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倪益考辨

2021-11-25吴家栋

岭南文史 2021年3期
关键词:雷州永乐题名

吴家栋

一、倪益是何方进士

在古代,衡量一个地方的“文运”是否鼎盛,该地进士多少是一个重要指标。所以许多地方都希望自己家乡的进士多一些。笔者发现,进士倪益就被几个地方列入本地的进士榜中。

清康熙二十六年(1678)修《遂溪县志》卷之四,发现“倪益”条目下写着:“明进士……遂溪籍,广西平乐人。”

清嘉庆十六年(1811)修《雷州府志》“选举志·进士·倪益”条目下则记载:“广西平乐人,旧志遂溪籍,《通志》乡会俱注海康。”《通志》指《广东通志》,“乡会”指乡试(中者为举人)和会试(中者为进士)。《雷州市历代人物传略》《科举文化》等书都沿袭此说法。此三书都认可海康县(今雷州市)是倪益户籍地。

笔者认为,倪益原籍不是遂溪,不是广西平乐,也不是海康,而是江西饶州府乐平县长城乡六都(今江西乐平市浯口镇浯口村)。但倪益后来有没有改变户籍,有待进一步考证。

何以为证?请看《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册第902页:倪益,江西乐平民籍。《元明清三朝进士题名碑录》第6页也记载:“倪益饶州府乐平县。”饶州府乐平县即今江西乐平市。比较各种版本,笔者认为此书更可信。因为永乐十三年(1415)乙未科进士的名字是工部刻在北京国子监碑石上,该书是用此碑的拓本印刷出来的。另外,《贡举志五种》(上册141页)、《粤大记》(1998年点校版上册103页)、《江西历代进士全传》(郑翔主编)、清乾隆《乐平县志》等书也都认定倪益是江西乐平县人。

笔者在《明代广西进士表》、清光绪广西《平乐县志》中找不到倪益。笔者浏览雷州市各个村庄写的自然村落文稿,也没发现雷州市哪个村认领倪益进士。

二、倪益与雷州的因缘

倪益虽然原籍不在雷州,但他与雷州是有因缘的。《元明清三朝进士题名碑录》第6页、《粤大记》1998年点校版上册103页就记载他是“雷州府学生”。一个江西籍的年轻人为什么会千里迢迢跑到雷州府读书呢?原来是他父亲倪永硕任雷州府儒学训导,倪益为侍奉父亲而来,也便于父亲督促他读书。关于这点,《明代进士登科录》第1册242页、《江西历代进士全传》第3124页、清同治《乐平县志》卷七均有记载。倪益与雷州进士何炫煟有过交往,炫煟逝世后,倪益写下《教授先生墓志铭》(何炫煟曾任教授)。

三、倪益何时中举、中进士

据清同治《饶州府志》第1666页及光绪《江西通志》第598页记载,倪益是明永乐十二年(1414)甲午举人。但《明代进士登科录》则说是永乐六年(1408)戊子科举人,笔者赞同此说。因为《明代进士登科录》资料的来源是与其他史书有些不同,它来源于各位进士亲手写的材料。他们考进士时候,要填报自己的籍贯、亲属姓名、何年考中举人等方面内容,所以“登科录”的资料更具真实性。

清康熙年间修《遂溪县志》卷之四记载:倪益系“永乐辛丑(永乐十九年,则1421年)曾鹤龄榜”进士。明万历《雷州府志》、清嘉庆《雷州府志》“选举志”也记载倪益是这一年中进士。《雷州市历代人物传略》《科举文化》等书都沿袭此说法,只是有一字出错,把“曾鹤龄”写成“曾韬龄”。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册第902页则写着:倪益……明永乐十三年(1415)二甲第十名进士。

一说是明永乐十三年(1415),一说是明永乐十九年(1421),究竟是哪种说法正确呢?会不会是明代出了另一位倪益?笔者查了《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上册第123页)、《贡举志五种》《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第289页等古籍,只在永乐十三年陈循榜找到一位倪益,他系二甲第十名进士。笔者在永乐十九年辛丑曾鹤龄榜中找不到有倪益。所以笔者认为倪益是永乐十三年进士。

四、倪益的家庭成员情况

《明代进士登科录》第1册第242页对倪益全家介绍得很具体。他曾祖父是倪子和,祖父倪世杰,父亲倪永硕,母亲蔡氏。大哥倪鼎,字大器,明永乐十二年(1414)中举,永乐十六年中进士,任温州府教授。二哥倪良(《江西通志》二十五卷及当代《乐平县志》写成倪艮,《江西历代进士全传》等书写成倪良,笔者认为是倪良),字大成,永乐九年(1411)中举,次年中进士,任广西岑溪县知县。倪益排行第三,字大受,翰林院庶吉士,南京行人司司正(行人司是一个专门对外工作的机构,“司正”为正七品)。兄弟三人全中进士,荣耀一时。

倪益还是位美术家、书法家(详见赵禄祥主编的《中国美术家大辞典》)。有一次,倪益奉旨祭祀英国公,他态度肃敬,恪守礼度,亲王嗣子送给他金色的绮衣等物,他全部拒收。还有一次,倪益接受选派去祭祀昊天上帝,行礼方面做得很好,朝中都说他贤能。倪益最后在任上去世。

猜你喜欢

雷州永乐题名
彩色笔动起来
栖凤阁题名记
雷州歌演唱特点分析
论文写作技巧—题名
论文写作技巧—题名
梦中题词
乡音心中留
雷州话及其独特的地域文化
佳石选赏
中国书籍史上最大疑案:《永乐大典》流失何方