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带教模式在医学本科生第二课堂科研入门中的应用
2021-11-25付靖乔严振鹏朱伊娜王永芳彭兆云许硕贵
付靖乔,严振鹏 ,朱伊娜,王 洁,王永芳,彭兆云,肖 良,许硕贵
(海军军医大学:1.基础医学院;2.海军医学系;3.第一附属医院,上海 200433)
按照教育部、卫健委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通知要求,加强医学教育教学、科研和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医学院校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每年开展本科生科研创新及第二课堂项目,努力提高临床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1]。第二课堂教育作为第一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旨在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医学本科生参与第二课堂科研工作是为未来学习作铺垫,同时也是预先提高医学工作能力、科学研究水平的绝佳途径。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本科学员可掌握科研基本功,了解科研基本过程并提高科研思辨能力。
1 第二课堂科研入门现存问题
1.1 科研氛围淡薄
当今,很多学校把第二课堂科研活动的参与与否、发表论文等其他奖项作为评优评先,优秀评定的重要指标,从而导致一些本科学员只想增加自己评优砝码与条件而没有结合自身兴趣爱好[2]。这部分学员由于对科学研究的初心不纯,在科研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取得的结果而非具体的科研实践过程。也正因如此,这类学员极易出现由于缺少对科研过程中所面临困难的预估而中途放弃。在这种情况下,除部分学员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踏踏实实学习文献、开展实验等科研工作外,大多数学员则是形成了完全以赚取荣誉学分为目的的“挂名式”第二课堂科研创新实践活动。也有部分学员本身对于第二课堂并不是十分感兴趣,而是因周围同学普遍加入第二课堂而不甘落后,也可能因想极力突出自我而盲目加入第二课堂。无论是哪种情况,这些学员因加入第二课堂的动机不纯而极易中途产生懈怠,使得整体科研氛围淡薄。
1.2 科研基本技能培养不系统
第二课堂刚入门的学员在经过一系列的科研基本技能培养后,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术与方法,如文献的检索与管理,学术写作与发表等。然而,学员在第二课堂所学的知识缺少对应的练习和训练项目,同时第一课堂的考察评价手段并不能很好地评价学员的科研能力水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差异和分割,使得学员在习得科研基本能力后难以持续发展和强化。
同时,科研是一个立体的过程,包括“资料搜集与阅读”“课题设计与组织”“实验准备与操作”“结果分析与总结”以及“文章撰写与发表”等[3]。与之相对应的科研基本能力包括文献检索与管理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文献阅读与理解能力、数据分析与整理能力、论文写作与发表能力。这些能力是贯穿科研全过程的基本能力,是科研入门的重中之重。然而如今许多第二课堂组织混乱,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大多数采用放养式培养,缺乏对学员科研基本能力的针对性训练。而在此模式下学员的科研能力培养全部依赖于导师所安排的科研任务。对于那些未经过系统化科研基本能力培养的学员来说,第二课堂入门较为困难,科研任务难以完成。
1.3 实践模式僵化影响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大多数第二课堂入门学员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以被动接受为主。而科学研究需要的是主动思考的思维模式。对于刚接触实验研究的学员来说,被动思维仍占主导地位,使得他们在遇到问题时缺少主动探索的意识而极易停滞不前。目前我校绝大多数的教研室在引导学员开展第二课堂的方式上仍停留在先进行实验研究,取得成果后再发表文章的阶段。教学思维僵化,第二课堂开展模式单一,难以培养学员主动思考的思维模式。同时,因导师科研方向较为固定,学员可获得的资源有限,视野有限。就此,我校各教研室可就本科生个人所长,结合社会实践,视频制作,绘图科普等形式,因材施教,开展本科生第二课堂,以培养锻炼本科生基本能力。
1.4 科研活动受限
导师在科研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有时一个导师会带领多个团队,导致指导不充分。同时,在指导初期,导师会注重对学员科研工作的指导,但也易因后期教学任务较为繁忙而弱化其指导作用,导致本科学员科研活动难以顺利展开[4]。同时,课题组可能也会因经费短缺等原因而不得不暂时终止科研活动。
2 第二课堂科研入门中的个体化带教模式
针对本科生学习生活特点以及思维模式,以培养科研基本功、提高科研思辨能力和发展人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采用新型带教模式,从培养科研基本技能、训练科研思维方法和树立科研道德感与价值观[5]这三个方面出发,培养本科学员科研创新能力(见图1)。
图1 医学本科生第二课堂科研入门个体化培养模式
2.1 培养科研基本技能的内容及措施
一个科研项目要求科研工作者能够有较强的文献检索与管理能力、课题设计与解析能力、基本实验操作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学术报告与交流答辩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引导和长期的训练。
