因素。第三次分配是指社会和个人捐助的慈善事业,也应积极倡导,韩信点兵,但要自愿,不勉强,且有税收上的鼓励。一般地说,需求侧的改善与促进,是长期的第一要务。

(二)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应协同并用。亚当·斯密最先提出这只无形的手。他说:企业家“考虑的只是自己资本的安全,而他管理产业的目的在于使其产品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所想到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此种情况之下,与在其他许多情况之下一样,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尽力达到一个他并不想要达到的目的”[14]。哈耶克更“赞成尽可能地运用竞争力量作为协调人类各种努力的工具”,鼓吹“只要能创造出有效的竞争,就是再好不过的指导个人努力的方法”[15]61。不过,他也如实地承认,“竞争制度不可避免地会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15]71,甚至关注到“竞争的没落和垄断的兴起在各国出现的历史顺序”[15]70。与哈耶克长期论争的凯恩斯,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西方一度大行其道。他主张计划经济。他断言:“我们的最终任务在于:在我们置身于其中的经济制度中,选择出那些政府经济当局能按照意图加以控制或管理的变量。”[12]254甚至认定:“在自由放任的经济体制的条件下,除非投资市场的心理状态使自己作出毫无理由这样做的巨大逆转,要想避免就业量的剧烈波动是不可能的。我的结论是:安排现行的投资的责任决不能被置于私人手中。”[12]331-332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史实,综合哈耶克与凯恩斯两种经济理论的长处,我们应当实行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协同并用。

首先,我们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下,放手让无形的手去占领深入掌握经济领域的一切。我们改革开放的大门只能适时地越开越大。但仍需“拆墙留线”。例如:一批关乎国计民生的特大企业仍需由国有资本相对控股、吸收外资外债的总量的切实可控、人民币的发行总量应控制在不使物价飞涨的区间、人民币兑汇率的自主掌握、全国耕地的红线及粮食生产总量并农作物种子培育自主的底线的确保,等等。总之要确保国民经济的安全。

同时,要坚持正确妥善运用好计划经济这只有形的手。经济管理当局应当做好:(1)统观一切,统计一切,而不是统揽一切,统管一切。在现代高科技的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条件下,这种统观统计是能大体做到的。(2)在生产和服务的经济运动大循环中,进行协调、干预,在补短板、强长板、增新板等方面全方位地发力。(3)有计划按比例的经济规律仍然是正确的。只是其实现方式应当以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为基础与主体;经济管理当局的计划经济,只能处于统计、设计、策划、协调、扶持、补充、倡导,总体上的辅助协同的地位和作用。切勿喧宾夺主,瞎指挥,帮倒忙。总之,要在建立、哺育、健全、壮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方向上,尽力让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有机融合、协同并用。

(三)突出第四产业,顺畅一、二、三、四次产业间的良性循环。在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突出第四产业是当然的龙头老大。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局中,大力优先发展第四产业必为重中之重。必须抓紧全部产业中的实业制造,尤须死抓各业制造中的创造出新。为此,必须做到:(1)培养创造性人才第一,能制造的各类各级人才是我们的需要;但必须改变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窘境。(2)高新精尖科学技术的开发开拓与基础科学理论研究的高瞻远瞩稳扎稳打相结合。在实用科学技术上要抢速度抢尖新;在理论科学研究上要有大气度与万里长征的精神。(3)切勿轻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文学艺术创造。教、科、文应当并重,这是发展第四产业的要害与要妙。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实质上最深层的是哲学与文艺。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其核心的哲学与文艺,则为第零生产力。人,人,人,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最根本最能动的生产力。(4)在顺畅一、二、三、四次产业间良性循环的全局中,要做活两只眼:一只是以虚促实,一只是以妙领航。以虚促实,指以金融业促进工农业等实业。金融业要在资本货币量的筹集与控制,尤其在资本流向的促进经济全局的科学发展上起到最佳指挥棒的作用,应当是经济交响乐中的大指挥家。切勿瞎指挥,更勿以虚代实。以妙领航,指以第四产业领航第一、二次产业与第三次产业,分别与这些产业构成良性循环,实质上是以各行各业的高新精尖科学技术及其人才为根本动力,持续发展全盘国民经济。

(四)狠抓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的交换流通的中心一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有这样四句话: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人作为第一生产要素,当然贯穿于统领农业、工业、商业等各行各业全部经济运动全局。货,可以理解成货物商品与货币金融。畅其流涉及商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及其相关的服务业。可见,在各级各类的经济循环的不绝畅通中,交换流通实为其中心一环。就当今中国经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来说,肩负货畅其流大任的交换流通,尤凸显其核心地位。狠狠抓住这中心一环,中国经济的全局就活了,兴了。为此,我们应当力求如下四种动态平衡亦即良性循环。