个体化带教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基本技能。对于偏操作性的技能如文献检索与管理、基本的实验操作学习、论文写作基本知识等主要采取帮带的形式,以提高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成本,加深学员之间的情感。定期开展组内授课,让学员在导师的指导下互教互学。所谓“教学相长”,就是将第二课堂作为一个平台,让在某一方面能力较为突出的学员作为主讲人,以授课的形式为其他成员讲授基本技能。这种模式便于学员接受新知识,可快速引导学员入门,培养学员自我探索和学习的意识。同时定期举行小组学术会议,交流文献阅读感想。通过让学员上台讲文献,分享文献阅读感想,使学员成为第二课堂科研活动的主角。这样不仅锻炼了学员学术汇报与交流答辩的能力,还培养了学员的自信心和气场。同时,小组合作式学习对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团队精神培养等方面均有积极效果[6]。而在学员学习了科研基本技能后,导师可结合学员实际情况,分配科研课题中部分实验让其完成,并在学员遇到问题时给予适时的指导。这样既锻炼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又可发掘学生的科研能力[7]。最后通过指导学员申请学校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参加科研创新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等来锻炼学员科研基本技能。所谓熟能生巧,给学员足够多的训练机会,快速提升学员科研能力。
2.2 训练科研思维方式的内容及措施
如果科研基本技能是科研入门的硬件,需要知识的传授与学习,那么科研思维的培养则是科研入门的软件,是学生可以终身受益的思维方式。本科生在学习新知识、开展新课题时不囿于固有思维是其一大优势。但由于其专业知识有限,其思维上也有一定的弱点和限制。自学意识和能力欠缺是刚入门本科生的最大不足之处。部分学员未能深入了解每一个步骤的意义和原理,对于不懂的地方也未能及时询问或查阅文献,而仅仅是单纯机械重复试验操作[8]。同时归纳总结能力也是本科生普遍欠缺的,具体表现为缺乏对阅读材料、所从事工作的深入认识和剖析,思考停留在表面,认识偏于感性而对内在的逻辑关系缺乏梳理。
医学本科生科研思维的培养依赖于导师的引导、团队的文化建设和科研意识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科研思维能力,可采用以下方式:①帮带性学习。由于学员之间年纪相近、思维方式相通之处较多,同时高年级学员对刚刚接触科研工作的低年级学员的思维误区和盲点较为清楚,更有益于沟通培养良好思维方式。也可采用“以研带本”的模式,即研究生担任助教帮带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这有利于医学本科生科研思维、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9]。②培养自学能力。学员可通过自我学习来丰富知识,培养思维方式。具体可通过阅读文献,练习实验操作等方式提高自我科研能力。同时,导师可有意识地将其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从而激发学员的内部学习动机,提高自我学习的积极性[10]。③鼓励批判思维。质疑能力和批判思维的培养取决于学生性格和科研环境。导师强调质疑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是学生勇气的来源。导师可通过提问学员,鼓励学员发表自己观点,提高学员的积极性。
2.3 树立科研道德感与价值观的内容及措施
积极向上的科研道德感与价值观是学生在科研道路上走远、走长、走出风景的前提。而良好的科研道德感与价值观树立的最佳时期便是学生科研入门之时。一个团结友善,去功利化的团队会使学员静下心来追寻学术的本质。同时公平合理的科研成果分配制度可以提高学员投入科研工作的热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除此之外,在学员早期科研入门阶段,导师的尊重与鼓励,指导与帮助可以使学员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树立正确的科研道德感和价值观对于学员开展科研工作尤为重要,主要表现在不仅可以提升学术能力,还可以让学员在科研中加深自我认识,得到思维和能力的提升。
3 个体化带教模式有效性评价
为更好地了解个体化带教模式在医学本科生第二课堂入门中的实施情况及其产生的效果,并为个体化带教发展提供切实建议。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包括临床医学、麻醉学、影像学及护理学等不同专业背景的二课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1份,回收有效问卷41份。问卷围绕个体化带教模式的实施情况,设计了个体化带教模式设置、本科学生能力提升情况以及带教模式的改进意见等三个方面。结果显示:在带教模式设置方面,65%的医学本科生接受到帮带式学习,48%的学员定期开展组内授课或组织小组学习,而近40%的学员接受到导师的一对一指导。其中,44%的学生通过科普、视频制作以及社会实践等方式开展第二课堂。而为进一步量化个体化带教模式所产生的效果,问卷从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自主查阅文献资料能力、提高学习自主能动性、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培养良好逻辑思维能力、学术汇报与交流答辩等方面综合评价本科学生能力的提升。其中,75%的本科学生各方面能力均有提升,个体化带教模式效果显著。在带教模式改进方面,85%的医学本科生认为个体化带教模式可从多方面提升个人能力与素质,优于其他教学方法,值得推广。
4 结语
了解医学本科生第二课堂科研入门时的难处,针对医学本科生思维特点,培养良好的科研习惯是本科生学术生涯的一笔财富[11]。对于刚加入第二课堂、初次接触科研工作的本科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帮助其摆脱迷茫,正确认识并开展第二课堂实践。而目前医学本科生第二课堂科研入门仍存在科研氛围较淡薄,科研基本技能培养不系统,实践模式僵化等问题。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显示个体化带教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医学本科生的科研技能,还可以鼓励他们在科研的道路上始终具有批判精神,成为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