1.贫富之间。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说:“现在我可以来讲解资本主义第一基本定律,该定律阐释了资本存量与资本收入流量之间的关系。资本/收入比β与国民收入中资本收入的比重α的关系可用如下公式表示:α=γ×β,γ是资本收益率。”[16]52他还列出《不同时间空间下的总收入不平等(劳动和资本)》表,表1是它的简化。

表1 不同时间空间下的总收入不平等(劳动和资本)

美国的总收入不平等显然高于欧洲[16]253。中国在扶贫上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贫富之间的差距依然巨大。我们必须长期推行已富扶贫的方针,在具体措施上可以采取反垄断、累进税、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率,乃至在必要时期对低收入者予以货币补贴等措施。应力求扩大中产阶层,缩小下层阶层及其贫困程度。在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已富扶贫应长时段处于现在进行时。

2.供需之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10]9。没有需求便无须供给,这是经济生活中的常识。当然,当生产供给上出现了某些故障、堵点,着力抓一下,排障去堵,是必要的。但在总体上,在一般情况下,在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上,需求是矛盾的主导方面。就广大居民而言,客观上的需求总是日益扩大增涨的。无人不求幸福安康。问题只在于囊中羞涩,有心无力。所以发展经济的重中之重,是让老百姓的钱袋像下雨的露天水缸,“滴滴答答”地满起来。也许有人会说,老百姓的储蓄还是不少的,就是不肯拿出来花。非不肯花不知花也,是因为有太多的防与怕。防病、防老、防失业,最迫于眉睫的是当房奴,生养孩子应付培育下一代花钱的无底洞。没有广大民众有实力的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企求国民经济的稳增长,不过是画饼充饥、缘木求鱼。

3.城乡之间。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中居主体地位的当数城乡双向开放。为此,最好实行建设新农村、贯彻长期已富扶贫方针、改善人口城镇化方式的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大力发展村镇的农工商旅游文化等小微企业,要加强文教体卫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镇居民的住房与卫生条件。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实基础。实施已富扶贫方针,已富者出力扶贫的重点在城市,政府扶贫的大头在乡村。扶贫工作的根本是发展经济,政府财政扶持的重点亦在于此。这同建设新农村方向一致,做法也大体相同,实践上利于双剑合璧。多年来我们的人口城镇化已取得很大成绩,且在改变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体制方面亦有很大进展。然而直至2020年,“城镇常住人口中未取得户籍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并未明显下降,其总量反而有所增长。2019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仍相差16.2个百分点,仅比2011年缩小0.5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中仍有2.27亿人未落户,比2011年多出400万人”[17]。当然,城乡之间的户籍可以自由出入的历史任务肯定会在不长的时段中完成的。但是,我们能否开启人口城镇化的新阶段,就是说,将村镇人口就地城镇化与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列为人口城镇化的新内容与新工作。一方面,让现有村镇人口过起接近城镇人口的现代化生活来;另一方面,又让城乡人口自愿双向流动。逐步建设起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日益增多的经济、管理、营销、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业人才。一部分进城落户或尚未落户的农民工,积累了资本,学会了新本领,会回乡创业。有些城镇退休人员也会去乡镇发挥余热或休闲养老。总之,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既需要也可能,且其迫切性亦将日渐增大。农村人口不再锐减,而农村经济与富裕程度显然增长,经济上的国内大循环便当然加速畅通起来。

4.内外之间。在构建经济新发展格局中,有三个关键点须要特别关注:全球化的视野与胸襟。小小寰球早已紧缩成一个“村”了,政治经济的全球化早已成为当代不可阻挡的新现实与大趋势。我们切不可因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便轻忽乃至放弃了全球化的视野与胸襟。为此,其一,“一带一路”、海南自贸区、尽可能多而且大的关贸协定,等等,皆须大力推进。深化改革的实质是更大的开放。只是要清醒地确保国家的经济安全。其二,以外贸的方式厉行内贸。自改革开放以来,不知何故,一向将外贸与内贸区别对待,外贸商品,较之内贸,显然价廉物美。倘若将内贸商品都变成外贸商品一样物美价廉且环保,国内购买力肯定大增。最后,坚持以实业兴国为基础,作为长期国策。物质生产说到底是要把商品生产出来,把价值与剩余价值再生产出来。这主要是靠工农等实业,其他各业皆促进、服务于此。经济上的脱实向虚,投机操弄,皆为打水望影。说到底,经济上的内外大小各级各类良性循环,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

猜你喜欢

生产经济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用旧的生产新的!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生产管理系统概述
分享经济是个啥
拥抱新经济
安全生产重于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